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城市规划》杂志高质量学术推文榜单
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城市规划》杂志坚持将原创、高质量的学术文章首发在杂志上,通过“文章导读”“公开获取”等微信栏目推荐给广大读者。2023年,《城市规划》杂志微信公众号共发布193篇推文,总阅读量100w+。其中学术型推文共124篇,原创率100%,篇均阅读量3500+(仅以发文后7天为节点进行数据统计)。
本刊在注重高质量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展现形式,丰富阅读体验,使得学术内容更易于阅读。据2024年1月2日平台数据显示,在2023年124篇原创学术推文中,1篇推文阅读量破1.3万,3篇推文阅读量9000+,7篇推文阅读量6000+,21篇推文阅读量超5000。本刊编辑部以微信公众号平台数据为统计源,发布“2023年度《城市规划》杂志高质量学术推文榜单”,以飨读者。感谢各位作者、读者对本刊新媒体的关注与支持。2023年度《城市规划》杂志
高质量学术推文阅读榜TOP20
1、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域总图表达研究
程茂吉 罗海明 陶修华 | 2023年第3期关键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域规划总图;空间管控;规划传导(点击阅读)2、共商共治的实施性详细规划——北京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内涵思路与技术探索
赵勇健 徐碧颖 王若冰 | 2023年第4期关键词:北京;实施方案;编管思路;多规合一;协商综合;实操性(点击阅读)3、空间行为研究的视角与技术范式王德 蔚丹 | 2023年第9期关键词:空间行为研究;对象;视角;技术范式(点击阅读)
4、铁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要素——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周希霖 郭子钰 熊智健 李传成 | 2023年8月首发关键词:武汉都市圈;铁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特征;影响因素(点击阅读)5、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区三线”的基本考虑孙雪东 | 2023年第6期关键词:三区三线;战略格局;规划分区;用途地类(点击阅读)
6、公园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景观途径探索——城市建成区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方法徐宁 王璞 张潇 | 2023年9月首发关键词:公园城市;耦合法;生态网络;公共空间;生态服务;公共活力;数字景观(点击阅读)
7、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生态价值转化规划研究
朱勇 杨潇 徐勤怀 | 2022年第10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公园;生态价值转化;功能业态;规划布局(点击阅读)
8、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相关性探索——基于全国110个城市数据的分析
田达睿 杨帅 关冲 李月嫦 | 2023年第7期关键词:集聚性;形态结构;用地分布;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相关性(点击阅读)9、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治理逻辑与规划响应
郑德高 孙娟 刘迪 闫岩 朱碧瑶 赵宪峰 | 2023年第9期
关键词:一体化地区;区域治理;规划逻辑;长三角;生态绿色;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点击阅读)10、城市规划中的“通勤”概念辨析及“通勤阈值”界定探讨李峰清 张欣 赵民 | 2023年第6期关键词:通勤;职住关系;概念溯源;通勤阈值界定;规划启示(点击阅读)11、从自治走向共治: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李雯骐 | 2023年第4期
关键词:共同体理论;乡村共同体;乡村治理;内生力;政府力;市场;社会(点击阅读)12、城市更新背景下重庆详细规划更新余颖 李俐娟 周觅 | 2023年第10期
关键词:详细规划;城市更新;规划实践;重庆(点击阅读)
13、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构建研究
王树声 | 2023年第2期
关键词: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构建思路;构建原则;现代传承(点击阅读)14、产业振兴下的乡村产业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东西湖区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例王蒙 | 2023年第3期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空间结构;田园综合体;田园功能单元;规划策略(点击阅读)
15、人口迁居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研究
钮心毅 朱艺 | 2023年9月首发关键词:人口城镇化;人口迁居;空间格局;城际出行;百度迁徙(点击阅读)16、街区建成环境感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为实验的证据武钰林 董卫华 张文佳 | 2022年第12期
关键词:场所活力;环境恢复力;眼动实验;人际信任感;建成环境感知;北京(点击阅读)17、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匹配研究——以北京市回天地区为例冯君明 李翅 孙悦昕 吕硕 李玥 | 2023年第5期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匹配;网络口碑数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北京市回天地区(点击阅读)
18、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分层级空间管控逻辑思考
王威汐 曹春 | 2023年第4期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分层级;空间管控边界;管控逻辑(点击阅读)19、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发展思路——基于事权协调视角
黄凯迪 许旺土 张薇 | 2023年第9期关键词:交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事权;协同发展(点击阅读)20、韧性视角下的传统乡村社区演进研究——以莫干山镇三个典型村庄为例陈晨 耿佳 | 2023年第1期
关键词:韧性;乡村振兴;工商资本;乡村社区;政策建议(点击阅读)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4年1月8日。
论文概要
01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域总图表达研究
程茂吉,罗海明,陶修华 | 城市规划,2023,47 (03):56-65.
