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组网开启,北斗“走出去”如何破局?谈北斗产业国际化的思维误区与突破
刘雨菲副院长在“2017北斗产业国际化发展论坛”上做了题为《北斗产业国际化的思维误区与突破》的报告。在北斗三号卫星首发成功、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正式拉开大幕之际,卫网君将这份报告整理成文字,祝贺北斗全球组网开门红,并希望引发行业内外仁人志士的思考:全球系统建设必将于未来几年内完成,北斗产业“走出去”时不我待,破局切入点何在?
北斗产业国际化
的思维误区与突破
报告人 | 刘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在近期《开讲啦》节目中说:“我们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院士,为整个北斗呕心沥血。现在,88岁高龄的孙老仍然在为中国的北斗系统摇旗呐喊。孙老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我们建设北斗,关键还是在用。只有用得更加普及、更加深入,才是赢家。”
在讨论北斗国际化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概念。我们把这个词汇分成“北斗”和“国际化”两部分来解读。
首先,“北斗”是一个按照全球星座设计的系统,按照官方的说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里有两处要注意,首先是“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然后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意味着北斗卫星在天上工作,它就是一个国际化的系统。
其次,“国际化”的定义也可以查到:“在经济学中,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它既包括产品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所以,我们正在讨论的北斗国际化,行为主体应当是不同类型、不同分工的企业。如果宽泛一些来说,就是北斗产业的国际化。
在今天的经济形态下,我们主张讨论北斗生态圈这个概念,而不是人们所习惯的北斗产业链。“生态圈”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来考察产业分工合作的概念,而“产业链”是以供应方为中心的。一字之差,有本质区别。
北斗是个全球星座,30颗中圆轨道卫星会把导航信号公平地投送到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上。中国企业可以用,外国企业也可以用。何况,外国人对北斗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
如果你常看美国《GNSS Inside》杂志,应该可以从这本杂志的报道种发现,外国人不仅仅对北斗感兴趣,他们对4大GNSS都有兴趣,甚至对印度和日本的区域导航系统也有很大的兴趣。天空中多一种公共资源,多更多的选择,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有什么不好呢?
因此,即使从产业角度来说,讨论“北斗国际化”实际上是讨论中国企业界如何主导国际化的问题。
目前,之所以国外导航应用企业还没有大量推出兼容北斗的产品,我们相信只是暂时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还没有完成,现在推出产品尚早;其次是北斗系统投入使用的时间还比较短,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更多时间来摸索和适应。一旦以上两个进程完成,国际导航产业界一定会设法充分利用北斗优秀的空间信号资源。
所以,无论“北斗国际化”还是“北斗产业国际化”都是伪命题,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国际化北斗产业”这个话题。但在下文中,为了尊重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我们还是用“北斗产业国际化”这个措辞。
最近几年,北斗业界在推动应用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拿出了一些可以投入业务运行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北斗是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当中,商业化水平最高、成绩也最好的一个领域。这为我们走向国际、主导全球北斗应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在离开了自身熟悉的国内市场,离开了长期建立起来的朋友圈子和人脉,面对陌生的国际市场的时候,不少的企业和企业家出现了一些思维上的误区。这里给出两个典型。
误区一:“GPS已经垄断了国际市场”
GPS是不收费的,因此也不存在商业意义上的垄断。之所以GPS成为全球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产业的基础,是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开发商、集成商、服务商、用户没有其他的选择。在四大GNSS里,北斗和伽利略尚未开通全球服务,GLONASS曾经有一段时间濒临崩溃,只有GPS能用、好用。如果大家不用GPS,也就没有什么导航产业了。
当然,美国一度打算垄断天基导航能力,对伽利略系统严厉打压。但是随着对GPS应用的不断摸索,美国已经放弃了这种思路。现如今,至少在民用领域,美国也在支持系统间的兼容互操作。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谈到了,国际导航界对北斗是期待的。
所以,对所谓“GPS垄断”问题的解读是不是应当这样表述与思考:已经采用了GPS应用系统的用户,如何争取他们转向兼容北斗系统的应用系统?当用户打算更换应用系统的时候,中国企业将如何把他们的订单争取到自己手上?
