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王立非、栗洁歆)

王立非、栗洁歆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提 要:本文简要回顾语言服务发展历程,论证设立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该专业以现代服务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在专业内涵与定位、培养目标、学分设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要求、教学计划等方面突出语言、技术、服务三复合的复合型培养理念和模式。本研究对外语专业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启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语言服务教育


DOI:10.20083/j.cnki.fleic.2023.02.044


1 引言

自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正式提出语言服务概念以来,在改革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大环境下,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迅速。《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翻译协会 2022a)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语言服务企业约42.3万家,翻译公司9656家,语言服务总产值达到554.84亿元人民币。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2022中国翻译人才发展报告》(中国翻译协会 2022b)显示,尽管我国现有翻译服务人才已达538万人,但人才缺口依然较大,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稀缺,非通用语种人才匮乏,无法满足行业和用人单位需求。本文探讨设立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构想和设计思路,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改革提供启示和参考。


2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设立的时代背景

我国的语言服务从产生到发展繁荣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2.1 诞生阶段(1990—2000年)

语言服务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美翻译行业。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为早期的语言服务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李宇明 2016,转引自刘导生 1987)。当时就已经有了语言服务的意识。


2.2 发展阶段(2000—2010年)

200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2007年,《语言服务研究论纲》一文(屈哨兵 2007)论述了语言服务的概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联合工作组”是第一个语言服务工作机构,用44种语言提供“无障碍”语言服务。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召开中国国际语言服务大会,标志着语言服务在我国正式诞生。


2.3 壮大阶段(2010—2020年)

2013年10月,中国翻译协会举办“2013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探讨语言服务如何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会后,“语言产业与语言服务”成为热词。2014年5月,中国翻译协会主办“语言服务与全球化论坛”。2016年,《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王立非 2016)和《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赵世举、黄南津 2016)与读者见面。同年,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始在翻译本科专业招收“本地化”方向学生;2018年又开始在翻译硕士笔译专业(MTI)招收“本地化管理”方向研究生。


在学术研究方面,2017年,“语言服务40人论坛”成立,汇聚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语言服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主题涉及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学科发展、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应急语言服务等。2018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开辟语言服务专栏,受到学界和业界高度关注。《语言服务引论》(屈哨兵 2016)、《语言产业引论》(贺宏志 2013)、《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文秋芳、张天伟 2018)、《语言服务产业论》(王立非 2020a)、《京津冀协同发展语言服务调查报告》(崔启亮 2021)、《应急语言问题研究》(李宇明 2020)、《语言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王春辉 2021)、《语言消费论》(李艳 2022)等相继出版。2020年,《“战疫”应急语言服务报告》(王立非 2020b)发布。


2.4 成熟阶段(2021年至今)

语言服务市场需求不断促进语言服务教育发展。2021年8月,北京语言大学申请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国际语言服务”二级学科(代码0501Z5),获得批准并开始招生。2021年,《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2017—2020)》(Global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Report 2017-2020)(美国CSA Research语言服务咨询公司2021)在国内翻译出版。2022年3月,商务部、教育部、中国外文局等部委联合批准设立语言服务特色出口基地,14家企事业单位成为首批基地。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发布第52号令,首次将语言服务产业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第460条,明确语言服务产业包括翻译、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研发应用、语言资源服务四大类(第29页)。语言服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并受到国家重视。


3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符合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

21世纪语言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密切相关。网站本地化、术语管理、机器翻译等语言服务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翻译服务和本地化服务为主的现代语言服务业。2021年全球语言服务产值突破500亿美元,全球翻译企业总数超过1.8万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大力扶持语言服务的发展,制定语言服务相关政策乃至法律条令,大力扶持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因此,发展国际语言服务专业符合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有助于推动我国的语言服务产业深度融入全球化,与国际产业接轨。


3.2 符合高质量对外开放新格局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

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需要不断扩大服务规模和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语言服务业属于服务业范畴,发展时间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不足。语言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营销、本地化、翻译技术、技术传播和国际会展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设立国际语言服务专业符合国内服务业发展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


