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巨变时代的思想漂流【新质生产力新书后记】

刘典 刘典
2024-09-17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前言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本书的诞生,可以说是“政策知识库”下的新尝试。早在“新质生产力”刚提出之时,我们便注意到了这一全新概念的潜力和影响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愈发感受到它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决定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策知识库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新质生产力知识库”成型之后撰写了本书。书中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历程、影响及前景,强调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科技创新、数字实体融合、绿色生产力等多元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格局,同时也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变革和机遇。


后记:科技巨变时代的思想漂流


01

从历史研究到政策实践的转变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后记

在成为智库工作者之前,我的学术旅程始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史的沉浸式研读。早在 2014 年前,我犹如一名潜水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那些影响国家命运的深层规律。然而,在时代洪流的涤荡洗礼下,我深刻领悟到历史研究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回溯过往,更应以其璀璨光芒照亮现实,积极服务于当今社会的进步与政策制定。于是,我毅然决然地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职业转型,从专攻历史学转而投身于政策研究与智库工作的大潮。
这一转变不仅是我职业道路上的转变,更是个人认知境界的一次重要转变,从超脱现实步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作为智库研究人员,我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旁观者,我要勇于踏入纷繁复杂的现实,积极应对 21 世纪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犹如一部横跨 19 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以及 21 世纪初中国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背景下崛起与重塑的连续剧。在面对时代疾风骤雨般的冲击时,我无法轻视信息技术革命时代那无所不在且深刻的烙印。
基于此宏大背景,我把中国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交织视为一个恢宏蓝图,这一蓝图正在彻底重塑人类社会生产力迭代与生产关系革新的底层逻辑。数字互联时代曙光初现,传统的认知界限正在被无形的力量悄然打破,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纹理丰富的经纬交织之作,互联网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谱成一首和谐统一的序曲。在这一进程中,各要素之间不再各自孤立,而是共生共融,相互砥砺、相互成就。

02

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生产变革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后记


我深深地认识到,这场革命不仅革新了社会运作的法则,更触及了知识创新精神的内核。政策制定者与学者的观念框架正经历一场巨变。知识不再被困于象牙塔之内,也不再静止于泛黄的书页间。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信息的普及与知识生产的普惠化正孕育出一种更为包容、更具参与性的知识追求形态。每一则推文、每一篇博客、每一个在线问答都成为集体智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识不再是单向传承,而是在每个人手中重生,每个人都在为人类共享的这部壮丽史诗增添独特的篇章。
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了工业和技术领域孤立的尖端突破,转而化身为一股强大的生产力,深深触动着当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在我眼中,这场变革的焦点并不在于技术表面,而在于它怎样重构知识的生产和流通之道。过去的知识生产,往往依附于严谨的学术体系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然而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的勃兴与普及,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知识的创作者与接收者。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生产的模式正经历一场变革。计算力与传统科研手段的交融正催生一种全新的态势,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辅助工具,它积极塑造着研究方法论。这种趋势昭示着一个全民皆可参与的开放式知识生产新时代的到来。
这场变迁,标志着知识生产领域正经历一次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火箭式跃迁。在人工智能时代,科学已不再局限于孤立研究的“手工作坊”模式,而是拥抱大规模“知识工厂”式的研究平台,直接对接行业需求,加速科研与产业的交融互动,大幅提升生产力效率。人工智能的介入推动了社会科学从侧重解释到注重解决方案的转型,打破了学科间的传统壁垒,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生产的基础认知。这种范式转移采用了一种可扩展、分布式的试验框架,将社会科学探索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03

从政策知识库到《新质生产力》书籍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后记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传统权威型知识体系正逐步向更为灵动、合作导向的知识生成模式过渡,高品质知识的获取与贡献不再仅仅依赖权威研究机构。作为一名身处智库前沿的实践者,参与到未来知识生产和社会建构的进程中,我坚信每个人在这场变革中都将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这种生产关系的根本性重构中,唯有不断创新、适应,方能从容应对数字技术对劳动分工和社会格局的双重塑造。
因此,打造一个类似于百科词典的“政策知识库”计划应运而生。我和我的团队从 2023 年着手构建的这个“政策知识库”,在 2024 年初具雏形。为了使政策思想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种通俗化的“转译”,这种“转译”并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要成体系地介绍一系列政策的“前世今生”,通过图形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处理,让大家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政策背后的知识,将高度压缩的信息解压出来。
我们系统地收集并整理了部分政策文件,深入挖掘每个政策的背景、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影响,还邀请了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解读和点评,确保解读准确、权威。同时,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内容,确保知识库真正符合公众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本书的诞生,可以说是“政策知识库”下的新尝试。早在“新质生产力”刚提出之时,我们便注意到了这一全新概念的潜力和影响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愈发感受到它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决定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策知识库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新质生产力知识库”成型之后撰写了本书。


