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杨迪——真实的焦灼与胶着
2021年,借由第九届华宇青年奖的契机,华宇青年奖组委会和艺术家共同发起此次「写作计划」,邀请二十余位写作者和策展人,以评述或与谈的方式,对艺术家进行个案研究。我们希望,经由这些文字,能或简或深地了解这些年轻艺术创作者的来踪和去脉。
点击查阅:
杨迪:真实的焦灼与胶着
作为“90后”的一代,杨迪和大多数同龄艺术家一样,惯于尝试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语言,去进行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实践。他在绘画、装置、摄影、录像甚至是写作中间游走,不急于将自己的实践属性同某个特定的媒介领域绑定。不过, 无论创作冲动最终着落为何种具体样态,杨迪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始终不离观看、感知和真实的关系,以及它们究竟如何内在于影像及其技术和历史逻辑之中。大体而言,他的创作总是产生于某种从个体或是具身经验的角度来对“真实”进行的思考与质询。对他来说,思考“真实”,意味着在当下环境中重新思考影像性,后者因此也需要在一个扩展了的视觉艺术场域中展开讨论,在它关联于绘画或摄影等不同媒介形式的间际性(in-betweenness)中得到更细致的阐明,来回应今天新媒体技术语境下对于影像性的要求,进一步去测量真实的可能形状。
杨迪,《安全词》,2020,3840*2160 4k视频,片长:15',杜塞多夫艺术学院2020夏季毕业展
在他2019年的装置作品《绅士的游戏》中,杨迪用摄影聚光灯,缩微打印在织物上的网球场地标线,和一台播放着网球比赛鹰眼回放录像的监视器,模拟了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放大》中两个关键的场景:网球场和摄影棚。在他看来,《放大》与其说是一部讨论真实与虚拟之间暧昧关系的电影,更像是用影像语言写就的哲学论文,叙事技术和电影语言在这里被用于假设和建构种种我们用以判断真实之成立与否的条件,并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将上述假设逐一刺破。摄影在这里成为引发真实焦虑的机制,也让《放大》因此成为一部在不同视觉媒介的间隙之中交叉质询的独特脚本:作为时尚摄影师的主人公在影棚中熟稔地制造种种撩拨现实欲望的表象,直到有一天,在同一个影棚,同一套冲印和放大的图像程序让他偶然——更可能是注定——发现自己撞上了存在于表象与真相之间不稳定的边界。一具或许存在但无法被证实的尸体,以残留于底片上模糊的痕迹,牵引出又随即否认和推翻了主人公的目击见证,以及一连串的遭遇。这种对于真实的焦虑、挫折甚至虚无感在影片最后一幕被“视”与“行”的分裂所再次强化:网球场上,一群装扮为小丑的年轻人打着不存在的网球,这个看不见的网球穿过球场飞到主人公的脚下,他茫然地拾起,将之掷回场地——这一切仅仅呈现为一个哑剧般的手势,似乎观看才是决定性的力量,而真实不过是共同默认的表演。如安东尼奥尼所说, 这部影片意在以抽象的方式塑形现实,质疑“经历的真实性”,后者在他看来正是电影视觉维度的本质问题, 而其要旨存在于“看”之中「注1」。对于真实的质询和焦虑,总是内在于影像性的问题之中,而杨迪的方法——一种交叉、来回于不同视觉媒介之间的对话和互诘,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放大》的手法庶几相似。
杨迪,《绅士的游戏》,2019,安装视图,杜塞多夫Malkasten艺术协会
在杨迪这里,关于观看、感知和真实的幽深缠结总是透过媒介之间的交叠视界浮出端倪。2017年,在他求学的城市杜塞尔多夫,市立美术馆为馆庆五十周年纪念展进行作品征集。杨迪应征创作了一件名为 (Kunsthalle Qhipu)《美术馆绳结》的作品并入选该展。“Qhipu”是印加帝国用于记录数字等信息的绳结 。以此为灵感,他从一张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的老照片中提取了一根栏杆的样式,以涤纶为材料将之复制,并在它的中间打了一个结。缺席的影像再次成为启动质询的机制:无论是档案冲动,替代性的历史书写,还是更为“自然”的对于见证和记录的信念,都因这不稳定且持续浮动在目击、真实和影像媒介之间的,不透明的图层而无法顺理成章地继续。这根柔软、易弯曲的栏杆,如证物般“真实”, 但究其本质只能是“貌似”,它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一张并不在展览现场的历史照片。同所有的历史图像一样,后者的悖谬性在于,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看见了什么从而对之深信不疑,然而真实的顺序往往相反。面对这些无法再被经验所认证和刺穿的,已经板结的知识,或许让它短路的最快方式,就是动手给它打上一个抽象的结。