3.3 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双一流”学科与新文科建设的需要

新时代外语学科创新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实现外语专业新文科转型升级。设立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就是突出强调外语学科的“四个服务”的作用和地位,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需求、服务开放经济、服务文化对外传播。设立该专业有助于激发外语学科的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有利于实现外语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4 设立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已具备前期基础

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设立具备学科基础。2016年,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就开始探索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在翻译本科专业下开设了本地化方向,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下开设了本地化管理方向,培养“语言+技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5年来,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语言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欢迎。2021年,“国际语言服务”二级学科获得教育部备案,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年来,语言服务学术研究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后出版了系列著作,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和媒体文章;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在社会服务方面,发布了系列研究报告,部分高校成立了语言服务基地、研究院所和中心,组织师生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语言服务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国际语言服务专业设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设立具有政策和学理依据

从政策依据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培养相关人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新增备案专业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含13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1个目录外新专业),撤销367个专业。新增专业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等。动态调整和增设新专业是适应我国不断满足人才需求的具体体现,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从学理依据看,语言服务学科要素较为完整。首先,语言服务学科理论主要包含应用翻译学、语言规划学、计算语言学、术语学、技术传播学、服务贸易学等。其次,语言服务专业领域包括语言战略规划、应急语言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标准化和本地化服务、语言管理、语言服务贸易等。再次,语言服务研究采用跨学科方法,包括语言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传播学方法、教育学方法、计算机方法等。最后,语言服务专业队伍由学界和业界两部分组成,学界包括专家学者、外语师生,业界包括企业家、企业员工、其他从业者等。


5 专业内涵、定位与培养规格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翻译专业在内涵、定位和培养规格上有显著区别。


5.1 专业内涵不同

翻译专业以外语基本功、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翻译知识为专业内涵;国际语言服务专业以跨语言能力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中的语言应用为特定目标和对象,系统研究如何将语言应用于解决语言战略规划、应急语言服务、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标准化、语言服务贸易、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实际问题(王立非 2021),显然,国际语言服务的适用性、复合性更强。


5.2 专业定位不同

翻译专业以培养口笔译译员为定位,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则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定位,除了需要培养翻译能力外,还需要培养各类不同需求的复合型能力,如信息技术能力、服务贸易能力、国际服务能力、国际传播能力、跨语言咨询与管理能力等。国际语言服务专业的行业指向明确,面向跨语言、跨文化信息转化服务,以及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国际语言服务专业的学科边界清晰,以语言能力为核心,围绕服务业的语言应用和开发,解决语言经济、语言技术、语言管理、术语标准化、语言服务贸易、技术传播等领域的语言问题。


5.3 培养规格不同

翻译专业专门培养口笔译译员,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则面向新兴职业和岗位,培养从事国际语言服务的专门人才,如语言经理、网站本地化专员、语言产品主管、术语管理员、语言大数据分析员、技术写作专员、会展语言服务员、跨境电商客服助理、机器译后编辑、语言资产管理员、新媒体采编等。以上岗位除了需要外语合格以外,更需要经过系统和专门的知识体系学习、专业标准和职业能力的训练。


6 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本培养方案在北京XX大学本地化方向6年培养实践总结、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设计。本地化方向共开设5大模块课程:语言基础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翻译类课程、本地化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从毕业生就业看,设立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以2020届18名毕业生为例,11人主要攻读口笔译、数字媒体、翻译与本地化管理、教育、人工智能等硕士研究生专业。7人就职于企业的本地化工程或国际化产品运营等部门。从培养特色看,国际语言服务专业拓宽服务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方案从本地化方向突出“语言+技术”特色进一步拓展为“语言+技术+服务”特色,大幅度增加了服务类课程,如语言服务入门、语言服务伦理、语言服务标准化、应急语言服务概论、服务贸易概论、服务营销学、翻译公司管理等。贴近职业岗位和行业需求,扩大了职业技能的范围,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口笔译职业技能,还鼓励提升计算机、大数据分析、跨境电商等技能。


