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驱动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

刘小飞,李美满 计算机教育 2019-04-26

0 引 言

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的重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机制[1-4]。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相继开展和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逐渐形成了“校级技能竞赛—省级选拔赛—全国技能竞赛”的良好局面[5]。职业技能竞赛引入企业的实际解决方案,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


1 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使用、技能训练与实践的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7]。从2012年以来,每年学校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都参加各级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赛项,在这两个赛项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由于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更新速度快,导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影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

2)教学内容碎片化[8]

在教学过程中,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体系被分割成许多知识片段,各知识片段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难以将所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从局部掌握某个知识点,不知道如何在项目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知识以教材为蓝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培养。

4)实践教学与企业真实项目存在差距。

尽管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一些项目,但教学项目过于简单,与企业的真实生产性项目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面对企业真实项目时无所适从。

5)教学评价过于简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为主,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述问题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影响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从而影响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坐标,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上,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坐标,把技能规范和技能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将技能竞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调研与分析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重定位专业发展和就业方向,根据相关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团队共同分析岗位要求,确定相关的工作任务,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做好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最终形成学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见表1。

2.2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探索教学模式的变革

职业技能大赛引入的是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具有一定的真实应用场景和实用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学校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具有项目化、工程化的思想,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在课程教学模式上,与职业技能大赛紧密结合,引入技能竞赛的规范与标准,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能力目标和任务训练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2)在课程内容上,将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内容相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技能竞赛的项目如“智能农业”“智能交通”“资产管理系统”加以改造,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逐步将竞赛项目由专业核心课向其他专业课程扩散,以点带面,实现所有竞赛内容向课程教学内容转化。

(3)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竞赛过程相互融合。实施“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多级竞赛、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技能竞赛储备人才。一方面开展“重在课程考查”的课程教学竞赛,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从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入手,设计课程竞赛方案,以赛代考,如在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在课程考核中以赛代考,要求以个人为单位提交作品,进行作品演示与答辩,最后评选各类奖项的名单。根据课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竞赛形式,如分组竞赛、个人竞赛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在移动应用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团队形式开展课程竞赛,3个学生为一个团队,根据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设计竞赛方案。另一方面开展“重在人才选拔”的校级技能竞赛,为省级技能竞赛选拔人才,并作为教学成果的展示。制订科学合理的竞赛方案,在课程教学竞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同台竞技,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开展“重在备赛”的集训竞赛,在校级选拔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意愿挑选出优秀的学生,开展集训竞赛。通过集训中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助手,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进步成长。以上3类竞赛,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在比赛中积累实践经验,也为竞赛储备人才,还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形成良性的循环。

(4)在教学评价上,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将教学评价与竞赛评价相互融合。首先,参照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与规范,建立一套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人自评、同学间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移动应用开发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上,让学生参照评价标准给自己的作品评分,再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作品,最后教师对每个人的作品进行评分,这门课的最终成绩为这3次评分的一个加权和。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践项目,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开展教学,以企业项目验收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中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纳入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考核,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2.3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建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

学校建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实现学生课外兴趣与竞赛技能相互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成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俱乐部。俱乐部致力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入校后申请加入俱乐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不同的技术兴趣小组和竞赛团队。在俱乐部中,利用高年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采用“一师一徒、传帮带”的模式,为低年级的学生提前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定期下达学习和项目训练任务,并进行阶段性考核。竞赛团队的成员主要从俱乐部中选拔,团队培养采用阶梯式培养,即在参加各类竞赛时,比赛团队通常由两名高年级学生和一名低年级学生组成,并且组建后备队,为下一年的比赛做准备,这样保证了竞赛团队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也为技能竞赛储备人才。

2.4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推手,建立校企联动的双师工作室

职业技能大赛强调实用性,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出变革,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时,注重项目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教师指导比赛的能力,学校建立以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为主体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双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中,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为项目团队的核心力量,学生为项目团队的成员,承接企业生产性项目,开展企业生产项目的实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驾驭项目的能力,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和资源建设,把企业项目和工作过程融入日常教学。此外,可以吸纳企业工程师作为专业的师资力量,让其参与实践教学。学生在双师工作室中参与企业项目,既可以提升项目实践能力,又可以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企业项目可以发展成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实训的内容、技能竞赛的培育项目。因此,双师工作室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技术服务研发、学生的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


3 改革效果的反馈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自2015年开始对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在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生获得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广东省赛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全国赛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在软件测试赛项中,获得广东省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从学生就业方面,为了能够准确反应人才培养改革的效果,我们对连续4届学生进行考查,主要对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企业反馈、由第三方机构麦克斯得出的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等指标来考查改革效果。从各个考察指标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见表2。2015年进行初步改革的反馈情况与2014未进行改革比较,人才培养的效果有明显改观。随着改革的深入,后续几年的人才培养效果更为明显,充分说明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 结 语

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当前,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对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培养、师资力量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参加职业竞赛大赛,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可以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当然,该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竞赛水平和成绩,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LGCQ04-07);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改项目(JG201332)。

第一作者简介:刘小飞,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测试、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240845609@qq.com。


参考文献:

[1] 刘其晴. 产教融合视角下芬兰职业技能竞赛的经验及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17(21): 36-40.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8-04-17].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出重要批示[EB/OL]. [2018-04-17]. http://www.mve.cn/html/2017/spxw-sp_0509/33409.html.

[4] 刘延东.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 在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6): 4-6.

[5] 刘永新, 杜学森. 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J]. 教育与职业, 2014(21): 43-44.

[6] 王超英, 曹文梁.“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45): 214-215.

[7] 李艳梅. 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功能[J]. 职教论坛, 2012(14): 14-18.

[8] 穆海伦, 李万清. 面向企业的高校软件测试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3(10): 36-40.


(完)



更多精彩:

张钹院士:水木清华60载,智能人生谱华章

清华计算机系:做计算机学科的国际领跑者

2018 ACM 杰出科学家名单公布,12 位华人学者上榜

基于大数据竞赛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NQI框架下的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与认证

孙茂松教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刍议

“产教融合,共塑未来”,CIE 2018 中国 IT 教育博鳌论坛盛大落幕

教师职业规范来了!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教育部清理“唯论文”等“五唯”,包括高校研究生毕业条件等领域

【专题策划】教育信息化,标准先行

《计算机教育》创刊15周年"十佳作者""十佳合作院校"名单公布了啦!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11期

“大学三年没有浪费时间”,跨专业考研成功的理由

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计算机智能科学课程的教学

新一代人工智能学科的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研究

写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22条宝贵建议

面向混合式教学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

关于“智能学科”的战略思考

你想知道的“新工科”重要资料,都在这里了!!!

“梅花”傲雪,笑迎人工智能教育满园春色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10期

CIE2018中国IT教育博鳌论坛,八大亮点邀您共赏产教融合盛典

“互联网+”时代的课程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与应用

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项目出炉!

钱颖一:中国学生为何缺乏探索新知的能力?

大学生抄作业?清华这么做…

【言十系列】新工科建设与系统能力培养

【言十系列】论新工科建设及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科的作用

教育部新政给大学生“增负”:淘汰“水课”、严查论文抄袭

助力科研,Google Data Search重磅来袭!

开学了, AI 专业的本科生究竟学什么?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9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8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7期

张钹院士: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