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原广司,蜚声国际的日本建筑巨匠,代表作品有JR京都车站等,均堪称世界级的知名建筑。其中,由其主持设计的JR京都车站,被誉为日本“站城一体化”的经典范例,也是日本“TOD车站开发”不可或缺的成功样本。


作为少有的、在日本本土完成超过百万平米建筑设计的独立建筑师,原广司被其弟子、建筑大师隈研吾誉为建筑界“恐怖的存在”。这不仅是因为他参加国际竞赛的诸多胜绩,更是由于他有着长期从事世界聚落、当代建筑及未来都市研究的强大理论支撑体系。作为杰出的建筑理论家,原广司著有《住居集合论》丛书、《世界聚落的教示100》《空间—从功能到形态》等专业理论著作。 

^ 原广司著作

^ Hiroshi Hara’s works


原广司曾坦言,自己的研究维度与广度得益于在东京大学建筑系学习时,老师丹下健三的启发与影响。丹下作为日本现当代建筑界第一人,对20世纪日本建筑与都市的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丹下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在日本建筑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丹下弟子槇文彦也曾在1970年前后开展过聚落调查,但只有原广司和他的弟子们将这项研究持续了半个世纪,原广司也因此被誉为日本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事业的奠基人。

 

在东京大学,原广司与丹下弟子槇文彦、矶崎新(两位均为建筑普利兹克奖得主)并称为“东大BIG3”。即便如此,作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的原广司,常常自谦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名建筑学老师。在其执教东大的三十余年里,先后培养出了藤井明、山本理显、隈研吾(2020年东京奥运会新国立竞技场的主设计师)、竹山圣、小嶋一浩等一批颇有成就的建筑家,原广司研究室也因此被誉为“未来建筑家的摇篮”。从东京大学退休后,他全心投入“原广司+Atelierφ建筑研究所”的建筑设计与都市规划实践,探索其建筑与都市理论的活用。 

^ 日本建筑师代际系谱图
^ The intergenerational succession graph of Japanese    architects.


他向世人展现出的形象是神秘而多面的:白发苍苍,却一直有着孩童般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身躯瘦小,作品却庞然而震撼;著作以散文性的语言撰写,而研究则依赖于严谨的数理分析;扎根于传统聚落研究近半个世纪,而传统却也带给了他超现实的设计灵感……他相信建筑师要有自己的理论才能说服众人,他相信无论哲学、天文学还是物理学都能让建筑学有趣起来,建筑的灵魂不再空虚,也才能算作一门学问。他似乎拥有着最广阔的胸襟,吸纳着一切的知识与能量……


为了带您全方位了解和走近一代建筑巨匠原广司先生,本特辑「建筑家」将分为上、中、下三期推送: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更有趣些吧

 

请您持续关注,我们将分别送出由原广司+Atelier φ建筑研究所授权提供、大桥富夫等知名建筑摄影师拍摄的原广司建筑作品明信片系列,以及原先生亲笔签名并加盖私印的中文版著作——《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1970年代的日本,在经历过两次石油危机后,建筑行业受到重创。刚刚成立个人建筑研究所的原广司所从事的建筑设计项目无从选择,主要围绕着小型居住民宅,包括栗津邸、仓垣邸,以及自宅原邸(1974年)。


^ 原邸
^ Hara's house


原广司和夫人原若菜共孕育了两个孩子。当夫人怀上大儿子后,这对三十来岁的夫妻开始认真商议今后养育子女的环境。尽管当时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原广司觉得思考已久的盖自宅的事应该被提上日程了。一阵沉默后,“那就修吧!”算是原广司最后的表态。

 

那时,整个世界都是迷茫的,原广司的目光,转向了聚落……


01

世界聚落探访:就稍微去看下吧

Start the Visit: A Glimpse of Settlements

从最初只是简单的“就稍微去看下吧”这样想法出发,

却不料那之后的人生竟会去探访那么多的聚落。


原广司在自己三十岁生日时,开启了第一次海外旅行。那时的他还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只是因为在老师丹下健三和大谷幸夫先生那里听了很多关于柯布西耶与密斯的事,尽管学生时期已经从书本上有了充分的理解,内心还是决定,不如去实际看一下吧。

^ 尼泊尔聚落(摄于1977年)^ Settlements in Nepal ( shot in 1977)