6.1 培养目标及要求

6.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外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中外人文素养,具备翻译、语言技术、服务贸易、术语管理、技术传播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同时具备世界经济、国际组织、区域国别文化等学科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技术、本地化、术语标准化、语言管理和语言服务贸易、技术传播等领域,具备创新思维、信息调研、项目管理、资源整合、跨文化沟通、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能从事国际语言服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该培养目标是依据当前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语言服务产业发展未来趋势而确定的。我国在国家治理领域全面实施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战略,在语言服务领域大力推进语言服务出口人才培养战略,都要求高校培养大批精通外语、了解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掌握技术传播的复合型和应用型语言服务专业人才。语言服务专业定位是面向数字政务、数字商务、数字文创、数字传播、数字教育等领域的翻译、本地化、语言信息处理、语言资源管理等培养“会外语、懂技术、能服务”的“三会人才”。


6.1.2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创新与创业精神;

2)掌握语言学、外国文学、欧美文化等专业核心知识,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技术、服务贸易、国际组织、区域与国别等相关专业知识;

3)熟练掌握英语技能和翻译技能,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能力、较强的演讲与谈判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能够进行得体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4)较熟练掌握第二外语,达到学校相关标准和要求;

5)具备参与国际组织选拔和竞争或“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工作技能;

6)掌握必要的语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了解和运用工具和软件,熟悉常见数据分析平台和环境,掌握平台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

7)鼓励获得语言能力和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如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证书,CATTI口笔译证书,跨境电商技能证书,全国Python二级证书、PAT证书等;

8)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


6.2 学分要求

1)准予毕业课程学分:156学分,其中公共课程46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34学分,公共选修课12学分),第二外语必修课程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8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2学分;

2)课程总学时:2544学时;

3)教学总周数:127周;

4)实践教学:24学分;

5)毕业论文(设计):7周,4学分,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五月底。


6.3 专业核心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写作、英汉笔译、英语读写、跨文化沟通、语言服务入门、本地化实务、术语管理、区域与国别通论、国际贸易概论。

2)专业选修课程:语言技术概论、语言战略导论、国际组织概况、经济学导论、服务营销学、英汉口译、西方文明史、翻译公司管理、跨国语言管理、语言服务标准化、语言大数据分析技术、语言服务伦理、语言行业研究、机器翻译概览、数字人文概论、模拟国际谈判、翻译经济学、技术写作与传播、国际公法、国际贸易概论、国际关系通论、国际组织文献翻译、国际礼仪文化、模拟联合国实训。


6.4 主要实践环节及时间安排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及毕业实习(4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军事训练(1学分)。


本专业立足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在专业上学有所长以外,一到四年级均设有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课内教学实践主要采取模拟口笔译实践、模拟联合国实训、大数据分析实践等各种教学形式;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系内、院内的各种活动,如戏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与辩论等。此外,还要组织三年级学生参加全国的外语演讲与辩论比赛、计算机辅助翻译大赛;组织四年级学生到教学单位、科研机构、新闻机构、翻译公司、本地化公司、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国际组织、国家部委、跨国公司、合资企业等实习基地实习并就实践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同时,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参加语言服务坊活动,举办讲座,从而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语言服务人才。


6.5 毕业要求

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

1)遵守学校纪律,德智体美各方面表现合格;

2)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获得符合毕业要求的课程总学分;

3)完成毕业论文,参加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经所在院系教学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审核鉴定后,准予毕业。


6.6 学位授予

参考《XX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学校对准予毕业的学生颁发国际语言服务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6.7 教学计划1

6.7.1 教学时间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总教学时间为156周,其中第一学期为21周,第二至六学期为19周,第七学期为23周,第八学期为17周。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为16周,入学教育1周,军事理论与训练2周;第二至七学期的课堂教学为17周;第八学期课堂教学为9周;课堂教学总时间为127周。考试时间第一至七学期为2周,第八学期为1周,共计15周。毕业实习时间为4周,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7周。


