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位”,上海话哪能讲?

畸笔叟 畸笔叟 2022-05-05

 

“C位”一词,也是新时代的“洋泾浜”。

本来是英语。据说这个“C”,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carry。带领全场的角色。

很多领唱领舞的明星、偶像都被誉为能“carry全场”,甚至“slay全场”。不过,slay好像有点血腥气。

 

还有一种就是center。中心。更容易理解。

所以,现在据说上面有要求,英文不能出现太多。很多主持人就不说“C位”,改口说“中心位”了。

 

不管它“中心位”还是“C位”,阿拉上海话哪能讲呢?

想想是要想煞人的,讲出来大家就会心领神会,因为长远不讲了。

 

我想过了,比较准足点的讲法是:“贴当中”。

还可以特别强调地讲,“贴贴当中”呢。

 

现在流行聚餐以后大家合照,“C位”往往要假痴假敱地相互谦让一番。

旁人实在看不过,只好大喝一声:某人,覅烦了,侬搭我立到‘贴当中’去。

 

很多上海话是不能推敲的。

就像“等红灯”、“看医生”、“吃食堂”一样,“贴当中”也不好细考究。

 

贴,作动词,有靠近、紧挨的意思。

若讲“贴贴旁边”,旁边还可能有墙头。贴牢墙壁走,甚至贴牢河浜走,都讲得通。唯独这“当中”哪能贴法?贴向谁边呢?我也真是服贴了。

 

于是我想到另外一句带“贴”的上海话:叫“贴隔壁”,还可以特别强调地讲,“贴贴隔壁”,以示亲热。

不过问题又来了。有“贴隔壁”,就有“贴对过”。

 

大饼摊就在阿拉弄堂口的“贴对过”呀。

当中隔了四车道,还有上街沿,还有铁栅栏隔开,哪能贴法呢。

 

其实,老底子上海人,不但讲“贴隔壁”,还有“贴隔肩”的讲法。

那些年,同桌的你,就是你的“贴隔肩”哦。

 

阿拉两家头在学堂里坐勒“贴隔肩”。

骨头也要轻得唔没四两重。

 

“贴隔肩”就是并排坐。

从字面上看,想要两只面孔贴了一道,当中还隔了两只肩胛呢。

 

还是比“贴隔壁”好。

“贴隔壁”要隔着一堵墙壁呢,外加一点也看不见,急煞人。

 

假使肩胛也不隔了,那就叫“贴肉”了。

老底子上海人讲“贴肉”讲得狠普遍,也狠自然。

 

很多用苏白写的明清小说里就经常有“贴肉夫妻”的讲法。

《生绡剪》里就有:“我和你贴肉夫妻,又非外人,说也何害。”

《定情人》里也有:“我女儿今既与他做了贴肉夫妻,再过些时,就有差池也不怕了”。

 

不过,等我长大,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听大不到“贴肉夫妻”了。

1980年代初,我在厂里时,大家讲“贴肉”倒还讲得不少,但意思多半是“焐心”了。

 

“侬看,还是伊迭两句言话讲得贴肉,我欢喜的”。

也有特别到位的意思,接近于当下大家讲“暖”的意思。

 

有“贴肉”,就有“贴心”。

上海话里这两句话的分别在于,“贴肉”多用于具体场景,而“贴心”则多用于抽象描画。

 

句如:“侬迭个朋友贴心的。”

是总体评价,非指某一桩事体办得如何漂亮。

 

还可以特别强调地讲,贴心贴肺。

贴心贴肺,也可以解释为真诚。如:“我贴心贴肺地讲喏,啥啥啥~”

 

所以,做朋友也好,社会交往也罢,可以贴心,也可以贴肺,却不要随随便便贴肉。

尤其是偶像与粉丝之间。

 

还有很多带有“贴”字的老上海话,现在好像也都不讲了。

比方讲,老早零存整取叫“贴花”。“我每个月买两块洋钿‘贴花’,一年下来,连本带息,也好做件像像样样的衣裳了。”

 

其实,“贴花”的贴,才有点接近“贴”字的本义呢。

查贴字的本义,就是添补、补助的意思。其他都是后来的引申义。

 

老早发工钿,一张细纸条,前面是工钿、奖金,后面是各种补贴。

有车贴,有出差补贴,有物价补贴,还有高温补贴。

老老后来,还有房贴等。

 

