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2017-01-28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九、压岁钱


有句俗话说:“二八小子盼过年,又吃好的又干钱”。说的就是“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利市。传说从前有个叫“祟”的小妖,专在除夕之夜出来祸害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几下,这个孩子便会生病,变成痴呆儿。人们怕它伤害孩子,就会熬夜点灯不睡,守着孩子,谓之“守祟”。有一对夫妇在“守祟”时一直陪着孩子玩铜钱,玩着玩着便睡着了,结果有八个铜钱散落在孩子枕边。半夜里“祟”溜了进来,正对孩子下毒手,枕边的铜钱发出一道光芒,直射于“祟”,“祟”吓得逃遁而去。此事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夜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枕边,果然“祟”就再没来侵害孩子。因而,人们把钱叫做“压祟钱”。“祟”、“岁”同音,久而久之,就把“压祟钱”称为“压岁钱”。



古人认为钱能通神,钱内方外圆,合天地之道,合乾坤一体,它负载着宇宙的无穷神力,有逢凶化吉的神奇效应。因此,在民俗活动中多处用到钱。比如小儿出生有“洗儿钱”,结婚有“撒帐钱”,解厄有“八宝钱”、“福寿钱”,乞子有“秘戏钱”,祝寿有“祝寿钱”,丧葬有“镇墓钱”,盖房上梁时有“镇宅钱”等等。


由于以上原因,便产生了一种作为吉利品或辟邪物的而不能流通的“特种货币”。这就是“厌胜钱”。有的厌胜钱上有八卦、十二生肖图案,有的则有“宜子孙”、“除凶去央(殃)”的字样。


也有说“压岁钱”始于唐代宫廷散钱之风。


到清代,长者将铜钱用红绳串起,放在小儿枕旁,预祝孩子长命富贵。到民国又流行以铜元十枚或百枚用红纸包住赠小儿,以示“长命百岁”。到解放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在保德,“压岁钱”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佩物,其二是赠物。


(1)在大年三十晚上,母亲要将与孩子岁数相等的铜钱,外加天一个,地一下,合成三才之数,分作二墩,分别用红线缀在孩子衣物的两头肩上。同时还要将双响炮、葱、蒜等辛辣之物也一同缀在肩上。过了元宵节方可拆除。


孩子长到十三岁,便不再佩这些物事了。


(2)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此为流通货物。正月间,到亲朋家里作客、吃请,是长辈者,都要给晚辈“压岁钱”。过了二月二,便不再给“压岁钱”了。现在仅保留了这一种形式,又有的人借此机会,拉关系,媚上司,将官场恶习掺和到民间习俗之中。


大年初一的习俗


一、发火笼


正月初一的第一件事,便是开门发火笼。因为门是年三十晚上封了的,所以,到了初一便不能贸然出去,要先响一个“开门炮”,方可出去。


发火笼,就是将火笼点燃,用高粱杆缝制的小锅盖,不断扇风,使火笼越扇越旺,取发财、兴旺、红火之意。



二、接神


据说,诸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来的是是非非,正月初一返回人间。接神的原意是迎接诸神下界,与民同乐,今天接神活动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象征了。其仪式也就是点灯、上香、上供、奠茶、敬表、磕头。而且最重要内容,就是放炮  。此时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围着火笼燃放鞭炮。全村灯火通明,炮声不绝,天上人间全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过去保德过年放炮是有定数的,麻炮三个,取“连中三元”之意。共响六声,取“路路大顺”之意。鞭炮一挂,取“满地开花”或“遍地金钱”之意。现在早已没有定数,而花炮、礼花夹杂其中,五光十色,呼啸鸣响,热闹非凡,直至日出。

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呢?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是喜庆心情的流露。


据《神异经》等古书记载,燃爆竹本意在于辟邪。相传远古时候,深山里有一种厉鬼。叫作“山魈”,经常袭击人类。有一次这些“山魈”出来找火堆取暖,正在这时,火堆里的竹子哔里啪啦爆裂了,“山魈”吓得四下逃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没有来危害人类。原来这种怪物怕爆竹子。于是人们每逢腊至严寒,便燃火爆竹,以造声势,预防“山魈”。久而久之,相延成俗,又演变成一种禳灾祈福的仪式。据说赵匡胤陈桥兵变成功后,为庆祝胜利,宰相赵普下令,让士兵在竹筒子里塞满硫磺、硝石和木炭,然后一齐点燃,响声如炮,所以又叫炮竹。后来用纸制的筒子代替竹筒,又用麻线把炮竹编成串,名为“编炮”,也称“鞭炮”。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天,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烟花爆竹的制作,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不仅制作精美,而花色品种,不胜枚举,燃放起来,真是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把节日装点的更加绚丽多彩。



三、拜年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项主要内容,拜年开始,标示着春节活动进入高潮。

拜年是晚辈给长辈磕头祝寿,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如“给爷爷拜年!”拜毕,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拜年的顺序是:先拜家庭尊长,再拜同宗同族,最后拜左邻右舍。受拜者都要热情接待,并赠送礼品,如糖果、花馍、核桃花生、鞭炮、玩具,更多的则给零用小钱。拜年的孩子总是满载而归。


团拜,一般都是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内部的一种集体联谊活动,互相祝福,互相勉励,在新的一年里争取更大的胜利。


拜年活动,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风尚,也表现了人们互相尊重,人与人的真诚祝愿,是改善人际关系,加深感情联络的好形式。


大年初一,人们第一次见面,总要拱手作揖,说句“过年好”或“恭喜发财”的祝贺语,也是拜年的另一样形式。


至于新媳妇给宗族长辈拜年,新郎新娘拜家、拜岳家那是初二以后的事了。

拜年,除了面拜以外,又有帖拜与电话拜。帖拜就是投递名片、贺年卡、明信片,表示贺年。电话拜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拜年新形式。



四、迎喜神


迎喜神是旧日的一种集体活动,多在元旦日出前举行。全村男女老少,牵着牛羊聚集到历书所指示的喜神方位焚香、响炮,互相鞠躬问候,然后嬉笑而归。这大概就是最初的团拜活动吧,与其说是一种迷信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社交活动。


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