6.7.2 课程结构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各类课程学时占比如下:公共必修课为598学时,占总学时的28%;公共选修课为180学时,占总学时的8%;第二外语必修课为204学时,占总学时的9%;专业必修课为808学时,占总学时的37%;专业选修课为372学时,占总学时的17%;毕业论文(设计)不占学时。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各类课程的学分占比如下:公共必修课为34学分,占总学分的26%;公共选修课为12学分,占总学分的9%;第二外语必修课为12学分,占总学分的9%;专业必修课为48学分,占总学分的36%;专业选修课为22学分,占总学分的17%;毕业论文(设计)为4学分,占总学分的3%。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实践的总学时为382学时,占总学时的15%;专业实践总学分为24,占总学分数的15%。


6.7.3 公共课设置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公共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军事理论与训练、计算机应用、体育,总学分为34,总学时为598,其中,课堂教学学时为417,实践学时为181。


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为12学分,涵盖六大类通识课程模块,具体为语言与文学、自然科学、法律与外交、经济与管理、中外文化、艺术与体育。


6.7.4 专业课设置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开设第二外语必修课,总学分为12学分,总学时为204学时,其中课堂学时为164,实践学时为40,法、日、德、西等语种任选,在第3—4两个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必修课开设语言技能类课程6门、语言服务类课程5门,总学时为808,总学分为48,在第1—6学期开设。


国际语言服务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见表1),专业限选课总学分为10分,总学时为170;专业任选课总学分为12分,总学时为202。专业选修课涵盖口笔译技能、语言服务行业知识、语言技术、经济管理、区域国别学五类课程群。



7 结语

国际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具备语言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服务贸易能力、国际组织能力、国际传播能力、跨语言管理能力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能力,国际语言服务专业设置是面向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语言服务行业和学科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国际语言服务专业需要具备合格的专任和兼任教师队伍,包括外语技能教师团队、专业课程教师团队、行业实务教师团队和外籍教师团队,特别是会外语、懂技术、能实务的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其次,设立国际语言服务专业需要专业硬件设备,除了现有的口笔译实验室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训室外,还需要建设智能语言服务与本地化实训室、语言术语库与大数据平台等教学软硬件,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再次,设立国际语言服务专业需要传播学、经济学、计算语言学、术语学、应急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支撑。最后,还需要建立稳定的校外语言服务实习基地,包括国际组织、国内各级政府、中外企事业单位等,如联合国、中国外文局、应急管理部、中外语言服务企业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2022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坚信,外语学科新发展将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如需参考全部课程设置数据,请见本刊附件:http://www.celea.org.cn/class/25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2期第44—51页。由于篇幅所限,部分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作者简介


王立非,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育、商务英语、语言服务。


栗洁歆,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语言服务。


【提示】在线阅读与下载


1)在期刊官网

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QjRzXebmB4Am1qMGQUKlXsZJ9KhIHGY6CFwdjUO8llXq2G4ZMom7-WlsjJ9gtMeeqmtd3bXy2enp8jRK7HJrXjlISHqdRIUTcLMyEu3X7Nkxh8GHYtKi7tkAh0kNCCc1M9-6ZcIpY6M=&uniplatform=NZKPT(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修订原则和教学实施建议(文/俞希、王守仁)

期刊好文 | 外语学科平台与跨领域建设(文/蒋洪新、杨卓)

期刊好文 | 抓住机遇,推进创新,全面提高高校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文/武世兴)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与论文撰写(文/文秋芳)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研究到论文的转化(文/邱琳)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评析:以英语演讲为例(文/孙旻)

期刊好文 | 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概念、内涵、定位与内容(文/郭英剑)

期刊好文 | 高校日语与区域国别的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思考(文/武萌、周异夫)

期刊好文|诊断性语言测评在教学中的应用:评教互动研究框架(文/金艳、余国兴)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总目次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度期刊好文汇总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诚征投稿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知网下载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