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45集:安史之乱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四十五集:安史之乱(上)
第四十五集:安史之乱(下)
第四十五集:安史之乱
这是一个让历史研究者无法忘记的日子: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天刚蒙蒙亮,寂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已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唐玄宗出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古老的长安城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有一伙盗贼趁机作乱,他们闯进皇宫,砸开国库大门,抢夺金银财宝。
当年,以唐玄宗为首的一群逃难者,就是奔走在这一片渭河平原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迫逼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
唐朝建立以后,经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等五任皇帝总共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迎来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在这期间,虽然有过长达十几年的武氏专权,后来又有韦氏和太平公主两次君临的威胁,但无论是在老百姓的眼中还在外族人看来,大唐王朝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迈进。
公元712年八月,28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一年后,李隆基诛灭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势力,稳定了自己的政权。李隆基从小仰慕他的曾祖父,即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年轻的开元天子,下定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要将李家王朝继续推向强盛。
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身上。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田户检括,变革军事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三十年过去,王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盛唐气象喷薄而出,大唐帝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伟大的功业面前,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封建君王要做到慎始敬终恐怕很难,唐玄宗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之中。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潜藏多年的喜好、气质和他那放浪的情怀,随着晚年的到来开始泛滥。这一切,酿成就连唐玄宗本人也想不到的一场民族大劫难。
吴宗国:唐玄宗在天宝四年以后,对当时国家事务的这种关心,是明显地削弱了,当然这个中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方面,当时整个的边境上的形势,国内的形势都比较稳定,经济社会文化都在向前发展,那么就给人一种假象,好像没什么矛盾,制度上的变革在开元年间已经完成了,好像没觉得事可干。
宁欣:那他觉得天下太平了,天下无事了,那么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安逸的这种心理,他就会慢慢地滋生,还有呢,唐玄宗年事也高了,随着年纪大了,他会有些倦怠了,对政事,对什么都倦怠了,宫中有些变化,比如说他的宠妃去世了,他很伤心,他会放弃有些外在的一些东西。
唐玄宗一度极为欣赏张九龄,因为他正直,清廉,文采出众,有治国之才。他尤其欣赏张九龄敢于针锋相对,坚持己见。唐玄宗曾经对手下大臣说:我每次看见张九龄,精神就顿时感到振奋。然而,随着奸相李林甫的逐渐取得上位,关于张九龄的谗言不断地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
公元736年十一月,中书令张九龄罢相,改任尚书右丞相。对此,张九龄早有思想准备,他在离开长安谪居荆州之前留下了一首感遇诗,其中两句写道: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这里的“白云”,指的就是宰相李林甫。但罢相后的张九龄只能感叹,对唐玄宗,他已经无能为力。如果说,唐玄宗以前的心里晴空万里,那么,他现在的身边则经常是“白云”缭绕。李唐宗室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李林甫,独揽大权16年,这不仅在玄宗时期的宰相中绝无仅有,即便在整个唐朝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李林甫这类权相的出现是唐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必然结果。
