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红兵:我如何思考建平中学的品牌定位?

校长高参 2022-06-06

作者:程红兵

来源:《书生校长》,2012年1月出版,原标题《品牌·战略·历史·文化》


2003年,上级安排我到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学习,这对我来讲简直是及时雨。利用这次难得的脱产学习的机会,我深入思考了建平中学的未来发展道路。


抛开教育不妨看看企业。目前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同国际上成熟的企业相比较,竞争的优势只是价格比较有优势,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有优势,况且价格优势不能持久。


格兰仕营销总裁以全球500强排名第一的沃尔玛集团为榜样,声称沃尔玛就是凭低价获得了全球第一——事实上,低价和商品多样化策略只不过是沃尔玛获取成功的表象,它的背后是沃尔玛出色的物流配送能力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经营能力,这是它的内在能力——核心竞争力。


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没有战略,学校将会怎样?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文化,构成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的师资队伍,锻造一支竞争力强劲的师资队伍是校长的首要职责。校长要打造学校的品牌品牌是一种象征,一种归属感,一种安全感;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纪律,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品牌是能创造长期价值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一个商标,一种文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家长和社会-一个承诺。品牌=品质+标志+信誉。


品牌学校需要准确的自身定位。任何品牌都必须发现和科学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而后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将这个核心价值向目标消费者和公众传播,在其中建立清晰、明确的核心价值形象。


找准位置、突出个性、彰显特色,是一所学校成长为一流名校的三部曲。


品牌学校需要稳定的培养模式。模式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客观化。品牌之所以被人们所信赖,是因为其受制于严格的过程约束和规范限定。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承诺,学校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孜孜不倦实现其诺言的过程。


要创建建平自己的品牌,首要一点就是寻根。追寻建平办学的历史,就不能忘了建平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来自历史,来自经历,来自土地。忘了身份,等于没了“魂”,丢了“根”。


聆听建平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声音,这是一种才智。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听懂历史说话需要一种极高的才智,但是要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海洋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我开始有计划地找建平的老校长、老书记、老工会主席聊天,请他们谈过去的日子,谈他们在建平艰苦创业的时光。有许多人和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建平中学的开创者们在建校之初,如何同汪伪政权进行斗争,如何抵制汪伪教材,这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按照今天的话来讲,他们抛弃汪伪教材,自己编教材,这也是一种非常彻底的课程改革,这些都是建平的文化底色。


值得一提的还有王向毅校长,他在大家都在“胡闹革命”不读书的时候,组织学生读书。“文革”期间他大力整顿教学秩序,通过做广播体操令整个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当时王校长亲自在台上领操,全校师生一起做操,这个举动吸引了许多学校的校长、老师来建平参观学习,建平出名由此开始。


深人研究建平60年的历史,认真总结建平传统、建平精神、建平学风后,我觉得

应该大力发掘建平的文化内涵,培育建平的文化个性和特色;

要让建平文化植根于浦东文化、海派文化的沃土,并广泛吸收海派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丰富建平文化的深厚底蕴;

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建平教师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真理、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凸显建平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厚重感;

要拓宽国际视野,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大胆借鉴世界著名学校的成功经验,拓展建平文化的内涵,增强建平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抢抓机遇,大胆创新;

要敢于突破旧的习惯,探索新的思路;要有继承前人的态度,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气魄,从而不断培育建平文化新的增长点,充分展示建平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建平中学从1985年冯恩洪走进建平做校长以来,这二十多年应该说是十分辉煌的历史。我们认真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建平发展走过了两个阶段:一是“洋务运动”——学校环境建设与教学工具的革新阶段;二是“维新运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管理制度建设阶段。


接下来我以为应该进入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新文化运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阶段。即在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善办学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学校传统,但不为传统所束缚,强调传统但不故步自封。


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学校必须思考的就是如何使传统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学校之名在于文化传统的进步,在于不断开拓创新,在于校长、教师、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无限的潜能,在于不断把握历史未来的进程。


学校文化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是学校整个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教学的活动方式,是整个学校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战略比策略重要,如果真的想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不适应现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就必须从改变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着手。因为控制和操纵人的行为的根源是文化,变革的关键是要创建一种变革文化,塑造一种支持变革的价值观,变革的关键在于变心。


看看这些年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上海市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校与校之间有同质化的现象——校与校之间差异不大,基本雷同。所谓千校一面,这与这些年所搞的各种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工程有直接关系。这些评审、督导,检查标准统一,验收内容统一,甚至于进行的程序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当然是必要的,这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标准化的过程。


学校由经验化办学走向科学化办学,没有规范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规范,当已经有了规范的时候我们必须超越规范。所谓超越规范,我以为就是学校应该个性化办学,学校的个性不是比成绩,不是贴标签口号,学校的个性应该是学校的文化个性,也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办学特色和精神积淀。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之所在,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生命树生存的土壤。


2005年,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当下基础教育同质化现象批判》,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被读者评选为当年最受读者欢迎的十大最具人气的文章之一。


基于上述思考,我把学校战略定位在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上。我写的《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一文参加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高中校长论文评选活动并获得一等奖。南昌市教育委员会、常州市教育局,还有四川、山东一些地方的教育局组织当地校长进行培训时,特邀我为他们讲学,我的课受到听课校长的普遍好评。


2003年、2005年我分别出版了《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心听校园》两本书。


推荐阅读:

八位校长的自我迭代

汪正贵:启迪滋养过我的10部教育经典(上)

汪正贵:启迪滋养过我的10部教育经典(下)

李希贵: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中层管理17条原则,让问题到你为止

学生安心,学习才能用心——李玉贵老师工作坊观察记(上)

反思,是教师最好的专业指导——李玉贵老师工作坊观察记(下)

当危机出现,学校为何总是应对失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