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菰蒲深处》领读之十:人间,人艰
一个地方历史长了,免不了会有些传说;一个人一家子活久了,也免不了会有些故事。那些端着红酒杯说我是有故事的人,多少有些矫情。
《黄开榜的一家》太普通,从来没机会端过红酒杯,自然是要被人看不起的。黄开榜是迁徙到高邮的山东人,一个异乡人扎根成家搁到现在看也是一件充满乡愁的事。汪曾祺在小说里常常提及山东人,都是从北边下来讨生活的人,有的是侉子(汪曾祺在另一本小说里讲到他们那个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侉子。也有艰难讨生活,行为怪诞的意思),有的有头有面,例如鲍团长。
黄开榜娶了本地媳妇立了足,过着比普通还困难一些的日子。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送了人,二儿子娶了媳妇失踪了,媳妇跟个叫毛三的相好,当地人叫做“靠”上了。关于“靠”,《大淖记事》就有介绍,这里的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男人不是稀奇事。也有人说这里“风气不好”,就不知道戴绿帽穿破鞋浸猪笼谈恋爱抄语录是不是更好的风气了。我感觉汪曾祺笔下的这一片水乡风俗挺精神,人们活得有模有样。在《八千岁》里面接客的虞小兰也端的是有模有样,大家都拿审美的眼光看她。汪曾祺是有多爱惜这片乡土,绝没有用“叫鸡”“嫖娼”“妓女”这样的词语,更看不见道德家。只觉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卖力气地活着。尤其是穷苦人家。孔子说,“礼不下庶人”,我的理解,《论语》中的“礼”是对权力阶层的要求,尤其是权力品质的限制。“礼”越往下层越宽松,社会生机就越多。如果恰好相反,权力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冠冕堂皇地束缚社会,大家就只能坐看《白毛女》了。我猜想,文革以后,娱乐开禁,港台海外沟通,好莱就开始“坞”。没有言的情,吃不上的肉,一时旷荡无边,滚滚红尘。说故事的,拍电视电影的,写字的,恨不得把见过没见过的一股脑儿摊在大众面前,如钱钟书笔下的“肉铺子”。到底别了传统这么久,还不及人家汪曾祺的乡下人开放了。以至于我们在谈传统的时候,古人在地下使劲喊冤屈,听得见的人都很少。
黄开榜的三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乡里好儿子。勤劳肯干,娶了个好老婆,两人正正经经地过正常日子。看不惯装神弄鬼,看不惯偷人养汉,于是夫妻俩跟家里分开另过了。三子算有福。四子是哑巴,五女是麻子。黄开榜一家穷,好歹也要活着呀。活着活着就死了。中国人那么多,苦的人数目一定很大。芸芸众生之中,不知你过着怎样的生活?
汪曾祺小说的结尾多有余韵,十分悠长,耐人寻味。一时止语,仿佛听见了哑巴吹喇叭。
《卖眼镜的宝应人》卖的货品虽然不优质,但是得到了优质的人情。生活不易,苦命人相同情,人艰不拆,何苦赤裸裸地得理不饶人。情理兼容,适时而作。此等仁义,不可胜道。
今日领读
《黄开榜的一家》
《卖眼镜的宝应人》篇
延伸阅读
《黄开榜的一家》中,写到了原来当兵,后来开了小差的黄开榜的各种谋生之道,其中之一是当“催租的”:
有些中小地主,在乡下置了几亩地,租给人种,这些家业不大的地主,无权无势,有的佃户就欺负他们,租子拖欠不交,地主找黄开榜去催。黄开榜去了,大喊大叫,要吃要喝,赖着不走,有时甚至找个枕头睡在人家里。这家叫他啰嗦得受不了啦,就答应哪天交齐。黄开榜找村里的教书先生或庙里的和尚帮这家立个保单:“立保单人某某所欠某府名下租子若干准于某月日如数交清恐口无凭证立此保单是实”。黄开榜拉过佃户的右手,盖上一个手印,喝了一大碗米汤,走人。地主拿到保单,总得给黄开榜一点酒钱。
这里对地主与佃户之关系的描写,与通常小说所见,颇有出入,但似乎更为真实。茅盾的《子夜》也写到了类似情形。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自己的回忆中,也谈到过苏州地主被佃农欺负,经常收不上租谷的情形。不过,顾氏不得不承认此乃苏州特列,不具有代表性。
著者:萧红
索书号:I246.7/X311/11
所在区域:三楼南区
内容简介:萧红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一生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在短促的十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她笔耕不辍,本文更多的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的闭塞与荒凉,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往期回顾:
扫二维码,获取领读图书《菰蒲深处》电子版
或者
1.光临佛山市图书馆三楼中庭2017佛山领读者专题书架借阅。
2.东方书城2017佛山领读者专题图书,同步上线,欢迎购买。
读者还可以下载“无线佛山APP”
参与佛山领读者活动
2017佛山领读者跟读方法
12位领读者分12个月
每月拆1本书
每本书拆15份
每天跟读1份
请下载无限佛山APP
在“书香”专栏
每天跟随领读者的导读
读原文写心得
与导师书友分享感悟
养成天天阅读好习惯
共同开启心灵成长之旅
敬请期待!
参与互动并提问的读者,有机会获得
“2017佛山领读者”推荐漂流图书
你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共同开启
50公里徒步后的精神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