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问百答说范蠡》39:​杆秤、升斗、手语是范蠡发明的吗

文化影响力特邀作者 文化影响力 2022-03-29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39——


杆秤、升斗、手语是范蠡发明的吗


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最初的买卖行为是“以物换物”方式进行的。比如说,养羊的甲想购买粮食,就拉上一只羊到“农贸市场”上,和卖粮食的乙“讲价钱”,我用一只羊换你两袋谷如何?乙合计后觉得可行,或者说不行,只能换一袋,甲表示同意,于是进行互换,交易完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买卖活动频繁,先民发明了买卖过程中做为“等价物”使用的货币——贝壳、铁币、铜币、金币。养羊的想购粮,可以先把羊卖掉,换到货币,再用货币去购粮。到底购多少呢,要么以重量计算,要么用体积计算。但最初没有称重量和量体积的工具——衡器,只能是“大约摸”。民间传说,范蠡经商时代,还没有衡器,货物交易都是估计重量和体积,买卖双方时常发生争执现象,甚至影响到交易完成。


范蠡经商后,觉得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不仅难以做到公平交易,也影响到买卖双方关系。他开始琢磨如何称重和量体积。


一天,范蠡在养鱼塘,看到渔夫用吊杆——运用杠杆原理汲水受到启发,他开始模仿吊杆做实验。他用一根细直的木杆,一头用绳拴上吊盘,用以盛装货物,另一头系一把砍树木的铁斧作坠砣,用木棍把木杆(点)支起来。范蠡发现,吊盘中东西越多,铁斧就要移得离木桩支点越远,木杆才能保持平衡。他把东西的多少与铁斧移动的距离一一作了记录,并在木杆上刻出标记。“秤”的雏形有了,他用“秤”这个字称呼它,意思是木杆做的公平交易的称重工具。

有了称重量的秤,重量多少怎么表示呢,范蠡琢磨后,把一只铁斧重量定为一个单位——斤,“斤”字,就是砍伐树木的斧头。用“斤”——斧头作为重量的基础单位,这个创意“太有才了”。“斤”产生后,比一斤重的东西好称,比一斤轻的东西怎样称呢?范蠡苦思冥想,夜不能寐。一天夜里,他从天空星宿排列获得了灵感,将木杆上一斤的距离平分为十三份,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解决了称“两”的问题。从此,市场上有了简易的称重量工具——秤。起初,这种秤必须把支撑的木桩固定在地上使用,坐商还可以,游商用起来很不方便。范蠡看到这种情况,又对秤进行了改造,在秤杆支点上钻个小孔,小孔穿上绳子,用手来提。这样一来,秤的携带和使用就方便多了。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于是,他把秤再作改进,改秤杆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合今日公制0•5公斤)。告诫商人经商必须光明正大,用秤要公平,不赚黑心钱。并向商人们宣传说:“商家若欺人一两,会失去福气;欺人二两,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欺人三两,会折损阳寿!”就这样,天地良心标尺——称重工具“杆秤”终于正式诞生了。计重单位是铢、两、斤、均、石(担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由此产生了著名的成语“半斤八两”。


史料说,“范蠡杆秤”比罗马大秤早二百多年。


之后,杆秤代代流传,杆秤制造也成为一个行业。秤杆从最初的木杆逐步发展有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等;秤盘主要是金属盘或可以吊起物品的秤钩;秤砣有铁砣、石砣等;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麻绳、皮绳等。20世纪50年代,为方便计算,改十六两一斤为十两一斤。为适应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批量生产需要,还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近年来,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但普通民众还是习惯以“斤、两”计算重量购物。并用“天地间有杆秤”评价社会事务——赋予了公平公正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范蠡杆秤”的影响。


范蠡除发明杆秤外,还用薄木板制成了口大底小的四方形容器——发明了升、斗等计量体积的工具。容量一升的瓢,被称作“蠡升”,容量一斗的木制容器,被称作“蠡斗”,十升为一斗。


笔者的看法是,随着经济生活发展,适应买卖需要,先民是一定会发明杆秤和升斗的。考古发现,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可见度量衡器的发明和“标准化”,是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但由于最初的发明者没有留下姓名,民众便把杆秤和升斗的发明权赋予了范蠡,正像把中国文字的发明权给予仓颉一样。

民间还传说,范蠡由于从事牲畜交易,还发明用于报价还价的“手语”。讲价钱时,彼此不说话,把一只手伸到对方袖筒里。伸出一个手指头是一个数,伸出两个是两个数,以此类推到五个指头的五个数。五以上的六,食指中指无名指弯进手心,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七用五个指头捏拢表示,八用拇指和食指张开其他三指合拢表示,九用食指弯勾其他四个指头合拢表示,十用手掌一反一正表示。用手语讲价钱,只有买卖双方知道一头牲畜的价钱,旁观者不知道,即便不成交,也不影响卖者同别人继续交易。这种讲价方法,保密实用,代代流传,直到今天,农村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是不是范蠡的发明,不好说。人们把好事都放在范蠡头上,说明对这位财神的推崇和尊敬。觉得这样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只有范蠡这样的天才才能发明出来。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往期回顾(点击即看)

《百问百答说范蠡》序:范蠡研究的先行者

27:范蠡发现并运用的“八•三调控律”是怎么回事

28:范蠡发现并运用的“市场营销规律”是怎么回事

29:范蠡是天文学家和建筑学家吗

30:范蠡是一位教育家吗

31:范蠡是中国海军的鼻祖吗

32:越王勾践剑是范蠡监造的吗

33:范蠡是楚越两国物质文化交流的使者吗

34:范蠡的农道思想是什么

35:范蠡治国治家的七策是什么

36:范蠡为何要辞官经商

37:范蠡离开越国后干了些什么事

38:陶朱公商训和理财十二则的内容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