杨迪,《美术馆绳结》,2017,安装视图,聚酯纤维,杜塞多夫市立美术馆
更多时候,杨迪以录像或摄影作为基底,“放大”和细查我们看见事物的诸多方式:这里的看,不仅是对于生活现实的直击,也包括了对于绘画、对于数字图像,以及视频乃至流媒体影像的观看经验。摄影是他长期坚持并用以训练感知的方式,像乐手以练习曲来保持手感,他用大量的、反复的照片拍摄来寻找和试验属于他自己的语言,调试拍摄客体与凝视的目光之间的距离。用他的话说:“这种距离就像冬日的阳光,尽管耀眼,却没有热度”「注2」。在名为(Sonnige Kaelte)(这个词条在德语中意为阳光明媚的寒冷)的摄影系列中,现实的事物与场景经由刻意的调试和平衡后,呈现为某种仿佛被无意放大或被聚焦的局部,一些无从判知其内容的物质表皮。这种被抽取了真实语义的生活场景,在双屏视频《并不陌生的条目》(2019)中得以强化和集中呈现:并置的屏幕之一展示了艺术家在生活中用手机拍摄的各种片段, 另一个屏幕则同步播放一幕幕与之极为相似的场景,后者来自摄影棚内的重新摆拍 (inszenieren),演员被要求比照视频片段重复同样动作,影棚内的其他背景均被后期处理消除,只留下绿幕。这些彼此高度同步且极端相似的瞬间与动作,被分置于不同的情境和语境——现实与虚构、自发和排演、实景和构景…… 拍摄行为因此被拉入绘画所在的平面:事物及其意义并不能无损和无中介地被呈现,而总是摆荡在“所视”与“所是”的间隙之中。像早期的实验电影工作者那样,杨迪尝试着让影像性从我们观看的惯习和常识中显形,让它成为浮动在凝视的目光和对象之间,一道暧昧而实在的云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7年完成的视频作品《马》,他借用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方式重新编织了影像的时空,使用不同的焦段镜头拍摄画面,并将之重组和整合在一个“策马过树林”的(貌似)现实场景之中。经透视重组后的影像空间,被不同帧速率造就的,不均匀的时间感所拉扯,影像反而成为观看和理解之间梗住的一个核。用这种方式,杨迪追踪着意向性的“看”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落差,以及我们对于真实的概念是如何通过这种落差被继续修订和改写。
「注1」:引自“安东尼奥尼谈《放大》”,https://cinephilia.net/11666/
「注2」:本文所引杨迪的文字均来自艺术家呈交华宇奖评审的作品集。
作者
李佳
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写作者。
2021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
杨迪 Yang Di
1990年生,现居杜塞尔多夫和苏州。2020年硕士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并获得大师生荣誉,同年荣获杜塞多夫艺术学院毕业生奖,也曾入选国内外多个艺术展及电影节。杨迪的作品涵盖了影像装置,摄影和绘画。基于对叙事方式变迁的研究,讨论图像和叙事手段对人类的反向控制和影响。他的作品常常从已有的电影,文学,绘画和流行文化中展开,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让观众以新的方式进入这些现有物,使观众站在当下去重新阅读和重新思考。
2021年第九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
2021年第九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
完美之隙
策展人:杨紫
开幕:2021.12.04 16:00
展期:2021.12.05-2022.02.16
地点:三亚华宇艺术中心
关于
▼
“华宇青年奖”发起于2013年,是由华宇集团主办的公益性艺术奖项,专为在复杂的当代文化语境下不断实验和探索的青年艺术家而设,旨在持续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面貌,展示新生代艺术家多维度的创作样态。除现金奖励外,华宇青年奖将给予获奖艺术家在专业领域的支持和资助,包括个人作品和艺术项目的实施、相关展览的策划、宣传推广以及文献出版等,并为新一代艺术工作者建立艺术创作和学术讨论的平台。
华宇集团创立于1989年,是以商业地产为战略主导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通过“华宇青年奖”这一大型公益项目,华宇集团积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