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中国志愿服务的制度环境与志愿者动员——亿方公益沙龙第二十一期
★ 时间:2019年3月22日
★ 坐标:南京市玄武区女性未来城A1座6楼
★ 主讲:胡明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助理研究员、菁莪三期伙伴]
—— 本期沙龙主讲人:胡明 ——
【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在1989年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多为义务劳动、学雷锋活动;1989年,第一个正式的志愿者组织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发生使其年成为“志愿者元年”;2017年,根据养老社科院估计我国志愿者总数1.58亿人,年度志愿服务时长18亿小时左右,贡献经济价值约548亿元(杨团,2018);同年年底,中国社科院根据调研推测,中国18-69岁之间的志愿者人数为2.56亿人,占该年龄段人口总量的25.5%(人民网,2018.12)。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13年到2017年,志愿服务人员的总量和人均服务时长都有着极大的发展。
对于理解国家如何解释志愿服务,我从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文本入手,研究基于22份直接与志愿服务相关的中央政策文本、63份包括主要省和直辖市的地方性政策文本、还有15份间接与志愿服务相关的中央政策文本,另外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2年数据,从微观层面观察总结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具体影响,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结论一:国家将志愿服务吸收为国家治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首先,国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来管理志愿服务,系统具体包括以下要素:
1. 自中央到区县的志愿服务领导系统
2. 设立志愿服务发展的具体目标
3. 为志愿服务提供资源支持:资金、组织管理、宣传等
4. 接介入志愿服务的运作系统:招募和注册志愿者、发展和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界定志愿服务的范围、直接管理重要的志愿服务项目
5. 评价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项目,实施激励措施
对于国家动用如此多的资源去全面管理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管理系统的原因,在经过对政策文本的研究后我有三个基本的发现:
第一,在国家角度来看志愿服务的第一个核心功能就是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不仅仅要求人民的行为文明,更要在精神和政治上正确,因此精神文明是重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重要努力。另一方面,雷锋精神在过去近60年中成为道德-意识形态教化的重要工具,雷锋因为人民、为党做出最大程度的牺牲而成为道德形象、政治形象的代表,可在当今时代中,一味的强调个人牺牲难以得到民众的共鸣,而志愿服务就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体现。另外,志愿服务体现着社会公民责任意识,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志愿服务从根本上是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
第二,志愿服务的第二个核心功能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当代社会治理创新是共建共治共享,从社会管理、社会控制到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重要转变,其有两个特征:一是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一体化,核心内涵思想是将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融合为一体,而不是仅强调社会服务而抛弃社会管理;另一个特征是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
相对应的志愿服务的作用也有两点,一是支持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志愿服务通过给他人提供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过程会减少社会矛盾,疏导社会情绪,也会引导公众的认识,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效果。志愿服务的第二个作用是能够参与支持政府社会服务体系,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可以和政府进行合作,许多志愿者队伍、志愿组织与政府有密切合作,甚至由政府发起。同时政府也在支持志愿组织通过购买、志愿组织孵化器的方式承接政府的服务,这也是改善社会治理秩序的途径。
第三,志愿服务的第三个核心功能是支持党的建设,这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我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一直重视锤炼党员的党性,这在革命年代至关重要,而在和平年代,如何让党员为人民作出牺牲的环境和话语都发生了变化,而改变就是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使党员保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保持与党组织一致的精神,所以志愿服务支持党员的党性锻炼;第二方面,党员通过志愿服务走进群众,听取群众声音、反映群众思想,从而支持基层党组织实践群众路线,提升能力;第三方面,志愿服务扩展了党的队伍发展。根据要求,在社会组织中要搞好党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都应该成立党的组织,条件不成熟的要请求支援、请求指导,争取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党的组织。因此,让党组织在广泛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建设有利于提升党的覆盖率,提高党的组织能力。从以上三方面来讲,志愿服务被期待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
【国家在中国志愿服务中扮演的角色】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国家在管控着志愿服务、志愿者,但在“束缚”的表象下也不难发现,国家在其中可以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利,比如不得强制志愿者、保障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基本权利不得受到伤害,志愿者救济制度等,同时国家政策文本中还有一个很强的导向就是鼓励交换性志愿服务,国家倡导将每个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在其入学、落户、甚至考公务员时带去益处,由此可激励志愿服务,使其良性发展。
