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华第一课 | 周黎安: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本研 北大光华本科研究生 2023-09-28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

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

——马尔克斯



2022年9月14日,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周黎安教授为全体本科、研究生新生主讲《光华第一课》/《价值引领与职业规划》第二讲。周黎安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也是同学们心目中和蔼可亲的“黎叔”。他从“定位求学目标、大学常见问题、从校园开始积累终身财富”三个方面讲起,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并规划大学生活,为一生积累宝贵财富。两个多小时的讲述深入浅出,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01.


定位求学目标



  文摘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尼采



课程伊始,周教授开宗明义地向同学们说到,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节点,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理论功底。珍惜在光华的专业理论训练,吸收养分,向下扎根,向阳生长。今后的研究很可能都是对大学期间知识积累的巩固与回溯 。


第二,学会独立生活,也学会与人相处。大学是低成本试错的试验场,摸索培养social skills是大学不容忽视的课题。


第三,初步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这个无标准、难量化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优化、打磨、升华。这将是未来指引航向的“指南针”,告诉你“坐标何处,道路何方”。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在周教授看来,大学是重新洗牌的过程。从五湖四海抵达光华城的每一位同学,都应重新出发,活在当下,在“大熔炉”中淬炼成长,在“训练营”中迎接挑战。

 

大学的挑战是“内忧外患”


 

“内忧”即如何认识你自己。周教授首先从哲学层面建议同学们将视线投向自我,完成灵魂的转向。接着,他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人类动态理性的核心是倒推法”,唯有认识自我,才能锚定目标,倒推路线。而后,周老师又以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类比,将观点继续升华。“经济学假定消费者基于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但人生的效用函数不是已知的”,只有把自己“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充分量化自己的偏好、变量、权重后,人们才能明确航道,优化人生。由此观之,认识自我,不失为同学们在大学的第一性问题、头号课题。


“外患”即社会期待与同辈压力下的内卷“锦标赛”。我们总把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定义在和别人的比较上,总是在“高分诅咒现象”下发现兴趣与选择的大量错配,总是在差序格局的细密网络中定义自己、评判自己。殊不知,社会舆论是一把软刀,锐利与否完全取决我们是否承认它的存在。


的确,在大学最难的选择或许就是聆听内心的声音。但周教授以自身经历验证了乔布斯所说的人生“把看似散乱的珍珠串连成项链的魔法。”初入大学时,周教授对政经哲等多个方向的知识手不释卷,广泛阅读。那些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求索,却冥冥中促成了他现在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忽视心底的声音,不屏蔽内心的信号,“不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因而,周教授希望同学们多阅读,广涉猎;多体验,深交流。理解自己真实偏好,武装自己的大脑,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排除最坏项,争取最优解”。



02.


大学常见问题



  文摘  


拥抱单调平淡下的波澜壮阔、青灯黄卷里的绚烂缤纷。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周黎安教授指出了大学的常见问题,理性而辩证地分析了其底层逻辑,让同学们在真正身处其中时能有更加冷静的判断。


What about GPA?


对于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周黎安教授指出,诚然,这是一个刷绩点的时代,绩效考核是一辈子的事情。然而,从未来职业发展看,GPA不具决定性影响和预测能力。谁也不会关心诺奖得主当年的QE成绩。此外,他强调,如果能把学好知识与考好成绩结合起来,GPA自然有其价值,但自己真正的学习收获永远高于GPA本身。

 

What about internship?


适度的实习很有价值,但切忌实习过度。工作技巧、技能、操作性技术、沟通合作能力迟早是要反复学习和实践的内容,而同学们是否考虑过实习的机会成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做什么最值得?周教授将实习的收益错觉比作主食vs零食,在他看来,实习如同零食,他希望同学们不要“挑食”。他强调,平日里的课堂学习似乎短期收益很少,但足以决定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最实用的莫过于看似无用的理论。

 

What about academic work?