摘要:土地使用规划图是体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安排意图的核心成果。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定位,决定了其市域用途管制主要解决集中建设空间和非集中建设空间的分区问题,也相应决定了市域土地使用分区表达的深度。要基于市级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及相应的空间管控、规划传导需要,适应规划实施管理刚弹结合的需要,科学设定市、县(区)、乡镇域不同空间尺度土地使用分区分类表达深度,结合集中城镇建设用地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指标不同的管理特点,合理确定支撑市级总体规划刚性管控和有效传导作用的市域土地使用规划总图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02
共商共治的实施性详细规划——北京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内涵思路与技术探索
赵勇健,徐碧颖,王若冰 | 城市规划,2023,47(04):15-24.
摘要: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北京市的创新,是实现规划最后一公里落地的直接手段。本文在梳理北京市实施性详细规划演进脉络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变革入手,思考了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体系位置、基本概念、作用效力和规划内涵。聚焦规划编管思路,由空间管理转向多元治理,探讨了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在编制内容、编审方法、实施方式3方面的系统转型;聚焦编制技术方法,辨析了其“菜单式、定制化”的规划技术模块、4类规划适用场景、特色差异引导、实施路径保障等方面的创新特色,为实施性规划编制管理方法提供借鉴。
03
空间行为研究的视角与技术范式
王德,蔚丹 | 城市规划,2023,47 (09):4-11.
摘要:围绕行为开展的研究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研究内容多侧重于解析产生行为的活动主体、社会背景、经济环境等。空间行为研究以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为基础,主要关注行为对空间的使用,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目标追求,成为理解城市空间形成的新视角。本文从城乡规划学科出发总结空间行为研究的不同视角与技术范式,概括空间行为研究的发展方向。文章将空间行为研究对象从行为本体、行为主体、行为空间、行为时间4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了时空行为的静态与动态、空间的主动与被动两种研究视角,进而阐述了行为描述、行为解析、行为模拟3种既独立又逐层深入的技术范式。最后,从行为与空间不断变化的现实出发,提出了空间行为研究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
04
铁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要素——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周希霖,郭子钰,熊智健,李传成 | 城市规划,2023年8月14日首发
摘要:铁路建设引发的时空压缩效应促进了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然而都市圈内不同铁路站点地区呈现出迥异的发展特征,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本文选取武汉都市圈内铁路客站为对象,通过提取站点地区用地建成率、建筑覆盖率、高度、容积率等空间形态指标,利用类型学分析方法归纳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引导下的站区空间形态特征,并对站区空间形态指标与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用地建成率与区县年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正相关,与站点距行政中心距离显著负相关;容积率与站点建成年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总值对建成率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因素,较长的站点建成年数是站区外围圈层高强度开发的必要条件。
05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区三线”的基本考虑
孙雪东 | 城市规划,2023,47 (06):51-56+88.
摘要:“三区三线”是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回顾了原“多规”并行下的分区与控制线划定、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和省级空间规划试点中“三区三线”划定等实践探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区三线”的内涵界定、划定意义、思路转变进行再认识,并结合全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系统总结了“三区”和“三线”的内在逻辑、划定方法,以及两者的关系,最后对“三区三线”的实施管理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06
公园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景观途径探索——城市建成区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方法
徐宁,王璞,张潇 | 城市规划,2023年9月21日首发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网络完整与公共活力提升是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突破公园城市建设等同于绿地及非建设用地增量开发的常规思路,从综合性景观视角出发,提出发展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耦合系统,并将其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全局性框架。在数字景观规划系列技术方法的支持下,应用ENVI、GTB、ArcGIS等模拟与分析软件,从结构、功能、需求三大层面对南京主城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构建了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综合性景观规划方法,旨在引导城市形态重塑与格局优化,实现公园城市高效集约发展,为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前提与实践支撑。
07
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生态价值转化规划研究
朱勇,杨潇,徐勤怀 | 城市规划,2022,46 (10):78-88.
