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再无法对可持续生态农业放手!
有这样一群人聚集杭州美院——
正是为人父母之后,很多人才开始关注食品健康、环境安全、社会问题......正是对孩子的爱,才开始思考要如何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才使得这些生态农业相关的从业者们、政府企业代表、研究者代表等各界实践者在这个三月,齐聚中国美术学院。
这是由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社创客、东方有田-生态共享社区、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等协办的生态农业社创活动。继“未来菜场社区”之后,我们相信可持续生态农业是一场共享生活方式行动!
3月21日,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准备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实践成果与未来面临的挑战,并共同探寻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可行之路。
陈卫 太阳公社创始人
父母都是农大教授,姐夫是水稻博士,妈妈更是全国知名的大麦专家,这是陈卫与农业的第一缘分,“从小在大麦地里长大,自然对土地有一种亲切的感觉”。第二缘分则是随着年龄增长,有了小孩之后,开始做农业,“有了小孩,要去全世界各地找安全的食材,你会突然之间关心自然”。
在乡村的人不断外流的时代,走进农村无疑是一条逆行路。但是本着对自然的喜欢、做父亲的责任,他毅然决定投身有机农业,一干就是6年。
最初,由于机缘巧合,有两千亩没人运营的有机农场,他便接手运营,做了4年。一脚踏进农业,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的见闻,这些行业之内的真实情况,令他触动,意识到非常重要的责任——
见闻之一:
10万斤有机水稻卖不掉,又不舍得批发,若放置一年就废了。苦想之后,决定做酒,因为酒有更长的保质期。于是,他有机会进入黄酒厂,第一次进入酒厂粮仓,也是第一次见到五颜六色的“漂亮“的米。他抓了一把,里面有黄的,也有黑的。这就是俗称的“陈米”,其实就是发霉的米。听说全国的黄酒厂几乎都是用这种最便宜的“陈粮”来酿酒。
见闻之二:
他养过20头有机奶牛,第一次去农场进牛的时候,农场的人告诉他“你的牛没奶的”。他很震惊,“我们同样是挤奶,你的奶牛怎么会我买过来就没奶呢?”农场的人告诉他,“我们的牛是不走路的,每天站起来挤奶,坐下去睡觉。如果放养的话,一迈开腿,这头牛就废掉了”。原来我们喝的牛奶是从不会走路的奶牛身上挤下来的。
正是因为“这一脚”带来的触动,陈卫决定坚持下来。2013年他决定建立自己的农场,他希望他的农场可以让动物开心,让农民幸福,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互动。这就是现在的太阳公社——那个猪会听锣,水稻可以作画的生态农场。
视频:太阳公社的田园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92n2tm3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 全长00:06:50 )
扩展阅读:《中国式农场的成长之路》
经营有机农场不能仅靠情怀,比如思考如何活下去。太阳公社目前在杭州的知名度已经很大,自然发展了200个社员,包括很多美院的老师也在吃太阳公社的菜,却依旧在亏本,更不用想默默无闻的农场。太阳公社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发展,除了已经有四年运营大农场的经验外,政府也给予了一定支持。
即便如此,由于有机食物生产成本高,售价相对昂贵,需要寻找高端消费群体。那么如何找到足够多的匹配消费者,始终是农场的挑战。陈卫分享了三个原因:
首先是价值观的问题;现在很多家庭很有钱,愿意花2-3万去买一个奢侈品的包,但花1-2千元去买农产品却会拒绝或犹豫。在面对以上两种选择时,几乎99%的女性不会选择农产品。
其次,是社会基本需求的一个反映;美国有机消费在2%左右,而德国、奥地利却有很高的比例,奥地利有机消费甚至能达到20-30%,这导致他们的有机方式种植也有20-30%。
第三,传播的问题。现在中国消费者正在觉醒,报纸与电视报道中涉及不少食品不安全信息,但很多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寻找解决方案。而对于另一些寻找安全食物的人,并不知这些有机农场。“他可能也在找我们的农场,而我们也在找他们”。
“我们需要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建一个共享社区,第一步先满足一端——让农民幸福,这一步太阳公社已经很优秀地完成了。未来,我们会开始做社群”。陈卫表示,他要打造的社区里面会有两种社员,一种是农民这样的生产型社员,还有一种是城市居民这样的消费型社员。这些社员需要与当地的农民结成对子,每年到农场里面来分享一个话题,话题内容可以自己定。“未来,这两种社员将会相辅相成来共建这个社区。”
一叶 “我们生活合作社WOMENCOOP”志愿者
“为了孩子,他们都有非常大的动力去守护好的农民和农田”
由20个女性企业家出资的“我们生活合作社”,是一个没有专职员工,完全靠消费者自己的力量组织的公益组织。妈妈们选择用自己行动来寻找出路,找到好的产品。“我们”代表着消费者联合起来共同创造生活的意愿。几年时间,为了孩子和家人能吃到健康的食物,越来越多妈妈加入,她们愿意亲自到一家家农场探访,与农民交谈,亲自尝试。就这样,组织慢慢建立起来,如今已发展到2千多人。
