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辣评-Weekly: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在SpaceX面前,我觉得自己老了;中国商业卫星盈利模式仍迷茫:卫星还是太贵

2018-01-28 神经漫游者 卫星与网络


1

中国商业卫星盈利模式仍迷茫:

卫星还是太贵了


有报道称,对于我国商业航天来说,2018年将可能是里程碑式的元年。那么现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状况如何?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中心系统部主任张涛和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对此做出了如下回答:


问题一:目前,我国的民营商业卫星处于什么技术水平?发射一颗商业卫星的成本要多少?商业卫星在现实中都将会有哪些比较好的市场和应用?


金仲和:我国商业卫星的技术水平从各项指标综合来说还不错的,但主要用于商业或民用的卫星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现在从技术上和渠道上都可行了,发射一颗卫星的成本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到几个亿都有,差异很大,主要看需求。现在最大市场还是官方,比如国土资源详查、测绘等。比较新兴的客户是保险公司和期货市场。比如粮食物产,通过商业卫星提供的数据,以此为保险公司来设定保险的赔率,或者为市场预测粮食的价格走势,这都是很有意思的应用。另外就是提供安全层面的信息,比如森林火灾或者最近发生在东海的撞船事故,类似这种大范围的监控还是要依靠卫星。


张涛:这几年在推商业航天,但航天发射服务还是体制内来支撑的,只能是少量卫星是商业行为去量身定制,量还是很小,而且高校也占了一部分。商业航天现在的目标不是说马上获得商业盈利,而是降低航天成本。先把应用市场、服务市场打开,让老百姓用得起,这是商业航天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问题二:目前商业卫星市场潜力很大,现在有些公司也看到这种潜力并通过各种方式在进入卫星市场,他们对盈利模式的迷茫,关键问题在于哪里?


金仲和:不论国内外,卫星本身以及其能提供的服务市场潜力都很大,我国现在也在逐渐发展航天市场。其实商用卫星市场本来就存在。这个服务从商业本身来讲,以前主要是是国外卫星在做,要用可以到这个市场上找、采购。第二个是可以从政府渠道获取,在我国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几乎以免费的价格提供给需求者。卫星还是太贵了,现阶段想做的人很多,但在盈利模式上还比较迷茫。可能某些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会做得很便宜,但综合成本还是高的。追赶空间的主要问题在于成本,市场潜力很大但关键还是降成本。


张涛:航天发展周期长资本量大,有些创业公司或资本公司通过滚动发展不是特别合适,或许能独立在短期内赚到钱,但现阶段,从社会经济发展等需求来看,潜力还是蛮大的。在大的体系工程中不能孤立的去生存发展。虽然现在商业航天在这几年比较火,有的公司规划发几百颗卫星,并且这种规划很多,但这些规划加在一起确实是超过需求的,创业公司的模式对于商业航天可能并不是一种优化选择。赢利点没有找出来。这个和卫星的本身业务特点有关,一个企业或地方政府的需求很难支撑一个大的体系。


问题三:成本为何高?该如何降成本?


金仲和:其实中国在制造业上是有优势的,但恰恰是在这块上,优势还没有形成。这个行业大部分核心从业机构都是国营机构,垄断性很强,相对而言成本会高,如果能将制造业整体优势发挥出来,将技术门槛降下来,那么这块发展是能爆发的。


卫星完全可以个性化定制。浙大就在做这方面工作,浙江民营企业对这方面需求很多,跟我们沟通过的企业也很多,我们现在成本比其他单位低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把产业链压缩了。卫星是很多部组件组成的,一系列产业链条非常长,我们就要研究如何缩短链条——把相关技术集中起来降低技术门槛,我们过去十几年就在做这个。比如现在我们一个实验室就能把一颗卫星做出来了,这就降成本了。


并且运载火箭发射一次,如果只装一颗卫星的话成本就高了。但一次能发射二十颗或五十颗,那么成本就会低很多,我们也在做这块,就是同样性能重量远远比别人小。


辣评:

卫星贵吗?那得看用户是谁了。再便宜的卫星,伪需求,低体验,噱头大于实效,即便免费也就是赔本赚估值;再贵的卫星,只要能解决用户痛点,金主其实就在那里,就看能不能找到用户,能不能服务好,能不能卖出高附加值。


新闻链接:

http://money.163.com/18/0120/09/D8J8ABS2002580S6.html


2

我在太空修空间站


最近,电影《太空救援》在中国上映,其中修理失联空间站的情节惊心动魄,让不少人大呼“战斗民族果然彪悍”!


其实,这部电影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只是由于艺术表现的需要,不少情节都做了变动。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宇航员们,究竟是如何在太空修空间站的呢?