摘要: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形态渗透的形式融入城市空间,推动了城乡生态、生产、生活的价值共生,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归依。一直以来,将公园作为被动供给的公共物品的做法,抑制了公园本应作为城市发展驱动力、吸引力的价值功能,导致其出现使用率低、运营不可持续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理念,遵循“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要求,在剖析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公园生态价值曲线的三大价值转化路径,构建体现多元价值转化且与公园生态禀赋精准匹配的功能业态体系,形成用地复合、生态成网、空间开放、交通高效的公园规划布局模式,以期为国内公园多元价值转化的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08
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相关性探索——基于全国110个城市数据的分析
田达睿,杨帅,关冲,李月嫦 | 城市规划,2023,47 (07):76-85.
摘要: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已有文献较多通过密度、开发强度等指标探讨城市空间对碳排放的影响,但有关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空间集聚的城市是否低碳仍存在争议。基于全国110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样本数据,通过城市形态结构、各类用地分布和社会经济要素3个层面12项指标表征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并对这些变量如何影响人均、地均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理查德森指数、网格分维数等形态结构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居住用地莫兰指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莫兰指数等用地分布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亦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住宅容积率等要素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因此,向心聚集、向内填充的城市形态结构及居住、商业等单类用地性质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不利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疏解过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强化绿色开敞空间的丰富度,适度加强人口、住宅、产业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中的高效集聚,具有显著的城市减碳控碳效应。09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治理逻辑与规划响应
10
城市规划中的“通勤”概念辨析及“通勤阈值”界定探讨
李峰清,张欣,赵民 | 城市规划,2023,47 (06):13-19.
摘要: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的经验研究案例,针对大数据语境下的通勤概念泛化可能带来的偏差进行分析;然后对“通勤”概念作了溯源,分析和提出了“通勤”发生的阈值界定准则;最后通过大数据辅助的实证研究,阐释了在准确把握“通勤”概念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
11
从自治走向共治: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李雯骐 | 城市规划,2023,47 (04):93-100.
摘要:自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提出后,乡村共同体成为观察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视角。基于此,提出了“共同体是否尚存于现代乡村社会”这个命题。首先,回溯了在国家政权、市场/社会影响下我国乡村共同体发展演进的3个阶段,表现为乡村内部组织能力渐弱、国家干预不断加强、市场要素与社会流动逐渐开放;而21世纪以来,乡村共同体在现实中也面临着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挑战,但仍具备再发展的可能:一方面,其作为基层治理单元与乡村共同利益代表的主体,具有存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其面临转型的必然性,需要进行内生性的更新与外生性的发展。面向未来,提出由内生力、政府力、市场/社会力3力整合构建的“新乡村共同体”理论框架,以内生力的培育为形成共同体的先行基础、以3力平衡的利益联结为合作关系、以促进内生力的发展为核心、以动态调整政府力与市场/社会力的关系为互动规律,以期使共同体理论在我国乡村现代化演绎与共建方面提供思路启发。12
城市更新背景下重庆详细规划更新
余颖,李俐娟,周觅 | 城市规划,2023,47 (10):23-29.
摘要:我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增存并举的新阶段,详细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法定依据,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面临“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要求。通过梳理传统规划存在的不足,解读新时代详细规划的内涵,结合重庆详细规划工作经验,探讨详细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从盘活存量资源、创新规划管控方法、探索城乡融合规划编制、贯通规划管理实施全链条4个方面进行实践总结。13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构建研究
王树声 | 城市规划,2023,47 (02):4-9+37.
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区别于西方规划价值、原则和方法的本土原创体系。本文针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观点。通过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论述了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构建思路与原则,探讨了事关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10个核心问题,尝试为中国原创城市规划体系的现代学术构建探索路径,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传承奠定科学基础。
14
产业振兴下的乡村产业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东西湖区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例
王蒙 | 城市规划,2023,47 (03):105-114.
