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旅部:12家技术创新中心名单公布(附简介)

关注文化科技的 文化产业评论 2023-08-31

第3979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的通知》,明确启动12个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主要涉及演艺装备、游乐设施、智慧旅游与景区建设、艺术显示与交互体验、文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等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场景。主要任务是落实文化和旅游行业科技创新任务部署,立足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攻关,以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各类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本文后附名单及简介。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首批文化和旅游部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的通知


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局),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文化和旅游行业高水平科技支撑作用,文化和旅游部批准首批12个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建设期不超过1年,建设期内以“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名义运行,建设完成后将按程序组织验收。

  

请各单位围绕行业需求和工作实际,积极支持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指导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并做好监督管理。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2023年8月26日


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公布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的通知》,明确启动12个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
  
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主要涉及演艺装备、游乐设施、智慧旅游与景区建设、艺术显示与交互体验、文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等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场景,位置部署在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依托单位既有行业知名企业,又有国内重点高校。按照相关规定不超过1年,届时通过验收的将转入正式运行阶段。
  
据悉,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是文化和旅游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部署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术创新中心相关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文化和旅游行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文化和旅游行业高水平科技支撑将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定位是聚焦于文化和旅游行业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保障产业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安全的关键载体,也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基地和后备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围绕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思路,主要任务是落实文化和旅游行业科技创新任务部署,立足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攻关,以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各类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着力解决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既注重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更注重“长板”技术的工程化,提升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后,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将依托各领域的头部企业或高校等机构,贯通全产业链布局,通过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集聚吸引一批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强化统筹产学研用协调,引领先进技术和国产装备的发展方向。
  
名单如下:


智慧光影应用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智慧光影应用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北宫门三岔口光科技馆园区内;100091

(三)依托单位: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唐雪文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唐飞、郭平、陈征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窦林平

(八)联系人:唐飞
  
办公电话:13801219053
电子邮箱:tangfei@landsky.cn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智慧光影应用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以服务文旅行业的智慧光影应用技术创新研发为核心定位,致力于解决符合国家“双碳”政策的文旅夜游及城市夜景照明等场景下的生态和谐、绿色低碳、通用平台、集约模式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文旅场景绿色智慧照明与能源管理技术研发、基于光影技术集成的文旅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智慧光影应用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于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作为专业的光科技服务商,中交集团成员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良业用创意光影“点亮”国家体育场(鸟巢)及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20个奥运项目,并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创意光影秀服务独家供应商。
  
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发光与光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教学、科普平台,是国内科学与文化、艺术、旅游等行业融合创新的重要学术平台。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期不超过一年,在依托单位体系内成立独立部门开展工作。将根据“智慧照明平台、绿色智慧照明评价体系、高效光源技术、光影集成技术、光影应用能源解决方案”等制定相关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以及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实施产业化推广。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文旅场景绿色智慧照明与能源管理技术研发
  
内容:根据“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经济”的理念,从科学管控和创新技术两个方面对绿色照明控制原则和落实措施进行研究应用,最终形成合理的指标体系,实现绿色照明动态跟踪评价。科学管控包括功能照明控制和景观照明指引,主要从照明质量、照明模式、安全环保、经济性等角度出发,根据文旅场景实际情况,确定功能照明刚性控制要求和景观照明推荐控制指引。创新技术包括清洁能源应用、智能照明应用和智慧照明应用,主要从新能源和新技术等角度出发,提升文旅夜游自动化水平、主动节能能力和管理精细性。
  
(二)基于光影技术集成的文旅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内容:将各种光影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包括投影仪、LED屏幕、灯光等设备,创造出整体统一的光影技术解决方案并应用于文旅行业中,解决地域不同、场景不同、需求多样的共性问题,降低开发成本,提升文旅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参与度。研发一系列基于光影技术的文旅行业应用系统,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光影艺术展示系统、数字化展示系统等,形成一系列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并对这些系统和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队伍以良业科技集团现有主要科研技术团队为主,基于良业长期以来在打造城市光环境、开发文旅夜游演艺项目积累的基础,聚焦绿色智慧照明、能源管理技术以及光影技术集成方面的经验,结合北京交通大学在光学、物理学、材料学等领域的学科技术、平台等优势,强强联合,共同做好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及项目应用等重点工作。技术团队计划由28名长期从事光影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从事光学、大数据、科技文旅融合等领域研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来自良业集团和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按照科学的组织框架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开展创新研发和应用工作。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1.主任
唐雪文,良业科技集团执行总裁。
  
2.常务副主任
唐飞,良业科技集团副总工。
  
3.副主任:
郭平,良业科技集团文化旅游数字研究院副院长。
陈征,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窦林平,中关村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2.副主任委员
吴之昕,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工程与投资研究院院长。
  
3.委员
唐爱伟,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徐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气总工程师。
时玉萌,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
唐葆君,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杨晓鲁,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副主任。
林振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由光影技术集成部、基础技术研发部、创新技术研发部组成。
  
光影技术集成部主要负责文旅场景绿色智慧照明与能源管理技术的研发,面向光影文旅应用涉及的光源技术、生态和谐与低碳系统、大数据与智慧管理等关键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基础技术研发部主要负责能源管理、光影技术、光源技术、智慧管理模型和算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场景应用研究,并对应用实践进行指导。
  
创新技术研发部主要负责智慧照明系统研发、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在项目中应用实践。
  
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负责技术中心工作统筹安排,协调解决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制定发展目标并带领团队完成。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具体工作,制定具体研发课题及实施计划,并及时向主任汇报工作进展及相应需求。专家委员会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咨询机构,负责提供技术建议、决策咨询,为中心发展保驾护航。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良业科技集团作为智慧光影应用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将抽调2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专门独立部门,以自筹方式投入2000万元用于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和应用实施等工作,并在光科技馆东一楼、东二楼、西一楼配备2000平方米的办公、研发、测试、研讨等专门场地和总值1000万元的设备器材等,承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共建单位,在新型显示产业应用的大尺寸、超高清、低成本等关键核心技术、激光应用技术和相关检测技术等方面有雄厚技术积累,由11位教师以兼职方式加入技术创新中心,并配备400平方米专用实验室和总值500万元的设备、算力资源等,承担基础技术研发相关工作。
  
中心以依托单位建立的独立部门为主体,共建单位人员以兼职形式加入,形成基础研发部门协作机制,保障中心的稳定持续高效运行。双方实验空间、仪器设备等依据共建协议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统筹管理。研发工作涉及的资金、项目投入和知识产权归属等,在中心领导机构统筹下依据共建协议项目化管理。由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联合聘请光学、能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环境生态、碳中和、产业政策等分领域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
  
(依托单位供稿) 

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雍和宫壹中心A3座二层,100013
  
(三)依托单位: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品橙(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宋雨伦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钟栎娜、王琢、潘登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邹统钎
  
(八)联系人:任旭
  
办公电话:18610884295
传真:010-60905289
电子邮箱:renx10@chinaunicom.cn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单位建设,以提升文旅管理部门及涉旅企业的“数字化、智慧化、科技化”能力为定位,致力于解决文旅多源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治理技术与应用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游客行为大数据分析、文旅应急监测分析和文旅运营管理决策服务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创新产品孵化及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以运营商数据为基础,研发符合中心研究方向的平台产品,完成核心技术攻关,为涉旅企业提供技术底座能力,拉动全行业的技术革新。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联通全资子公司,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安全基础能力,拥有全国4.1亿联通用户数据、行业多源数据资源和成熟的安全保障体系。在文旅领域获得多项荣誉及成果,推动文旅行业数字化优化升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以外语和旅游为优势特色学科,是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品橙(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旅行社协会入境旅游分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管理学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聚焦“科技+文旅”的融合创新及场景应用,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中心将设为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二级部门,制定综合制度管理办法,完成成员组织架构调整及部门划转,设立财务管理、市场调研、产品孵化、产业化落地推广等职能部门,并成立独立财务成本中心,按照中心研究方向完成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科技创新,完善体系建设,保障中心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游客行为大数据分析
  
运用成熟的数据分析算法实现不同范围内的游客判断、职住剔除、统计分析等功能。构建文旅行业大模型,挖掘更多游客行为的分析维度,从运营商数据的基础客流量数据分析,衍变成以运营商数据为基础,与行业数据相融合,对产业经济运行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数据要素价值释放。通过深度挖掘游客行为大数据分析维度及维度指标,丰富指标体系,形成以数据集为主要服务模式,为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包含但不限于游客行为分析的平台及大数据,辅助管理部门提升对群体流动趋势、出行特征和属性特征等游客行为的掌握力度,便于对区域内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全局诊断,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
  