那是一场一个人走了两个月的旅程,从北美到欧洲,从赖特的强生华斯行政大楼、密斯的湖滨公寓到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和马赛公寓。这段旅程让原广司自己感觉犹如触碰到了巨匠的灵魂,不禁感叹:“啊,真不愧是大师”。除了现代建筑的杰作,还拜访了诸多哥特建筑以及帕特农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历史建筑。时至今日,原广司都认为这场旅程是令他非常感动的一段时光。

那时的原广司还没想到,他会在几年之后,开启一场世界聚落探访。不过欧美旅行之后,他的确开始想象,柯布西耶所看到的中世纪聚落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都市的边缘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构造呢?而所谓的世界风景又会是怎样的呢?“还是去看看世界中的聚落比较好吧”的念头悄然生出。

 

从最初只是简单的“就稍微去看下吧”这样想法出发,却不料那之后的人生竟会去探访那么多的聚落。从位于姆扎卜山谷的盖尔达耶看了几个城市之后,发觉这一切竟是完全的不同。盖尔达耶这座位于阿尔及利亚往南约五百公里左右的聚落,只有真正到了那里,才发现那有着和教科书中所出现的、以及西欧世界历史观为背景的风景及现代建筑完全不同的世界存在着。或许自己根本就没有看过这个世界。


02

孩子是聚落探访的向导

Children are the Guides of Settlements


深入聚落,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当地的小孩子交个朋友。


五次世界聚落探访,一共走过了44个国家,65000余公里。原广司一行人在南美曾谒见部族首领;也遭遇到过武装村民的包围;在中东曾在夜里横渡死海,也曾在战火中遭遇狙击,甚至被军队抓获。当时伊朗正处于革命前夕,中美诸国、伊拉克、加纳,都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战争之下的世界,聚落探访者只能谨慎前行,有时候在世界级大型装甲车的袭击下,四处逃窜,甚至一天曾遇到三次尸体。但在原广司的记忆中,这一场又一场的冒险却是愉快的。

 

慢慢地,在聚落探访过程中,原广司一行人逐渐找到了深入聚落调查的诀窍。

 

在中南美一带环境条件相对苛刻的地方,聚落探访虽然可以拍照,但是无法深入到每个地方进行真正地调查。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当地的小孩子交个朋友。和探访者关系好的孩子会将他们的意图翻译给大人们听,借此认识他们的家人。

^ 世界各地聚落遇到的孩子们^ Children encountered in settlements.

但是这一诀窍对于印第安人的聚落并不凑效,只要有陌生人来访,印第安人便会将孩子们都藏起来,这在此前去过的世界各地的聚落中,都是极少数的案例。时常让调查手法无法确立、整合。换而言之,这里并不存在广场与巷弄那种可供孩子们游玩嬉戏、自由的公共空间。

^ 准备对聚落进行探访,一行人受到了聚落内族人驱赶^ As the group investigating dwellings, they    were driven out by the dwellers.

这种极其特别的案例让原广司陷入了思考。后来,在历史中找到了答案。大概是因为过去这里曾经遭受过西班牙的侵略,这样残酷的记忆造成了只要有外国人进入就等于入侵者的定式。对于入侵者的防范意识成为了生存的本能,使得小孩子根本无法到到外面去。即使在探访中表明来意,挨家挨户地拜访,只有极少数的人家让探访者进入到他们的空间领域中去。

 

又或者,在探访者对着这个聚落的市街按下快门拍照的那一瞬间开始,全村就有能够传遍探访者所有动静的一种机制。这就是说,即使每个人都是独立生活着,他们之间却拥有着独自特殊的沟通方式。

 

正是这些充满启示性的邂逅让原广司开始从离散数学概念的角度探讨离散型聚落。


03

离散型聚落

The Discrete City

我希望通过我的设计来模糊自然与建筑的边界。


在南美的经历总是让回到日本的原广司意犹未尽。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用着很少的资源,人们共同工作的独立风景,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正是因为调查时无法测量,以及那样风景的意义无从调查的缘故,才更是耐人寻味。这并非在看到那个聚落的时候就能定义:“喔,这就是离散呀!”而是一直思考着:“那究竟是什么?”

