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言话里的“三字经”(原创全本在此)

2017-11-24 畸笔叟 畸笔叟


这篇文章,在网上有很多版本。

不仅有文字的,还有音频的。那些版本的共同点是,就是不写作者的名字。

若问作者是谁?正是在下。

我写此文时,前面有一段讲大宁的,其他版本都不用。而且名词和形容词是分成两篇的,其他版本都把它合了起来。

另外,此前,我从来没为此文录过音。


那今天就来录它一录。


言话还得从十多年前讲起。

那时,市北的大宁地区刚开发,开发商很愿意听听各方意见,我居然也成了被邀请对象之一。为自己家门口的重大项目说点想法,本来也是我狠乐意做的事,于是便去见了一见。

 

那开发商是个香港女人,总有五六十岁的样子,喉咙哑哑的,看似疲惫,精气神十足。早年她参与过新天地的开发,很有些经验,今天大宁商圈的成功依然与她分不开。

 

其实,就是一场闲聊。闲聊中,我曾经问起,卢湾那个叫“新天地”,这里将来会叫个什么名字呢?

记得她告诉我,取名不归开发商主导,是当地政府的事。

后来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了,叫“大宁”,后面“国际”两字彰显的是级别,就像各地的开发区,怎么地也要加上“国家级”的头衔,如能“国际”就更好了。

现在大宁商圈确实人气很足。但我一直不确定大家在口头上是怎么称呼的?“到大宁去?”“到大宁国际去?”还是别的什么?

反正我是觉得有点不顺口,当时我也曾向那个开发商提出来过,既然她无法主导,当然也只能不了了之。

 

作为一个老上海,我觉得上海人讲地名,最顺口的是“三字经”。朗朗上口,又容易传播。事实上,留下来的老地名几乎都是三个字的:

曹家渡、静安寺、徐家汇、土山湾、大八字、杨树浦、城隍庙、杨家渡、王家沙、洋泾浜、泥城桥、八仙桥、小东门、老西门,还有卢家湾、陆家嘴、朱家角。

 

上海人不光讲地名欢喜“三字经”,讲辰光也欢喜用“三字经”。

上午叫“上半日”,下午叫“下半日”;白天叫“日里向”,中午叫“中浪向”、夜晚叫“夜里向”;清晨叫“老清早”,黄昏叫“傍夜快”;从前叫“老底子”,将来叫“朝后去”;开始叫“头起头”,接着叫“后手来”,还有上礼拜、下礼拜、大年夜、年初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真是,“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足够我们多讲一个字,足够我们讲“三字经”。

 

我们上海人讲到自己住的地方,也欢喜用“三字经”。

一逮东西向的联排屋,东笃底叫“东山头”,西笃底叫“西山头”;一排三个单元叫“三间头”,一排九个单元叫“九间头”;单元里面再分前房间、后房间、前天井、后天井、东厢房、西厢房、三层阁、亭子间、灶披间、马桶间、后楼梯、后阳台。

 

连房间里摆的家什,也欢喜用“三字经”来称呼。

五斗橱、夜壶箱、八仙桌、写字台、长板凳、方矮凳,小矮凳、竹交椅、三泡台、梳妆台、玻璃橱、博古架。

 

住在一起就会有交往,见人首先要打招呼。打招呼里也有很多“三字经”。

老上海人讲“侬好”总归要拖一拖音,显得客气点,如“侬好呀——”

 

讲“再会”也要讲“三字经”。

弄堂里,日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舍隔壁,一般讲“晏歇会”,就是过一会儿再见的意思。这种讲法实在是妥帖得狠,邻舍隔壁嘛,刚刚大门口买小菜回来碰着,讲忒两句,如果一本正经“再会”,说不定隔忒一歇歇,后门口生煤球风炉又碰头了。只有“晏歇会”最恰如其分。

如果约好了下次的碰头辰光,那就“明朝会”、“后日会”,年前散伙则讲“明年会”或“开年会”(不是召开年终大会!)。

 

生活当中,吃不准的事情总归比吃得准的事情多得多,所以上海人还有一句万试万灵的“改日会”,改到哪一日?“大舞台对过——天晓得”。

改日会”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缓兵之计。头一天谈的事情谈不拢,也不想再谈下去,大可送客出门,道一声“改日会”,一点也不伤和气。

 

弄堂里的相互称谓中,也是“三字经”的多。

比如,小苏州、老山东、小皮匠、老裁缝、新嫂嫂、老爷叔、新倌人、新娘子、过房爷、过房娘、小懂经、老克勒、小诸葛、老娘舅。

 