(二)文旅应急监测分析
  
通过实现景区、度假区、文化场馆、智慧乡村等文旅空间的实时视频接入和应急呼叫等相关功能,研发基于文旅应急监测分析场景的AI大模型算法能力,并将算法应用于融合创新场景,通过算法分析管理视频数据并有效利用。主动发现应急事件,并对区域内的重点单位和应急事件进行监测,集通信、指挥、调度于一体,协助管理部门进行公共安全保障和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有效监测区域内旅游市场运行状态,为决策提供支撑,提升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损失。
  
(三)文旅运营管理决策服务
  
研发依托舆情数据、消费数据、游客投诉数据、OTA预定数据等行业多源数据辅助运营管理的服务应用产品,帮助管理部门从不同角度了解文旅行业动态变化,及时感知和处理。通过汇聚新浪等资讯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网站、OTA和论坛上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数据,对互联网舆情发展态势进行数据洞察,分析游客的态度或行为评价,辅助管理部门或机构全面掌握当地文旅运行情况并进行配套资源调配,提升当地文旅服务质量。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团队由1名主任、3名副主任和86名成员组成,负责中心日常管理、管理标准的制定、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撰写和游客行为大数据、文旅应急监测分析应用、文旅运营管理决策服务应用的技术创新方向探索、产品孵化、产业化落地、市场推广。专家委员会由1名主任、2名副主任和9名专家组成,负责指导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方向。
  
(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简介
  
1.主任
宋雨伦,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据智能事业部总经理、首席数据科学家。
  
2.副主任
钟栎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琢,品橙(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潘登,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智能事业部大数据创新应用部总经理。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
  
2.副主任委员
姜南冰,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智能事业部副总经理。
李玲,中国联通集团文旅体育行业总经理。
  
3.委员
李云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李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马云飞,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黎巎,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杜凡丁,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中心五所所长。
张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曾甜,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助理研究员。
韦广林,中国联通集团文化旅游体育行业总工程师。
李大中,中联通数科数据智能事业部技术研发部总监。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采用“2+6+N”多平台分布式协同组织模式,覆盖行业研究、技术革新、产品孵化、产品培训推广、产业化落地、市场验证、反哺技术革新方向闭环运营管理流程。
  
主任及副主任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创新平台的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报告等,指导开展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开放合作及其他重要事项,管理6个职能中心。其中:文旅行业产品孵化中心主要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产品设计等工作,为技术中心提供完善的行业创新产品体系;行政管理中心负责牵头完成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制度完善等工作,保障正常运行;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完成核心技术突破,将新型技术真正赋能行业,探索创新融合场景;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负责整合技术创新中心自研产品能力及产业需求市场分析,编写符合客户专业解决方案辅助项目落地;产业落地推广中心及市场推广中心组建成为项目转化落地的重要职能中心,深度了解市场需求,探索技术发展方向,助力技术创新中心孵化行业差异化产品,并完成产业化落地成果转化。
  
专家委员会由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专家组成,设主任1名和副主任2名,其他专家委员9名,负责建议新的技术方向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针对中心的发展方向及研发内容进行指导。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产业化场地:依托单位为技术创新中心储备核心办公场地近300平方米,并配备专用会议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提供用房面积共200平方米,品橙旅游提供100平方米的协同办公场地,服务于技术创新中心科学研究、人员办公及技术成果推广、示范、应用等基本需求。
  
人员投入配置:拟组建工作团队共102人,其中31人全职、71人兼职,其中共建单位人数分别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9人,品橙(上海)商务咨询规划有限公司9人。
  
资金筹措情况及相关保障:技术创新中心拥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可通过向中国联通集团和联通数科申请科创资金,并申报国家有关课题以及创新项目,投入资金约2000万(建设期内投入约1000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科研仪器设备及软件系统。品橙(上海)商务咨询规划有限公司提供智慧旅游相关的软件著作权使用权15项(包括智慧旅游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等)。
  
财务保障机制:明确技术创新中心财务收支渠道,制定经费预算和使用计划,保障资金投入稳定、可持续,设置专门的行政管理中心,并有管理会计经理对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课题、财务和账目进行独立管理。
  
(依托单位供稿)

大型仿生演艺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大型仿生演艺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大连市高新区信达街26号,116000
  
(三)依托单位: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肖迪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夏浩、刘志坚、王志华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于瑞云
  
(八)联系人:王志华

办公电话:0411-88857233
传真:0411-88857299
电子邮箱:wangzhihua@betoptech.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大型仿生演艺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以“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创新发展为定位,致力于解决“大型仿生演艺机械共性技术研究和智能化集成”和“面向文旅的大型仿生演艺机械应用与创新”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旅装备智能化研究、新能源动力在文旅装备上的创新应用、移动文旅装备自动化驾驶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实现面向文旅的大型仿生演艺装备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解决大型仿生演艺装备共性技术问题,推动面向文旅的大型仿生演艺装备创新应用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高端文旅装备。
  
依托单位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秉持“文化+旅游+科技”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高科技文旅行业提供集研发、设计、制作、建设、运营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公司是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等,已在大型仿生演艺装备、特种影院等高科技文旅领域积累了百余项知识产权,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创意设计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行业的广泛认可。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共建单位。均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具有优秀的科研人才、领先的技术成果、先进的研发设备等基础资源,能够为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技术创新中心将依托博涛文化的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团队和高校的科研人才进行团队建设,团队人员专业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自动化控制、机械设计、动力工程等多个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人员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知识结构的创新研发队伍。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大型仿生演艺机械共性技术研究和智能化集成
  
内容:针对当前国内文旅装备存在产品形式单一、新技术转化率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重点进行3方面内容研究:
  
1.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旅装备智能化研究。为产业提供一套文旅领域具有国际水准的复杂动作实时跟踪和同步控制国产大型仿生演艺机械装备;
  
2.新能源电池在大型文旅设备上的创新应用。为满足大型移动式文旅装备速度低、载重大、可靠性强、安全性高、续航能力长的特点,进行新能源电池动力系统在文化旅游场景的创新集成应用;
  
3.移动文旅装备自动化驾驶技术应用研究。针对文旅景区内复杂环境,开发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移动式观览演绎装备,并进行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
  
(二)面向文旅的大型仿生演艺机械应用与创新
  
内容: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方式,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具有复杂动作实施跟踪控制、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化大型仿生装备,在主题乐园和文化景区内进行创新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演艺装备的人机交互性,主要包括4方面的创新和应用:
  
1.智能化大型仿生巡游演艺机械装备的创新应用;
  
2.用于实景及舞台演艺的仿生演艺机械装备创新升级和应用;
  
3.以仿生演艺机械装备为核心IP的文商旅综合体建设;
  
4.多品类文旅仿生装备创新开发和应用。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计划团队成员72人,其中研发人员47人,研发人员专业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自动化控制、机械设计、动力工程等多个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主任:肖迪,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主任:
夏浩,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刘志坚,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
王志华,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专家委员会现有7人,其中,主任委员1名。
主任委员:于瑞云,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
  
委员:
赵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马涛,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梁千成,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林焕杰,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
胡元,大连博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屈福政,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原所长。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设研发部、项目管理部、生产部、品质保证部、产品推广部、财务部和人事行政部。
  
(一)主任:负责创新中心创新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管理。
  
(二)副主任:负责协助主任组织研发创新活动,完成技术创新研究任务推进和产学研技术攻关,及建设组织、创新成果推广、产业化等工作。
  
(三)研发部。人员43人,负责大型仿生演艺装备领域艺术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研发。
  
(四)项目管理部。人员4人,负责创新中心组织建设管理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研发项目管理,情报信息收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管理。
  
(五)品质保证部。人员5人,结合技术创新中心实际研究任务及产品,进行软硬件产品定义及内部测试,负责功能定义、外观设计、元器件选型、厂家选择等;进行中心必要研发、测试、生产资质的申请认定。
  
(六)生产部。人员6人,负责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产品的生产组装、整体测试调试;负责安排生产计划,把控生产进度,负责技术问题的整理反馈。
  