当时的苏联,从1971年的“礼炮一号”起,总共成功发射入轨了七艘礼炮号空间站,他们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生活条件越来越舒适,能让航天员在太空驻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礼炮七号是礼炮家族中的最后一艘,1983年,礼炮七号燃料罐出现了泄漏现象。于是,地面控制人员决定让当时在空间站上工作的宇航员先撤,随后派上来另一批宇航员轻松修好了礼炮七号。控制人员在通知了飞船设计专家研究解决方案后,就将控制权交给了前来换班的下一组控制人员。而后一组控制人员认为,飞船主发射机的过流保护没准是被错误触发的,如果重新打开主发射机,说不定就会“大力出奇迹”。


当这组控制人员将指令传送给空间站后,非但没有使通信系统恢复正常,还诱发了更严重的短路。这次短路不但摧毁了还能工作的备用无线电发射机,还一并摧毁了无线电接收机。礼炮七号和地面的无线电联系彻底中断,成为漂浮在太空中不受控制的飞行器。


此时,距离和平号“上线”还 33 51284 33 17257 0 0 2236 0 0:00:22 0:00:07 0:00:15 3822有一年,当然可以放弃礼炮七号。但是,这意味着之后安排在空间站上进行的所有科学实验都不得不延期进行。更严重的是,这会严重影响苏联航天事业的国际形象。


但派人维修飞船,存在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往的对接中,空间站使用无线电信号引导飞船与其对接,但在故障之后,要确定空间站的轨道,地面得像雷达搜索空中飞机一样主动发射无线电进行探测。当联盟飞船靠近时,必须在接近空间站的同时瞅准机会,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姿态,才能正确接入空间站。而在派出进入空间站的维修二人团队中,贾尼别科夫是开飞船的能手,萨维尼是能上天的工程师。


空间站失联之后,内部是否已经因为漏气而变成真空,或是因为起火而充满毒气,没人知道。幸运的是,除了气压轻微降低外,礼炮七号没有完全失压。当两位维修人员进入礼炮七号后,发现空间站上已经完全停电,所有系统都已经因为没电而停止工作。由于没有热控系统调节温度以及通风系统罢工,维修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在身旁聚集,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中毒。因此,地面只允许一人实际执行维修工作,另一个人则要监视二氧化碳浓度,以防意外。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努力,两人终于成功修复了礼炮七号。


被修复的礼炮七号后来还参与了一项纪录的创造。1986年,和平号空间站发射。在和平号建设的初期,宇航员曾经乘飞船从和平号上出发,到达了礼炮七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从空间站到空间站的飞行。


虽然电影《太空救援》中,这次维修的经历被做了不少改动,但有一个细节被很好的重现了:他们在空间站工作时,每人头上都戴了一顶有些呆萌的小帽。


两位宇航员在礼炮七号空间站上工作时的场景


辣评:

我们有神舟北斗天宫,为什么这些伟大的科技成果和探索精神,偏偏没有转化为同等优秀的大众审美?当大大号召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关于幻想类的文化消费还是玄幻、二次元和正穿反穿……娱乐没有什么不对,但有更牛逼的,为何不尝试一下,去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太空科幻文化?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k14R5Vb7_NBq4tODOQJ5kg


3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在SpaceX面前,

我觉得自己老了


来源 | 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 ”

作者简介:

● 全国政协委员

●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理事长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大家好,我是梁小虹。

航天到底能不能颠覆未来?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航天一定能够影响未来。

很多人可能对航天、火箭都没有了解,并没有看过真的火箭,甚至从未注意到这些。但我今天要讲的是能影响到你们未来生活的事情,这一定得从火箭讲起。


火箭发射影响未来


我们先看一个录像(注: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火箭发射),请大家注意最后一句口令——“跟踪正常”。特别遗憾,300多秒之后,火箭发射的推力终止,火箭坠入大气层。

这是一枚什么火箭?这是我们用了整整十年(2006~2016)研制的一枚中国最大的火箭。它的起飞推力是1064吨,有8台100吨的发动机及2台75吨的发动机同时点火,它可以把我们现有火箭的运载能力从低轨的10吨提至25吨,从高轨的5吨提至15吨。

就是这枚火箭,它本应承担我们未来极其重要的任务,也被寄予了特别多的期待,但是很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并且由于它出的问题,还给后续诸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被动和不利影响。

举个例子,执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绕、落、回)主任务的嫦娥5号,原计划是要去月球的背面采样,而且是人类迄今在月球采样最多的一次。但目前来看,由于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失利,该任务能否执行还未可知。

紧接着,我们还要在2020年完成天宫站的发射,中国人要在天上搭一个短期有人值守的天宫站,把100吨的实验仓、空间仓搭载到太空上去做科学实验。该任务也同样受到了影响。

