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疫】让全国打响粮食保卫战的“幺蛾子”——草地贪夜蛾的前世今生
背景介绍
今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2021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全国上下打响了“虫口夺粮”的粮食保卫战,这已经是我国持续和草地贪夜蛾展开斗争的第三年。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旬,草地贪夜蛾已经在27个省份发生1981万亩、同比增加6.7%,我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阻止其蔓延为害。今天我们就带小伙伴们来认识一下这只从粮食里飞出的“幺蛾子”。
来自“幺蛾子”的凝视
生活史
草地贪夜蛾
是什么?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英文名是fall warm,俗称秋粘虫,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10大预警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是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
←
卵
卵呈圆顶形,直径0.4㎜,高为0.3㎜,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块上多覆盖有黄色鳞毛,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
幼虫
→
共有6个龄期。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9㎜,头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36㎜,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Y”型斑。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幼虫鉴定特征图:
“Y”型斑、正方形黑斑
幼虫各龄期对比图
←
蛹
蛹的颜色为红棕色,有光泽,长度为14~18㎜,宽度约为4.5㎜。
成虫
→
雄蛾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纹黄褐色,顶角白色块斑,翅基有一黑色斑纹,后翅白色,后缘有一灰色条带。雌蛾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及纹肾形纹灰褐色,轮廓线为黄褐色,各横线明显,后翅白色,外缘有灰色条带。
传播扩散
草地贪夜蛾
从哪儿来?
草地贪夜蛾于1797年被科学家发现并命名,主要分布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6年,它首次在西非和中非出现。2018年,散播至印度与南亚、东南亚各国。2019年1月,自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省,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各省市。
危害
草地贪夜蛾
有什么危害呢?
草地贪夜蛾取食玉米
草地贪夜蛾为害后的玉米地
特别能跑
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有报道称草地贪夜蛾成虫在30h内可以从美国的密西西比州迁飞到加拿大南部,长达1600㎞距离。
特别能生
每只雌蛾一生中可产下约1500颗卵,最高可产2000颗卵。草地贪夜蛾的生活史在夏季可在30天内完成,也就是说每颗卵只要30天时间就可发育成熟再繁殖了。
特别能吃
草地贪夜蛾是杂食性害虫,幼虫的食性广泛,可取食超过76个科、超过350种植物。对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危害严重,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外号“行军虫”。仅在非洲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30亿美元。
防控
如何防控
草地贪夜蛾呢?
通过飞机运输蔬菜或水果跨大洲运输夹带幼虫是草地贪夜蛾重要的国际间传播方式,对此海关严格口岸检疫,防止草地贪夜蛾通过货物传入国内。
加强口岸检疫
监测预警
在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地面虫情测报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入境口岸开展灯诱、性诱及人工调查监测成虫发生情况。在寄主作物生长季加强系统观测和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在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扩散前,清晨或傍晚太阳下山后施药,应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药物喷洒防治。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采用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黄赤眼蜂、蠋蝽等天敌,促进可持续治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12360海关热线”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供稿单位:青岛海关
【动植物检疫】皮蠹传——输澳大利亚高风险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要求
【动植物检疫】关于进口乌兹别克斯坦柠檬植物检疫要求的公告解读
【动植物检疫】关于禁止英国30月龄以下剔骨牛肉进口的公告解读
【动植物检疫】关于防止博茨瓦纳高致病性禽流感传入我国的公告解读
【动植物检疫】企业资质“码”上办系列 | 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存放企业注册登记
【动植物检疫】企业资质“码”上办系列 | 出境水果(含冷冻水果)包装厂注册登记
【动植物检疫】出口宠物食品主要贸易国家检疫要求指南 | 你不得不知道的那些事
【动植物检疫】企业资质“码”上办系列 | 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中转场注册登记
【动植物检疫】企业资质“码”上办系列 | 出境货物木质包装除害处理标识加施企业注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