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正贵:启迪滋养过我的10部教育经典(下)

汪正贵 校长高参 2022-05-13

作者:汪正贵(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教育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首批专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原安徽省马鞍山二中校长。)


所谓经典,是指历经时间的淘洗,愈发见其真谛,不因时光的变迁,而有所减损其价值。在人类的教育史中,这样的经典不在少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孔子的《论语》,从卢梭的《爱弥儿》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不胜枚举。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每本教育经典都给我以启迪和滋养。特选荐我阅读过的若干本教育经典,略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此文为下篇,阅读上篇请点击:汪正贵:启迪滋养过我的10部教育经典(上)


六、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使人,即少年期孩子变坏的大多是别人,是成年人,往往是教育者自己,这确是一条深刻的教训。”

——福禄培尔



 福禄培尔(1782-1852)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于1837年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取名为“幼儿园”,被视作幼儿教育的开端。幼儿园(也叫幼稚园)的名称,关键在于“园”(Garden),其隐喻是幼儿幸福成长和游戏的花园,教师是园丁,幼儿是花草树木,在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成长起来,幼儿园是儿童幸福的乐园。现在我们多数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已经违背了福禄培尔的初衷, 将幼儿像花朵般绽放天性的乐园,变成了让幼儿识字算数的学校。


福禄培尔是一位博学之人,早年对数学和自然科学极为迷恋,后来转向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方法论等学科的修习,并且在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深入研究自然哲学。文理兼通的广博知识与学养,对他后来的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福禄培尔的自然哲学理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带有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意味,并且深刻地影响其教育理论,令其价值大打折扣。但是他对儿童的爱,对教育的献身精神,使其教育理论与实践闪耀着永久的光辉。


在《人的教育》这本书中,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和生活的目的,归结起来,就是自由和自主。“这自由和自决便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和追求,也是人的唯一的命运。


“在良好的教育、地道的教学和正确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由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决。”一切以规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必须顺应学生的本性和需要。


自由和自主对于儿童是多么珍贵。卢梭和杜威都有论及。与之相联系的还有自然和自律。自然才能自由,自由才能自主,自主才能自律。现今的学校教育,仍然充斥着外在的控制与束缚。压制只能产生奴性和盲从。而一旦外在的控制减弱或悬挂,则又缺乏自律,如滔滔洪水,失去控制而泛滥成灾。


(《人的教育》. [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七、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让儿童当作我们的教师,因为在儿童身上隐藏着我们人性的秘密。”

——蒙台梭利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是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37岁在罗马贫民区开设儿童之家,在儿童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在人类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发现了儿童,肯定了儿童的内在价值。蒙台梭利重新发现了儿童,进一步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掀起了一场儿童教育的革命。


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警示:成人应该成为儿童的“被告”。


“那些曾被认为全人类守护者和乐善好施的人们却应当受到控告,他们应该成为‘被告’。这些人是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很多人是教师和儿童的监护人,因此,受到控告的可以认为是成人,也就是对儿童负有责任的整个社会。”是成人往往以爱和保护的名义,让孩子“被”成长。


这样的警告石破天惊,震聋发聩。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发现自己,寻找自己,最后成为自己的过程。“儿童是一个发现者,他好像一个从混沌星云中诞生的人,一个尚不确定,但却是光辉的人,他正在寻找自己的原型。”在这个发现、寻找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自然、自由和自主。


但是成人往往以爱和保护的名义,让孩子“被”成长。


所以成人要按照儿童的逻辑而不是自己的逻辑来对待儿童。父母不是儿童的建设者,而是守护者。胡蝶不会急着打破幼虫的茧,让幼虫飞翔;青蛙不会把蝌蚪拉出水面,急切地让它用肺呼吸,或者让它褪去灰色,换上绿色的衣裳。儿童的父母却只想着让儿童尽快拿到社会通行证。


“成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在用无益的帮助和暗示吹动儿童的心灵之灯,并最终把它熄灭。”


她的儿童教育的理论是从生理与心理层面出发,以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揭示童年的秘密,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并付诸教育实践。今天读《童年的秘密》,一点也不觉得过时,是教育工作者和年轻父母应该读的一本教育著作。