小朋友之间起个绰号,也有“三字经”。

如:大块头、斜扁头、铲扁头、小眼睛、塌鼻头、大嘴巴、烂苹果。最好玩,眯起眼叫“睏弗醒”或者“天弗亮”。

 

至于上海的詈语中,“三字经”就更多了。

什么臭瘪三、小赤佬、十三点、神经病、戆棺材、寿棺材、老不死、小菜皮、阿木林、馋痨坯、小敨乱、轻骨头,等等。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

正如英谚所说:Every rule has its exception

比方讲,上海的地名里,人民广场和龙华从来不是“三字经”,上海人过年的问候语也一直是四个字:“恭喜恭喜”,石库门房子里还有“前楼”,只有两个字,家什里还有“大橱”、“沙发”,也都是两个字而不是“三字经”。

 

上海人的形容词里,“三字经”也有狠多狠多。

今天,我也只能从中选择“ABB”和“AAB”型的一些来讲。

 

比如讲到颜色,就有:

 

血血红、蜡蜡黄、碧碧绿、雪雪白、墨墨黑;

红彤彤、黄哈哈、绿莹莹、白塌塌、灰扑扑、黑绰绰;

 

再比如讲到光亮的有:

 

铮铮亮、暗缀缀

 

又比如讲到形状:

 

老老大、咪咪小、圆嘟嘟、方笃笃、尖削削、长幺幺、习习薄、厚厾厾、贼贼粗、习习细;

胖墩墩、福耷耷、瘦刮刮、矮端端;

笔笔挺、糊哒哒、实别别、扑扑满

 

讲到味道:

 

甜咪咪、咸兹兹、辣蓬蓬、酸叽叽、淡呱呱、苦叽叽、香喷喷、臭噱噱、喷喷香、贼贼臭;

 

讲到触觉,那就更多了:

 

热哄哄、瀴厾厾、哒哒滚、冰冰冷;

嗒嗒滴、粉粉干、滴滴滑、潮扭扭、粘嗒嗒、油叽叽、干敷敷、湿嗒嗒;

硬梆梆、软厾厾、烂塌塌、僵嘎嘎;韧纠纠、老结结;

绸披披、毛剌剌;

 

讲状态的有:

 

急吼吼、慢慢叫、慢吞吞、笃悠悠、紧绷绷、蓬蓬松;

神抖抖、鬼戳戳、魁嗒嗒、瘪缩缩、皮塌塌、骱嗒嗒;

 

讲人的神情的:

 

痴嗒嗒、木噱噱、浑淘淘、昏咚咚、虚扑扑、懒拖拖;

显甲甲、野豁豁、骚叽叽、花嚓嚓寿噱噱、戆嗒嗒、

嘲叽叽、醉熏熏、吓丝丝、吓咾咾;

 

还有很多,一时无法归类,一并列在后面吧。

 

直别别、硬支支、偷偷叫、迓迓叫;

碰碰响、色色清、老老远、眼眼调;

煞煞齐、碌碌乱、乱桀桀、别别跳笃笃转、头头转;

一厾厾、一眼眼、一歇歇、两借借。

 

有一些很难归到形容词里去,就不收入我的形容词“三字经”了。

比如:貌估估、洋泡泡、痒兮兮、笑嘻嘻、蓬嚓嚓等。

 

还有一些,其他方言里都有,没有很明显的沪语特色,也不列入其中。

如:轻飘飘、灰溜溜、干巴巴等。

 

这样的“三字经”,由于生动形象,不胫而走,恐怕是当下沪语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呢。

再活跃,也还是要记下来,否则也还是容易消散。


(全文完)



广而告之:

若需拙著四种《我的壁角落》、《我的小日脚》、《我的穿堂风》和《我的野狐禅》之签名本,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四种全要亦可,单选一种或几种亦可。

如要写上款或寄语等,均可满足。请将具体要求写在“留言”一栏中。

如方便,并请留下你的微信号。


“阅读原文”字样,就在左下角。请点击进入。



我最近还写过:


那么大一盒饭!你曾经有过这样的困窘么?

老西门,我要留下你的那些璀璨的街名、弄名和屋名

雨夜,去法租界吃私房菜。最后一道叫“咬男人”

在乌镇,又见“排门板”

想起太湖名菜“满台跳”

上海人“叫品”中的“阿”字,邪气有名堂

“爷叔”二字,好像也不是可以随叫叫的吧

睏觉,上海话里有几种讲法?为啥叫“到苏州去”?

啥叫“推屁股队”?啥叫“坌坌松”?——闲话当年挤车子(1)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之一)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篇



 苹果手机若打赏,请长按此二维码。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