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 │来,喝了亚当·斯密的这碗人生鸡汤
179
来,喝了亚当·斯密的这碗人生鸡汤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教你人生的道理。
Russ Roberts, 2014. 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An Unexpected Guide to Human Nature and Happiness, Portfolio.
Adam Smith, 1759.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ed. D.D. Raphael and A.L. Macfie, vol. I of The Glasgow Edition of 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Adam Smith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1982).
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
Source:http://www.econlib.org/library/Smith/smMS.html
什么是好的生活?
250年前,一位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写了一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书的标题非常朴实无华——《道德情操论》。斯密试图解释道德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人们即使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也能以正直和美德行事。本书集心理学、哲学和我们现在所称的行为经济学于一体,穿插了斯密对友谊、追求财富、追求幸福和美德的观察。一路读下来,斯密告诉读者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的生活。
这本书在当时非常成功,但如今道德情操论几乎被遗忘(中国直到最近,在前任总理的推荐之下变得火爆),与斯密第二本书的如日中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使亚当·斯密永远闻名于世,开创了经济学领域。今天读《国富论》虽然不多,但它无疑是一部人人皆知的经典之作,而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则鲜为人知。
《道德情操论》首次出版于1759年,经历了六个版本,最后一版修订于1790年,斯密对文本做了大幅修改,同年斯密去世。因此可以说《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著作。尽管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之父,他写了史上最著名、也许是最好的关于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而有的国家贫穷的著作,但他在《道德情操论》雄辩地阐述希望通过金钱得到幸福是徒劳无功的。
亚当·斯密的生平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卡柯尔,几个月后他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斯密去格拉斯哥大学上学,然后去牛津大学,毕业回到爱丁堡大学任讲师,1751年被聘为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先是逻辑教授,然后是道德哲学教授。他的母亲和未婚阿姨在格拉斯哥大学提供的房子里与他同住。
1763年,斯密接受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汤申德的聘请,辞去大学教授职务,作为汤申德的养子年轻的巴克勒公爵出国旅行的家庭教师。这对40岁的史密斯来说是一个相当戏剧性的变化,让他近距离地了解当时有钱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斯密和他的学生在法国和瑞士旅行,一路上遇到了当时伟大的欧洲知识分子,包括伏尔泰、魁奈和杜尔哥。从欧洲回来后,他在卡柯尔和伦敦度过了接下来的十年,致力于国家财富的研究。1778年,斯密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专员及苏格兰盐税专员。
熊彼特写道:“除了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女人在他的生活中扮演过角色:在这一点上,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生活的魅力和激情对他来说只是文学。”熊彼特可能夸张了一点,不过斯密从未结过婚,他于1790年去世,享年67岁。
阅读道德情操论,你会发现道德、生活的意义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自十八世纪以来并没有多大变化。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睿智的人能够穿越时空,教你认识自己以及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不过,道德情操论并不特别好读,需要些耐心。句子和段落通常很长,我们的大脑需要些练习才能适应。如下节选几段,这碗两百五十年前煲的鸡汤,是否适合你?
关于幸福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我们应当用自己自然地用来看待别人的眼光,而不用自己自然地会用来看待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俗话说,虽然对他自己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但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虽然对他来说,自己的幸福可能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重要,但对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比别人的幸福重要。
如果像我所认为的那样,人类幸福的主要部分来自被人所爱的意识,那么命运的突然改变就很难对幸福产生多大的作用。
人类生活的不幸和混乱,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对一种长期处境和另一种长期处境之间的差别估计过高。贪婪过高估计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高估计个人地位和公众地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高估计湮没无闻和名闻遐迩之间的差别。受到那些过分激情影响的人,不仅在他的现实处境中是可怜的,而且往往容易为达到他愚蠢地羡慕的处境而扰乱社会的和平。然而,他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会确信,性情好的人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平常环境中同样可以保持平静,同样可以高兴,同样可以满意。有些处境无疑比另一些处境值得偏爱,但是没有一种处境值得怀着那样一种激情去追求,这种激情会驱使我们违反谨慎或正义的法则;或者由于回想起自己的愚蠢行动而感到的羞耻,或者由于厌恶自己的不公正行为而产生的懊悔,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
查看一下历史文献,收集一下在你自己经历的周围发生过的事情,专心考虑一下你或许读过的、听到的或想起的个人或公众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非常不成功的行动是些什么,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当事人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已经很好,应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感到心满意足。
你处在不幸之中吗?不要一个人暗自伤心,不要按照你亲密的朋友宽容的同情来调节自己的痛苦;尽可能快地回到世界和社会的光天化日中去。同那些陌生人、和那些不了解你或者不关心你那不幸的人一起生活;甚至不要回避与敌人在一起;而通过使他们感到灾难给你的影响多么微小,以及你克服灾难的力量怎样绰绰有余,来抑制他们的幸灾乐祸,而使自己心情舒畅。
关于正义
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天性使人适应他由以生长的那种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帮助的地方,社会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好像被带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
但是,虽然这种必要的帮助不是产生于慷慨和无私的动机,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之中缺乏相互之间的爱和感情,虽然这一社会并不带来较多的幸福和愉快,但是它必定不会消失。凭借公众对其作用的认识,社会可以在人们相互之间缺乏爱或感情的情况下,像它存在于不同的商人中间那样存在于不同的人中间;并且,虽然在这一社会中,没有人负有任何义务,或者一定要对别人表示感激,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
然而,社会不可能存在于那些老是相互损伤和伤害的人中间。每当那种伤害开始的时候,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它所维系的不同成员似乎由于他们之间的感情极不合谐甚至对立而变得疏远。根据一般的见解,如果强盗和凶手之间存在某种交往的话,他们至少一定不会去抢劫和杀害对方。因此,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作出劝戒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正如犯下的罪恶越大和越是不可挽回,受难者的愤怒越是自然地增强一样,旁观者因同情而产生的愤慨以及行为者对自己罪行的感觉也越是加深。杀害人命是一个人所能使另一个人遭受的最大不幸,它会在同死者有直接关系的人中间激起极为强烈的愤怒。因此,在人们和罪犯的心目中,谋杀都是一种侵犯个人的最残忍的罪行。剥夺我们已经占有的东西,比使我们对只是希望得到的东西感到失望更坏。因此,侵犯财产,偷窃和抢劫我们拥有的东西,比仅仅使我们对所期望的东西感到失望的撕毁契约行为罪恶更大。所以,那些违法者似乎要受到最严厉的报复和惩罚。最神圣的正义法律就是那些保护我们邻居的生活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其次是那些保护个人财产和所有权的法律;最后是那些保护所谓个人权利或别人允诺归还他的东西的法律。
城读相关阅读:
50.城读│公园让城里人更健康
104.城读│金融危机、环境灾难、英国退欧乃至川普当选,根源竟是新自由主义?
119.城读 │中国经济有多社会主义?
121.城读 │大卫·哈维论“世界之道”:资本主义如何一遍又一遍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137.城读│大卫·哈维新书《马克思、资本论与经济逻辑的疯狂》即将出版
142.城读│城市时代的好与坏
148.城读 │《核心经济》开放课程用全新方式教你理解真实的世界
171.城读│来,一起上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的城市课CitiesX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