书中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历程、影响及前景,强调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科技创新、数字实体融合、绿色生产力等多元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格局,同时也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变革和机遇。
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调研,我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论是智能制造车间里灵活高效的机器人手臂,还是农业领域精准滴灌和智能种植的广泛应用,无不利用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瓶颈,实现了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这些鲜活的案例成为我记录历史、剖析现实的重要素材。

04

感恩与持续探索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后记

在撰写这部饱含心血之作的尾声之际,我借由这段文字,以一颗满载感激与感悟的心,向那些在我人生舞台背后默默奉献的重要人物致以崇高敬意。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爱人高翯,一直以来用无声的支持和坚定的信任,铸就了我智库事业的坚实基石。每一个寂静的夜晚,书房内外的相守相望,营造出一方宁静的创作天地,让我能够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智慧的海洋,探寻未知的世界。
接下来,我要向赋予我生命、培育我成长的父母表示深深的感谢。你们的言传身教,不仅塑造了我不屈不挠的意志,更点燃了我对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热情。你们的背影,成为我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仰望的精神坐标,也让我在实践中领悟到家庭的责任与担当。家人的支持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连接着我个人的智库事业与整个家庭。
与此同时,我还要向亲爱的岳母表达衷心的感激。您的包容与鼓励,为我构筑起温暖而坚实的后盾。您的悉心照料,让我们的小家充满温馨,您的悉心呵护和无私奉献,使我在繁重的工作中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宁,从而得以专注且坚定地在智库事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我亲爱的儿子刘泽楷,爸爸想对你诉说一份歉疚,同时也希望你能从我的奋斗经历中汲取力量。你的童年时光里,也许我执着于事业而错过了一些共度的关键时光,但请你明白,每一次远离是为了更好的归来,每一次拼搏是对更高理想的追求。你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次欢笑,都成为我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动力源泉。我希望你能从爸爸的努力中看到毅力与勇气的价值,明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最后,我要感谢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正是研究院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我从事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平台,与研究院老师们的日常交流,总会碰撞出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在写作过程中,我研究团队中的王祚、薛晶晶、姜瑞、赵杨博、王昕晨等成员和知微数据的于永添、张欣宇、洪佩瑶、周欣宇、陈贝妮、朱英杰等伙伴做了大量工作,华景时代朱文平、刘雅文、李勇、陈娟以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对本书出版、编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我深知,一本书并不能完全涵盖新质生产力的所有方面。完成本书写作后,我会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走到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线,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发更多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讨论和思考,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刘 典

 2024 年 3 月 13 日

本文为《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后记




我们的新书《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已经出版。想了解更多信息或希望购买书籍的读者请点击以下小程序。
点击以下链接购买《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目录


此外,《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已加入长安街读书会第20240401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以及全国工会书单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新书书单截图
全国工会书单截图


——END——


加入全球政经观察员加微信“x-923604517”拉你入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知识库详细内容 ↓


二十届三中全会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二十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二十届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  

中央一号文件

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全体会议

国务院专题学习

伟大社会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

解放思想

新质生产力

新质战斗力

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型生产关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工智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新型举国体制

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绿色发展

绿色生产力

美丽中国

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

农业强国

金融强国

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

航天强国

交通强国

科技强国

科教兴国

贸易强国

人才强国

质量强国

制造强国

科技强国科教兴国

数字中国

数据基础制度数据要素X数实融合数字经济中国数据跨境流动治理体系人工智能+联合国人工智能国际治理
欧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立法
人工智能全球发展战略框架
美国数据治理规则


区域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

中部地区崛起

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全面振兴

西部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