 “我所说的‘离散’这个概念,其实指的是某种多样拼贴所构成的世界。” 

然而要说清楚“离散”这个概念,原广司也摸索了整整三十余年。早在1974年原广司盖自宅时,就提出了“在住居中埋藏城市”的说法,然而当被年轻人问及“是在住居中埋藏了什么样的城市呢”的问题时,他还无法回答。不过在三十年后,他给出了答案,住宅中埋藏的都市便是离散都市。那是在一个屋檐下有着独立个人的家所聚集的一种住居。三十年之间所做的事情成为了思考的积淀,这是一个建筑家的成长,了解自己一直以来所看到的那些事物的意义。更是旅行变得有趣的原因之所在。

^ 原邸©大桥富夫
^ Hara’s house ©Tomio Ohashi 原广司自宅坐落于东京町田市的一片小森林里,有种与世隔绝的意味在其中,也像原广司他所说的那样“一个自己的小宇宙”。他通过在室内营造“小屋”和“广场”,虽以狭窄的形式呈现,但却给人一种宽阔的室外空间感受。一条楼梯构成了这座只有18米长的建筑的脊柱,这脱胎于许多聚落中存在的生活轴线。原邸的外观被称为“被构建的自然”,阳光投射在外壁能使人感受到光和时间的变化。原广司在原邸中置入都市的手法,布置是经典的轴线对称,形成一种静止的纪念性。 

从东京大学退休后,原广司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继续研究着以非法占据者为对象的实验住宅。2004年原广司在展览“离散城市”中,发表了位于南美乌拉圭首都蒙特维多的实验住宅。南美洲的城市里有5%~30%的人非法的住在其强占的土地上,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方式生活,原广司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家庭住所的原型——三座以桥连接的高塔:一间是丈夫的,中间是妻子的,第三间是小孩的。对居住者来说,这些塔很容易组合,所有预铸构件都很轻,只要一或二人就可以抬走。

^ 原广司“离散城市”展览海报,展览于2004年12月02日至2005年02月   19日在东京TOTO Technical Center举行^ Hiroshi Hara’s exhibition —— DISCRETE CITY,   hold in Tokyo TOTO Technical Center,February 19, 2005

“蒙特维多实验之家”是一项概念性的宣言。住在一起并不是一定要处在同一个房间。隔开的空间支援着个别的生活,但透过桥梁,你又同时与你所属的团体保持紧密联系。距离再也不是障碍,即使这个距离是全球的、跨国的。有了现在的传播技术,我们可以让距离最远的人感觉起来像是最靠近你的人。

^ 蒙特维多实验之家^ Montevido Casa Experimental


实验住宅的公开展示,不仅是向当今世界都市中无处居住的人们释放出“居住者可以自己建造住宅”的信息,还是对离散城市的尝试。


聚落和城市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或许很难厘清,所以原广司一直采用“住居的集合体”进行描述。所谓城市,不就是企图把整体的意识表明吗?离散型的概念是部分和整体的逻辑。聚落是完整的,并且具有一个“整体”,但是整体之外的意识的表达却不明确,而且对于与此聚落性质完全不同的其他聚落并不关心。


04

聚落是设计之源

Settlements are the Source of Design

我向传统聚落学习的不是形式,

而是原则和抽象美学。


作为原广司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JR京都站,是他向世界聚落汲取充分养分后的集大成之作。


日本著名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京都站刚落成之时便迫不及待地前往,欣赏挚友原广司的新作品。作为一个外行,同时也是车站的使用者,对于京都站的印象,一个是“站”,另一个则是众人聚集的充满活力的家。大江马上联想到原广司曾向他展示过的那些世界各地的聚落。(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首先对于“站" 这个词的剖析,原广司解释,其是指来自于中国的驻马店、驿站以及码头和铁路沿线上的一些所说的点,日本人意识中“车站"这个概念的原型就在其中。原广司在聚落探访的过程中,这样“车站式的聚落”已经多次偶遇了。比如在探访过程中的沙漠绿洲霍加塔巴德和沙漠驿站商队旅馆。那些聚落是人们通向另一世界或是从世界各地归来的地方,从广义上讲就是“车站”。

^ 伊朗沙漠驿站的商队旅馆
Caravanserai in the desert of Iran


在看遍世界许多“车站式聚落”之后,慢慢在他心中凝结成一个隐约的轮廓。从明治时代以来,日本的“车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因此,在最初构思新京都站设计方案时,原广司的内心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在日本建造一座法兰克福车站般的现代车站,既展现钢铁结构的高技,又有宫殿般的雄伟。

