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干货】企业如何思考IPO:上市要花多少钱?
相信每家企业以及每位企业家都有一个上市梦,但上市之路并不易,而且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可能让企业望而却步。那我们就先来看一下,企业上市到底要花多少钱,这些费用又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
1中介费用及构成
企业在IPO的过程中需要向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支付相关费用。比如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及验资费、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费,以及支付给券商的保荐费、承销费、发行手续费、用于本次发行的信息披露费用及其他等。根据企业发行量以及企业上市板块不同会有部分差距。
在企业上市全过程中,券商收费是最高的,承担的工作也最多;同时,这也是不同公司上市成本不同的最大之处。其中,承销费用主要是按照企业上市发行时募集金额的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取,这部分费用也是所有费用中区别最大的,决定了公司上市的成本大小;而保荐费用则是支付给保荐人的签字费。各企业上市的保荐费用差别并不大,基本在300-500万之间。其中支付给券商的保荐费是在向证监会申报的时候便要收取,但承销费是在企业完成首次公开发行之后,从实际募集的资金中进行扣取,无须企业动用自有资金提前支付,所以IPO上市企业在前期并不需要承担这么大的资金压力。
2其他费用成本
除了以上费用之外,主要的费用还有税务成本、社保成本、上市筹备费用等(其中新三板企业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进行了税务和社保等方面的规范,这部分费用基本可以忽略)。
税务成本
企业在改制为股份公司之前存在大量避税情况,这是企业上市规范之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由于业务层面的原因导致少缴纳部分税款,或者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成本支出、收入确认等不符合税法规定,或是企业关联交易处理不慎等问题都可能造成企业的税务成本。
社保成本
社保成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尤为常见,企业内部存在劳动用工不规范的问题,比如社保基数降低、用工人数虚报等。发审委对于企业劳动用工的规范要求非常严格,企业IPO一般需要进行社保规范而付出较高的社保成本。
IPO的成本不菲,刨除以上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及能否成功的机会成本也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因此,企业更应该针对IPO如何选择券商、申报之前需要做哪些筹备动作等进行系统筹划。
我们团队在与不少拟IPO企业和新三板创新层企业针对IPO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时,券商的选择几乎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企业通常反应是按照券商排名选择比较好的券商。其实不然,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拿中信证券来说,不管从资产规模、还是历史业绩来讲,中信证券无疑是优质券商。但其督导的其中一家新三板企业在申报IPO之前却计划要更换券商,原因是中信对其投入的精力不足加上之前的保荐人离职。中信证券不缺服务和督导的大企业,一家净利润5000万的中小民营企业对其来说,近期来看能从其收取的中介费用有限,精力自然是在其他大型客户身上。
所以,我们建议,企业在选择券商时,可以重点考虑几点。
首先,券商与企业的规模是否匹配,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可以考虑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经验丰富且服务精力充沛的券商,具体可以查看该券商的注册资本金、过往历史业绩、保荐人数量等。
第二,重点考察具体的保荐团队,保荐团队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券商本身。可以重点考虑保荐团队的相关项目经验、团队重点人员的从业经验、相关资源、业务风格及协调能力,以及对企业所处行业的认知等。
其他如地域、具体收费等也可以作为参考的因素进行衡量。
1证监会发行和审核双提速,IPO加快成为资本市场最大关注点
2015年7月,监管层宣传暂停IPO审核,彼时获得批文的28家企业也将暂缓发行。随后,2015年11月,证监会发言人邓舸表示恢复前期暂缓发行的28家IPO企业的发行,IPO重启。但证监会的审核速度却并没有明显提速,至2016年3月25日才基本完成之前暂缓发行的28家公司的消化,核发了IPO重启之后的首批批文。
至2016年11月,证监会下发IPO发行批文的速度明显加快。从批文下发的节奏来看,2016年1、2、5月每月一批,3、4、6-10月每月2批,11月核发4批,12月核发5批。从核发数量来看,2016年1-6月,证监会共计核发70家批文,7-10月核发批文的企业分别为27家、26家、26家及28家,11月核发52家,12月核发51家。
证监会2016年共计核发了28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
(1-12月核发家数:7、9、15、14、9、16、27、26、26、28、52、51)
IPO节奏加快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监管层加速解决IPO堰塞湖的意图,国泰君安预计,如果二级市场行情不出现明显下跌,2017年新股将保持每日2家的节奏,全年发行400家—500家。德勤中国亦预计,A股市场的IPO预期在未来市场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将进一步提速。
21/6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宣布IPO
截至2017年1月18日,新三板900多家创新层企业中有875家企业在财务方面符合创业板IPO要求,且已经有162家创新层企业进入IPO辅导,约占创新层企业的1/6。
我们预判,IPO的提速效应和创新层企业“转板”的示范效应无疑会缩短大量新三板公司的上市议程,新三板上有IPO预期、基本面较好的企业其估值将会提升。我们接触的新三板企业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在根据自身企业所处地域优势(IPO绿色通道)、规模优势等制定相应的IPO转板计划。
短期内,在新三板政策红利未出现、流动性解决之前,可能会有部分较优质的企业离开新三板“转板”IPO,但长期来看,中国坚决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决心会推动监管层推出相关的制度(比如,公募基金入市、大宗交易退出、创新层竞价交易等)解决新三板现存问题,扶持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实现产融互动,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企业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及高管应该对IPO过程中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做系统了解,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公司具体情况确定公司启动IPO的时间节点。
举例来说:是否启动IPO是当下很多满足条件的新三板企业都在思考的命题。在申报IPO的过程中,投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均无法进行,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目前有很大的整合机会,漫长的排队时间反而有可能使企业错失了成为行业龙头的机会。因此,启动IPO的时间节点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企业情况、资本市场情况进行综合衡量,而不是随意跟风而动。
企业应该慎重选择券商等中介机构。
选择合适的券商对于企业迈向资本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多数企业不知道选择券商及保荐团队的要领,依赖于熟人介绍,缺乏从企业自身及券商、保荐团队的角度去进行综合衡量。
企业应该以IPO为导向进行系统的战略及资本规划。
我们团队接触过不少净利润在3000-6000万之间的企业,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多是实业出身,大多只关注公司技术、产品及具体业务层面。公司虽然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但是在面向资本市场、外部机构时可能仍无法清晰传达公司的战略定位、业务结构、所处的市场空间及自身增长潜力。这是其一局限性。
其二局限性,公司只看业绩指标满足或即将满足IPO要求即决定启动IPO,缺乏系统的资本规划。比如,企业应该在什么时间段申报IPO;财务审计的基准日如何确定;申报之前是否要开展一轮并购,时间是否充足等等,都是企业应该思考和掌握的时间节拍。
不要局限于内部团队限制,去外部寻找合适的IPO咨询机构。
大家知道,近期保荐机构手中的IPO项目不断在增加,这种现象导致保荐团队无法投入100%精力去研究其中一家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而在招股说明书中,如何用资本市场的语言向外界传递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投资价值,对于拟IPO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也建议,在综合考虑IPO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的背景下,企业也要注意莫要因小失大。如果内部缺乏该类人才,可以考虑与外部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IPO咨询机构、市场研究机构等服务企业进行合作,争取IPO收益最大化。
■作者:和君集团咨询师 李会丹
和辰科创董事长 马振亚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文章
关注洞见知行,回复以上关键字,可查看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