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作展台】王明伦乡间记忆之·秋收

2016-10-07 王明伦 文学沙龙


   

       作者介绍:王明伦,男,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山东文学》》《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与人合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乡间记忆之·秋收作者:王明伦

       秋收是“三秋大忙(秋收、秋种、秋管)”中的重头戏。


       从春天迎着暖阳栽种下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到金秋藤蔓下凸起沉甸甸的喜悦,这期间,浇水、锄草、间苗、施肥等一系列劳作,人们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此刻,秋风送爽,大雁南飞,眼瞅着辛勤的汗水将要变成丰硕的收获,农人的心里那份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因为处于山区,我们当地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地瓜、小麦、花生和玉米。不过玉米种的很少,作为舶来品,除了鲜嫩时煮食比较可口外,用玉米面烀的饼子并不合当地人口味。况且它的秸秆粗粝,不能像地瓜、花生蔓那样可粉碎后充当猪饲料,用来烧火更是无法与那些清香耐烧的山草相比,所以不受待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八月初一开沟子”是当地人祖辈恪守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习惯到满目葱茏的田地里去刨出几棵地瓜来,根据其长势预测当年的收成情况,同时也带有尝鲜之意。而真正拉开秋收序幕的则是“刨粪盘”——即在那些准备播种冬小麦的地里刨出一小块空地来,然后由青壮年们或用小车推,或用肩膀挑,将场院里早已晒干捣细的农家肥堆放其中,作为小麦播种用的底肥。


       锣鼓既已敲响,大戏即将开场。地瓜一般先从那些准备用来播种冬小麦的坡地里刨起。犹如一场战役,生产队长就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大将军,将各路人马安排得井然有序:放秋假的学生军充做先锋,专事割蔓——即用镰刀将那些纵横交错的地瓜蔓沿根部割断后并移至他处;青壮年是攻坚主力——他们负责挥动镢头将埋藏于土里的地瓜挖掘出来;妇女老人专管善后——将刨出来的地瓜掰掉“筢头”,抹去泥土,并聚拢成堆便于运输;后来不知何人发明了一省事方法:即每天收获完毕不必再将地瓜往场院里集中,而是直接在田地里分配到户。方法是每20斤地瓜称作一堆,由会计根据当日收获多少作出分配方案,然后根据各家应得数量直接分配到户。因为切实可行,此法很快得以全面推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紧张抢种,小麦已于秋分后播种完毕。这时候,大队人马开始浩浩荡荡地向山上转移。依然是学生军打头,其他人各就其位。炙热的秋阳仍带有几分夏日的余威,挥舞的镢头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劳作的人们很快便被汗水湿透了衣衫。有时为了将某片地块全部收完,往往会忙到黑天,这样一来,分配便会拖到很晚。天上月明星稀,地下灯火闪烁,山道上,肩挑地瓜的人们川流不息,孩子哭,老婆叫,呼喊声此起彼伏……最苦的是那些丈夫在城里做工、家里孩子尚不成器的女人,孱弱的她们面对眼前的一大堆地瓜,真是欲哭无泪。不过村里人生性厚道,对此绝不会冷眼旁观,左邻右舍在将自己所分的地瓜送回家后,都会立即返回去帮助这些家中没有劳力的女人……


      随着秋收的进展,人们逐渐转向那些更远的山地,此时秋收已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铡干”。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霜降后收获的地瓜即不能上棚久放,只有将其切成地瓜干储存。山顶上的地块因为干旱,所产地瓜含水量低,切成瓜干尤为合算。最原始的地瓜干铡像张小方桌,上面平铆着一把小铡刀,刀下有槽,每推动一下手柄,便可切下一片瓜干来,周而复始,事倍功半。后来农机部门发明了具有半自动功能的“摇铡”,虽然易将瓜干切碎,但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到远山去铡干时中午需要送饭,送饭的任务一般由孩子们担当。傍晌天母亲将饭菜做好后,孩子们便成队结伙地往山上进发。一路上除了嬉笑打闹,还少不了撵山鸡、追野兔、掏蜂窝以及捉蝈蝈。如此磨磨蹭蹭,等到了坡里,往往不是将饭菜溢出盆碗,就是将水洒了一半。虽然会受到大人呵斥,但这点不快很快便被山野中的各种新奇事物冲得烟消云散……


      在山上切好的鲜地瓜干大都就地晾晒。山上有的是“石帮(即平坦的大石台)”,将地瓜干摊晒在上面,用不了几天便可晒得响干。不过在山中晾晒最怕碰上下雨,如若地瓜干尚未干透即遭雨淋,即会腐烂变质,最后一页页烂得状如“眼镜”。但村里人将粮食看得重若生命,一旦发现要变天,即是月黑风高之夜也会起身前往。记得有回我们生产队闻听有雨,立即连夜组织人员去后山“拾干”。羊肠小径位于山巅,由手电、马灯组成的灯火宛如一条游动的火蛇,此景被邻村人在山下望见,于是第二天即有谣言流出,说是昨夜后山有狐仙搬家……


      刨花生也是秋收工作之一。花生虽难顶口粮,却是当地人唯一的食用油原料,况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也需用它来招待客人,所以多少总会种些。相对于刨地瓜来讲,收花生属于轻快活儿,妇孺老幼皆可上阵。整劳力用镢头刨,半劳力则坐着往篓子里捋花生果,也就是俗称的“摘花生”。蚂蚱、刀螂四处乱飞,花生果的鲜味儿弥漫于整个山野。眼瞅着夕阳西下,大家将摘下来的花生装入麻袋,肩扛人挑步下山来。妇女们手中的篓子把上都会别着几个“三果儿”——即有三粒果仁的花生。这种“三果儿”数量稀少,不管谁发现了均可“据为已有”,拿回家去给孩子玩。


      草木渐黄,北风更凉,秋,已愈来愈深了。举目四望,漫山遍野已经很难见到点绿色。此时霜降早过,到了“净坡”的时候,这预示着一年一度的“三秋大忙”已经结束。接下来将进入冬闲季节,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睡个懒觉,好好地歇一歇了。


作者往期文章导读


【佳作展台】王明伦乡间记忆之·铺子

【佳作展台】王明伦乡间记忆之·地瓜

【佳作展台】王明伦乡间记忆之·刨药

【佳作展台】王明伦乡间记忆之·割秋草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宋景士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瞎汉钓獾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比高崮上长仙茶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瘫得好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老鼠洞子的传说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狐仙报仇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铁瓦殿的传说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狐仙报恩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贼发疯”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弹弓王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塌石门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盘子石的来历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于七和锯齿牙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惜米增寿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茶痴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会识宝的媳妇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水淹沧州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说媒




责任编辑:河汉女   雪儿

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主题处注明“微信平台原创独家授权”,否则不予发表。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的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所有文章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同步发表。发表20篇以上文章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本期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