李林甫任宰相前12年,宰相机构开始独立于三省制之外,从此,宰相不仅具有决策权,而且有行政权,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一人之手。李林甫有出色的行政才能,他帮助唐玄宗完成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制度改革: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国家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张九龄离去后,在年事渐高而又怠于政事的唐玄宗面前,李林甫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刘后滨:唐玄宗他很依赖李林甫,因为李林甫给他解决现实问题很到位,国家出现的选官问题,财政问题。边疆问题,解决的很到位,他很依赖他(李林甫),而且确实把朝政打理得似乎是井井有条。
宁欣:而玄宗因为他后来深居宫中,他并不再和大臣有直接的交往,而且整个的官僚机制和国家的机制都在正常的运行,所以这些官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整个朝政都由李林甫来把持。
但是,为了维护和扩张自己的势力,李林甫极力排挤打击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和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并为此制造了多起冤狱,置对手于死地。“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源于当时的人对李林甫的形容。李林甫坏事做绝,就连他的儿子也不免替他担忧。有一次,父子俩同游后花园,他的儿子指着正在做工的民夫问:您的冤家仇人现在可是遍布天下,将来一旦大祸临头,您就是想当这样一个民夫恐怕都不可能了吧?李林甫苦笑着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公元752年,李林甫病死。尸体尚未下葬,杨国忠立即诬陷他谋反。唐玄宗震怒,下令抄家,命人打开棺材,拖出李林甫的尸体,扒下他身上的官服,抠出塞在他嘴里的珠宝,然后把尸体塞进普通百姓使用的棺材里,不许使用宰相丧葬礼仪。极权体制下的好人经常没有好下场,奸臣的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何况还遗臭万年。更严重的是,因为唐玄宗对朝政的倦怠,在加上李林甫的嫉贤妒能,导致了大量治国人才的缺失。
吴宗国:开元天宝时期是整个历史发展中间,一个很大的历史教训,就是说由于你没有很好地注意培养人才,没有很好地注意具有一定素养的这样的治国的人才,结果呢,只有用李林甫这样子,有这种政治经验,也能够解决一些政治问题,但是缺少理论,缺少历史知识,素质不全面的这样一些人,结果就必然造成了很多政策措施上的失误,而到最后这个后果就很严重。
唐玄宗眼前飘来飘去,让唐玄宗眼花缭乱的“白云”,远远不止李林甫这一朵。也是在这段时间,唐玄宗的感情大戏就要上演,一千多年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们传唱不止。多个地方剧种也都在演绎着这对帝妃之间的绝世恋情。而每一个剧种,无一例外都在抒发对这场爱情悲剧的感叹,让观众唏嘘不已。
这是北方昆曲剧院正在西安演出的曲目《长生殿》。被称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也许,这位22岁的女人一定太迷人了,否则,唐玄宗怎能不顾作为皇帝的名声和父皇的脸面,公然将儿子的女人居为己有呢?
唐玄宗即位后封王氏为皇后,开始很宠她。但后来忙于朝政,忽略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多年以后,王皇后人老色衰,而且没有子嗣,精力充沛的唐玄宗便移情别恋,迷上了年轻漂亮的武惠妃。唐玄宗53岁之时,38岁的武惠妃不幸去世,多情的唐玄宗感到内心空虚,他需要新的情感寄托。 于是,有着鱼沉落雁之容的杨玉环,轻移莲步,千娇百媚地向唐玄宗款款走去。得到杨贵妃这个上天赐给的尤物,进入老年的唐玄宗可谓老梅生嫩枝。他的青春又回来了。
邵天帅:皇上宠爱杨贵妃,是因为杨贵妃有她的姿色,首先她很漂亮,其次呢,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他爱杨贵妃,他不是说,大家都想着女子有才,有知识,而且女子要学会的是理解对方。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行动,不仅释放在了杨玉环本人身上,这个曾经穷困潦倒的小混混,也因此时来运转,迅速成为了朝廷的重臣,他就是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张九龄离任之时,他万万想不到,杨国忠有一天也会成为缠绕唐玄宗的一朵云,而且是一朵又浓又黑的云。
公元752年,杨国忠顺利接过李林甫手中的权杖,与李林甫相比,杨国忠的专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人心狠手辣,不听他摆布的人全都遭到贬逐。 前一任奸臣死了,下一任奸臣立即顶替上去。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所谓的人才遴选只能是逆向淘汰,优汰劣胜的结果是奸臣当道。奸臣当道的结果,必定是天下大乱,百姓遭殃,政权覆灭。
吴宗国:平心而论,杨国忠能够进入朝廷,能够到长安来做官,这个是跟杨贵妃有关系的,但是他能够受到唐玄宗的重用,不是因为杨贵妃,而是因为他本身的才能。什么才能呢,就是理财的才能,就是善于把国家的收入增加。
