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词里的秋天】第四辑 | 刘禹锡:秋词



古诗词里的秋天

第四辑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刘禹锡

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秋词

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秋词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

深度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参看:

【古诗词里的秋天】第一辑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古诗词里的秋天】第二辑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一)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二)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三)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四)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五)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绝句篇(六) | 六言绝句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之七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之八

“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九)

宋词里的春天,为你停留

【唐诗另读】唐人怎么过夏天?

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唐人同题绝律《夏夜》选读

老杜的暑假生活--杜甫《江村》品读

清风在抱,响流入心--跟着古诗清凉一夏

跟着诗词玩穿越:看苏东坡笔下的北宋“新农村”

只有55.2米的小山为什么这么红

王荆公退休后的闲适生活--王安石五律《即事》赏析

原来,南宋的初夏那么美--陆游诗中的初夏村居

今年立秋这么热,唐诗中的立秋为何辣么凉


云帆·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李树喜  范诗银  周笃文 刘征 

刘梦芙 魏新河 周燕婷 高昌 林峰 雍平 星汉

熊盛元 胡迎建 刘庆霖 宋彩霞 潘泓 段维 江岚

陈仁德 邓世广 沈华维 蔡世平 英子丁欣 方伟

金水 刘能英 武立胜 抱朴书生 史外外史 李子

李葆国 无名 韦树定 耿立东 师红儒 阿朱 屈杰

郎晓梅 崔杏花 廖国华 姚泉名 包德珍 刘道平

杨强 何智勇 吴化勇 曹辉  赵京战  钱志熙 天许

卢象贤 周泽安 张智深 陈逸卿 戴霖军 鉴水 深南

林丫头 何其三 宁静 何静 倾一阁 廖海洋 王旭

安全东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赵秀敏

李俊儒 汪冬霖 楼立剑 徐俊丽 白林中 赵英 张栋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曹阳 郭七

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韩倚云

楚家冲 楚成 祁丽岩 周维芳 半隐庐 何芳 何强

落雪听禅 刘泽宇 董学增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杨春杰 眭谦 晋风 白鹤

张明新 邢涛涛 黄友富  程运钦 吴瑾 诗影同春

刘英明 燕河 李静 枫叶 于钟珩 刘念魁 李昊宸

梦烟霏 尤悠 张芳君 白秀萍 老墨 崔德煌 孙文

木樨 玉蟾 韩保汇 蔡红柳 李梦痴 月白 刘冲霄

曹继梅 时玉维 安儿 陶永德 非也 何鹤 郑邦利

风清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马峥嵘 周路平 黄莽

善同 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何乃政

张奕 朱思丞 田幸云 曹谦 潘松 彭中文 邓寿康

蒋世鸿 张庆辉 胡水莲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汪良忠 刘燕 戴爱琴 啸汉马 杨勇民 桐荫 夜轻寒

昨夜 月儿 王柳华 陈志文 风马驴 程良宝 武建东

程裕祯 小雨 孙才 唐云龙 李如意 熊华禄 蒋有亮

雨虹 老胡 严锦尧 蒋昌典 郑晓京 哈声礼 张海燕

陈楚明 秋水 柳金虎 汪时健 晓梦 田野 王映锦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文裳 谢郎 周向东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陈越 文森

秦凤 土土 白衣卿相 小乙 璐雨诗 张小红 曹初阳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

图文搜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