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做好四联的安排。
既然只有四联,写作时心中就要有一个规划:首联写什么,颔联写什么,通篇合计一下。文无定法,并不要求千篇一律。但我分析了一下,前贤写得好的一般是这么做的:
首联,句子随便怎么起首,合乎格律、是诗的语言就可以了。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起得可以比较随意。但是一定要设好色,这是要点。设色,就是给全篇定下一个色调:是欢快的还是苍凉的,是悲壮的还是忧伤的。比如李颀这首《送魏万之京》,写离情别绪,起得就比较忧伤,一个“离”字定下基调。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这样,一个“别”字定下基调。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起得就很欢快。有涕泪,但是是欢乐的眼泪。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起得比较突兀,以一个“惊”字定下全篇基调,写出了对安史之乱的空前预见性,成为名篇。所以记住:七律的首联,是有色彩的一联。
颔联,要顺流而下。首联好比一个泉眼,挖出来了;颔联就要让水流,否则就在原地打转,不长远。像前面提到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气脉非常完满,这就是所谓“起承转合”的“起承”。李颀《送魏万之京》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也是一路下来,就着离别说。所以记住:七律的颔联,是有担当的一联。
颈联,要丰满而有内涵。一共才四联,已经到第三联了,您还不拿点干货出来,后面还怎么收场。有的高手,他在颔联就开始用力,如前面举的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顺流而下,又警策无比。还有杜甫的《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时间、空间、声音、影像,处处精雕细琢,叹为观止。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下就把情绪调动起来。但最好还是在颔联用力,因为重心比较稳。否则如果才力不济、后面两联不好的话,会让人有头重脚轻的感觉。颔联用力的例子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颔联都顺着武侯祠的景色写,没有很多内容,颈联却突然丰满起来,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到诸葛亮的辅佐完刘备又辅佐刘禅,几乎把诸葛亮的一生都装在这一联里头了。
还有的诗家,在这一联就开始用典。合适的用典,对诗歌的丰满是有好处的。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前两联都从宋玉悲秋起兴说对宋玉的仰慕之情,第三联就开始用典;而且这个典故是与宋玉有关的。他隐括了宋玉《高唐赋》的内容:楚王游高唐,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但又揉合了自己的想法,使这一联丰满起来。所以记住:七律的颈联,是有故事的一联。
尾联,要收束有力有味。戛然而止或馀音绕梁都允许,但就是忌讳拖泥带水。有的作者尾联像颔联,还在顺流而下中,弄得读者有诗没完的感觉,最不好。您看前面举的杜甫的“长使英雄泪满襟”、“舟人指点到今疑”,李颀的“空令岁月易蹉跎”,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不管前面多么伤怀感叹,到这里一句说完。所以记住:七律的尾联,是有闸门的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