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辉:画布上的力量与宁静,源于生命,指向永恒
他,突破传统
将表现主义发挥到极致
他,扎根圭山红土
创作出源源不断的乡土作品
作品既冷峻锋利,也宁静淳朴
他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也是西南艺术群体的领军人物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他是《一把椅子,》参展艺术家毛旭辉
1956年6月,毛旭辉出生于中国重庆,同年随父母移居昆明。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01至2016年,毛旭辉担任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并在昆明工作和生活至今。
毛旭辉,图片致谢艺术家
毛旭辉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也是西南艺术群体的领军人物。1985年至1989年间,他号召云南、四川等地的众多艺术青年组织成立了以“新具像”为旗帜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在绘画中表现和歌颂中国西南地区强烈的生命意识,该活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先锋运动“85新潮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有无可撼动的地位。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大毛”,在毛旭辉作品中,也常见到以“大毛”为落款的笔迹。
01
青春的证明:从写实走向表现主义
毛旭辉的早期创作源于从外国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中学时期,他开始大量阅读来自西方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在《给初学画者的信》等书籍中最初领会到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脉络。
中学毕业后,毛旭辉被分配到昆明百货公司仓库做搬运工。由于热爱绘画,他开始跟随本地一些业余画家学习素描、水粉,接触油画,并先后创作了著名乡土写实作品《高原》《喝茶》。
《喝茶》,毛旭辉,1981
纸本油画,62 × 110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高原》,毛旭辉,1981年
油彩、画布,88 × 117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80年代,国外展览陆续来到中国。1982年,毛旭辉与朋友结伴前往北京,参观阿曼德·哈默(Armand Hammer)藏画展,意外看到了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德国表现主义”展览,这为毛旭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开始架构起一个永恒的艺术框架,绘画道路上的步伐也变得更加坚定了。
他后来回忆道:“当我看到德国表现主义作品时,我发现这正是我可以创作的方式。那些作品中所承载的精神性内容是我可以从生活中体验到的,那种形式也是跟我以前追求的相近的。一直困扰我的创作难题,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解决的答案。”
1984年,毛旭辉被调入昆明电影公司担任美术师,在“85新潮”大背景下,他开始创作现代风格的作品《红色人体》——摆脱了当时流行的乡土写实的影响,用表现主义绘画的语言方式,潜隐出社会动荡背后人们精神与心理层面。
《红色人体》,毛旭辉,1984
油彩、画布、纤维板,97 × 84.5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小知识
这直接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强调表达自我意识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实际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
02
画布上的力量:
家长、椅子和剪刀
当80年代思想争鸣的氛围悄然隐去,前卫艺术逐渐转入低潮,艺术家们转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毛旭辉的“家长系列”创作于1988年,从他个人情感出发,将具象的事物转化为符号。他笔下的家长威慑而脆弱、强悍而空虚、严肃而荒诞。中心扩散的构图,难以计测的空间、强烈冲动的笔触、厚重单纯的色彩,营造出沉重、幽远的画面氛围。
《家长》,毛旭辉,1988
油彩、画布,87 × 110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家长”系列初期是人物画像,画布里的家长们凝视着画布之外的人们,扭曲、傲慢和抽离。
1989年之后,毛旭辉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不安与反思,融入“家长”系列和“椅子”系列。在他的观念中,家长是以父权为代表的权力象征,而“椅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代表着君主集权体系下的权力象征,它们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及其社会发展历程。
『 它可能是我的父辈,也可能就是自己,它可以是一个遥远时代的人,一个比我们都有身份的人,它是严厉的、拥有权力的、独断专行的、然而是孤独的,它使我感到恐惧,但我怜悯它,他是那种长期压在我们精神上的影子。充满力量,甚至暴力,他坐在黑暗中,坐在神秘的时间和空间中,坐在古老的过道上。坐在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靠背椅上,不能自拔,是一尊偶像,是沉重的历史,令人无法逃避。』
——毛旭辉
《坐在夜空中的家长》,毛旭辉,1989
布面油画,120 × 90 cm
致谢艺术家,LYC 私人收藏
此次,知美术馆《一把椅子,》中展出的作品《坐在夜空中的家长》,正是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思考的产物。