再来看看还有什么任务?有的国家的航母经常到我们家门口来晃悠,到南海、到东海、到黄海。它来没关系,但我们不能不知道它来了,也不能不知道它来干吗了。

它不是来给我们送礼的,它是过来威慑的!我们必须掌握它们的动向。

那它的航母战斗群在什么位置你看得见吗?形象地说,在茫茫大海上,一个航母战斗群就是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你能看见吗?如果没有天上的预警卫星,你都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等你能看到的时候,它们已经把你消灭了。

说到中国的北斗卫星,我们要在2020年发射完成全球组网的35颗卫星,这其中包括完成导航、定位与授时,今年我们就要完成16颗卫星的发射。

预警卫星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它还可以对地震、山洪、飓风等灾后重建做出评判。大家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吗?北川到底震成什么样我们并不知道,当时我们没有应急卫星群,没法评估灾区情况,一切只能凭着自己的决心,尽早打通通往北川的道路。

但是下了这个决心就一定能实现吗?不是的。道路能否打通,这并不看我们的决心有多大,而是看打通的条件是否具备。如果不了解地震的情况,我们就很难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卫星及卫星群去了解。


火箭发射任务太重


大家看一看,我们近五年到底发射了多少卫星?从2013年的15颗到2017年的18颗,我们总共发射了90颗。在2016年我们发射了22颗,和美国人并驾齐驱、名列第一。

有人说,再多打几颗行不行?行,但生产能力不够呀。我们的火箭通常是3年以前就开始进行零部组建研制和分系统齐套的试验,接着是总装测试,再拉到发射场去发射。发射周期最短的是15天,最长的要100多天,按照这个频率,我们每个月基本能打一发。

有人说,这个频率已经很不错了,超过了欧洲和日本,有时候还和美国并驾齐驱。但今天来讲这还远远不够! 2018年我们的任务是完成35次发射,35次!这要创造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史上的新高!

但是,今天我站在这儿说,我没把握。

为什么没把握?一年计划完成35发,那么一个月要打将近3发,其中不允许有1次失败,哪怕是1次失败,全部计划都得推后。我们的计划里没有留任何的余量,如果有一点闪失,我们的任务一定完不成!

大家看看,2018年伊始我们拉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序幕。9号长二丁发射,接着是长三乙,再是19号的长十一。10天里我们发射了3枚火箭。

今年的任务很重,但是我心里没有底。我总不能把胸脯拍得当当响地说,35没问题,还可以更多。因为我们还有好多问题:火箭卫星成本高、发射周期长、人员力量不足、特别是质量控制不稳定。我不敢保证做到百分之百万无一失,一旦有问题,整个计划就得泡汤。

所以,35这个数字是个特别大的压力,但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火箭发射市场需求

来看一看,市场到底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说“对地观测“得了高分,而今中国技术突飞猛进,我们可以从200公里到30000公里对地进行观测,观测的精度从10米到5米、3米、1米、0.5米,如今精确到了0.1米。

精确到0.1米的对地观测使得我们可以看清在场的所有人,男女老少全都看得一清二楚,连各位的车牌号也逃不掉。但是,该如何科学使用这些数据,是我们目前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们要把观测到的这些数据应用到社会治理及国防建设当中,还要运用到无线WiFi的使用中。

大家都知道现在飞机上可以用WiFi了,都感觉是个好事。

现在全球三分之一的航班有WiFi,美国的这个比例达到三分之二,而我们中国才刚开始,且情况并不太理想,比如复兴号上有WiFi但和谐号就没有。

不过我们相信,未来我们可以做到,无论搭乘何种高铁或飞机,人人皆可享受到便捷的移动通讯。

再来看我们的交通,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哪里的城市都一样拥堵。但是我问你,这种拥堵是必然的吗?你们可不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车辆、信号、道路及管控体系都变得智能后,这个问题将不再出现。

过去这十几年,我们从互联网进步到移动互联网,接下来我们将打造万物智联。今天你往这凳子上一坐,你的信息就留在凳子上了,你往床上一躺,这床就告诉你它上面还睡过什么人, 你一穿鞋,这鞋又会马上告诉你是否得了脚气,仔细想想,这还挺可怕。

火箭发射技术迭代

但是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往前走的,问题和需求倒逼技术的更新进步。那技术怎么进步?首先,研发重复使用技术。我们正在开展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技术研究,包括伞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术,完成部分试验验证,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其次,研发海上发射技术。我们开展了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技术研究,完成首次试验飞行,为商业航天发展提供新的支持。我们可以将一些小火箭和商业火箭的发射转移到海上,在公海上怎样打都砸不到人,只能砸着鱼。

而在此之前,每次火箭发射完都能听到火箭残骸将贵州、四川、青海、宁夏等地房子砸塌了的情况。

在现在的中国,你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太难了!找不到了!所以,我只能每次祈祷,火箭别把人砸死了。但如果是砸在海上就没问题了,我还没听过中国人在海上出什么问题,因为中国人还没扎堆到海上去呢。