【国家对于民众的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结论二:国家在动员人们参与志愿服务方面有显著作用,但是在影响志愿者的投入程度方面作用不显著
通过基于全国大概5000人样本量的数据分析,关于国家对志愿服务的进行强干预的效果我有三个主要发现:
第一, 建立了地方性志愿服务立法的地方,人们更可能参加志愿服务。全国有些地方例如江苏、上海有志愿服务条例,对比无地方志愿服务条例的人,该地区的人们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立法对人们参加志愿服务有作用;
第二,党员、团员比其他人更容易参加志愿服务,表明国家党、团员组织和动员有强作用;
第三,在国家相关单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国企员工)比其他人更容易参加志愿服务。
尽管国家在招募志愿者方面有着较强的管控力度,但是一个人一旦成为志愿者,国家对其影响就不再举足轻重。对于志愿者来说,他是否是党员、是否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是否在有立法的地区生活都不再重要,难以影响其志愿服务和时长。
【志愿服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的各种志愿服务政策基本都是关于直接服务到人的实务性工作,而表达性的志愿行为,如倡导、教育、研究,在国家的志愿服务政策中处于边缘化位置。例如2013年的《中国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第二条“志愿者(英文名称为Volunteer)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并不鼓励像环境倡导类的工作为志愿服务,但我认为思想的传播、观念的影响同样重要,如果致力于相关工作的人不被认为是志愿服务继而会产生诸多影响。
第二,志愿服务纳入国家的治理系统对志愿精神和民间社会发育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很多地方都会面临此种情况。例如,美国学者Peter Frumkin也讲到公共政策有时没有尽责保护志愿行动,忽略了其破坏非营利和志愿部门自主性的危险。当政府尽力将志愿者纳入国家资助项目的同时,可能恰恰破坏了想要在志愿者身上寻求的那种脆弱的志愿动机,当人们习惯服从时,自我创造性和自发性将受到如何的影响,志愿服务和组织的多元化、民间性从何而来等问题还需要我们思考和探寻。
田蓉:我们每个人都有做志愿服务的经历,也有动员志愿者的经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背后的国家力量。做志愿服务我们应上看天气,下接地气,在了解到志愿服务在何种制度环境下后,我们能更清楚的理解自己所做事情和社会治理的关系,也能使之更好的服务到国家治理体系中。
【来自一线志愿者团队管理者的经验】
田蓉 ——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讲师
请三位嘉宾介绍下在各自的工作中主要什么样的志愿者打交道,你们志愿服务的类型是什么,志愿者的特点是什么,并且是如何招募的?
王园园 —— 爱德基金会教会与社会服务部项目主管
我目前在爱德基金会做专项项目运营,去年此专项资金额度达1000多万,目前我是这专项项目的协调人。爱德基金会受香港机构影响,更多的称他们为义工,但我认为义工就是志愿者。我们的义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筹集资源志愿者,她们多为上海外企高管们的全职太太,做志愿服务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有信仰引导,另一方面是她们的精力和时间都比较充足;另一部分是我们在项目执行当地招募的志愿者,此群体从事志愿服务的原因同样也有时间较充裕,但不同的是他们深根在农村项目点的附近,有着强烈社会参与的需求,通过选拔成为我们的志愿者。
辛福 —— 南京雨花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秘书长
我所在的雨花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需要大量的志愿者,但在2010年左右,机构把所有志愿服务全部停掉,原因便是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当有志愿者时,他们不仅要照顾服务对象还要照顾志愿者,原本志愿者是去帮助他们的,最后反而成为了机构的负担,这使我们非常头痛。后来我接过工作,也和爱德结缘参与南京首届公益展示交流会,在会上交流的全是大学生、青年人,我们认为志愿者有其固有的价值, 他们有大量时间,而如何使他们的时间转化为有效的志愿服务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如今我们有合作的志愿学校,志愿者团队由原先一支发展到三十多支,有时甚至一天就有四五支志愿队伍同时开展服务,志愿队伍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年轻、有时间。
陈爱琴 —— 栖霞区君之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南京仙林是全国先进党支部,君之琴社工服务中心在如此氛围的新社区中遇到的内部困境相对较少,主要去解决的就是当今社会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志愿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团队的仙林万家欢队伍,它很好的将仙林地区退休的阿姨、叔叔们凝聚起来,社区服务的经验使我们对于老年人队伍的培养有些优势,我们在仙林党群服务中心有着200多平米的场地去打造团队,创建周边社区合唱团、组建瑜伽队、太极队等,包括后面有人需要学习一技之长我们都愿意提供相应的服务,目的是将他们凝聚起来,在有志愿服务需要时才能更好的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量。
第二部分是全职妈妈,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许多全职妈妈都在家中照顾子女或小范围的出去游玩,将她们组织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但根据仙林老年人队伍的经验,我们以各种文艺形式组织妈妈成长营,如成长营的古筝班一下吸引了三四十人,在成长营扩大的同时我们让妈妈们了解公益组织在做什么,引导她们利用空闲时间参与社会服务,于是年轻的妈妈志愿队伍就此形成。
第三部分就是大学生团队,现在的大学生都是00后,是家中的备受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上大学后觉得自己有独立能力,希望通过做公益来提升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在前期我们组织一个活动,群里十几分钟就将名额报满,但在活动开始时只有三五人到场,这使我们非常困惑。于是在后期我们思考如何将大学生团队凝聚起来,开设诸如演讲、口才训练、手工制作、形体疏导等课程和活动,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再将其转化为机构的志愿服务力量。
田蓉:下面请三位嘉宾谈谈各自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管理志愿者?