^ 法兰克福机场长途火车站
Frankfurt Airport long-distance station


其次是“家”的感觉,得益于公共空间。为多样性的城市生活和多层次人群的不同行为提供发生的场所与环境的意识,积极的诱导和容纳着各种城市文化的交流行为。


“所谓城市建筑就是把人们聚集在其中,一起生活。但是在阿拉伯世界的建筑中,虽然每个家庭都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但是如果从屋面上望去,住宅就像蜂巢结构似的紧密相连。”

 

屋顶打造公共空间的灵感源自一次对西班牙的一座地下城市——奎巴斯的探访。(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那里的人们住在崖居里,过着地下生活。山丘上换气塔林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地下是大家的私人房间,山丘表面既是屋面也是公共场所,设有了游戏领域,晾晒场,甚至公共厕所。而新京都站的结构就是在奎巴斯聚落上架起了玻璃屋面,实际上也是打算利用屋面创造更多的这种公共空间。

^ JR京都站屋顶公共空间
^ Roof public area in JR Kyoto Station

^ JR京都站屋顶向下空间
^ Under part of JR Kyoto Station


^ 聚落瓜迪克斯,西班牙
^ Guadix, Spain

^ 聚落奎巴斯,西班牙
^ Cuevas del Almanzora, Spain

原广司总是对于制造这种联动充满兴趣。或许没人想到过,一座地中海边的地下聚落,给予了一位东方建筑师灵感,一种他国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创造了另一处现代建筑的梦幻空间。

^ 原研究室团队设计的灯具,其灵感来源于聚落探访

^ Illuminations designed by lab members, 

   the inspiration of which is from settlements investigation. 


今日建筑师对聚落并无多大兴趣,理由之一,便是现代建筑学最初便是以“超越聚落”为目标而展开。但是,历史并非如此单纯,聚落是人类心血结晶的一部分,这样的“纪录”不应该被轻易否定。如同日本许多聚落已经无迹可寻了一样,世界上其他的聚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很快地消失,应该思考的是,建筑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

 

在年轻的时候原广司就曾问过自己,“建筑能够做些什么?”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带著学生探访了世界各地五十多个国家的聚落,寻找聚落空间中的潜在智慧,并用数理解析的手法探究其中的规律,希望聚落能成为溶于建筑作品的力量之一,成为建筑师们对此的回答。

 

原广司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建筑语言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京都站的建成,尤其是内部应用地形学营造公共广场的设计过程,是原广司多年聚落探访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努力。

 

“这些都是在调查聚落过程中学到的,即使是很小的聚落也都具有各种各样的场所。这也是从大江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学到的,在很小的地方也处处都有被符号化了的场所,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认为世界是建立在这些符号的相互关系之上。”


05

聚落的追梦人

Dream Seeker of Settlements

世界聚落研究的传承


“遍布世界的传统聚落,存世的越来越少了。时至今日还愿意投身聚落研究的人,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跨越半个世纪,几代研究者共同参与的世界聚落研究,留下的数以万计的图片及文字影像资料,却随着时代变迁再无人问津,在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内尘封了近十年。该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原广司与开拓者藤井明,虽都已暮年却壮志未酬,他们一起商量如何将世界聚落数据库这座宝藏,更好地传承下去。

 

2018年4月到访成都,原广司终于如愿探访诗仙李白的故乡。第一日晚宴结束后,原广司一行专程前往太古里高宅。步入太古里时已是9时许,夜空中还飘着丝丝细雨。原广司看到街巷内穿梭如织的人流与精美绝伦的橱窗,兴奋地赞叹道:“这里太有活力了”。

 

或许是受成都这座城市的活力感染,又或许是借此向诗仙李白致敬。曾经历过三次手术,已有一年多未曾饮酒的原广司,极其隆重地打开了一瓶单一麦芽威士忌。圆形的冰块在酒杯里晃动,原广司和藤井明两位老人的思绪也随之蔓延,回忆起两人共同经历的那些聚落探访。“那些日子真是令人愉快啊!”“的确是这样啊……”“不过遍布世界的传统聚落,存世的越来越少了。”“只有中国这样的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还有机会做,只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再愿意去做这种研究了……”