在今天的骊山脚下,每天都要演出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它是以唐朝华清宫遗址为背景,以盛唐文化为主题,根据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改编创排而成。这部舞剧最华彩的一场就是贵妃出浴。在唐朝,每年秋冬,唐玄宗都要和杨贵妃一起,来到骊山脚下的温泉宫,洗浴宴饮,日夜欢娱,弦歌不辍。唐玄宗将管理大唐江山的大权,交给他心目中的忠臣杨国忠,想必他一定感到很放心。因为,有了这样的干吏,他就可以放手朝政,带着心爱的妃子杨玉环,一心一意享受他幸福的晚年生活。为了给唐玄宗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皇亲国戚也竞相呈献食物。为此,唐玄宗专门任命饮食检查官,每次呈献的食物,出产的各种珍贵菜肴多达数千盘。每一盘的费用就耗尽当时中产阶级十家以上财产。
显然,唐玄宗也不是一个注重物质的人,在这条漫漫栈道上,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爱情表达,也进入了华彩的篇章。每当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便命人从岭南进贡荔枝,用驿马送往长安。驿马昼夜兼程,一匹马累死,另一匹马接着跑,三天三夜送到长安。打开后荔枝色泽如初,味道鲜美。吃着味道鲜美的荔枝,杨贵妃笑了,唐玄宗脸上的皱纹也绽开了。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弟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生动描写了当时这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景象,也道出了世人的无奈。而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就没有这么含蓄了。在他路过骊山脚下,有人告诉他,皇上和贵妃正在里面宴饮作乐呢。于是,诗人眼里浮现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不禁悲愤交加,他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穷困潦倒的诗人杜甫,在盛世大唐时代弹奏出的不和谐的音符。
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最高权力者的唐玄宗既然已经开始追逐声色犬马,那么,从中央到地方,大小官吏群起仿效。他们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盛世表象之下,是老百姓越来越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夜宴图
宁欣:贪图安逸,纵情享受成为弥漫开元后期的一个社会风气,大家都觉得天下太平了,自己手里有钱了,社会经济也发展了,大家这种追求是一种普遍的风尚。
吴宗国:但是随着这些人权力越来越大,追求也就越来越高,个人的欲望就开始膨胀起来了,能够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我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势力变成了最高的原则,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什么国家、什么社会,都不在心里头了。
在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曾经无限感慨地说:人君崇华靡以示人,适足为大盗之招也。意思是:君王向人民展示他的豪华奢侈,最大的功用就是鼓励大盗动手。
这个觊觎大唐王朝的王位已经多年的大盗,就是日后掀起安史之乱这场席卷半个中国,滔天巨浪的主角儿:安禄山。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到中原。在唐代,安禄山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舞蹈明星。在唐皇宫的夜宴上,最为精彩的片段就是体重高达三百多斤的安禄山,与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共同表演的胡旋舞。
刘后滨:但是你别看他胖,他跳舞跳的非常好,人家跳胡旋舞,转好几百个圈,是个奇人,肚子特别大,唐明皇唐玄宗就问他,此儿腹中何物,长那么大肚子,安禄山特别会说话,此无它唯有赤心一颗,我长的是一颗赤胆忠心啊,唐玄宗很喜欢他。
安禄山,这个来自营州粟特部落的“杂种胡儿”,一个大字不识的军阀,年轻时很会做生意,他拥有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安禄山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拿钱贿赂唐玄宗身边的人,让他们在皇帝老头儿面前经常美言自己。但安禄山仍嫌不够,他心里很清楚,要想得到唐玄宗最高级别的信任,还要使出特殊手段。
宁欣:安禄山也很会表现,就拜杨贵妃,既不拜玄宗,也不拜太子,说胡人只知道有母,不知有父。
雷闻:杨贵妃其实是要比安禄山小九岁的,结果她把安禄山认成她儿子以后,她还给他举行了一次叫洗儿仪式,也把安禄山弄到宫里边,给他洗了一澡,然后让好多宫女把他抬起了,在宫里面巡游。