他们常常去“下乡”,让城市人更多地体验农村,与农民建立最朴实的连接,增强相互的理解。他们主动帮农民们“吆喝”优质的农产品,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农民们放心种植,不用担心销售问题。如今,随着杭州自然角色区生态生活促进中心的成立,”我们生活合作社“已成为其分支部门,被政府所接纳。
扩展阅读:农夫集市案例
魏祁蔚 广东采购供应链协会秘书长
“不止要销售出去,还要考虑供应链问题”
先讲一个故事,广东清远鸡很出名,去年双十一1天就卖掉880万只,市长要求一定冲破1千万只,销售情况非常好。但到第二年4月仍没有完全交付。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有季节和周期的限制,出产率有限,所以对于农产品并不是靠着“卖出去”就能解决问题,农产品消费周期短,供应前端、后端都需要匹配,必须要在保鲜期内解决掉,供应链的问题很复杂。
农产品供应链最重要的环节是“农田预冷”,如果产品在交付时已经在变坏的过程中,就不能责怪快递公司的时效,这不是运输的问题,而是供应链的问题。魏认为,只有德国和日本算是解决了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在日本是全社会的力量在从事,非常值得学习。真正考虑到供应链的问题,从农田到餐桌的距离,这需要一个标准化的过程。
黄海波 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研究所
“只有像工业一样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促进农业发展”
黄海波认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最终一定像工业一样,形成品牌效应。只有品牌农业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发展。而智慧农业就是要通过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辅助整个链条。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黄海波等在农业溯源系统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包括数据采集、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等)。除了诚信和良心企业,有必要用技术辅助手段来补充。比如,金华文化部采用物联网技术后,从对土壤、温度、水分的检测中,做了改良,让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总体来说,他们希望构建一套基于技术的手段和智能化的手段,让农业变成可控,可检测的共享平台。
骆晓蕾 东方有田-生态共享社区创始人
“生产、生活、文化,这是一个互动的整合”
基于多年实践,骆晓蕾从农产品放心的角度,分享了对生态农业整体性系统设计的思路,包括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营设计。
生态农业市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和行业特性,它的两端——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和千家万户的消费百姓都是小而分散的。近年来,由于公信力的缺失、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现状,农业生产周期长、消费周期短、需要缩短供应链等产业特点,导致生态农业市场显现出一种“买难卖难”的现状。所以,骆晓蕾认为首先需要一个由消费者参与的诚信系统。
文化:过去农业的两端——上游是生产、第二端是消费,而这个系统应该上一端是文化、下一端是生活。当农民按照土地友好的生产模式生产出农产品后,它需要一种文化的引领,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这听起来很虚,但实践中会感受到它在过程中所起到的力量。
产业:基本原则首先是可持续,第二是合理——确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日本的农业生产比较规范,定点生产、定点流通、定点消费,这三个圈是有一个环的,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区域性的生产调配,才最合理、不浪费资源。
城乡互动: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产业模式中,生产很重,而对于生态农业,全世界似乎都落到了城乡互动这一环节,即有消费者支持的生产。然后自发形成一个诚信系统,目前通行的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系统就是参与式保障系统,比如体验式展示中心、社区服务点、线下社群等,到现在通过信息化的互联产生一个生态共享社区。
品牌:农业需要品牌表达,基于农产品的特性和地方人文,形成产品故事。比如“褚橙”出名后,没有带动地方的农产品,那么它就回归了最低端的生产品品类。
食品社区:在共享意识强烈的当下,食品社区成为了一个主流的破解之路,它涵盖了农场、合作社、乡村、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如农产品的体验点一般有三类功能:销售、体验式餐饮和教育。
这是一个互动的整合,用生活推进生产,生产服务生活,最后通过生产和生活提炼生态文明,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牛健 共享生活社区