摘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空间保障。在城乡深度对话的新时期背景下,乡村产业存在跨界协同难、空间精准匹配难、产业落地生根难等困境。在产销一体化、高效科技化、管理园区化、服务总部化、品牌标准化的产业迭代趋势下,分析不同乡村产业形态的空间特征,提出“功能小镇-特色乡村-农业产业协作园区”的三级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以东西湖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单元构建、单元分解、弹性管控三大策略,探讨在田园功能单元内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村带园的“辐射带动-腹地支撑”良性循环。15
人口迁居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研究
钮心毅,朱艺 | 城市规划,2023年9月21日首发
摘要:使用百度迁徙数据测度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居形成的全国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选取春节前、平日百度迁徙数据,以全国地市为空间单元,将春节前与平日城际出行特征进行比较,从中分离出迁居人口分布、流向,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了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作用因素。研究发现,在人口迁居视角下,我国人口城镇化形成了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南方是城镇化进程中迁居人口流动的高值聚类区,北方是迁居人口流动的低值聚类区。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得出了与“秦岭-淮河”线基本相符合的南北分异特征,这与我国社会经济东中西空间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人口迁居形成的人口城镇化南北分异现象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作用差异有关,也与南北方的省内城镇化进程差异有关。南方各地市的格局是由大规模的迁往三大城市群的跨省城镇化,并伴随着迁往省会城市的省内城镇化两者带动形成。北方各地市的格局是迁往三大城市群迁居的跨省城镇化、迁往省会城市的省内城镇化趋势均较弱而导致。
16
街区建成环境感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为实验的证据
武钰林,董卫华,张文佳 | 城市规划,2022,46 (12):99-109.
摘要: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深刻影响居民的空间行为和空间体验评价。本研究基于眼动行为实验范式,招募大学生受试者观看高、低活力的北京市区街景视频,并采集眼动数据和量表分数,利用图像语义分割和因果推断建模,探讨场所尺度的活力和个体尺度的人际信任两种因素对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场所活力与人际信任对环境恢复力、社会性视觉偏好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场所异质性;同时,对视觉行为的作用则具有场所同质性和协同性,场所与人格特质匹配时,视觉加工和搜索负担减弱,引发注意的兴趣点增多。本研究证实了人格和环境对于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对未来的街区个性化设计具有启示意义。17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匹配研究——以北京市回天地区为例
冯君明,李翅,孙悦昕,吕硕,李玥 | 城市规划,2023,47 (05):75-85.
摘要:通过IWOM数据量化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便民服务4类市场主导型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同时构建基于NA-MCR模型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供需匹配框架,并以北京市回天地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供需强度分布上,回天地区东西两侧各形成1~2处高强度供给区,需求空间强度分布相对分散;(2)在综合供需空间匹配上,回天地区公共设施的供需匹配度和匹配模式存在一定空间分异,该现象由高口碑分值设施过于集中的分布和低适宜性步行空间的负面影响所致;(3)在分类空间匹配上,除便民服务类外,回天地区其他3类设施在匹配度方面差异明显。
18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分层级空间管控逻辑思考
王威汐,曹春 | 城市规划,2023,47 (04):25-30+44.
19
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发展思路——基于事权协调视角
黄凯迪,许旺土,张薇 | 城市规划,2023,47 (09):96-107.
摘要:交通是塑造国土空间格局、强化空间组织的重要支撑,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发展对于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空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是规划实施的推动者,其对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事权的履行情况直接影响规划的实施效果。本文梳理了现阶段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事权体系,基于新发展格局中交通规划的发展重点,即满足国土空间的管控需求与实施交通强国的战略重点,分析了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管理与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事权冲突,主要包括:保护与发展、短期与长期的目标冲突,规划管理、传导方面的管理冲突,法律地位缺失、权限模糊的法治冲突。针对存在的冲突并考虑未来的发展重点,提出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发展思路,其关键在于管理部门间具有目标认可、法律保障、沟通合作,具体来说是坚持统筹协调,强化目标融合;完善法律体系,明确权责边界;推进多方联动,健全协作机制。
20
韧性视角下的传统乡村社区演进研究——以莫干山镇三个典型村庄为例
陈晨,耿佳 | 城市规划,2023,47 (01):86-93.
摘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乡村社区如何构建韧性机制,即善用外部力量介入的机会促进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聚焦我国乡村民宿产业的发源地——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以3个代表性的传统乡村社区为例,揭示莫干山镇民宿产业在工商资本推动下不断升级的过程及其对本地乡村社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格局的作用机理。提出工商资本介入下莫干山镇传统乡村社区演进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并就传统乡村社区如何通过韧性构建促进全面振兴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