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知识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
前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词条:2024年2月27日更新版
★ 目录 ★
Part.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
1. 定义
2. 图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关系图
Part.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概念
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
与发展新动能相关概念演进的时间轴
Part.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主要内容研究历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内容
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
1. 定义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定义来源于《“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之6|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图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0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概念
1. 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能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是能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方向,也是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点击下方图片跳转: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这是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联系在一起。自提出以来,总书记在公开讲话中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次数在逐年减少。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历程
1. 研究历程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
2015年11月10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
2016年1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
2016年1月27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十九大报告
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8年12月21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内容
图片来源于湖北日报
——END——
政策关键词词库(完善中)
中央重点会议类:国务院及其它部委会议类:
政策文件类:
政治名词类:
理论与政策关键词类:
数字中国与数字经济类: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