从唐睿宗开始,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到了公元721年的时候,基本完成九大节度使的设置,其控制的区域分别是范阳、平卢、河东、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九大节度使,其实相当于九个军区司令员。到了天宝末年,靠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幸,野心家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同时担任三个地区的节度使,一人统率十五万最精锐的帝国部队,成为兵力最强的节度使。
刘后滨:到了天宝年间,唐朝全国兵力的总数当中,边境地区节度使占掉了一大半,就是节度使的军队加起来,比中央能够控制的军队还要翻倍。安禄山本人就兼任三个大军区的司令员,三郡节度使。
吴宗国:而中央呢,只有一支中央的禁军,就是皇帝的禁卫军,也就是七八万,这些人还都是些市井子弟,缺少训练,没啥战斗力,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外重内轻。那么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说,这就是所谓尾大不掉之势,这是兵家之大忌,治国之大忌。
这是发生在天宝末年的一件事,唐玄宗已进入暮年,他早已倦于朝政,耽于享乐,以至追求长生不老。一天,唐玄宗与自己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唐玄宗说自己老了,所有事情都安排别人去做,他也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高力士则说,听说最近云南的战事损失了帝国的许多部队,而边将普遍拥兵太盛,臣下担心一旦出事就没救了,陛下怎能说没有忧虑呢?高力士一语成谶。因为,安史之乱就在前面不远处,暗流涌动,一触即发。
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与他的同乡史思明以及手下一批番将,以讨伐逆贼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长达七年半之久的安史之乱,由此拉开序幕。安禄山统领15万叛军从范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烧杀抢掠,直奔都城长安王位而去。安禄山的军队沿西南而下,首先攻下荥阳,十几天后,东京洛阳城失守,唐军退守潼关。
公元756年形势图
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叛军首领安禄山,在唐玄宗的家乡东京洛阳龙袍加身,昭告天下,建立燕帝国,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圣武。
公元756年6月,安禄山攻打潼关,唐玄宗没有想到的是,驻守在潼关的20万官兵竟也会一触即溃,潼关陷落,安禄山的部队直指长安。安禄山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轻松占领了大唐帝国,已盘踞一百年的首都,长安。
6月13日凌晨,唐玄宗带领杨贵妃三姐妹、部分皇子皇孙以及杨国忠、韦见素等宰相,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的禁军的护卫下,匆匆逃出京城,向四川蜀地撤退。
皇帝出逃,全城动摇,京城士人纷纷逃往郊外山谷中避难。逃难的队伍东西绵延长达二百里,从皇宫里逃出的宫娥妃嫔东躲西藏,哭声一片,将相之家的金银财宝散落一地。有不少人也跟随唐玄宗一路西行,他们相信,皇帝的去处,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在延绵长达二百里的逃难队伍当中,诗人杜甫也分担着所有的流亡者应有的命运。这位终生与苦难相伴的诗人,逃亡途中曾一度陷入绝望,不能前行。
马嵬[wéi]坡,这个即使在当时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地方,因安史之乱而载入史册。唐玄宗一行从长安城逃出后,一路西行到达马嵬坡,兵士发生了兵变,士兵团团围住皇帝歇息的驿站。他们不敢向皇帝发难,却将满腔怒火喷向了杨国忠。杨国忠已死,乱兵又四处搜索,把杨氏一门的人几乎全部杀光。
杨贵妃墓
接下来,他们将最后的怒火指向了唐玄宗的最爱。没有史书记载下唐玄宗与杨玉环如何去对待这次生死离别,也许伴随他们的是眼泪,也许是那些逝去的美好记忆,它令人沉醉却令人心碎。在陪伴唐玄宗度过长达16个春秋之后,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38岁的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这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当她为唐玄宗付出生命的那一刻起,她的形象就开始变的复杂多面,留给后世的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这是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在悲痛欲绝中,唐玄宗踏上了崎岖的蜀道。还他没有满足当地百姓一致要求他留下来抗击叛军的请求。这位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也许因为同时失去了江山和美人,变得万念俱灰。太子李亨被唐玄宗留了下来,李亨对自己何去何从根本没有打算。在部下的建议下,李亨率军抵达了朔方,并在7月12日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并改年号为至德元年。
这对唐玄宗而言,不管内心多么不舍和不愿,太子李亨的登基,终结了其长达44年的帝王生涯。对唐玄宗来说,这是他政治生命的结束,但对唐王朝而言,唐肃宗的即位,成为平叛与复兴的起点。
