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痕,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是有点凉意不知道第几篇原创文章-
男ping退赛,保mu纵火,毒she消失,A站停播。
最新的消息是《财新网一条仅存活20分钟的稿子:茂县垮塌钱山体已有大裂缝……》
还有有更多,只不过你看不见;
还会有更多,哪有什么不踩到就安全的容身之所。
最近很多青年人(20-40岁不等)和我分享,觉得好冷,觉得好无力,觉得好难受,怕自己混乱,怕自己死心,怕自己滑向虚无。
然后其中一位读者对上一篇文章的留言打动了我:
万物皆有裂痕,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所以这次以此为题。感谢这位读者莎莎。这一刻你是别人也是我的光。祝往后的哪一刻,每一个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光。
这次其实是一份书单,分享下凉意最近在看的书。这种时候,看书的确只是某种逃避。不过,逃避虽然可耻,但或许有用。莎莎也提醒了我,不能「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写给无神论者》
阿兰德波顿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从中学就开始追他的每一本书。《写给无神论者》延续了他文史哲三栖的散文风格,探讨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的缺失和看似无望实则近在咫尺的出口。为什么我们都想有信仰,但看着各种国学、教会、烧香拜佛、念念有词,却感觉都是信不过的自欺欺人?年初就开始看,翻翻停停,属于那种每次只敢拆一颗,不敢一下吃完的私密糖果罐。
《价格游戏》
这是一本很俗的书,但同样揭示一个影响我们当下生活最重要的领域:定价。定价有多重要?轻则影响你下次花多少钱,重则影响你下次赚多少钱。定价让你明白在赚钱与创造价值之间,存在多么不可逾越的逻辑鸿沟,美好的事物要获得市场并生存下来是多么渺茫。不过,如果以后我孩子要创业,只能给ta推荐一本书,我会选《价格游戏》。
《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这本听名字就会吓到很多人吧。但是这个问题不管是在哲学史还是人类文明史上,都可以排进前三。物质到底是如何转变为精神?人的大脑物理上只是神经元和神经冲动,怎么就产生意识?变成了此刻你「活着」的感觉和存在?这个问题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分离开始,就一直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而本书作者埃尔德曼和托诺尼透过神经生物学的最新发展,让我们看见这个哲学难题的科学突破口。
《爱与数学》
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和封面。这是讲「数学」这个领域是多么迷人的一本书。如果我十四岁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估计后来我会选择念数学系吧。数学在我们的时代被变成了一种天才的专利活动,而失却了探索的勇气和普及的鼓励。数学,就是我们所处这个宇宙的秘密所在。我们有什么权力剥夺每一个生命求解自己所处世界的终极秘密?
《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
这是一本讲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书。「如果赋予夏天以更为宽泛的定义,那么1776年的夏天可以说正是美国历史即将展开的时刻。」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既得利益者」,意思是既得利益者不会把世界让给后来者,所以未来只会有更多的不公。可是,如果对民主自由法治的现代文明还有那么一丝敬畏和憧憬,那么我们会问:这种文明何以可能?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多少偶然的叠加。这里「偶然」的意思是,镇压独立军的庞大舰队,差那么一点点就成功了。
《如何改变世界》
这是一本讲「社会企业」如何改变世界的书。一本理想之书,一本乌托邦何以可能之书。尽管社会企业还有诸多问题,从定义到理论到实践。不过大量的创变者已经上路,这是我们这代人新的信仰之一,也是他们或我们在综合所有现状以后,提出的一整套救赎方案。
《地下铁道》
这本是小说。讲述一个年轻的黑奴女性穿过美国的心脏地带,试图逃脱可怕的蓄奴制度。阅卷无数的书评人说:「我熬夜读这本书,心快跳到嗓子眼,几乎不敢翻下一页。……读它吧,给你熟悉的人也买一本,因为当你读完让人心跳停止的最后一页,你一定想要与他人分享。……我不得不停下来,细细体味我读到的东西,让愤怒和眼泪得到疏泄,而后再回到故事当中去。这才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能实现的。它只是创造出空间,让那些思想和感受自由发生。」
《大开眼界》
格拉德威尔是我从前年开始脑残粉的作家,广告专业毕业以后开始给纽约时报之类的媒体写专栏。在一大片严肃得吓跑不少人的政治评论,和另一大片浅薄的鸡汤评论之间,格拉德威尔的选题和叙述都是一股清流,比如这本名字很土的《大开眼界》就是。书里讲了很多「中人」——不是超厉害的如特普朗奥巴马这样的顶层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平凡人——的生活搏斗。有辉煌过一时的电视导购推销员,有把染发剂卖到家喻户晓的幕后推手。他们野心勃勃又缺点鲜明,他们固执己见又忠于个性。他们是怒放的生命,不枉此生。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似乎是每个文艺青年的标配。我是念文学院的,大学没读过毛姆的确让人有点羞于启齿。还没开始看。虽然好像很牛逼的样子,但是如果「不过如此」,那丢掉也不可惜吧。