(七)产品推广部。人员3人,负责技术创新中心产品市场宣传和产业化推广,推进创新中心的市场服务;
  
(八)财务部。现有人员3人,指导、审核各研发活动年度工作计划与研发活动经费预算,承担经费使用情况监督管理工作。
  
(九)人事行政部。现有人员3人,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人员招聘管理,负责日常行政和后勤等工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博涛文化现有研发、试验及生产场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中可用于技术创新中心办公、生产测试场地约4600平方米,包括办公楼、生产测试车间。技术创新中心配备了专业研发软、硬件设备,包括设计软件、仿真软件、网络设备服务器、系统运维服务器、保密管理系统等;拥有充足的检验测试设备仪器、生产组装设备,如机械加工设备、环保净化设备、储运设备等基础设施,传感分析仪、多功能试验台、电气和液压设备仪器、质量检测设备仪器等,能够为技术创新中心运营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了优秀的师资团队参与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学院现有的研发测试场地、工程实验室等将对技术创新中心共享开放。学院自主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围绕大型仿生演艺机械装备传感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测试与优化工作。自主无人系统及机器人控制平台,建有高性能动作捕捉系统,可以用于捕捉机器人的运动轨迹,6自由度机械臂可以用于验证相关的控制算法。
  
东北大学建有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验室、研究中心场地及设备将共享给本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团队拥有自主建设的高性能计算集群,可用于仿生演艺装备智能驾驶算法、软件和应用系统的研发,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支撑。
  
(依托单位供稿) 

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二号交叉学科楼(200438)
  
(三)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四)共建单位:恺英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八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金城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沈涵、沈军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柴洪峰
  
(八)联系人:王莉清
  
办公电话:13901982374
电子邮箱:mci@fudan.edu.cn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复旦大学建设,以建立示范引领性的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数字化生成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应用、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行业创新和进步为定位,致力于解决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艺术鉴赏与教育等文旅行业关键问题,开展书画内容解析、元素提取以及智能生成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
  
中心的主要建设目标是面向传统书画在数字中国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需求,突破制约中国传统风韵书画内容数字化生成的关键技术瓶颈,催生相关艺术衍生品创意产业,聚焦“书画内容解析与元素提取”“书画智能生成应用与服务”,构建技术协同突破、成果快速转化的良性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数字文旅产业创新高地,推动书画的有机传承与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心将依托复旦大学,与恺英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八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共建。依托单位在与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学科和旅游学科多有建树,尤其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旅游管理等方面成果斐然,多学科综合优势和文理工交叉研究的积淀,可有力支撑中心建设。恺英网络是国内知名的互联网泛文娱上市公司,拥有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创作成果的版权保护与分享实施经验;上海美术馆拥有海量的书画资源,可提供书画数字资源以及艺术教育与指导;八婺信息主要业务涵盖数字文旅等领域,同时将在产业化运营过程中实现文旅企业对接和用户导流。
  
中心将建立技术研发团队,着眼于书画内容解析与元素提取、书画智能生成应用与服务等核心技术研发,积极与相关研究团队及单位开展技术讨论与合作,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推进基于数字化生成技术的产业链条建设,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数字化生成技术的应用领域,实现市场产业化。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书画内容解析与元素提取
  
按照数字书画的获取-解析-优化的全流程角度出发,通过纸质书画数字化的采集以及已有数字化书画的收集,构建大规模书画数字资产中心。开展数字化书画智能标注任务研究,以支持后续的智能生成;针对书画作品种类繁多、样式丰富的特点,在数字化资产平台已有的标注数据基础上,首先开展基于可解释模型的书画解析任务;进一步通过可解释推理框架实现低数据依赖的书画目标识别和语义信息抽取。针对书画图像与文本描述模态间的对齐挑战,开展基于跨模态大模型的视觉与语言表征对齐的研究;开展针对有监督的图像到图像的跨域转换研究,实现高精准、智能化、便捷化的书画修复和增强。
  
(二)书画智能生成应用与服务
  
书画智能生成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可作为底层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基于元宇宙和web3.0技术的相关产业、基于大量图片内容的游戏产业,以及文创产品研发、艺术教育、服装制造业等线下产业,从技术层面实现以低边际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满足海量个性化需求,通过智能化生产、优化制造流程等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支持数字内容与其他产业的多维互动、融合渗透,从而孕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多产业跨界融合、转型升级。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依托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以及旅游学系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研发团队,由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加上来自恺英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线人员、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专业人员、上海八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系统架构人员,形成既有科技研发能力,又对文旅市场和产业转化具有深入洞察力的新型综合人才队伍。计划总人数4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8人、博士后7人,4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8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专业涵盖人工智能、文旅、法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1.主任
金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2.副主任
沈涵,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
沈军,恺英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柴洪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2.副主任委员
陈琪,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艺委会主任。
  
3.委员
陈翔,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党委副书记、馆长。
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教授。
王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马利庄,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周剑初,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黄萱菁,复旦大学教授。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复旦大学成立,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置综合管理部、技术研发部和成果产业化部3个部门。
  
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战略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人员经费等重大事项。
  
副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与中心主任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与实施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
  
专家委员会:由依托单位聘任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产业化方面的企业经营管理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创新中心发展目标、指导关键技术研究、评价科技研究成果、助推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化建议等。
  
综合管理部:作为中心的管理部门,负责中心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管理等工作。
  
技术研发部:负责研究书画数字化构建与编辑、数字书画鉴赏分析、人在回路书画辅助鉴别等关键技术,构建书画数字资产等工作。
  
成果转化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宣传推广、品牌管理、经营性资产管理,及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等工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技术创新中心将保证每年固定的经费投入,其中复旦大学每年投入50万元、恺英网络每年投入300万元,作为基本运营经费,并通过与行业优势企业保持密切技术合作,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将其收益用于维持中心运营与发展。依托单位复旦大学拟为本中心的运行提供1200平方米场地(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交叉二号科学楼5楼),同时投入一定数量的服务器,为技术研发提供硬件支撑。共建单位恺英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拟为本中心的运行提供200平方米场地(上海市闵行区陈行公路2388号浦江科技广场3号楼3楼)、计算和存储服务器资源。共建单位上海美术馆将提供丰富的馆藏艺术资源作为数字书画资产库的数据支撑,组织书画专家为数字化书画生成、数字书画鉴赏等提供艺术指导,提供教育资源及场所,用于中心开展数字书画作品和成果展示、艺术鉴赏、艺术教育等活动。共建单位上海八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拟为本中心的运行提供160平方米场地(上海市杨浦区国权北路1688弄莱蒙国际A座13楼),以及部分办公设备。
 
(依托单位供稿)

智能舞台系统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智能舞台系统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科技工业园区新建北路737号,315400
  
(三)依托单位: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丰其云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任慧、倪洪杰、吴立锋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涛
  
(八)联系人:吴立锋
  
办公电话:0574-62888695
传真:0574-62887288
电子邮箱:wlf@chinadafeng.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智能舞台系统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以智能舞台系统专业研究机构为定位,致力于解决智能舞台系统集成化、智能化与一体化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舞台演艺装备创意设计、智能舞台系统集成研发和智能舞台系统应用服务与安全保障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国产演艺装备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智能舞台系统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以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为总体目标,将通过开展智能舞台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成集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科技体验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中心,为我国演艺装备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依托单位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中国演艺设备“第一股”,连续25年创制央视春晚舞台系统,承揽全国大多数中高端文化场馆业务,制作超百项高品质旅游演艺项目,为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F1方程式大奖赛、NBA等国内外重大活动和赛事提供核心装备与服务,成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方供应商。
  
共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现有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是我国现代演艺技术与文化视听觉融合信息处理领域主要创新基地之一。
  
共建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省属重点大学,具备工程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团队,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9个,长期开展机器人控制、嵌入式系统、先进运动控制、网络控制以及智能装备技术等理论研究。
  
本技术创新中心将汇聚一批学识渊博、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团队,共同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计划项目,打造一批智能舞台系统集成国内领先的成果。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舞台演艺装备创意设计
  
重点围绕现代舞台演出中个性化多艺术表现下演艺装备的设计需求,结合现有人工智能、计算机以及大数据技术,整合演出全息成像、虚拟现实、舞台机械、人机交互等实用技术,研发面向数字文化创意体验、数字音乐智能设计、沉浸式交互体验、超感官全息影像以及舞台演出实时捕捉跟踪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虚拟现实、观演互动、智能呈现、人机协同等智能化数字文化创意体验装备;研发一整套大型舞台演出声光电机人机交互系统等,并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以提升数字文化创意体验装备整体创新设计能力,实现舞台演艺技术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二)智能舞台系统集成研究
  
