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HIT专家网围绕“如何通过测评,推动地区医疗机构移动应用规范、健康发展”这一主题,对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领导、部分医疗机构代表等开展了系列专访,访谈内容将分上、下两篇在HIT专家网刊发。此为上篇,重点讲述移动应用测评工作的背景、意义和工作方式,采访对象为中心主任琚文胜、中心标准与评价部主任张世红。
推进医疗机构移动应用便民服务,北京为何测评先行?
近年来,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持续。在政策、技术和患者需求等因素激励下,医疗机构便民惠民移动应用发展日新月异。但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缺少建设标准和指南、各医疗机构发展水平不一等。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如何破解上述问题?
通过移动应用测评,以评促建,不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这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近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
顺应四大趋势,开展移动应用测评“恰逢其时”
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测评工作(以下简称:移动应用测评)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具体组织。自2018年启动研究,2020年开始每年开展测评。
当前,全国各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的政策可谓“各有特色”。专门针对医疗机构移动应用开展测评,北京为何要推行这一工作?琚文胜主任介绍,北京开展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测评工作,主要是为了顺应以下四大趋势:
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琚文胜
一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应用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面向大众的数字技术。近几年,互联网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用”。聚焦医疗卫生领域,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为医疗卫生行业推进面向患者的信息化便民惠民应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推动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模式革新。
二是顺应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过去几十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重点更多是为医院临床、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主要是满足医院管理者、医生、护士等医院内部用户,也即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的需求。而当下,为患者、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需求逐步显现。
三是顺应国家相关政策要求。2015年、2018年,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是2019年、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下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等文件,一系列重大政策为医疗卫生行业利用互联网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四是顺应百姓就医的内在需求。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银行等领域移动应用的良好体验,促使百姓对医疗卫生领域互联网应用的需求迸发。特别是近3年,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线上诊疗成为患者的刚需。不断丰富移动应用的功能,成为各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百姓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
着眼以上四个趋势,中心开展了移动应用测评这一重点工作。
对于“为何采用以评促建方式,而非区域信息化部门亲自下场统一建设移动应用”的问题,琚文胜主任形象地用“乐团指挥和乐手的关系”来类比作答。“测评相当于乐团指挥,可以调动更多资源,放大效应,发出更强的声音。如果亲自下场去建设本属于医院的具体应用系统,就相当于只做了乐团中的一名乐手,作用变小了,成本也可能很高,更难以适应不同的医疗机构更多、更复杂的个性化需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测评工作彰显四大特性
确定了以评促建的工作方式,还要明确工作目标。医疗卫生行业的宗旨本身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心积极主动地通过测评,推动医疗机构移动应用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目标。基于这一宗旨,移动应用测评工作彰显出四个特性。
首先是首创性。“中心推出移动应用测评工作,是在长期以来开展相关网站测评工作基础上的自然延伸。”琚文胜主任介绍,中心的工作重点,是推动医疗机构更好地开展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在过去移动互联技术尚不发达时期,医疗机构的网站是其发布信息、服务百姓的窗口。中心自2008年以来,就制定了地区医疗机构网站评价标准,开展网站测评工作,迄今已坚持14年。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就重视测评工作,并随着技术和需求发展,适时将网站测评延伸至移动应用测评,并且始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用”的思路,这一做法目前来看应该是全国首创。
其次是科学性。中心基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北京地区特点,自2018年即开始进行多轮专家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组织研究制定移动应用测评指标体系。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进行了试测评。根据试测评的情况,同时对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出台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进一步针对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实际,完善了测评指标体系。
中心标准与评价部主任张世红介绍,考虑到三级医院的现实需求牵引和创新引领性作用,移动应用测评工作主要针对北京地区三级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技术实现的便民惠民信息服务能力”进行评估评测,测评指标选取的重点是患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直接参与或直接感受到”的功能指标。测评指标包括基础服务、诊前服务、诊中服务、诊后服务、全程服务共五类、52个测评指标项,另外增加信息安全指标作为否决指标项。
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标准与评价部主任 张世红
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前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首次对北京地区39家三级医疗机构进行了“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试测评”。测评的移动应用范围包括每一家评测对象(三级医疗机构)的App、微信服务号、微信订阅号、微信小程序,以及支付宝小程序。到2021年度,则共有53家三级医疗机构参加这一测评,涵盖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所属医疗机构。琚文胜主任表示,相比2020年度,2021年度的测评“指标数量增多了,覆盖面变广了,测评的科学性也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医疗机构普遍针对在线复诊、在线缴费、信息推送等在线服务的“难点”“痛点”进行了强化建设。“在线诊疗”这一核心医疗业务项目首次纳入指标体系,取得较好成绩,线上线下一体化趋势明显。
三是可操作性。张世红介绍,移动应用测评工作采用“提交实证材料+专家组测评+分析总结”的综合测评模式。首先,医疗机构根据测评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自评分,并提交实证材料;其次,测评专家根据《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测评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针对医疗机构报送的实证材料和自评分进行现场审查,由专家组测评确定最终得分;最后,在专家测评数据的基础上,由第三方机构计算出各医疗机构移动端应用的分数,生成考评报告。
四是服务性。琚文胜主任认为,服务性是一个管理理念,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医疗机构的目标是“提供丰富的移动应用功能”。通过测评为医疗机构服务,帮助医疗机构实现这一目标,也就实现了中心的管理目标。因此,中心始终带着服务的心态来开展测评工作。“表面上,测评是对各医疗机构提出要求;但从医疗机构角度讲,其自身是有提高服务水平的需求的。通过测评,为医疗机构提供规范的功能建设标准,避免机构走弯路,也加强了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的紧迫感和相互借鉴,这正是测评工作服务性的体现。”
琚文胜主任以数据来阐释移动应用测评工作的意义。参加2021年度移动应用测评的医疗机构共有53家,一年的服务人次累计有8000多万,占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全年总服务人次的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如果这53家医疗机构的移动应用服务便捷性提高,受益者将达8000多万人次之众。可见,“开展北京地区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测评工作,特别是已连续两年开展地区医疗机构移动应用测评,已经成为北京地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数字健康’战略背景下,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移动应用测评在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移动应用功能建设进程中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指导意义。HIT专家网通过访谈了解到,包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内的多家医疗机构表示,“(医疗机构)会仔细对照评分细则,一一进行移动应用功能的梳理、对标,并进行系统升级改造”。(详见报道下篇)
寻求“商务合作”,长按二维码可快速与我们取得联系
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HIT专家网和原作者所有。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文章内容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