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随笔】《我不是药神》解药在哪?
《我不是药神》解药在哪?
文 / 王若蛟
《我不是药神》大火了。
周围朋友密密匝匝地谈论起观影感受,网络上也炒得一片火热。我本就不爱在人群里凑热闹,再者还有点儿小叛逆的情绪,好电影是艺术品,绝不能在被煽动了情绪的时候去凑热闹。一定要冷冷静静,由衷地去观赏它。
只是……
《我不是药神》海报
这张海报,迅雷不及掩耳地霸占了我的视线,开门见山的《爨宝子碑》融入隶书、魏碑的味道,正是我的老师顾志新先生最擅长的笔法。一眼看去,立刻亲切起来,压制了许久的好奇、期待也一下子喷涌而出……
没错,最后我也是擦干了眼泪才从电影院走出来。回回神,我又想念起那张海报来。
如果人人都能看懂笔墨,那这片名的笔法,可以说是最严重的“剧透”了。
01
落 泪
中国艺术讲究“意会”。书法更是东方哲学的直接体现。比如,《道德经》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行事精简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达成目的。而汉字书法应验了它。汉字搭配笔法,一举两得。阅读者能在同一时刻完成信息的读取以及情绪的通达。简直是“语音发送”之前最高效率的表达了。
《爨宝子碑》局部原石
“我不是药神”这几个字,假若你能看得出“不是”二字的笔笔坚定,“神”字最后一竖画的由衷感叹,甚至能猜想出执笔者的力度几分,即便不能落下泪来,心中也会生起不小的涟漪。电影用2个小时的故事,拨你心弦,令你荡气回肠,书法,2秒钟就做到了。
02
底 层
如果再向前思考一步,这几个字,除了在低声呐喊,表达隐忍与坚定统领整部电影情绪之外,还表现了什么呢?
私以为,大约是交代了一些故事背景。
《爨宝子碑》局部原石
爨宝子,是碑。还原到原始意义,它是石碑上刀刻出来的文字。而古代进行碑刻的执刀者,被称为“匠人”,“匠”与“艺”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自古许多著名石碑,比如《龙门十二品》就是社会底层的百姓刻制完成,文化水平不高,偶尔会照着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字体,改笔法为刀法,甚至改变原有的书写字形。阴差阳错间,倒也形成了与文人分道扬镳的书法美学。后来,这民间百姓的美学观念,终究也影响了庙堂之上的贵族文人,他们欣然接受,并将之传承。
主人公的社会背景,就这样在笔画之间,交代得清清楚楚。百姓才是载舟覆舟的力量,他们每个个体都微弱,而这个群体却在主宰历史:碑,成了主流审美。药,走进了社会医保。
03
法
再来说说“爨字”,《爨宝子碑》是“碑”,却不“北”。刻于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爨宝子碑》立碑时,正是新旧书风转换期,旧体隶书正向楷体转变,爨字非隶非楷的面貌,在当时略显尴尬。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论》中说,该碑作者“想模仿八分而又学不像,字体显得很不自然”。显然,爨字产生之时,是不能归纳到哪种字体的法度里去的。并且,也一定遭到过很多批评。
只是,铭文篆刻主要目的为寄托情思,既欲昭示于众,又望传之久远,爨字倒也都做到了。
爨宝子拓本局部
假若我拿爨字游走书法法度边缘来比拟影片中的印度仿制药,那是非常不恰当的。毕竟,艺术和现实是两个世界。若有艺术家专门去打破艺术里的法度,迎来的,要么是湮灭,要么是创新。而现实中的法若被打破,无论出于善或者恶,都要真切地损害人身利益了。
艺术是乌托邦世界,迷茫也好,愤怒也好,都能在一次次代价低廉的试错里找寻答案。而现实生活,全都是触目惊心,攸关性命的问答,没人敢轻举妄动。
艺术情感和艺术法度,人身性命和社会法律。到底由谁来保护谁?
04
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时间下,法和情到底该如何权衡,或许是人类社会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这次是药,下次不知又会碰到什么。切肤之痛,凭谁都诚惶诚恐。
但或我们或许可以期待,艺术这片试验田有一天得出了成果,摸透了法与情之间的“套路”,关照进生活,给迷茫的人群一点指引。
(备注:本文获得作者授权发布。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其它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 者
王若蛟,艺术家专访特稿记者。师从顾志新先生,赵士英先生。深情冷眼的艺术圈儿旁观者。
谢谢
您的赞赏,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
精彩回顾
6.【书斋随笔】备战幼升小的妈妈们看过来,一个九岁女孩的学书体会
书斋随笔
“书斋随笔”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微信平台新推出的原创内容栏目。为了提供更好更优秀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现开通读者投稿信箱,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一、来稿基本要求:
1.稿件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且在本微信平台首发(本平台发布需打“原创”标识)。请在稿件中注明作者名称、作者简介、微信号、联系电话;
2.来稿内容以书法为主体的人物故事、诗歌、散文以及可读性超强的书学评论;
3.投稿文章最好图文并茂,稿件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字内容最好为word格式);图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二、投稿方式和注意事项:
1.投稿邮箱:shuxieweixin@163.com;
2.来稿内容需要经过审核,不能保证所有来稿都能采用,若两周内未见采用,作者可另行处理此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