重点围绕现代舞台演出效果呈现的多样性和精准化需求,从智能舞台复杂多场景演出本身出发,着眼于现代舞台演出表现力、感染力、保障力提升,开展智能舞台系统效果呈现整体集成控制解决方案设计;研发智能舞台系统在集成数字感知、信息物联、运动控制、组合切换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在运动呈现、视觉呈现、听觉呈现等方面的集成实现新技术;研发系统与声光机电装备、视频、音乐等演出元素的集成控制装备;研制具有国际舞台高安全等级的舞台集控系统及装备;形成智能舞台系统集成状态信息交互与数据传输协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国内以央视春晚演出为典型应用的大型舞台演出系统高质量安全集成应用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智能舞台系统应用服务与安全保障
  
聚焦国内外多场景文化演出服务,围绕实景展演、旅游演艺、剧场演出、体育竞赛表演、展览展示等应用服务领域,开展多变演出场景下异构舞台系统分布式预测控制、组合切换协同控制、高精度演出控制以及演出过程防干扰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基于智能舞台系统运营服务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智能舞台系统演出服务应用管理平台,搭建基于大数据管控下的剧场运营服务云平台;研制演出过程监督调度服务系统,在国内外大型文化演出中开展典型应用服务,提升我国智能舞台系统应用服务水平。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本技术创新中心成员由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三家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目前,技术创新中心计划工作人员129人,其中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10人、中国传媒大学9人、浙江工业大学10人。技术创新中心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68人,人均专业从业年龄10年以上,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1.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丰其云,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2.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任慧,中国传媒大学演艺工程技术系主任。
倪洪杰,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创新研究院院长。
吴立锋,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涛,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专家委员会委员
朱新村,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理事长。
武晟,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
韩宏志,中央戏剧学院特聘教授。
闫常青,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原总工程师。
张文安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卢向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张三明,浙江大学建筑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张华熊,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本技术创新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理事会成员7人,其中理事长、副理事长各1人。理事会是技术创新中心最高决策机构,具体职责包括:审定和批准技术创新中心规章制度;审定和批准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方向和规划;批准技术创新中心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和解聘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计划、监督和审查财务预决算等工作。
  
技术创新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协调以及资源整合与调配。主任根据理事会的评估意见和有关研究方向的指导性意见,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技术创新中心下设智能演艺装备创意设计、智能舞台系统集成研究和智能舞台系统应用服务与安全保障研究等三个项目组,并设产业研究与孵化、成果展示与推广及综合服务等职能机构。智能演艺装备创意设计组负责面向数字文化创意体验、数字内容智能设计、沉浸式交互体验、超感官全息影像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智能舞台系统集成研究组负责智能舞台系统效果呈现整体集成控制解决方案设计;智能舞台系统应用服务与安全保障研究组负责多场景演出下异构舞台系统分布式预测控制、组合切换协同控制、高精度演出控制以及演出过程防干扰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研究;产业研究与孵化组负责产业技术的政策收集、分析和研究;成果展示与推广组负责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转让工作;综合服务组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
  
专家委员会委员共9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专家委员会由行业协会学会权威专家、高校科研院所知名教授以及依托单位核心技术专家等组成。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依托单位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可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撑与保障条件。在场地保障上,新增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大丰科创中心”五楼、六楼逾2000平方米空间载体,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研发办公及试制场所。在人才团队上,可全职配置科研人员100余名,为技术创新中心三个研究方向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在经费保障上,依托单位每年可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的建设与研究经费,充分保障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科研及产业化工作;在科研保障上,技术创新中心可利用依托单位建有的三个国家级研究平台进行协同攻关,并搭建智能舞台控制实验室平台。在产业化推广应用上,依托单位不仅拥有国际领先的文体创意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同时拥有遍布全球的强大商务推广团队,可为技术创新中心成果产业化提供强大的支撑及机制保障。
  
共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可为技术创新中心运行提供技术研发及实验用房合计约1000平方米,并利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为技术创新中心创新研究提供研究设备保障;通过产学研合作,可协同依托单位做好技术创新中心三个研究方向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协助做好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组建相关人才资源信息库、行业专家信息库,形成技术创新中心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为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效联合培养模式,形成有效创新人才后备支撑。
  
(依托单位供稿) 

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宁波市鄞州区诚信路818号,315100
  
(三)依托单位: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浙江音乐学院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俞晓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黄永谦  陈众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德君
  
(八)联系人:赵相华
  
办公电话:13777127799
传真:88231688
电子邮箱:873500883@qq.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以文旅沉浸声新场景新应用为定位,致力于解决文旅沉浸声相关技术标准、软硬件产业生态、沉浸声内容制作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沉浸声软硬件技术链、沉浸声相关技术标准、内容制作工具和流程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沉浸声在文旅新业态、新应用中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以HOA沉浸声技术体系及相关开放国际标准为参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文旅业态沉浸声技术体系、相关标准和完整的产业生态。
  
依托单位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际化的企业,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设立了研发基地,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宁波等地设立了创新研发中心,拥有国际国内数字电子、数字音响、软件等不同领域科技人才、博士、专家等组成的数百余人研发团队。
  
共建单位浙江音乐学院目前已建成数字音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智能技术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加盟。形成了以二级教授为带头人、高级技术职称为研究主体、优秀青年博士与归国人才为骨干,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背景,兼具数字音乐创作和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的科研团队,能够为本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坚实保障。
  
团队建设计划:针对技术创新中心的人才需求,建立以音王(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沉浸声研发梯队,逐步引入包括高级算法工程师、高性能FPGA算法架构设计工程师、软硬件系统集成架构设计、音频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声学仿真与实现等一批目前国内沉浸声系统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陆续开展基于HOA的沉浸声渲染算法研究、基于FPGA的大规模并行算法平台、大规模数字音频传输协议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沉浸声软硬件技术研究及在文旅领域的应用
  
为满足沉浸声在文旅领域的应用,软硬件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基于HOA的声场合成渲染算法研究,仿真实现、FPGA硬件算法平台研发,及满足文旅需求的64通道7阶精度沉浸声核心处理器系列开发等。为满足上述应用对大量数字音频传输的需求,研发支持AES67标准的64x64多通道数字音频传输协议,传输模组,MacOS及X86平台虚拟声卡驱动;为打造完整的文旅沉浸声产业链,研究开发包括16x16前级矩阵处理器、HOA沉浸声处理器后端16通道DSP处理数字传输功率放大器及各种规格有源、无源同轴点声源音箱系列等前后端完整产品链。
  
(二)沉浸声音源等内容制作
  
针对沉浸声内容相关制作工具缺乏、特别是基于HOA制播体系的制作工具缺失的问题,基于HOA的沉浸声音频内容创意及制作工具,依据目前成熟的DAW内容制作系统、制作及效果处理插件及输出内容文件封装格式的研究开发,建立面向文旅业态需求的音视结合内容创作机制和创作工具体系,形成全套成熟解决方案及创作标准,满足文旅业态多场景复杂应用需求。加强对优秀传统剧目沉浸化、IP化的研究,创建文旅市场急需的沉浸声内容及素材库。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设立专家委员会8人,技术创新中心主任1人、副主任2人,及技术创新中心团队19人,包括涉及高性能DSP音频算法开发、高性能FPGA算法架构设计、软硬件系统集成架构、音频嵌入式硬件开发、数字音频传输协议开发、音频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声学仿真与实现、声音设计与录音艺术、电子音乐作曲等沉浸声技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1.主任
俞晓,音王集团总工程师。
  
2.副主任
黄永谦,音王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
陈众,音王集团执行总裁。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董德君,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
韩宝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李伟,复旦大学教授。
谢秉元,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孙凌云,浙江大学教授。
王春明,浙江传媒大学教授。
张克俊,浙江大学教育部“设计+X”双创试点建设虚拟教研室主任。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计划设置主任、副主任及综合管理部、办公室、项目组等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运筹建设,副主任负责综合管理部和办公室各项具体工作的执行落地。
  