王园园:在管理志愿者团队时方式要进行区分,志愿队伍中的全职太太大多50岁左右,很多人的老公是企业的高管,家中有阿姨,她们的目的就是奉献爱心和信仰的践行,面对她们时我们要往后退一步,更多要做的是服务,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因为她们已经有很多能力和资源会将活动进行的很好,并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她们莫大的鼓励。
另一部分是在项目当地的志愿者,全部都是农村妇女。在前期招募时我们会请当地合作伙伴推荐合适的义工,通过筛选后进行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让她们告诉我她们是如何做的,再引导她们逐渐接触学习专业社工工作方法并且支持她们自己建立项目点甚至发展成为服务机构。培训的8-10人最后被选择的只有2人,我们对于此类的义工从选拔、培养到督导花费了很多精力,所以我们叫这些筛选出来的精英为核心义工,每个月会发放八百块钱的生活补贴,一年三次培训,培训内容与社工相关,但会根据采用该群体能接受的方式进行。
辛福: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主要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当一个团队来参与时我们需要确定好他们是长期还是仅一次服务,如果只是做一次要提前告知,如果一个团队确定长期服务,必须遵守规则,包括一个团队每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不得少于4人,团队中必须有策划方案、现场协调、宣传等的分工,如此才能保障志愿服务的稳定和效果。同样我们也会结合和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大量的志愿者所在的学校有考评,机构便更多的链接资源,结合大学生的专业与特长,协助他们开发项目等,帮助他们能通过此经历获得荣誉与成果,同时针对国家教育部出台的5A志愿者优先录取的政策等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为大家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志愿者不仅简单的帮助他人还会帮助到自己,这样的平台才能留住志愿者。
陈爱琴:做公益的出发点好像就是发挥自己的余热,温暖身边的人。但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做着做着就变成了为大学生服务,而这服务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就业前技能提升,不管这些事情是否公益,但我们可以通过于此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并且为他们营造好的氛围是双赢。我曾经帮企业家协会做公益活动,通过引导他们分享生命故事的活动使他们对我信任,而后我将企业家的力量带给大学生, 邀请企业家为大学生分享创业、工作、人生的经验,回答大学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服务也将企业家引入了公益的行业。
田蓉:在你们的志愿者招募、管理当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挑战在哪里?
王园园:面临的挑战同样要根据义工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两部分。对于全职太太的义工队伍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对于她们时间的安排,比如她们的孩子回国、先生出国、家庭旅行时她们便无法参加志愿服务,所以我选择将她们分组,负责相同志愿服务内容的分为一组,当她有事无法参加时便有人替补。在农村当地的义工最大的问题就是家庭问题,她们基本都是农村留守女性,对于参与外出培训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每次培训要选择好的点,通过当地合作伙伴向她们发出正式邀请函提高被重视程度,同时处于经济的考虑为她们提供补贴。
辛福:我们的机构对于志愿者管理的困难分阶段,刚开始是接纳阶段的困难,对于大学生来讲,与陌生人交流和互动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特别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多为心智障碍人士,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令这群特殊的服务对象接纳自己,一旦他们彼此接纳,两个单纯的群体就能形成良好的关系。除了接纳,第二个挑战就是如何将志愿者的能力与机构服务结合发挥有效的作用,首先看他在机构已有的服务中能够提供哪些帮助,然后还能看是否能结合志愿者的专业与机构协作开发项目,效果较好的就可以纳入机构日常的课程中,也能为机构的项目丰富性提供帮助。
陈爱琴:我的志愿者团队有大学生团队、妈妈团队、老年人团队还有企业家团队,目前我想要突破的困境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去做更专业和更想做的事。因为机构中很多大学生提出想去某地做某事,我便去帮忙对接,然后等他到那边以后发现现实与他想象的不一样,如果能把有经验的人凝聚起来对他们进行专业化培训将非常有益。
田蓉:关于义工发展的问题按道理应该是由义工联或者共青团做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在每个机构有需要时帮忙转接资源,也许可以去了解一下。
观众提问:请问王园园老师,爱德基金会对于农村志愿者会有资金上的补助,如果没有资金的补助该如何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呢?