误区二:“国家应当支持北斗走出去”
国家一直在用各种途径支持北斗产业走出去。包括与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签订各种协议,开设北斗导航增强连续运行基准站等等。但国际市场不是国内政府采购,国家有关部门只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真正想要争取合同、主导产业,还是要按商业规律办事,同时,这也考量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如企业资金实力与国际人才、国际文化、国际法规与市场策略等。
上世纪90年代,GPS产业开始形成的时候,无论产品还是服务的技术水平都还比较低,远远比不上今天的北斗应用。但是,国内外有关企业还是抓住机会,实施了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发,建立了一些基于GPS的商业模式,把产品推广到了全世界。
今天的北斗应用,在各个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突破,包括芯片、模块、整机和业务系统,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技术水平,在很多方面已经可以和GPS应用系统相提并论。所以,技术水平绝不是制约北斗国际化的主要问题。
那么,真正的问题在哪?答案是:企业文化与商业模式。
如果您是一家北斗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可以问一下自己,是想做企业、成为企业家,并最终引跑行业;还是想成为只擅长卖产品的销售员?如果北斗产业界人士真要有一番真正的成就,首先就要成为那个创造市场、引导消费、领跑行业的企业家。具备这样全局观的企业与企业家,首先是很注重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的。
北斗产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是挂在墙上标语和口号?是组建公关小组、项目小组,紧盯眼前的项目?是伸手要补贴来充业绩?显然这些都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产业整体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感。
北斗产业国际化的商业模式又应当如何设计和建立呢?北斗是一种天基信息基础设施,用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时间和空间基准,商业模式的搭建也必须围绕这一点开展。谁需要这样的基础设施?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围绕这些需求,我们除了建立销售队伍卖产品外,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会取得比较快的成长?......这是“走出去”之前,北斗产业界必须思考并在进行深度调研后解决的问题。
很多时候,外国客户看起来应该是需要北斗服务的,但业务开展还是很困难。那么就应该坐下来思考,这是为什么。并且,要完全站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面对不同用户的层面来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真正研究。比如,我们可以问自己:在很多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习惯于社会基础设施匮乏的生活。连高等级公路都不能普及的国家,我们去讨论车辆导航,是不是有点超前?在电信网络只能保证基本电话服务的市场,谈基于位置的服务,是不是也有点空中楼阁?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解决?……所以在完全商业化的市场模式下,走出去的企业,不能再是有什么卖什么,更不能是伸手要各种补贴的模式了。
那北斗产业,到底可以怎么做?
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学学的“鲁人织屦卖履”的故事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鲁国有一个人擅长打麻鞋,妻子擅长织白绸。两口子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必定会变穷。"
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此人回答说:"麻鞋是穿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习惯于赤脚走路;帽子是给人戴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不戴帽子。以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们的国家里去,要想不走投无路,怎么能办到呢?"
鲁国人反问道:"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这其中的道理就是消费引导,市场引导。鲁国人让越国人感觉到穿鞋戴帽是一种时尚,是一种讲究,是富有的体现,是身份的象征...对应满足不同内心诉求的用户,不就对号入座了吗?
现代社会的各种基础设施是一 36 41997 36 15290 0 0 3481 0 0:00:12 0:00:04 0:00:08 3480个相辅相成的体系,而且很多都已经很完善,卫星导航是其中之一。只有当需求和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包括北斗在内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
前段时间电影《战狼2》热播。这部电影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事实,中资企业和中国劳务人员早已经走向了世界,不但进入了发达国家,也广泛分布到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非洲缺乏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除了缺乏公路、铁路、宽带网络,也缺乏我们在国内习以为常的时间和空间基准服务。在国外搞工程和测绘的人们在国内时,习惯了享受各种基础设施的服务,包括公路、高铁、民航、航运、光纤、4G,还有医疗救护和外卖、快递。在相当多的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他们享受不到这些服务。这就是北斗产业走向国际的重要机会。和相关行业、相关企业合作,实现业务融合,让这些出国务工人员用上基于北斗的产品和服务。
北斗是全球运行的星座,因此当我们讨论北斗的时候,应当跳出“国内”、“国际”的思维定式来考虑战略布局。
我们的北斗系统是为全球运行设计的,我们的北斗产品和服务,是为全世界的市场而设计的,如我们的北斗接收机,在世界各地都能使用,北斗不但要和地面的基础设施融合,还要在天基信息基础设施之间实现融合,与遥感卫星系统、通信卫星系统融合,搭建起一个全球化天基信息服务体系,把中国国内市场、中资企业国际市场、世界市场通盘考虑。从起点上就实现国际化布局,这是北斗产业国际化取得成功的健全思路和保障之一。
而为中资企业服务,是国际化的突破口。特别是很多中资公司在国外就是负责履行基础建设合同的,让北斗融入他们的建设工程,融入勘探、施工、运营、维护,乃至于融入施工人员的海外生活,同样也是国际化的具体举措。这些中资企业要大量雇佣当地青年参加建设工作,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非洲青年。让北斗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逐步融入非洲人的生活,这正是鲁人卖履的思路。