综合管理部负责部门内外事务性工作的协调、沟通;研发项目实施的管理、跟进与监督;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实施与监督;技术档案的管理与维护,各类申报项目技术资料的编写,知识产权的申报、协调工作;负责HOA算法仿真实验室、全消声检测室沉浸式试听实验室、移动沉浸式实验室管理和运营。
  
办公室负责行政、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及中心项目资金预算、核算等运行管理。
  
项目部下辖HOA算法仿真组、软件开发组、硬件开发组和内容创作组,负责HOA算法研究、仿真实现、沉浸声处理器模态控制软件开发、数字传输协议组态控制软件开发、各类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高速FPGA核心板,DSP开发板、嵌入式MCU、数字传输模组等硬件模块模组开发调试、测试,开展文旅市场沉浸声应用需求挖掘、需求分析、内容策划、脚本实施,完成系统集成调试、项目落地。
  
另设专家委员会,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研究、运行的咨询机构,负责提出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依托单位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中心人力物力资源上根据需要优先配置,计划第一年投入3000万,用于初期建设的必要设施设备、检测仪器等。在政策方面对沉浸声系统研发所急需的人才给予倾斜,不设门槛、随时补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建立HOA基础沉浸声算法研究为主要方向的音王(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逐步引入高级算法工程师、高性能FPGA算法架构设计工程师、高性能DSP音频算法开发工程师、音频嵌入式硬件开发工程师、软硬件系统集成架构设计、音频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声学仿真与实现等高级人才。在研发资金的保障分配上,做到少审批、减流程、保进度、提效率。依托单位计划投资改造“一大”(3000人体育馆改造为HOA算法仿真实验室)“两小”(全消声检测室、沉浸式试听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移动沉浸式实验室,为沉浸声系统研发提供主要的测试、算法验证和试听实验场所。
  
共建单位浙江音乐学院在艺术创新创作、音乐内容制作方面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组织专业人才加入,保障沉浸声内容制作始终保持强大的制作力量。将主录音棚及控制室、虚拟声场实验室明确为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配套设施,为创新中心提供充分的内容创新创意、制作条件。
  
(依托单位供稿)

景区交易数据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景区交易数据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528号云座3号楼7楼 350000
  
(三)依托单位: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福建理工大学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苏万生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毛国君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仁华
  
(八)联系人:赖丹恬
  
办公电话:15112561030
传真:0591-38168989
电子邮箱:laidantian@12301.cc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景区交易数据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和福建理工大学科研团队,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为核心使命,为中小景区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致力于解决景区交易数据要素价值挖掘的数据质量问题、算法普适性问题、价值变现的需求匹配与问题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景区交易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和景区消费需求识别与匹配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景区管理与营销、行业消费洞察、政府精准施策等关键领域价值模型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以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文旅企业运营与服务能力、提升行业决策与政府管理为目标,加快推动数据成果产业化和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
  
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基本情况: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多年始终专注于智慧文旅行业数字化建设,整体研发能力和产品能力处于智慧文旅行业的领先地位。福建理工大学大数据科研团队围绕大数据存储与云计算、大数据建模、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
  
团队建设计划: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将组建由30名核心骨干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依托基础研究力量和产业化条件,打造一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文旅行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景区交易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研究。
  
内容:通过对交易链条关联数据汇集、清洗实现有效数据资源管理,在时空、对象、行为等多维度实现价值模型挖掘,构建面向景区管理与营销、行业数据洞察、政府精准施政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报告。
  
(二)景区消费需求识别与匹配研究。
  
内容:在完善景区消费数据内容、构建景区交易数据领域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开展景区消费行为分析挖掘、消费需求识别、消费内容匹配方面的研究,构建面向景区数字化营销与管理的数据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围绕技术发展方向,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核心骨干人员30名。团队成员深耕文旅行业多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治理、数智融合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工具解决问题。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1.主任
苏万生,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2.副主任
毛国君,福建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院长。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吴仁华,福建理工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2.副主任委员
杜军平,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3.委员
易晨,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
刘宏宇,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教授。
刘震宇,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李海生,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
谢奕,华为云城市智能体技术总监。
余龙,华为云计算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架构师。
黄日茂,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负责人。
王步颖,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据线、数据挖掘负责人。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依托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子公司福建票付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营机构,设董事会、主任、副主任及干事若干名,行使中心管理权,下设研发部、数据产品部、运营部、综合办公室。另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若干名,由国内知名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组成,作为中心的技术咨询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董事会:行使选举权;召集、执行董事会决议;制订年度经营计划、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基本管理制度。
  
主任:制定、执行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收集、分析、组织、运用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
  
副主任:协助制定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组织、指导、协调人员完成技术研发相关工作。
  
专家委员会:参与研究重大科研项目的选题、论证;提供本行业、专业领域的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
  
研发部:以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为核心,负责技术创新中心有关技术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负责与外部技术专家的协调工作。
  
数据产品部:负责对需求的开发和维护;评估产品性能和客户需求,协助解决研究问题。
  
运营部:加速产品在行业渗透;负责运营合作项目洽谈,拟定商业计划运营方案。
  
综合办公室:负责后勤维护支撑;人员培训;财务管理;法务、风控管理。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技术创新中心的核心主体,在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充分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
  
1.人才保障:共同组织交叉学科科研骨干进驻中心,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工程、文旅行业、数字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城乡规划、乡村振兴等领域,参与技术创新中心的科研工作。
  
2.资金支持:票付通提供资金,保障技术创新中心运作。
  
3.空间支持:共建1000平方米左右的专用科研场地。
  
4.设备支持:票付通提供产品研发设备,福建理工大学提供必要的科研仪器设备支持。
  
5.技术和智力支持:福建理工大学将为关键技术提供技术研发支持,为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服务,与依托单位共同开展平台建设和相关项目申报工作。
  
6.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及科研等合作: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将以创新中心为载体,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双方联合申报各类产学研合作课题,共建单位每年开展1-3项中心所需的技术攻关项目。
  
(依托单位供稿) 

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方路268号,261031
  
(三)依托单位: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
  
1.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
2.歌尔创客(威海)数字创意科技有限公司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陈喆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杨洪和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洋
  
(八)联系人:王峰明
  
办公电话:18263676527
电子邮箱:fermin.wang@wemake.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以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在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为定位,致力于解决文化和旅游行业虚拟现实关键软硬件共性技术问题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解决方案的先进性、标准化、通用性、开放性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虚拟现实显示终端共性软硬件技术、虚拟现实数字内容创新生成方式、数字人生成与应用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虚拟现实显示终端光学模组、虚拟现实数字内容创新生成方式技术工具、虚拟现实沉浸式数字影院、沉浸交互式数字视听空间,以及文旅与体育运动、游艺娱乐体验融合创新的虚拟现实外设装备等解决方案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以加快虚拟现实在文旅行业的技术创新应用、推进数字文旅产业革新和创新发展为使命,聚焦行业虚拟现实共性软硬件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研发,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文旅产业数字化革新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技术、新动能。
  
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概况: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从2012年起开始布局虚拟现实产业,目前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装备出货量80%的市场份额。歌尔拥有8个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参与制定3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先后承担1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余省级专项。
  
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2年11月批复组建的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的运营单位,是虚拟现实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中心,共有18家协同共建单位,覆盖零组件、整机、核心工具、内容应用、投资等全产业链条。
 
歌尔创客(威海)数字创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VR/AR数字内容制作和VR/AR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研发,致力于用“XR+”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赋能美好生活体验革新,为文旅、文娱、教育、研学、展览展示等行业客户和生态圈合作伙伴,提供“XR+”数字技术应用解决方案。
  
团队建设计划:技术创新中心将设立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文旅产业研究室、XR创新实验室、XR共性技术研发部、XR解决方案研发部、技术服务与合作交流部等部门,计划用三年时间建立一支具备行业领先水平的专业团队,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技术研发人员占80%。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文旅行业虚拟现实共性软硬件技术
  
内容:文旅行业虚拟现实共性软硬件技术研发,包括文旅行业虚拟现实显示终端的相关共性软硬件技术、数字内容创新生成相关共性软硬件技术。VR/AR光学关键技术,包括Pancake、衍射光波导等关键光学模组的设计、精密制造及检测技术研究。VR/AR声学关键技术,包括新型发声器件、声腔结构等关键声学器件研发,高音质、高沉浸感、高私密性音效算法开发。VR/AR整机轻量化技术,包括轻质高强新材料的制备、精密成型及表面处理技术研究。智能交互技术,手势识别、触觉反馈等交互软硬件技术研究。
  
