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不野:普通人也可影响环境治理
前些天(12月28日),小编刚刚发出我们在云南怒江的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的消息,田不野就发来了微信:要不要帮忙?
原来,眼尖的他一眼看到了我们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先行支付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费用200万元用于开展本案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担心我们遇到了困难。那一瞬间,小编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我们的自然之友啊。
文:舒晨澜
图片提供:田不野
科学松鼠会会员,农业化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中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同时在多个环境NGO提供科学咨询服务。现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环境科学系任教。
自2013年与自然之友相识以来,田不野积极活跃于蓝天实验室,环境公益诉讼,以及自然之友苏州小组等项目或活动中。
田不野野地,伴随着田不野的童年,这让他积累了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后来,他成为一名化学研究者,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度过。比起这样的经历,他更喜欢有机会亲近一下大自然。 故而,研究化学多年后,田不野转向了环境专业。同时,他也用各种化学方法去分析环境污染物,以化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去研究环境问题。
田不野在日本访问痛痛病纪念馆,跟日本丸茂教授了解当年污染发生的原因。
中国的环境治理:有章可循?
对于环境问题,田不野认为,国内的大部分环境问题,均在其他国家爆发并有效解决过。但是,中国的问题,又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很难笼统地把这些情况都叫做环境问题,每一个都需要独立的分析和探讨。目前,中国已经引入很多国际上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大城市,向国际同行学习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比如雾都伦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出现过严重的空气污染,也是我们的治霾参考案例。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伦敦的空气污染,是以二氧化硫为主的,而中国现阶段的空气问题则以雾霾为主。二者存在很大区别,所以非常难用同样的处理方式应对。
身处世界上空前的大面积空气污染国家,田不野认为,我们所能从发达国家借鉴的,是他们制定政策的一些方法,比如透明的数据和决定过程,充分的交流,理性的推广,而不是照搬他们所指定的政策和方法。
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田不野认为,我们需要有耐心,需要看到雾霾的存在,需要看到沙尘暴和酸雾的消失,也要看到环境相关疾病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
乡村世界图景:多样的环境危机
在环境问题的演化上,田不野对乡村世界十几年间的变化,尤为感叹。以前,乡村穷、乱、落后。那时的环境,的确很好。因为大家都穷,没有什么花费,什么都需要回收利用,能卖钱的都要收回来。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的平均收入逐渐增高,几乎很多家庭都有车,每年成千上万的食物被浪费,成吨的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中,环境问题成了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
现在,在田不野常去的乡村中,有的地方,农民都搬到城里面去了,村里都没有剩什么人了,荒废的农田长满了野草,以前到处打鸟摘野果子的人也没有了;有的地方,农业转型做得很好,现代化农业很发达,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有的地方,农村被小工业占据,乌烟瘴气的,几乎被破坏殆尽。在全国乃至于世界,区域内灭绝还是在不断发生的。田不野小时候常常看见的青蛙,后来都看不见了,这与显著恶化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环保行动在课堂、研究与日常生活中
由于职业和个人兴趣的原因,田不野几乎关注所有的环保话题和活动。从周边学生社团活动,到全国性的环境调研,都时不时能看到他的身影。
平时生活中,田不野会针对NGO做一些相应的讲座,也会给环保组织提供水质分析的服务。他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环境科学专业,建议更多的企业增加环境相关的工作人员,倡导政府重视环境政策的科学制定。在教学过程中, 田不野则会与学生分享和讨论自己的环保理论。
田不野给自然之友苏州小组讲课
一个人的力量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作用较小,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故而,田不野很希望找到合适的人,拥有相似的研究兴趣,一起合作去解决环境问题。当然,在这些过程中,也会遇到无奈。 调研过程中,面对复杂且巨大的问题,一次调研往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收效甚微,也只能耐下心来,一步步来。
田不野认为,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也可影响环境治理。比如,养成一个个环境友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环保意义重大。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都导致环境的污染。说具体些,生活习惯,会涵盖方方面面,比如塑料用品的循环使用,厨余垃圾的利用等等。这些习惯,都不是做一次两次就好的,而是须长期坚持做的事情。
能坚持做一件事情,不管多小,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环境治理的大局,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自己的职业与生活中,不断思考与实践,共同推动改变,带来希望。
(更多会员故事,持续更新中)
自然之友每周缤纷会员活动实时更新,参加活动,和更多活动信息,请回复“活动”获取
招聘 | 自然之友传播部招募全职社交媒体主任一名,了解请点这里 | 同时招募传播实习生(网站运维方向)
成为自然之友,改变从行动开始
了解我们,请回复“自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