周教授认为,做学术如同任何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种选择,不应将其神圣化。他指出,对于做学术而言,尤其要考虑个人对于学术生活的接受度。学术是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但其中每天都充满了思想和智力的挑战。周教授也将其概括为“青灯黄卷”,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孤独寂寞是常态。因此,决定做学术前需要问自己:适合做学术吗?喜欢学术生活吗?选择理应慎重。

周黎安教授贴心地提出一个问题:“我是文科生,数学不是长项,适合做经济学研究吗?”对此,他认为完全没问题。大一大二的数学已经打下了足够的基础,关键在于学术洞察力、想象力与经济学理论理解的深度。



03.


在校园积累一生受用的财富


  文摘  


人生无谓早晚,永远不会太早,永远不会太晚。



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如何定义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索?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周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他建议同学们阅读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及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他十分认同前者的观点:一个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全面,是否系统或跨学科、多元化,而在其边际贡献的大小。他感慨到,这本书在他的本科阶段参与了他的价值观构建,这一理念直到30年后的今天依旧影响深远。在人生方法论中体现为超越陈规、旧知,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片面的深刻”而非“全面而平庸”。

    

对此,周黎安教授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将视阈投向中国,不断思索中国人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周教授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思考西方本位语境下的中国原貌,回顾传统-现代范式下的中国百年历程,展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发展蓝图。他鼓励我们批判性地看待西方的理论,跳脱出西化逻辑的桎梏。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善于思考和学习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作为一名终生学习者,周教授也鼓励我们怀揣一颗学习之心。读书相当于在自己短暂的一生当中连接、对话无数哲人、智者、伟人的丰富人生,穿越历史、遨游世界,以有限连接无限。


此外,他格外强调要从经历中学习。为此,周教授讲述了林彪将军的事例。年轻的林彪会在每次作战后总结本部队的得失,并且特别关注彭德怀元帅率领部队的作战情况,试图与彭大将军标齐。在一次遭遇战中,他敏锐地洞察出缴获枪支与摧毁车辆的数据异常,依此一举围剿敌方指挥部。我们也应该时刻以学习填充自身,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读书无数,阅人无数,鉴史无数,在有限的一生中链接无限,做傲然天地间、会思考的苇草。

 

感受专注的力量


周黎安教授说到,经历了年轻时的摸索与试错,沉淀下来会感受到专注的力量。周教授用俗语“四十不学艺”和“1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长期积累、持续努力的价值。所有我们知道的大学者都是终身专注于学问,孜孜以求,没有谁是靠一时的聪明而成为大学问家的。长期积累远胜于聪明,智慧是思考和经验的结晶。

 

学会自我管理


在自由开放的大学,“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如何学会自我管理,是周教授的第四个关注点。管理欲望,管理情绪,不让自己偏离主航道。“年轻的时候经常为缺乏毅力而自责,现在这个问题根本不再出现。我知道什么对于我是重要的,重要的事情自然要去做,助力自我目标的事情自然要做。”周教授说到,同学们更应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有清晰坚定的人生方向和主航道,并形成每个事项的优先次序。知道什么事对自己真正重要,重要的自然会努力去完成。

    

在课程的最后,周黎安教授为同学们总结了理想的人生场景和路径——找到人生方向,不受舆论左右,不在乎别人眼光;通过读书、思考、不断提高认知;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形成正向循环,乐此不彼,欲罢不能。

 

  小结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起点的意义很小,最重要的是持续跑、跟随跑、不迷路。然而绝大部分人会迷失在半路,所以坚持到终点就是赢家。


文/肖博瀚 陈诗婳


推荐阅读

015期 | 沈俏蔚:用一片赤诚的初心将自己摆渡

014期 | 许韬:砸碎精神的铁蛋,领略认知的跃迁

013期 | 程颖:理想是一次旅行,寻觅生命的芬芳

012期 | 滕飞:广泛涉猎,择一钻研

011期 | 周黎安:咬定青山不放松,常以有限拓无限

010期 | 沈俏蔚:以充盈的自我拥抱纷呈的世界

009期 | 刘俏:你的思想不被定义

008期 | 荣膺:学而传之,天下己任

007期 | 王海桐:体力是入场券,心力是胜负手

006期 | 庄明科:日行一寸,即为得

005期 | 张志学:自律与成长

004期 | 周黎安:聆听内心的涛声

003期 | 徐信忠:大学教育之灵魂 

002期 | 于静文:学习、自我、爱和理想 

001期 | 周黎安:积累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