(二)文旅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内容:文旅行业虚拟现实数字内容创新生成方式,包括小型物件三维模型构建方式、大场景三维模型构建方式等;文旅行业数字人生成和应用的关键技术方法,包括人脸三维构建、表情驱动、动作驱动及口型同步等;文旅行业虚拟现实沉浸式数字影院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包括方案的专业化、标准化、通用化,含软件、硬件、内容,以及姿态算法优化、硬件结构方案设计优化、影片的云存储、云分发、云渲染等解决方案;文旅行业沉浸交互式数字体验空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文旅+体育运动和游艺娱乐体验融合创新的虚拟现实外设装备软硬件解决方案,包括虚拟外设装备的研发和软件、硬件、内容集成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等。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采用主任负责制,主任为陈喆,副主任为杨洪和,助理主任为王峰明。计划组建团队人数第一年30人,第二年45人,第三年60人,其中全职工作人员占2/3,兼职的技术专家与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中心中研究与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80%,团队成员中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不低于80%。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主任:陈喆,歌尔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
副主任:杨洪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教授。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设有专家委员9名,主任委员为于洋,副主任委员为严小天、饶轶、管涛。
  
于洋,歌尔中央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
严小天,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饶轶,歌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管涛,歌尔创客首席技术专家。
张小军,视+AR创始人。
王莉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屠长河,山东大学教授。
关雁龙,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刘朝红,歌尔股份中央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下设文旅产业研究室、XR创新实验室、XR共性技术研发部、XR解决方案研发部、技术服务与合作交流部、财务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
  
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国内同行业科技界、相关企业界权威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审议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评价工程设计试验方案、提供技术咨询及市场信息等。
  
文旅产业研究室负责文旅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研究、文旅产业虚拟现实及相关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和案例研究、行业新场景、新体验、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和实践。
  
XR创新实验室负责文旅行业虚拟现实创新技术与应用研究,数字人及应用的创新生成方式的技术研究、底层算法研究等。
  
XR共性技术研发部负责面向文旅行业的VR/AR软硬件的技术创新研发,包含相关基础算法、人机交互等软件开发和设计等技术创新工作。
  
XR解决方案研发部负责探索开发文旅行业新的应用形式和应用场景,包括基于VR/AR设备和数字展示技术、数字感知交互技术,数字视听技术与空间音视频技术的整合创新体验探索、研发,多模态交互融合的沉浸式视听体验创新产品的研发及商用化解决方案,以及相关功能软件和服务软件的开发。
  
技术服务与合作交流部负责与科研机构、虚拟现实行业、文旅行业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及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财务部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
  
综合办公室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成果管理及其他行政事务。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有科研用房约10000平方米,各类科研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先后引进VR杂散光测量仪、光学测试系统、X射线衍射仪、无线综合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全自动智能纳米压印光刻系统、高速界面接触性能测试系统等国际先进的科研开发及试验检测设施,具备集科研、试制、检测、中试于一体的实验中心,可为技术创新中心的虚拟现实共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科研条件支撑。
  
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 的运营单位,正在建设声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硬件实验室、人机交互实验室、热管理实验、追踪定位实验室,2023年底将投入使用,共享开放给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技术创新中心使用,同时将配置研发人员加入技术创新中心的XR共性技术研发部。
  
歌尔创客在威海、青岛、潍坊拥有数字内容制作和数字技术应用开发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将组建专属团队加入技术创新中心XR+解决方案研发部,负责文旅行业XR+解决方案的规划、开发及市场化等相关工作,为文旅行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市场化、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为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位于青岛的170平方米和威海荣成的800平方米办公场地。
  
(依托单位供稿) 

数字艺术显示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数字艺术显示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长沙高新开发区文轩路27号麓谷钰园创业大楼2305室,410221
  
(三)依托单位: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华邮数字文化技术研究院(厦门)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北京沸铜科技有限公司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白峰
  
(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吕继刚
  
(七)联系人:陈跟心
  
办公电话:18801325114
电子邮箱:chengenxin@boe.com.cn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数字艺术显示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华邮数字文化技术研究院(厦门)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北京沸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致力于解决数字艺术显示、数字文旅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数字艺术显示技术、交互体验与服务技术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数字艺术领域相关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集中国内力量,聚焦数字艺术显示技术研究和交互体验与服务技术研究,以场景创新驱动硬件显示、图像处理、传感识别等技术突破,推动数字艺术领域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依托单位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BOE(京东方)向物联网转型的先行先试企业,秉承“让有文化味的健康显示无处不在”的企业使命,提供类纸护眼显示系统产品与服务,深耕数字艺术显示场景,构建多维生态。
  
华邮数字文化技术(厦门)研究院作为产业创新驱动中心,基于数字艺术显示技术装备,致力于推动X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落地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技术标准产业化。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成立于2012年7月,是中国美术学院集合媒体技术研发、城市研究、多媒体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校属创意研发机构,重点关注城市美学、乡土实践、互动媒体、艺术设计、跨媒介展演五个研究方向。
  
北京沸铜科技是面向数字中国和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构建,围绕新场景、新体验与新服务,通过大数据、AIGC等创新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科技企业。
  
以依托单位为主,与共建单位共同投入研发力量,以全职和兼职结合的形式融合办公,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研究院的资源及平台优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以资源开放、科研合作、项目共创的形式开展技术创新中心关键技术研究。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数字艺术显示技术研究
  
内容:包括自然非偏振光液晶显示技术研究、无损Gamma2.0技术研究、超级类纸广视角技术研究、自然3D显示技术研究、动态图像显示技术研究等。自然光显示技术让显示更柔和,类纸特性进一步增强;无损gamma2.0使画作的灰阶层次得到无损还原,即使在高亮环境也能充分展示画作明暗细节;超级类纸广视角让画面接近艺术作品原作,并且提升了观看视角,让更多的角度都具备舒适的观赏性;自然3D显示技术通过图像算法和眼动追踪技术把立体的2D艺术品用3D的效果展示出来,并且视觉上达到无眩晕的效果;动态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图像智能匹配识别不同的画作风格、特性和主题,调整显示参数,使得用户从显示器中获得的作品与原作效果一样的观感。
  
(二)交互体验与服务技术研究
  
内容:包括人体姿势检测、多人行为监测、高精度测距、超分图像还原技术等。人体姿势检测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用户体态姿势、用眼行为、身份信息进行自动检测、输出;多人行为监测是基于多路摄像头影像融合技术、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身份信息识别、姿势监测、人员活动轨迹分析、异常风险行为预警(非专注、近视风险);高精度测距是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通过红外传感器对计算机视觉算法的距离检测值的实时校准,实时输出校准后的用户距离检测值;超分图像还原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将低分辨率图像恢复为高分辨率图像的过程。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数字艺术显示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设主任1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10名,由数字艺术显示及数字文化行业专家及专业带头人组成。由京东方艺云数字艺术显示领域专家和工程师以及共建单位团队成员组成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队伍35人,包括研发、创新等方面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技术实力突出,长期从事图像信号处理算法及数字电路设计工作的动态图像显示技术。团队成员在数字艺术显示行业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所研发的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为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任简介
  
白峰,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吕继刚,京东方艺云数字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
  
2.副主任委员
陈洪,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3.委员
鲁晓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陈劲,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高世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授。
周正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首席专家。
支锦亦,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
洪钧,北京沸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程,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常务副院长。
梁伟,京东方艺云首席技术官。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对技术创新中心目标落实负责,决定技术创新中心的整体运行计划、管理机构设置和研究方向。负责召开专家委员会审议会议及相关工作会议,拟定技术创新中心中长期规划。
  
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创新任务等,并对相关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技术创新中心内设部门及职责如下:
  
协调创新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执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专家委员会决议,与共建单位的资源及项目协调,并推动落实执行;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年度考核,配合有关行政部门做好验收、评估和检查等工作。
  
技术研发部:主要负责技术创新中心各类软件产品设计、开发、测试,硬件的验证、适配、集成和系统测试,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以及对产品团队的产品培训、产品开发中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等工作。
  
产品创新部:主要负责产品市场洞察、产品路线图及上市布局、产品推广策略以及用户意见分析等工作。
  
项目管理部:主要负责协助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落实、管理和新产品上市的全周期市场工作。
  