王园园:在开始阶段我们也没有资金补助,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可以有两点,第一是给予她身份认同感,在当地合作伙伴推荐义工人选后,我们会去筛查看她是否有想法、时间和精力,如果有便询问她是否愿意成为核心义工,在正式成为核心义工后她会更专业,通过服务更受人尊敬,由此获得身份的认同;第二是理念的传递,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帮助和志愿服务于他人的点不被敲一下就不会被激发,比如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务工会发生溺水、触电等意外事件,当把真实的情况展现在她眼前时,她可能会从母亲的角度会格外有感触,发自内心的想去帮助他们。真的会有一群人因为被吸引、被打动而热爱这件事,如果能提供补贴则是锦上添花。
观众提问:请问辛老师,我们的团队都是老同志,在志愿服务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将大学生资源引入,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辛福:首先这件事难度确实比较大,因为在团队全部为老年人的情况下强制性融入青年群体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难以留住大学生群体。其次,如果想引入大学生建议可以和每个学校的青协或相关的社团联系,效果较好。最后,能引入大学生是锦上添花,但因为你们离学生群体比较远,如果你的团队想要持续和稳定还是建议你保持在本地进行挖掘,是非常好的模式。
----- 本期沙龙内容完 -----
传播媒体/平台:
億方公益沙龙往期回顾:
总第一期 [201702] | 公益咨询“从0到1” 点击查看【上】、【下】
总第二期 [201703] | 公益市场的“两个顾客”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三期 [201704] | 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的意义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四期 [201705] | 公益项目评估的两个视角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五期 [201706] | 投资思维下的资助之道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六期 [201708] | 商业向善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七期 [201709] | 基金会与非营利组织项目合作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八期 [201711] | 实践者能生产知识吗?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九期 [201803] | 短平快的互联网筹款时代,公益组织如何计长远?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十期 [201804] | 好评估,大家“烩”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十一期 [201805] | 公益项目中的行动研究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十二期 [201806] | 后扶贫时代,农村公益往何处去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关于億方公益沙龙
億方公益沙龙是億方基金会主办的研究性沙龙活动。秉承億方公益基金会“激发民间智慧行动,创建公平美好社会”的愿景,致力于链接公益研究者与实践者,搭建公益研究输出与落地的畅通渠道。沙龙每月一期,每期由菁莪伙伴主讲、公益研究与实践者参与,分享成果,交流沟通,打造公益思想的交流平台、研究的实践阵地。億方公益沙龙希望凝聚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推动行业进步与社会发展!
关于菁莪计划
“菁莪计划”是由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发起的支持公益青年行动研究人才项目,该项目倡导“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理念,支持具有务实、专业、前瞻、有意愿或正在做行动研究的青年人提高其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公益界的研究水平。研究者通过对某一关键社会问题进行行动研究,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最终推动公益行业发展及社会的积极变革。
菁莪计划目前共有18位伙伴,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专业,大家共同致力于研究推动社会美好改变,共同打造多元化的菁莪伙伴价值共同体。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经验,实现自我提升与突破,成为有积极影响的公益研究者。
「菁莪计划」将助力公益研究伙伴坚定前行!
了解億方:
億方公益基金会官方网站 www.yifangfoundation.org
☆★ ---------------------------- ☆★
欢迎关注億方公益基金会 微信公众号:亿方公益
添加小贴士:手指长按上方二维码图片,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关注我们啦!!!
☆★ ---------------------------- ☆★
青年公益研究学者网络 菁莪计划 微信公众号:菁莪计划
添加小贴士:手指长按上方二维码图片,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关注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