^ 高宅谈话
^ Conversation in Gaozhai


小酌片刻转入正题,原广司率先对胡昂说“我从三十多岁开始做聚落探访起,一直就认为我所涉及的聚落研究与建筑设计是平行的两条路,对我而言同等重要。我所认识的藤井明老师也是这样,一生都坚持平行的两类研究。时至今日还愿意投身聚落研究的人,的确是弥足珍贵的。我和藤井老师思量再三,希望胡君接手世界聚落研究,作该研究事业的传承人。我知道你的梦想是做建筑家,但我希望你能考虑平行地继续聚落的研究。”

 

藤井明接着说:“的确是这样的,我也从平行研究中受益良多。记得胡君第一次来东大研究室时,展示其设计作品的同时,还介绍他持续八年的藏地民居调查与文化研究,当时他也就是三十出头吧,令我很惊讶因此记忆犹新。我当时就曾想过:这个小伙子不会就是未来聚落研究的传人吧……我们都认识你十几年了,无论是对聚落研究的热情还是做科研的能力,你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我们希望你能考虑接过重担,将研究继承下去!”

 

两位恩师如此郑重其事,经历过东京大学博士论文答辩的残酷场面的胡昂,此刻竟也有些不知所措。“第一次看到原老师的大阪梅田天空城时刚上大一,当即惊为神作。后来能如愿进入东大研究室,追随在两位老师门下,是我此生莫大的幸运。两位老师一直都是我前进路上的光啊!感谢二老多年栽培与信任,接手聚落数据资料库,平行地开展聚落研究,我非常乐意。只是资料归属于东京大学,以何种适合的身份接手有些顾虑。”

 

为了却爱徒的后顾之忧,二老当即点头:“只要你答应了,后面这些事情就交给我们好了”。 


^ 原广司写给胡昂的信^ Letter from Hiroshi Hara to Ang Hu

译文:对于我来说,作为梦想的继承者最适合的胡先生出现了,请期待到日本来吧。

 “高宅谈话”数月后,胡昂飞抵东京,回到Atelier φ建筑研究所拜访原广司和师母原若菜。走到工作台前时,原广司又在翻着那本1971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发觉胡昂立在一旁,只对他说:“你先自己四处转转”,便又一头扎进了书中。师母打趣地说到:“原老师总是抱着一本老地图看个没完。”但原广司却倔强地认为,东西是老了些,但是世界上的地图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份地图对原广司而言,是伴随了他整个聚落探访历程的珍宝,承载的是50年来的满腔热忱与牵挂……

^ 原广司+Atelier φ建筑研究所入口处^ The entrance of Hiroshi Hara + Atelier Φ Architects

^ 原广司+Atelier φ建筑研究所内部The interior view of Hiroshi Hara + Atelier Φ Architects


^ 正在翻阅地图册的原广司^ Hiroshi Hara is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on his beloved atlas.


2020年4月,胡昂正式入职东京大学任特任教授,成为东大建筑规划学科第一位华人正教授。如今,世界聚落数据库资料已从仓库,如数搬至位于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研究栋的胡研究室内,并在二老的注视下再次启封……世界聚落研究,将由此传承下去,并继续前行。

 

未来可期。


^ 世界聚落研究的传承——原广司(中)、藤井明(右)、胡昂(左)
^ The World Settlements Investigation i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Hiroshi Hara(middle)、   Akira Fujii(right)、Ang Hu(left) 



参考文献:

[1][日]原 广司, 黄茗诗(译). 聚落的100个教示[M].大家出版社

[2][日]原 广司, Hiroshi Hara——The Floating World of his Architecture[M].    

[3][日]彰国社, 郭晓明(译). 新京都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日]槻橋 修, 謝宗哲(译). 旅·建築的走法[M].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日]藤井 明, 集落探訪[M].建築資料研究社

[6]卜菁华,韩中强,“聚落”的营造 ——日本京都车站大厦公共空间设计与原广司的聚落研究,华中建筑



--粉丝福利--


感谢大家长久以来对胡藤井研究室的关注,本期推文评论区点赞第1名将获赠原先生亲笔签名并加盖私印的中文版著作,2-6名获赠原广司事务所官方授权的系列作品明信片。留言点赞截止日期:2020年11月25日12:00。请持续关注后台消息。


END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特别鸣谢--

原广司+Atelier φ建筑研究所


--编辑--

Akira、大宋、欣颖

--日语翻译--

成莎、汤圆

--英语翻译--

欣颖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 |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C座320-321,610041

320-321, Tower C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