知识产权管理部:主要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专利申请、软著等知识产权的咨询、审核、管理工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京东方艺云将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公司独立部门管理运行,投入全职研发及配套人员18人,专用场地三处,以长沙为中心,北京、苏州三地联动办公,投入自筹建设费用150万元,配备专业的研发仪器及显示设备,建设实验室、展厅、会议室等配套设施。长沙区域位于芙蓉区浏阳河大道,面积300平方米,北京区域位于通州区云杉路设计小镇智汇园63号楼,均设有办公区、研发实验室、会议室及产品展示空间等配套设施;苏州区域设在吴江区东太湖旅游度假区湖景街苏州湾数字艺术馆5层,用于技术创新中心科研成果面市调研。
  
华邮数字文化技术(厦门)研究院将位于厦门市软件园三期B10栋约300平方米作为技术创新中心使用场地,投入研发及相关人员5人,并配备有办公及研发设备设施。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将提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1-209和杭州市西湖区钱江block 6-801,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使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办公、研究和实验空间,配备研发及相关人员4人及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场地位置便利,便于技术创新中心人员的交流和合作。
  
北京沸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提供AIGC数字研发所用场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F17C展示厅,由展示区、会客区组成。配备研发等相关人员8人,画屏5台,算力服务12个月,主要用于研究、设计、开发AIGC模型。
  
(依托单位供稿) 

主题乐园设施集成与智能管理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主题乐园设施集成与智能管理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东部工业区H1栋5楼, 518000
  
(三)依托单位: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深圳技术大学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李涛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谢意,陈凯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清侠
  
(八)联系人:郑清玲
  
办公电话:0755-83686211
传真:0755-83686321
电子邮箱:zhengqingling@163.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主题乐园设施集成与智能管理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以国际一流的高科技文旅装备技术引领者和文旅产商增值与智能化赋能方案的提供者为定位,致力于解决大型游乐设施创新不足、运行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落后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主题乐园游乐设施的研发与集成、游乐设施安全监测与运维管理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高科技大型游乐设施产品及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推动文旅产品创新发展,丰富和提升主题乐园的品质和体验感,提高主题乐园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依托单位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侨城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前行,在文旅项目“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文化内容及产品开发与IP跨界创新、高科技游乐项目全流程开发、旅游互联网和智慧景区系统开发等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是中国首家及唯一一家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系统集成和运营商。
  
共建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将中国联通的5G、云计算、大数据、AI、安全等创新技术和优势资源聚合为整体,全面推进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共建单位深圳技术大学,拥有智能传感系统中心、先进制造与未来工业中心、创意工业设计中心等多个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方面为技术创新中心提供能力支撑。
  
创新中心团队将配备文旅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团队负责人、专家委员、专业技术研发人员、成果转化及推广人员,以及日常运行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旨在建设成为具有多学科背景、技术专长、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团队,以实现创新中心目标和推动创新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主题乐园游乐设施的研发与集成
  
探索运用人工智能、仿真机器人、VR/AR虚拟现实、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高速移动通信、CPS赛博—物理融合系统等前沿科技,对行业未来发展形成影响。通过对产品的创新性应用,将上述高新技术应用于游乐设施产品研发及现代主题公园的各个领域,提升公园、景区等文旅项目的游客玩法、体验及服务,并通过项目升级开发,推动技术提升和产业化发展。
  
(二)游乐设施安全监测与运维管理
  
重点攻克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有效解决游乐项目设备数据长期汇总分析与及时响应设备异常处理之间的协调问题。通过对直接影响设备安全的关键部件开展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监测,实时获取其状态数据,利用故障诊断相关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在数据中挖掘故障的特征并判断故障类型、部位与发展趋势,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提前预警,有效指导设备的运维和安全监管,从而实现设备的智能运维和智慧化监管,有效提升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性。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创新中心负责人在文旅行业拥有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团队由高学历、多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组成,涉及学科领域包括机械、电气、软件、工业设计、通信等。团队成员在技术研究和创新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成果,并取得数10项专利及其他技术成果。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1.主任
李涛,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
  
2.副主任
谢意,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凯,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发展部高级经理。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刘清侠,深圳技术大学聚龙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2.副主任委员
宋伟科,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游乐设施与客运索道部技术开发室主任。
  
3.委员
周剑明,中国联通深圳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王好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
陈凯,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发展部高级经理。
马文明,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专家。
周志,深圳市聚一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芮恺,华为产品经理。
崔秀龙,华为云架构师。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中心下设有综合管理部、产学研用协调中心、游乐设施研发与集成部、游乐设施安全监测与运维管理部、试制测试部、成果转化部6个职能部门。各部门职责如下:
  
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的发展规划、组织设立中心内部管理机构。
  
专家委员会:负责审议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及提供咨询及技术成果评审等,并对相关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综合管理部:负责中心日常行政管理工作、项目费用预算及资金管理等。
  
产学研用协调中心:负责与共建单位等外部合作单位的协调对接及成果转化推广,及时掌握各方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游乐设施研发与集成部:根据中心既定的目标、计划,结合公司业务,负责大型游乐设施新技术、新产品、新造型、新工艺研发,并总结应用经验,提出产品需求。
  
游乐设施安全监测与运维管理部:负责游乐设备运行安全监控技术研究及园区智慧平台系统研究开发。
  
试制测试部:负责新产品验证测试工作,通过试制发现设计结构问题、设计质量问题、生产工艺等问题,对产品质量负责。
  
成果转化部:负责中心成果转化及市场推广和商务拓展工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依托单位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场地和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办公场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用于办公和实验等工作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心拥有稳定的研发投入,投入经费将由企业自筹,用于支付人工费用、仪器设备购买、检验测试费、差旅费、知识产权申请费、模型样板制作、测试材料费等费用支出,保障创新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团队成员由文旅行业相关领域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共37人,其中6人为兼职人员,包括团队负责人、专业技术研发人员、成果转化及推广人员、日常运行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拥有研究、开发和试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主要设备有激光切割机、便携式直读光谱仪设备、应变测试分析系统设备、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云海集群系统设备等,设备原值1500万元以上。提供旗下主题乐园作为项目测试平台及应用,包括华侨城集团旗下欢乐谷、东部华侨城、欢乐海岸等主题乐园。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提供5G共享专网设备、UPF分流带宽100M、核心交换机和防火墙设备等,提供网络通信技术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团队开展工作,并通过自身的网络资源,为创新中心提供合作机会和资源,推动项目开展和成果转化。
  
深圳技术大学提供创意工业设计中心研发平台,对项目设计及必要的软件和设备等方面进行支持,提高项目设计能力。校内教师和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为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依托单位供稿) 

视觉融合场景体验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视觉融合场景体验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东一路7号,610000
  
(三)依托单位: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四川大学、力方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建伟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左齐(常务副主任)、李志勇、王春鹏、陈方前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熊澄宇
  
(八)联系人:王春鹏
  
办公电话:028-82871691
传真:028-82871691
电子邮箱:31634025@qq.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视觉融合场景体验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建设,定位文旅场景体验,致力于解决新技术应用整合不足、营销手段挖掘不充分、二销收益不理想、应用场景不聚焦、个性化互动内容不足、投入产出比不高和产业链条尚不完整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基于视觉的文旅内容与呈现、基于视觉融合的交互与体验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文旅场景内容呈现、服务体验、营销推广和管理保护产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聚焦文旅场景体验,突破视觉融合技术创新应用,创意主题内容,创新服务体验,增强营销推广,完善管理保护,拓展旅游景区、主题园区、文旅夜游、文化演艺、文博展馆、虚拟世界场景体验应用和跨行业衍生主题服务。
  
依托单位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是智慧文旅建设国内标杆企业,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国际领先,参与建设全域旅游项目91个、天府旅游名县52家、大型智慧景区240多个、文旅行业案例800多个、基于慧旅云服务的中小景区及文博场馆1700多家。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负责基于视觉融合的软硬件产品创新应用产品研发。
  
共建单位四川大学多学科交叉优势明显,位列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前十”,视觉合成图像技术国际领先。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负责基础理论支撑和关键技术研发。
  
共建单位力方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领先的视觉融合技术和视觉创意优势为全球城市、全球文旅赋能。在全球拥有35家全资公司和11家国企混改的控股公司,项目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是北京奥运会、里约奥运会等的数字视觉服务商,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连续10年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负责文旅内容创意及大场景应用。
  
