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 稳健浑厚——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华美乐章第三篇圆满落幕
导读
自9月开课以来,学院第二个学位教育项目“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专业能力培养项目(硕士研究生课程)”模块三也于2016年11月20日在北京顺利结课,同学们已完成三个模块的课程学习。
继模块二以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的选题与立项进入到研发实战与技术管理起,模块三作为“小分子化学药物的创新研究与管理”的第二部分,聚焦“从候选化合物到IND的研发管理与决策”,由青峰医药沈灵佳研究员与药明康德黎健博士共同担任课程主席。
模块三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践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讲授候选化合物确定后的非临床评价方法、法规和策略,临床前药学研究(CMC)的研究思路和关键质控点,IND阶段申请路径,临床试验药物的制备及IND阶段决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课前课后案例文献研读和小组共同制定IND阶段研发方案的形式,使学员对新药早期开发、有效设计研究方案和高效管理新药项目方面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
四天课程的优美旋律萦绕难忘,快跟小编一起欣赏研发管理“稳健雄厚”的第三乐章!
序曲:临床前研究是药物步入临床的桥梁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法规与GLP
▲姚大林 博士
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课程的第一天,姚大林博士通过全天8学时的课程,分别从药物非临床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原理、药物研发过程中安全性评价的作用、申请IND所需进行的评价工作及GLP法规、合规性管理等方面,重点讲授了非临床评价的概述与法规要求,并通过案例讨论,使学员掌握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关键点,理解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资料如何支持临床受试者安全性,毒理学资料分析,以及人体安全起始剂量计算,并使学员进一步了解中美在临床前安评的法规文件和技术要求上的异同点。
姚博士特别强调, IND阶段确认产品首次用于人体是否安全是首要目标。“剂量导致毒性(Dose makes poison.)”,因此应谨慎确定安全起始剂量、人体最大安全剂量,以及首次用于人体(First-in-Human)的剂量选择,并详细讲授了如何通过动物毒理学资料计算首次用于人体的安全剂量;并通过若干实例讨论,帮助大家理解临床前安评资料如何支持临床受试者安全性。
主旋律: 小分子创新药的IND研发管理与决策
——从CMC研究到IND的决策管理
“渐进性和不确定性是创新药药学研究的特点”
——CMC研究评估
▲陈震 博士
郑州大学药学院教授
基于IND阶段的特点,陈震博士从研发和审评的角度,在解读CMC研究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和指南的基础上,结合CMC研究结果评估,讲授了CMC研究的关键点与质控点,为新药研发提供决策与风险管理的依据。IND阶段的药学研究,应重点关注与安全性相关的研究,并随研发进程不断扩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监管机构对于CMC信息的要求取决于产品开发和临床研究的阶段、临床受试者的数量及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新颖性等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和模拟CMC团队制订药学开发计划,使学员更深刻理解IND阶段药学研究以及如何支持IND及NDA申请。
“注册部门应及早参与研发,科学制定注册策略”
——IND申请的路径与策略
▲闫小军 研究员
百济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药政事务部负责人
闫小军老师分别从美国、中国、欧洲、日本、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IND/CTN申请的异同入手,重点讲授了IND申请的基本流程、申报资料要求、审评程序、沟通机制以及特殊开发路径等;并通过对IND的资料准备、注册路径与沟通技巧的梳理,及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使学员掌握申报资料撰写规范和技巧;并结合自身丰富的申报经验,讲授了注册策略的制定,以更好地指导创新药的IND注册申报,及选择国内外申报路径。
“与FDA沟通/讨论是至关重要的”
——改良型新药开发
▲张袁超 博士
新药研发和美国FDA药品注册法规咨询顾问
张袁超博士具有丰富的审评及研发申报经验,他围绕改良型新药505(b)(2)的开发,通过对比分析中美的法规要求以及国内外案例分析,讲授了改良型新药的药物开发计划及法规要求,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改良型新药和505(b)(2)的概念、申报要求、开发路径以及改良型新药开发的性价比与风险。张博士还特别强调了改良型新药的临床价值和开发优势,使同学们了解到了新药开发的另一个途径,学习如何通过理解相关法规政策、申报先例和当前法规环境的影响来制定开发计划,识别注册中关键问题、风险点及合规性,制定与FDA沟通及申报策略;以及学习如何通过二次开发和老药新用,推陈出新。
开发形式的确定是PCC阶段的延伸
如何组建新药研发的团队并进行项目管理
▲课程主席:沈灵佳研究员
青峰医药集团副总裁兼上海青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课程主席沈灵佳研究员围绕IND阶段目标,重点讲述了PCC开发形式(盐型和晶型)的筛选、剂型选择以及I期临床样品制备的要求,以及为申报IND和进入I期临床剂量探索和耐受性试验所要进行的剂型选择和处方研究。其中关于PCC开发形式的筛选,总结出开发形式决策树;同时,重点讲授了IND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包括非临床管理部门和GLP机构的选择、CMC部门和临床前药学研究、QA部门和质量控制等多专业组合和协调,以及IND项目的管理和推进,为小分子创新药的研发与管理授课内容画下圆满句号。
协奏曲:“‘以终为始,研贯于发’的新药开发理念”
——西达本胺案例分享
▲宁志强 博士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裁
课程最后,宁志强博士为大家讲述了西达本胺的发现过程。作为全球首个HDAC选择性抑制剂,通过以西达本胺为例的罕见病、临床开发策略、IND申报及早期临床研究的介绍,使学员们了解了以临床需求为驱动、科学为导向的原创新药早期研发路程,“以终为始”的新药开发理念,以及研究应一直贯穿在开发过程中的清晰认识。
▲课程主席:黎 健 博士
药明康德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副总裁
作为课程主席,黎健博士参与了课程的最后两天及学员学习成果的汇报,并通过点评给予学员更多关于研发流程、关键节点的思考。
实践模拟:各显其能,异彩纷呈
根据课程的精心设计,同学们通过课前阅读和研究案例文献,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实践模拟。通过制定IND申报注册策略,将四天所学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借鉴与原创融合,加深了新药研发从候选化合物到IND的研发管理与决策的系统理解。
课堂掠影
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
学员感言
刘学军(上海星泰):教授课程准备细致、全面、案例贴切,学习方式有创新,也很符合药政及创新的契机和发展需要。
储昭兴(合肥医工):非常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而且讲解贴近法规要求,解答了我在工作中的很多困惑,对创新药的临床前开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林莹羽(拜耳医药):第三次课程,渐入佳境,在第一堂课以“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中第一次跳脱出项目,第一次站在研发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待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到具体课程“小分子化药的创新研究与管理”中所学习到的化合物筛选,从药学、临床前到更具体的认知小分子化药的创新与管理过程中巩固了自己工作中所学,也更好地串起了继往碎片化的知识,每一次上课都是一种享受,感谢所有老师的倾囊相授。
相关链接:
即将开课 | 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追梦之旅”第三站即将启程!
相关阅读:
敬请持续关注亦弘商学院“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的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