“把消费力集中起来投向乡村,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解决问题”
牛健认为,可以通过城乡生活方式的整体处理来系统化的解决生产端、消费端以及供应链等问题,“将城市中的消费者聚集到一个空间中,构建可持续共享社区,以共享为纽带在住宅空间区域中凝结起的生命共同体,同时把消费力集中起来投向乡村,通过可持续生活方式来处理社会、经济、生态、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比如,在这样的一个共享空间中,城市消费者是自组织,以社区为单位订购食物。牛健认为这样可以解决70%的食物链问题,“假设我们给陈卫先生发一个订单,可能100万的订单,里面包含猪、羊、鸡、水果、蔬菜、粮食的各自的配量。订单不会因气候变化而取消,如遇不可抗力,即使是能实现50万元的产品,依旧按10万支付”。
另外30%,则需要通过平台来调剂,解决物流、信息黑洞,共享社区的成员可以通过下乡,与农村建立直联来建立信任基础。现在投入乡村的力量不足,并碎片化。想要解决整个食物供应链的问题,如果单靠农场或者消费者都是很难的,“我认为乡村的改变需要有持续、稳定、足够的经济,文化、治理和技能四方面的改变,如果这群消费者和乡村的一个社区直联,就会免费给乡村这四个稳定的力”。
解决这些城乡问题的前提是把志愿的消费者聚集起来,让他们感受同理心、理念,以及对乡村生产成本结构的认识。在保证私人权益和所需的基础上尝试生活共享,从而改变生活方式。
扩展阅读:国际食物共享社区案例
吴莹 社创客联合创始人
“分散的小农经济需要共享共担”
全球有5亿小型的农业生产者或者小型农场,其间工作的人占到了全球人口的1/3,而他们在价值链条的所得却存在公平性问题。工业化农业生产——集中化、长距离运输、生产与消费完全脱节的方式,使生产者成了整个价值链上最弱势的群体。价值链传输链条太长,缺少透明性、互动性,生产者承担了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高成本和气候、市场变化带来的高风险,因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需要共享共担。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都市农业理念的发展不断前进,一方面城市规划设计师和政府层面的认知在自上而下地觉醒;另一方面,各国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都市农业食品共享共担社区平台。
同时,城市规划和发展也慢慢更兼容农业,适应农业和食品体系。如城市闲置地块使用、屋顶菜园、立体农业等。食品流通,集散,食用,回收等环节设计也更为低碳循环环保和符合人性等。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开始崛起。对于独立生活方式的渴望,对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众关注,对利欲消费文化的失望,这些都增强了消费者对于共享而不是拥有的兴趣。同时,生产成本的上升,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愿望,促进了共享经济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科技的驱动,诸如移动设备,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传感器和支付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型共享服务的发展。
首先,实现城市层面的空间土地人力资源在本地食品体系的综合利用和配置;除了健康生态低碳减少食物里程外,也可发挥农业经济属性:综合利用城市已有的人力和土地闲置资源。
其次,消费者集群共担可持续生态农业食品的门槛投入,消费偏好倒逼农业和食品生产的放心安全环境可持续。
食品枢纽的本质是共享共担,通过科技去掉中间环节,基于价值观和地理位置,更有效集群,提高透明度和效率,通过价值链两端互动与共享共担达到利益再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过程。集成生产者的能力建设与消费者展示教育互动于一身,系统性的为小农提供支持。
食品枢纽通过对本地农产品主动进行管理收集、递送和营销的可识别来源的食物,增强农场主生产的食品在批发、零售和机构需求能力。绝大多数的食品枢纽拥有实体仓库空间和运输卡车来运送农民的商品,主要向批发型的买家例如餐馆、杂货店和学校系统等;还有一部分会出零售给普通消费者。无论运营形势怎样,食品枢纽的共同点是为中小型农场主创造规模性的经济,因为这些农场主个体并不能生产足够的食物以满足区域市场的需求。而在食品枢纽的联系下,他们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生产销售。
扩展阅读:美国食物枢纽(Food Hub)案例
“食物港的目的是为小农创造出一个地方,让他们能够全年在那里做销售和加工,而且能够加工出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蕃茄酱、南瓜糖,大型的机构就可以到食物港一站式购物,不仅可以买到生鲜产品,还有加工食品。”在传统食品枢纽的基础上,将已有食品企业放于同一地点,实现“共生关系”。里面包含温室大棚、分销体系、商店咖啡馆餐厅、社区菜园、社区厨房、健康生活教育中心、回收循环系统等。
扩展阅读:美国食物港(FoodFort)案例
高宁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城市食品体系研究者
