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要览 |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
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顺利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的重要栏目之一“‘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积极推动非通用语种研究和人才培养,鼓励各语种教学实践研究,探讨国家语言能力发展。本期“前沿要览”汇总了近年刊发的“‘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专栏文章,探讨我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学科发展、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建设现状及人才培养机制等内容,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参考、带来一些启发。
部分文章可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2021年第1期
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发展历程与理论贡献
傅荣 David Bel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提 要:以法国学者为主要代表的欧洲学派在世界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建构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学界至今没有系统地介绍和阐释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前世今生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梳理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70年的学科发展历程,综述其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重要理论建树与学术贡献,以期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为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我国法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学科发展
文献来源:
傅荣、David Bel,2021,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发展历程与理论贡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3-10。(点击阅读全文)
中国俄语翻译教学仿苏模式反思
纪春萍
复旦大学
提 要:本文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反思了中国俄语翻译教学仿苏模式的历史贡献、历史局限及现实影响,以期为中国俄语翻译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其最根本的历史贡献是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其最主要的历史局限是将苏联经验和模式推崇为绝对的和唯一的教学模式,而其现实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俄语翻译教学创新发展的禁锢。
关键词:仿苏模式;翻译教学;俄语
文献来源:
纪春萍,2021,中国俄语翻译教学仿苏模式反思[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11-16。
2020年第4期
中国的印地语教育
姜景奎
北京大学
提 要:印地语是《印度宪法》确定的印度官方语言,是狭义的印度语。中国的印地语教育始于1942年,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949年之前,1949—1965年,1966—1978年,1979—1999年,2000年之后。其间,有五代教育者为之努力,成就卓著。在近80个春秋的发展过程中,印地语教育起伏跌宕,其背后存在诸多因素,如中国因素、印度因素和中印关系因素等。值得庆幸的是,在新时代的当下,国家强调本科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作用凸显,印地语教育因此受到重视。可以想见,在第四代和第五代教育者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印地语教育必将更上一层楼,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关键词:印地语;印地语教育;印地语教育者;印度语言;印度
文献来源:
2018年第2期
对《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的反思
刘素梅 王助 苏莹莹 徐滔 叶良英 徐蕾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 要: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制定并实施了《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培养计划的框架下,许多外语院系组织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班”项目。这一项目为本科阶段外语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特殊的培养路径,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与发展平台。本文跟踪研究该项目非英语专业外语院系的实施情况,肯定了已取得的成绩,并反思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长学制(本硕连读)+跨学科(双语+X专业)”的培养模式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期望能为我国非英语专业外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模式与启示。
关键词:外语拔尖创新人才;非英语专业;追踪研究;反思
文献来源:
刘素梅等,2018,对《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的反思[J],《中国外语教育》(2):3-10。(上)(点击阅读全文)
对《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的反思(下)(点击阅读全文)
2018年第1期
关于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变革与创新的若干思考
丁超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 要:当前我国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重点,具有全局性意义。本文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对外工作政策,基于对全国非通用语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提出对机制变革与创新问题的一点浅见,涉及对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定义与特征的理解以及变革与创新的内涵。具体包括:坚持“立德树人”一个根本,在国家层面建立三种机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协调六种关系,以及在工作实践中着力抓好八个环节。
关键词: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变革;创新
文献来源:
丁超,2018,关于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变革与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外语教育》(1):3-9。
“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尼语人才供需现状调查:问题与建议
潘玥 罗津
中山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提 要:本文以印尼语专业为例,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非通用语教育与用人需求间的供需失衡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阅官方资料,结合印尼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基本情况,阐述了供需失衡的问题,并从印尼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目标、师资力量、学生实践和用人单位方面探析产生供需失衡的原因,继而尝试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创新培养目标和模式;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学生实践,加强校企合作交流;用人单位招收不同层次的印尼语人才,以期为中国和印尼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本文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非通用语;印尼语;教育;供需失衡
文献来源:
潘玥、罗津,2018,“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尼语人才供需现状调查:问题与建议[J],《中国外语教育》(1):10-15。
2017年第4期
对我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建设现状的观察分析
丁超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 要: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必备的语言能力和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也受到国家特别的重视,迎来了一个重新布局、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本文概述2015年以来全国非通用语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变化,在对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建设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非通用语类专业;“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可持续发展
文献来源:
丁超,2017,对我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建设现状的观察分析[J],《中国外语教育》(4):3-8。
2017年第2期
“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苏莹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 要: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目前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学校秉持优良的外语教育教学传统,长期开展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北外主动将学校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持续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种建设和复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与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北京外国语大学;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文献来源:
苏莹莹,2017,“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外语教育》(2):3-7。(上)(点击阅读全文)
“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下)(点击阅读全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欧洲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刍议
董希骁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 要:我国高校的欧洲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语种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专业布点数量飞速增长,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集中显现出来。本文基于对欧洲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实际需要,从目的、手段、结果入手对相关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明确专业建设目的、重视高校人才储备、了解长期供需走向等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欧洲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
文献来源:
董希骁,201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欧洲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刍议[J],《中国外语教育》(2):8-15。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和应用(文/文秋芳、毕争)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成员与促研员社会连接建立研究(文/孙曙光、张虹)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情感连接形成的叙事研究(文/张文娟、张伶俐)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中促研员角色变化的自我研究(文/邱琳、陈浩)
期刊好文 | 高职阶段通用英语词汇表编制及使用建议(文/马俊波等)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点击“阅读原文”在期刊官网(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各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WYQY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以上内容。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