画面阴郁,线条有力而刚劲,令人想起贾科梅蒂般孤绝的情绪。黑色鬼魅般坐在椅子亦或宝座上的家长,神形枯槁,面目呆滞,本身亦如有枷锁困顿,被安置在白色冰冷的椅子上,这是权力,还是刑罚,权力的控制者本身也面临着黑暗的痛苦,无法逃脱。这件作品与一旁贺慕群温情童真的《玩具系列》形成了极致的对比。
《坐在夜空中的家长》,毛旭辉
LYC 私人收藏,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在“家长”系列之后,毛旭辉将关注焦点转向日常生活。九十年代初,他开启了“剪刀”系列的创作。他将剪刀和各种意象组合在一起,以一种夸张的、超现实的方式呈现:倾斜的黑灰色剪刀,红色沙发与剪刀,剪刀与楼房等......画面透露出一种冷峻的紧张和孤独感。锋利的剪刀带有一种强烈的针对性,以日常的物品表达出权力的无所不在,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剪刀和你的烦恼在一起》,毛旭辉,1996
布面油画,145 × 120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剪刀和你的孤独在一起》,毛旭辉,1996
布面油画,120 × 145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从本世纪初开始,艺术家在“剪刀”系列中逐渐抽离了个体情绪与社会批判的色彩,而更加注重形式语言的探索。
《四分之一蓝色剪刀》,毛旭辉,2002
布面油画,113 × 138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作品《四分之一蓝色剪刀》中,仅截取剪刀的局部,椭圆形的刀柄和三角形的锋刃被分解为若干单纯的几何形,彼此重叠,简约生动。早期粗放的表现性笔触已经无迹可寻,进而转化为柔和的色彩和细腻的画面质感。刀柄和背景同样采用朦胧的蓝色,渲染出一种静穆的冥想氛围。
03
圭山的乡土
圭山,地处云南高原,距离昆明一百多公里,这里生活着彝族的分支撒尼人。他们闭塞贫乏,却又宁静自足。上世纪七十年代,文艺工作者们响应号召,深⼊农村腹地采风创作。作为年轻学生的毛旭辉,也在大环境影响下走进了圭山,与撒尼人同吃同住,感受当地淳朴宁静的生活。
在圭山,色彩鲜明的红色土地、羊群、村落,淳朴的乡民,都是毛旭辉作品的创作来源。他和艺术家朋友每天聚在一起讨论哲学和艺术,从圭山这片红土地上,深切地体会到来自个体性的真实感。这一时期的圭山系列作品,带着史前神话一般的气息,让毛旭辉的作品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页。
《圭山三月》,毛旭辉,1986
布面油画,90 × 100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006年9月,回到云南大学教书的毛旭辉,带学生们下乡,再次来到圭山,这一回来,就此不再间断。而“圭山写生”也成为他独有的教学传统。
《圭山·阳光下的柿子树》,毛旭辉,2010
布面油画,65 × 54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圭山·秋天的果园之一》,毛旭辉,2011
布面油画,54 × 65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红土之梦 ‧ 直立的剪刀 》,毛旭辉,2010
布面油画,180 × 150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红土之梦 ‧ 直立的剪刀 》创作于2010年,是毛旭辉对剪刀形式的又一探索。作品背景从以往的棱角分明的日常生活转变为自然流动中的风景,笔触也从立体变成了平面的图像。画面中,蓝色的天,红绿相间的山,一把红色的剪刀占据画面正中央,与红土融为一体,直指云霄。
毛旭辉将理性主义思考和表现主义意味融入了他作品的精神层面,丰富内容和形式的视觉效果,将人格的复杂多变显露无疑。此外,他的执着与坚守,让他在漫步现代艺术以后,又重回到最初扎根的那片圭山之中。
“永恒史:毛旭辉四十年回顾展1980-2021”,北京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北京,2021
“意志:毛旭辉个展”,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中国香港,2020
“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武汉合美术馆,武汉,2019
“毛旭辉:我就在这儿”,台北关渡美术馆,中国台北,2017
“毛旭辉个展——自然 褶皱 亵渎”,新加坡MOCA当代美术馆,2013
“家长的黄昏——毛旭辉创作三十年”,香港艺术中心,中国香港,2007
《一把椅子,》,知美术馆,成都,2021
“齐观-北京索卡新空间特展”,索卡艺术中心,北京,2020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2013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0
“再度圭山-联合国成立63周年邀请展”,联合国开发计画署,北京,2008
“’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7
“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亚洲协会美术馆,纽约,1998
文中部分作品图片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提供,特此致谢。
编辑|刘雨濛(“知”愿者) 天爱
审核|王从卉 Kasey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
参展艺术家深度档案
点击艺术家人名,即可获取档案文章
知美术馆2021-2022年度大型艺术项目
“椅(倚)子季”
暨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
联合呈现:知美术馆、城集设计
指导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新津区梨花溪文化旅游区管委会
策展人:陈超、于海宁
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场;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官方发布为准
地点: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