(《童年的秘密》. [意] 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梁海涛译.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


 

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切教育问题中的重要问题。”

——斯宾塞



斯宾塞(1820-1903)是又一个百科全书式人物。他根据进化论,试图构建庞大的综合哲学体系,他以一已之力,耗费了40余年时间,先后撰写了《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等共十卷本的哲学著作,从低级的生物学,到高级的伦理学,以无机的、有机的、超有机的进化概念为中心,企图统一一切科学,建立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并因此被人称为第二个牛顿。


“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进行真正的教育。”他的《教育论》也同样被认为是继卢梭和洛克之后最深刻和最伟大的教育著作,他终生未婚,自然没有子嗣,但并不防碍他对儿童和教育的哲学思考。特别是他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关于快乐教育的倡导,对于近代欧美教育,具有变革性、先导性的理论意义。


斯宾塞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切教育问题中的重要问题。” 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是看知识对人的生活的价值。人的生活可以分生理的(保全自己)、教育的(教育下一代)、社会的、文化的(个人闲暇生活)活动。知识的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半内在价值,习俗价值。还可分为作为知识的价值,作为训练的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答案是科学。“科学是个家庭苦工,默默无闻地隐藏着一些未被公认的美德。一切工作都归到她身上,一切便利和满足都是由于她的技能、智慧和忠诚而获得;而在不断尽力为他人服务时,她总被压在后面,使她的高傲的姊妹能向外界卖弄她们的漂亮。” 科学是根茎,文学与艺术是文化生活中的花朵,但是不能为了花而忽略了植物。


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现在我们的教育也需要重新追问。重温斯宾塞100多年前的诘问,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英]赫Ÿ斯宾塞著,胡毅 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

——怀特海



怀特海(1861-1947)生于18世纪60年代,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罗素早年曾来问学,后来二人成为朋友和同事,并曾合著《数学原理》。怀特海晚年和罗素一样,受聘于美国的高校。1929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著成《教育的目的》一书。1947年以84岁高龄逝世于麻省剑桥。


他认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来说,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事业。他批评道:“历史学家们将为英国写下这样的墓志铭:英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其统治阶级精神上缺乏远见,由于他们单调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他们像法利赛人一样沉溺于渺小的治国之术造成的。”


“当一个人全面考虑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年轻一代是如何重要的问题时,对那种处理教育问题时轻浮、迟钝的态度所造成的破碎的生活、受挫的希望、民族的失败,真是让人难抑心头强烈的愤慨。”


他认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如果我们不能确保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从一种形式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走向另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篇幅不长的小书,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节奏有着独特的论述。


 (《教育的目的. [] 怀特海著, 莲平 立中译,文汇出版社2012年)

 


十、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生于1883年,是年,马克思逝世。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可能与他们重理论,重系统思考,严谨的思维风格有关。


他的这本著作199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印数只有5000册,似乎后来再无重印或再版。想来读的人也不多。很多引用他的话的人,也不一定认真读过他的作品。


中国教育界经常引用据说是他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遍全书,也没找到这句话。后来得知,这是有人附会的,竟以讹传讹,信之者众。这也反证真正读他的这本著作的人并不多。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历史的传承就是教育。“教育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之于民族的意义在于:“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教育之于国家的意义在于:“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具的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对于德国民族的未来来说,教育比军队更为重要,因为不成功的教育管理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直要影响几十年。”


他早年学医出身,40岁转而投身哲学,遂成大名。哲学家论教育,自然是另一种风格,充满着哲学术语。读起来不知道他是在谈教育,还是在谈哲学,很多时候甚至不知所云。但是细品之下,也有相当的余味,值得深思。


(《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3月版)



推荐阅读:

八位校长的自我迭代

李希贵: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中层管理17条原则,让问题到你为止

学生安心,学习才能用心——李玉贵老师工作坊观察记(上)

反思,是教师最好的专业指导——李玉贵老师工作坊观察记(下)

当危机出现,学校为何总是应对失当?

不知如何激励学生,怎么办?——解答新任教师20个怎么办(上)

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怎么办?——解答新任教师20个怎么办(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