做裁缝,要会得“缲贴边”。“缲边”这句话就是从此地引申出来的。

装修房子,墙根要装“贴脚板”。现在叫啥?我已不得而知。

 

还有一句,叫“贴膏药”。

它好像至少有两种意思。

 

一种相当于现在的“贴标签”,有点先入为主下定义的意思。

句如:“啥人做的事体寻啥人去,侬覅乱贴膏药。”

据说北方也有类似的讲法。

 

还有一种“贴膏药”,指修补以后,痕迹依然太明显了。

不管是文章加段落、画图添色彩、视频插画面、乃至衣裳打补丁,本来是想遮忒点啥,结果反而露出点啥了。

吃力不讨好,像贴了一张烂膏药。

 

“倒贴户头”这句话,也长远不听见了吧。

老底子女追男,就叫“倒贴户头”。

 

而且,“三十六元万岁”的年代,男人吃软饭好像也没啥。

别人反而眼热:“朋友侬灵光嗰,寻着只‘倒贴户头‘嘛。”

 

不过,当年的“老母亲”们狠狠不开心自家女儿做“倒贴户头”。

还没谈朋友,就已经反复关照过:“小姑娘骨头覅吤贱,覅畀人家一碗阳春面就骗得去”。

 

本来的意思是,第一次约会,人家请客吃碗阳春面就跟了跑,骨头未免太贱。

随便哪能么,也要到红房子去吃一顿炸猪排罗宋汤加色拉。

 

结果呢,红房子没去成功,两碗阳春面还是自家女儿埋单!

这样的倒贴户头,未免太令人气短!

 

讲回到上海话关于“C位”的讲法:“贴贴当中”。

后来我查《明清吴语词典》,发现吴语里的“贴”字,还有正巧、恰好的意思。

具体的组词有“贴准”和“贴正”。

 

《报恩缘》里有句:“贴准一厾水滴拉油瓶里~”

《双珠球》里也有句:“老陈忠走得过去,铁铁正正踏牢了个断缝。”

铁正、贴正,还有帖正,音同字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这样一来,“贴贴当中”也就可以解释得清了。

叫侬齐巧立在人群的当中呀。

 

不过,讲到吃饭拍照立C位,我竟然不胜感慨。

想当年,我刚入行,同行一道吃饭,总被人介绍,这是我们桌最年轻的记者。

拍照也总是可以溜边,站末排,自由自在得狠。

 

眼睛一眨,再一道吃饭就要被人拥到上座、主座、俗称“埋单的位子”,虽然往往并不埋单。

吃好饭拍照,也往往被人推向“贴贴当中”,让也让不脱。

 

唉,年纪摆煞了在那里。

总有一天,要挂到墙头的“贴贴当中”去。

而且,这样的“C位”,根本没人跟你抢啊。


我的新书《上海话的腔与调》已可网购。当当、京东上都有。

 

我的新书《上海话的腔与调》还可以在大隐书局旗下的几家书店里买到。她们是:


大隐书局武康路店:淮海中路1834-1号;

大隐书局豫园店:豫园老街17号底层17B;

大隐精舍:重庆南路308号;

海派书房:小木桥路355-357号。

有需要的可自行前往购买。那里,也可以买到我的其他书。

 

另外,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有赞微商城”也已开通网购。



 

预订签名本的活动,第一批已客满。

下一批何时开始,请静候通知。


我还写过:


淮海路三角花园的那个街口

“老克勒”,只是个传说

上海人家早饭鄙视链指南

老上海热天价的16种正确打开方式

南昌路萝邨3号的传奇故事:100年与100天

“三包一尖”曾断丧在那年夏末的上海街头
美国赤佬的皱皮疙瘩


应读者要求,将我曾经写过的所谓“十万加”罗列如下:


梦回淮海路那个最后的街角

说说上海人的“腔”和“调”

上海人的做人窍坎:“九个要”与“一个覅”

老底子哪能“摆桌头”

“沪普”故事:老清早外婆很忙

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

廿六号,买米去

“淮国旧”里“领市面”

三人三家三碗三虾面历险记

上海弄堂童谣小全

“上只角”,“上”在哪里?


更多在这里发表过的文章都已收到下面的各种集子里了。

这些书,上述大隐书局的四家店也都有售。




若用手机打赏,请长按左下。关注本公众号,请长按右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