当我们讨论“卫星”这个词汇的时候,就必然要具备全球视野。北斗的国际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哪怕我们不主动走向国际化,国际化也会来敲我们的大门,不是不同的形式就是不同的需求。例如欧洲一直在抱怨北斗系统的频率上和伽利略系统有重叠,尽管中国已经为避免相互干扰做了很多工作,但欧洲方面还是不放过这个话题。
所以,北斗产业在国际化方面一定要积极主动,不要怕风险,甚至不要怕冲突。商场如战场,必要的时候,必须具备足够的主动出击甚至是进攻意识,毕竟市场是不会自己落进我们口袋的。
航天活动是全球性的,所以我们的整个航天产业最终一定是国际化的。产业发展有先有后,北斗一定是中国航天产业国际化的先驱。也许会有人说,我们的航天已经走出国门了,我们很早就在承揽国际发射服务,我们已经实现了整星出口,我们在国外建立了遥感卫星地面站,也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通信卫星的转发器出租业务....北斗产业是后来者。
然而,上面这些业务并不是针对最终用户群体的,至少不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北斗不一样:北斗产品、北斗服务一定是直接服务到最终用户的。也就是说,北斗会在航天产业里,第一个形成完整的、国际化的产业生态圈。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北斗信号免费,对于用户终端和应用系统来说,空间段资源是免费的,相比于遥感和通信广播,这就是巨大的优势;第二,我们的北斗管理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在北斗应用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激励、推动工作,产业界的成绩也很突出,如今我们的北斗产品、北斗服务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自主供应,这比起卫星通信产业来,要强得多。
据《2016年度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2118亿元,较2015年增长22.06%。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在内的产业核心值达到808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70%。
所以,北斗产业完全有能力也有希望率先实现国际化,并带动我们整个航天产业的国际化。
进一步,我们来设想一个由中国产业界主导的全球天基信息服务体系。我在文章《非洲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中说过,在非洲的中资企业需要遥感信息来支持决策,需要宽带通信来保证商务,需要导航定位服务来实施物流和测绘,需要气象预报来安排每天的行程。在非洲的劳务人员和外派干部需要宽带通信来接入社交媒体,和亲友保持联系。中国军队在非洲实施反恐维和行动需要航天情报信息的支持。所有这些,都不能指望非洲当地的基础设施,能够发挥作用的,只能是各种应用卫星。
长期以来,业界一直在强调中国是如何适合于发展卫星应用。所提出的理由在非洲同样是存在并且成立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老少边穷地区难以建设地面网络……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在中亚、东南亚、南亚、南美洲,这些情况也或多或少存在着。那么,一个由中国产业界主导的全球天基信息服务体系,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北斗将是这个体系的支柱之一。如果这样的体系建立起来,北斗的国际化就是一个只需要讨论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并且进一步完善全球商业模式,打造巨无霸企业的问题了。
中国如今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而制造业需要矿业作为支撑。矿业提供了发电用的煤炭,也提供了各种矿石作为工业原料。所以,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背后,是庞大矿业的鼎力支持。我们总说中国地大物博,但制造业发达起来以后,人们发现本国的矿产其实不够用,一定要走向世界,利用全世界的矿产资源。利用全球资源的矿产种类中甚至包括中国最不缺的煤炭。这是因为国外一些煤矿埋藏浅、开发更容易,而且这些外国煤矿所在地人口稀少,开采活动对人居的影响更低。
根据我们对矿业的认识,北斗可以对开采利用的全过程实现支撑。首先是在勘探阶段,无论对于测绘,还是勘探期间的人员和车辆导航、数据采集,都需要北斗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在开采阶段,国内的矿业公司总部需要对地球另外一面的煤矿进行资产跟踪管理,无论工作人员,还是设备、管道、电网、现场车辆,都需要靠北斗来确定位置。还需要北斗来进行地质监测,防范地质灾害。煤炭开采出来以后,一般要靠海运送回国内,那么对于航船的监控,自然也是北斗发挥作用的领域。
如果开采的是金属矿,那么可能要在当地进行选矿,然后把精矿粉运回国内。资产管理和运输监控的要求将更复杂一些。
北斗是一个全球星座,也就为矿业公司提供了全球一致的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矿业公司总部可以在同一张地图上监控全世界的矿山运营、矿石运输,还可以把下游分公司的运营纳入其中,包括电厂、煤化工企业、精炼厂等等。这样一来,矿业公司本身的运行方式和管理理念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建立一个24小时滚动式管理的体系,推动矿业公司更快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企业。这些完全是可以规划并实现的目标。
我们知道,管理部门为了北斗产业国际化,做了很多积极工作和艰苦努力,有很大的功劳。最大的贡献,是建立并且运营了一个可用、好用的北斗星座,并且正在按计划向全球星座扩展。这是北斗产业得以开展的基础。
至于企业,管理部门不应当干预,应该让他们凭本事去闯荡世界。而且,国家对于企业是有相关管理机构的,企业的日常运行有工商、税务、环保这样的部门负责;进出口业务有商务部相关部门负责;如果遇到法律问题,有公检法部门负责;企业投融资,可以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来完成。北斗管理部门不需要为企业的运营投入资源和精力。
北斗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北斗管理部有三件事情可以聚焦去考虑如何管得更好。
首先是星座,业界都在翘首期盼2020年前后全球星座业务开通。
其次是某些重点国家的增强系统,这不是企业能做到的,必须是管理部门以国家名义和对方开展合作,才能建立起来。
最后是日常运营中管理好北斗信号,保证信号的完好性、可用性。
这三件事情是国际化的基础。有了好的基础,相信我们的北斗行业一定会把国际化工作做好,让北斗像高铁一样,成为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新名片。
作者介绍
刘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卫星与网络》杂志总编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
社论: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大航天时代:
跳出航天: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