公元757年正月,因争夺王位,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残忍杀死,这位处心积虑的野心家,最终没有逃脱被儿子取代的命运,同年9月13日,郭子仪率军从凤翔出发,在长安城南香积寺北大败叛军,收复长安。郭子仪继续率兵追击叛军。十月十六日,安庆绪逃离洛阳,退往相州,后来在逃亡突厥的途中死于内乱。在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后,逃离长安两年之久的唐玄宗回来了,文武百官和京城士庶夹道相迎,长安父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有人感叹,想不到此生还能见到圣上。大家在欢庆来之不易的胜利之时,似乎已经原谅酿成一系列大错并在关键时刻抛弃他们的君王。
宁欣:没有人谴责唐玄宗,真是没有人,所以你看到他到了勤政楼,大家没说,你个皇帝把国家都丢了,为了一个贵妃,大家欢呼,太平天子,怀念他那个时候,这样的盛世的景象,大家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并不认为安史之乱就是唐玄宗的原因,大家不这么认为。
物是人非,恍若一场春梦,现在已经醒来,但对于唐玄宗,最美好的事物也许只有回忆。唐玄宗日夜思念魂归马嵬坡的杨玉环,这个多情的老男人,如今的太上皇,每次看见妃子画像,就禁不住长吁短叹。夜深人静的时候,凄清的长生殿上,想起与贵妃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经常泪流满面。对此,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华清池雕像
家国不幸诗家幸,当后来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反复叙写津津乐道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我们又有谁愿意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最高当权者个人不恰当的感情生活是怎样引来这场灾难的呢?
宁欣:玄宗后期对皇家事务的这种态度,我觉得跟他和杨贵妃这段感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我觉得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他喜欢的女人,他就把朝政放弃了,如果不出现杨贵妃,出现了别人呢,或者没有这样的人呢,难道他就仍然在励精图治吗?所以这种感情生活不会决定他对国家事务的处理态度,还是跟他本人有关,倦怠了,放松了,希望更多地满足自己的享乐和贪图安逸的这样的一种性格和心理。
吴宗国:很多人都把安史之乱和杨贵妃联系起来,那完全是重复了古代的一种红颜祸水的这种说法,是为尊者讳,是给唐玄宗开脱,男人把政治搞坏了,要女人去负责,这什么逻辑啊。
公元761年三月,安禄山的命运再一次落到叛将史思明的头上。同样为了王位,史朝义残忍地杀死了他的父亲史思明。763年,史朝义在试图向北逃入契丹途中被迫自杀。至此,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公元763年形势图
就在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的前六个月,这场战乱的第一主角唐玄宗,在郁郁寡欢中离世。这个创造了盛世又将盛世带入乱世的君王,最终未能看到李唐天下复归太平的那一天。躺在病床上正走向死亡的唐玄宗,他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什么?江山?贵妃?百姓?不得而知。
聊以安慰的是,这场大戏的六个主要角色中,唐玄宗是唯一寿终正寝的,这出戏的另外五个人:杨贵妃、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无论是正角还是反角或陪衬,全都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安史之乱再次证明:民族的内乱从来没有胜利可言,有的只是全面的俱伤。安史之乱告诉我们:盛世的到来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盛极而衰却招之即来。
吴宗国:安史之乱以后,引起了当时政治家、思想家很多问题的思考,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我觉得这里特别有一点,就是说对于当时道德的缺失所进行的这种思考,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经过这场战乱,唐朝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内部藩镇割据。外部边患不断加剧,吐蕃野心勃勃,反复骚扰,占领唐朝大片土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安史之乱以后,盛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唐人的心态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那么自信,夷夏之辨从此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变成朝野上下的共识,此种心态的影响十分深远。
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盛唐的诗篇也已无法唱响,经过这场令人错愕的战乱,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建之路。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