中心团队以川大智胜、四川大学和力方科技3家单位的技术研发及管理人员为主,还将聘请知名院校专家加入专家委员会,实行专家指导。团队设置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经营中心三大部门,分工明确,相互支撑,有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基于视觉的文旅内容与呈现
  
内容:进行文旅视觉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多维重构。通过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采集景区图像、视频等视觉信息资源,然后运用计算机视觉、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和智能处理,实现文旅内容和场景的数字化再造。在此基础上,进行时空的虚拟扩展和场景体验的沉浸式呈现,实现对文旅资源的深度数字化利用,丰富旅游内容的传播形式,提升旅游体验的感染力。
  
(二)基于视觉融合的交互与体验
 
内容:基于多模态视觉信息的采集和融合,进行数据治理、业务协同和决策分析,结合投影显示和立体显示等数字化显示技术,实现不同文旅场景、不同主题内容、不同应用类别、不同显示类型中虚实融合环境的高仿真视景显示,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通过高仿真的数字内容创建、精准的虚实场景融合以及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构建沉浸式的文旅交互体验系统,使文旅场景、文旅要素等以多感官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人与虚拟环境之间自然的交互,从而带来身临其境的文旅体验。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实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人员聘用制度,主要参与人员80余人,包括专家委员会、综合管理人员、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经营中心等人员。其中专家委员会7人,由四川大学及外部专家组成;综合管理人员预计11人,由川大智胜、四川大学、力方科技三家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人员分别为45人和15人,主要依托川大智胜和力方科技人员共同组成。经营中心11人,其中财务人员由川大智胜和力方科技指派,共计3人,其余8人均由市场化选聘方式选拔。
  
(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简介
  
1.主任
张建伟,川大智胜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教授。
  
2.常务副主任
左齐,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大学副教授。
  
3.副主任
李志勇,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王春鹏,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文旅负责人。
陈方前,力方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1.主任委员
熊澄宇,清华大学责任教授。
  
2.副主任委员
游志胜,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3.委员
杨振之,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冉建华,阿坝师范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马传兵,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教授。
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梁焱,黄山风景区信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由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经营中心,采用现代企业运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家单位(川大智胜、四川大学、力方科技)的互补优势,聚力增强中心科研能力、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发展能力。
  
其中,研发中心包括智胜研发基地、川大研发分部、力方研发分部;工程中心包括对外合作交流、项目联合申报、项目成果转化、产业生态合作;经营中心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档案管理部、市场营销部。
  
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健全工作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审定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计划、重大项目、经费预决算、主任聘用等重大事项,为技术创新中心规范建设、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人财物等保障。
  
研发中心主要职责:围绕科技创新核心科技,开展重大专项、专题研究,进行产业应用技术的研发。负责中心的科研项目开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工程中心主要职责:负责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营中心主要职责:负责中心的行政、财务、人事等后勤保障工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承担不少于1000万元的年度研发经费投入,提供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办公、研发及展陈展示用房,提供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七重空间虚实共生体验系统、光纤监测感知装备和三维人脸识别装备等设备,35名左右的管理、营销、研发和实施人员。
  
四川大学提供望江校区和江安校区约3000平方米的办公室、高性能计算、研发及大型会议讲座用房,提供价值约700万元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服务器集群和AR/VR穿戴装置等设备。20名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方面的高端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并提供国内外前沿技术、前瞻理论支撑。
  
力方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研发经费,提供约5000平方米的办公、研发及展陈展示用房,提供价值约1100万元的智能光电融合装备、数字内容控制设备和中央控制系统等设备。25名管理、营销、研发和实施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
  
(依托单位供稿)  

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经开壹中心一区1号楼 100176
  
(三)依托单位: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蒋鉴
  
(六)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张晶晶
  
(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卫国
  
(八)联系人:衣葛淼子
  
办公电话:010-85306017
传真:010-84377221
电子邮箱:yigemiaozi@cdcgc.com.cn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以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为定位,致力于解决文化行业数字化等关键问题,开展音像资源数字化技术、音像资源数据化服务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行政主管,财政部代国务院出资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于2011年成立的中央文化企业,是以“数字文化”冠名并为主营业务定位的中央文化科技型企业。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
  
技术创新中心计划设4个部门,负责音像资源数字化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主要研究方向为“音像资源数字化技术”和“音像资源数据化服务”,重点研发音像资源数据采集、音像资源数据智能标注、音像资源数据智能关联、音像资源数据修复及加工利用、数据共享传播及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深入挖掘音像资源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优秀音像资源数字化,推动音像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对音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音像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音像资源数字化技术
  
音像资源数字化技术是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音像资源进行采集、编辑、修复及存储加工,包括音像资源的高质量采集及智能标注、音像资源数据修复及加工等。受经费、硬件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文化行业的音像采集标准不统一,亟需具备先进采集及加工处理技术的产业服务平台,用以支持文化数字资源的高质量采集及保护。同时,文化行业中普遍基于人工档案编目的方式整理及保存音像资源数据,需要融合内容理解及文化价值挖掘的音像资源智能标注技术,用以支撑音像资源产业化中海量数据的系统化智能管理。另外,部分历史音像资源中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信息,受采集方式的限制,迫切需要对相关音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录及修复,以留存珍贵经典的历史音像资源。
  
(二)音像资源数据化服务
  
音像资源数据化服务是服务于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提供线上线下、立体覆盖的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和手段赋能音像资源的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提升音像制品的传播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文化行业进行音像资源数据关联时缺乏对音像资源的内容理解及文化价值的挖掘,音像资源的智能理解及内容关联技术可为音像资源产业化中的智能推荐及文化价值判定等服务提供支撑。为推进大规模音像资源的数据化、产业化服务,亟须突破音像资源的版权保护及溯源技术,以应对音像资源共享与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促进音像资源的传播及消费,需要提升线上线下音像资源数字化呈现技术,如4K/8K直播、三维全景呈现技术等。
  
四、拟组建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设研发、战略管理、运营、营销4个部门,涉及音像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多模态信息处理等专业领域,负责音像资源数字化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主任:蒋鉴,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大数据中心主任。

副主任:张晶晶,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主任委员:林卫国,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
  
副主任委员:代柳梅,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
  
副主任委员:周广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委员:
陈胜利,中数文化集团总编辑。
高约娜,中数文化集团副总经理。
梁川,中数文化集团副总经理。
李经,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谭振华,东北大学教授。
薛峰,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张宜春,中国艺术科技所研究员。
刘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房秉毅,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朱强,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李欣,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惠鹏宇,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五、拟设置机构及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业务相对独立的开放式研究开发机构,实行主任负责制。下设研发、战略管理、运营、营销4个部门。技术创新中心组织架构健全、各个部门分工明确,通过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研究任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协调以及资源整合与调配。
  
专家委员会是技术创新中心的技术咨询机构,对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负责,对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研究开发和产学研等重大技术和研究问题进行咨询、建议和评价。
  
研发部门负责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测试等工作。

战略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等工作。
  
运营部门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营和管理工作。
  
营销部门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市场营销、成果推广及宣传等工作。
  
此外,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共同合作推进技术创新中心的成果转化工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符合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与集团的发展战略契合;集团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集团在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壹中心设技术创新中心新机房及办公场地,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存储磁盘阵列、光纤交换机等。利用集团在音像资源数字化转化方面专业高效的技术基础,在对音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过程中,使用超高清影像技术以及高品质拾音技术对音像资源的质量进一步提升。集团还拥有文化大数据智能管理与应用平台,支持音像资源数字化系统的构建、音像资源数字化采集与整理、归档与分析、查询与利用、维护与管理等,可作为音像资源数字化的专业平台。
  
共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主要依托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参与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相关配套条件和支持。学院历经20余年发展,形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石、以“网络空间安全”为重点、以信息技术赋能新闻传播、戏剧影视和艺术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能充分为音像资源数字化服务技术提供学科支撑。学院拥有专业计算设备620余台(套),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设备总额1200余万元;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经历丰富的教师队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均有科研团队,能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依托单位供稿)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独家解读预测:文旅部技术创新中心特点、名单
文旅部首次:面向全国开展技术创新中心申报
文旅部补贴:2023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申报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维近4000期(持续10年有余,跨越近4000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