《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
封面极其简陋,设计极其粗糙,内容却相当有趣。英文和中文不仅仅是词句上的区别,更是思维模式的区别。为什么中文的「我向你保证」,英文是「you have my word」?——你有了我的话?中文的「你拿了我的铅笔吗」英文是「do you have my pencil」?——你有我的铅笔吗?这种思维上的区别还有很多。英语老师竟然从小到大不曾教给我!看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学英语的新世界的大门。
《景观社会》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这本1967年出版的书是法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居伊·德波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重要的作品。这本看似晦涩难懂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在当代大众传媒身上。再简单一点来说,你看懂了《景观社会》,就看懂了为什么你和你爸妈都刷微信刷到走火入魔,被各种浮躁的论调和骇人的事件带着走。
PS:德波的生平也值得细看,他不是深居学院的学者,而是参与了各种社会运动的人物,用今天的眼光,他更像一个艺术家或者活动家。
《正面管教》
这本书正能量到令人发指:讲可以怎样做到不打小孩又好好教育。新一代的家长都晓得棍棒之下不会出人才,相反,棍棒教育只是父母无能之下的失控。前段时间反应家庭教育缺失的央视纪录片《镜子》引起热议。2017年,中国社会终于集体意识到了父母这个一经上岗就终身职业的岗位,多么地缺乏岗前培训。背景之下,美国的P.E.T等育儿管教理论大量涌入中国。只是,读了,想到了,就能做到吗?知行合一谈何容易?
《教养的迷思》
这本书的目标是打脸包括上一本书在内的所有的育儿专家和教养书籍。作者想用实证的方法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会决定孩子的人格乃至未来发展。用黄子华的话来说:「不是我被人炒了,而是我那行被人炒了。」作者想直接把现在所有的育儿教育类行业,整行人炒掉。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父母的需要,再科学的育儿,再用心的教养,都是一厢情愿的徒劳。看书就有趣在这里,可以考验你对世界的看法有多开放,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来看,那就没意思了对不对。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是列宁的一句革命宣言。从最乐观的无产阶级理想到最虚无的曹操望梅止渴画大饼,内涵自行脑补。同名的这本是从吃讲起的小说,引用豆瓣里的一个评价:「食物是人类永远的情愫,吃这件事情上被赋予太多的意义,男欢女爱,家国天下,人生哲理,都与口腹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苗炜这个作家的作品还没有看过,看封面估计会有趣的吧。
《理性情绪》
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代表作之一。在中文世界他远没有弗洛伊德和卡尔罗杰斯那么有名。但是他创立了对咨询和治疗领域影响极大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为现代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选这本书来看,是因为埃利斯代表了「积极心理学」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入世态度。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文青气质和拿小白鼠做实验一副科学怪人形象的斯金纳和华生,埃利斯代表了心理学家入世,帮助人类解决幸福问题的立场。简单来说,没有埃利斯这样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就不会有「Knowyourself」和「友心人」等等的公众号,也不会觉得幸福可以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抓摸不透的巧合。
凉意
反压迫教育工作者。
目前依然全职服务公益传播领域,
同时也是自由撰稿人。
“有点凉意”部分原创文章:
凉意想天开:
总有一种生命,可以成为他人的路标 |《攻壳机动队》真的不是在讲斯嘉丽全裸枪战 | 能成就他人的勇气是莫大的幸福 | 和中国人一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条废柴 | 拜托!追不到女生不是因为你没技巧而是你三观有问题好吗 | 到底猴子学会使用货币以后有没有嫖娼 | 要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新闻里只剩下了老虎吃人| 与其谈论反逼婚不如谈论好婚姻和好单身|今天我生日,我们谈谈死亡|2016年终回顾之一:尽力言说那些恶意和绝望来自何方 |微辣青年走的是什么路,是不是此路不通? | 北京遇上西雅图|春娇与志明
家长同行:
凉意:我为什么要发起「家长同行」? | 这部纪录片让人大附中专门停课半天,校长说:太震撼太重要 | 为什么说现在的母亲节可能还不是属于母亲自己的节日 | 马里兰杨舒平父母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 什么是儿童权利以及儿童权利公约践行的难题?
苹果也无法停止你打赏的热情
苹果用户请长按
欢迎评论或打赏,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