高宁老师分享了与农业有关联的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她所理解的农业共生城市是将农业视为城市必要的要素,从农业活动的视角来组织城市的空间,已形成了与农业共进共生的自我依赖和循环城市模式的思想。
在国际上,目前为止比较完整和系统化的有四大类相关的研究成果:
连贯性生产性城市景观:把农业景观以不同的尺度引入到空间当中,并把它形成一种新型的城市开放空间。
食物都市主义:主张通过城市的食物系统来组织城市生活,提出将食物系统与城市的空间连成点、线、网的结构,以实现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减少食物里程,促进邻里交往,并且能够就地转化有机垃圾。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从食物循环的角度来审视城市空间,提示规划设计者要关注食物生产的整个过程,因为每个过程实际上都有用地或者是空间的需求,包括食物的生产和加工运输,食物的可燃性利用以及有机废物的排放、回收和再利用。
农业城市主义:一种以农业为导向的设计规划的方法,它将农业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生存方式,这种社区它能够支持有意识的农业工作。与我们单纯的预防或者控制城市扩张的发展模式相比,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模式。
解析:
比如,从我们的城市核心区,一般的建成区一直到自然地带,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那么几个断面,在这样的断面上不同的区位我们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城市农业进行一个植入。比如说在城市核心区可能会具有屋顶农园,可能会具有阳台的种植。到城市的边缘区可以有不同类型以及大小的各种各样的城市农场。最终要形成的一个城乡的平衡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这个是一个理想化构思,它所在的空间位置是城乡的结合地带,在这样一个地带城市的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带具有非常强烈的边缘效应。但这样一块地方我们把住宅以及农地进行关联,通过一条主路把这样的结构单元契合起来,以保证每个农舍在空间上是属于社区以内,提高城市道路以及基础设施的里效率,也能够使每个农舍与它需要照料的农地有较为便利的空间。
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面,社会互动就会成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和食物相关的活动,并且能够形成新兴的交往文化,而不仅仅只是商品的购买行为。在这样的空间里面,可以整合农业的工作场地,管理机构以及副集市,底层商铺以及普通住宅。
俞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解决农业问题牵涉产业综合的系统化问题”
当得知这个活动在美院举办时,很多人都感到困惑。事实上美院并非仅是出于对生态农业的感情认同和关怀,更多是因为生态农产品涉及很多的产品包装、空间改造以及设计转换的工作,还会有文化资源故事的再发现和述说。
前面几位嘉宾也提到注入农产品本身改良的问题,形成工业一样的品牌;很多产品和销售的问题,并非仅仅是设计包装的纯设计问题,而是牵涉到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包装产业和物流等方方面面。因此,解决农业问题牵涉产业综合的系统化问题。
白虹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筹)主席
“这些社会问题的破解是否可能形成新的商业机会呢?”
白虹认为,面对这个问题,需要思考它仅仅是一种社会良心的体现,还是未来商业的模式?如果仅仅是社会良心的体现,那可能要通过倡导、产和销的对接,甚至返璞归真,形成集市甚至易货经济等方式或许可以解决。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社会问题的破解是否可能形成新的商业机会呢?
社会价值联盟希望影响商业资本,以商业资本助力供应发展。“我们希望与腾讯联手,让公众票选出100大急需破解又无法独立完成,且愿意为之买单的社会问题,包含食品安全、脱贫、环境污染、能耗等九大领域。我们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相互找到,希望动用各方资源,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针对这些问题的破解之法进行创新,甚至创业”。
何不戳一戳下面的链接——
1.Tom McDougall演讲全文:食物体系也要来闹革命啦!
5.Green Monday:全世界最爱吃肉的香港人,为何开始吃素?
如果还不够,那么快戳这里——
10.为什么路易斯维尔要在建立大规模的食品“仙境”上一往无前?
要是还不满足,请直接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吧!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社创客Fellow,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愉快聊社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