第三,发展组合动力技术。我们要集成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的优势,实现亚轨道飞行。各位尽早买票,目前还不太贵,到亚轨道转一圈,看一看我们美丽的、蓝色的地球。

我曾在发射北斗的时候看过一次,正好火箭上有一个摄像头,我看到地球是蓝蓝的,那一天我激动得不得了。地球是一个非常美的星球。

第四,我们要推进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1000吨以上的叫大火箭,而3000吨的叫重型火箭,它可以把100吨的东西瞬间推到200公里的高度。重型火箭的研制我们要在2030年完成。

2018,商业航天元年

如此多的技术爆发意味着商业航天的到来。我们可以说,2018年是商业航天的元年。在商业发射、太空旅游、天地一体化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全球的商业航天已经风生水起。

在美国的SpaceX让我非常敬佩,他们那么一点人,却做了那么多事情。我感觉到确实老了,但现在不是老和年轻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现在,我们要努力地改革我们的体制、机制,让我们体制内的生产力也得以充分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国内的商业航天发展态势喜人,我们现在有商业航天的卫星公司、火箭公司、测控公司,我们还在着手准备商业性的发射场。当一切条件具备后,商业航天的利好空间也就来了,这里面将诞生出无数独角兽。

我们常说下一个风口在哪儿?在商业航天,这将是一个超万亿的市场。

在这个领域,猪可以吹起来,马可以吹起来,什么都可以吹起来。

商业航天涵盖了小卫星、太空旅游、新材料、航天生物等等众多领域的项目,未来我们一定能发展的更好!

为子孙后代找个备份星球

1935年,被誉为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去世,在他的墓志铭上镌刻着这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人类从衍生至今已有300万年,这期间无数和人一样的物种都灭亡了,人类会不会和其他物种一样,也有灭亡的一天呢?

我想问大家,当我们的子孙后代要灭亡时,他问他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你们当时为什么不给我们找一个备份的星球?你们当时为什么不做个技术让我们飞向那个星球?你们为什么不让我们像你们之前那样快乐的生活?”

你该如何作答?

如果我们在天有灵,能听到这些话,我们的脸上都会淌下惭愧的泪水。眼下,我们可能觉得那一天非常遥远,但我们的航天工程师却一直在做这件事,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做这件事,希 53 51284 53 27337 0 0 2951 0 0:00:17 0:00:09 0:00:08 5404望一定能在未来,给我们的子孙找到一颗备份的星球!

谢谢!


辣评:

“把全人类看做一个在时间长河中流浪的族群,在这六十多亿人的漫长队伍中,可把人分成三类:最多的是在队伍中间的人,不考虑很多随大流而行,大队向哪走我就向哪走;另一部分人处于队伍的边缘,他们警惕地守卫着族群的安全,抵御着来自两侧茫茫荒野的威胁;还有极少的一批人,他们处于队伍的最前端,他们始终面对着前方从未有人涉足的地域,他们踏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块土地上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个,他们披荆斩棘,为身后的族群开拓着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无疑是最伟大的事业,而航天就是这种事业。”刘慈欣多年前对航天的点评,与梁书记这次的演讲,交相辉映。


新闻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6515170816286523907/?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timestamp=1516938068&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23418817949&utm_medium=toutiao_ios&wxshare_count=1


4

2017年度NASA

“创新先进概念计划”项目分析


2017年4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本年度新立项的22个“创新先进概念计划”(NIAC)项目,其中第一阶段共计15个项目,每个项目获得资助金额约为12.5万美元,项目周期最长9个月,开展创新概念的初步定义和分析。第二阶段共计7个项目,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0万美元,项目周期不超过2年。获批的22个项目主要面向深空探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包括基础材料、结构与机构、轨道控制、推进、探测载荷、着陆器、漫游车等。


第一阶段

面向农业种植的火星土壤改良的合成生物学架构,面向星际先导任务的突破性推进架构,用于火星任务的真空飞艇,面向星际任务的马赫效应推力器,冥王星探测“多级跳”飞掠方案,涡轮电梯,火星/火卫一拉格朗日L1点的系绳实验,梯度场混合推进系统,通过微波烧结空中制动器提升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进入能力,利用作用区域软体机构探测小行星,连续电极惯性静电约束混合,面向小行星的新型空间望远镜,利用太阳重力透镜任务实现外星球探测,“太阳表面冲浪”热控涂层技术,在太阳系中直接探测暗能量。


第二阶段

利用原位能与推进力来实现金星内部探测,利用远程激光实现冷目标光谱仪观测,膜航天器二期,系外行星的回波成像,极端环境自动驾驶漫游车,小行星、月球和行星的光学开采方案,支持冥王星探测轨道器与着陆器的功率与推进混合系统。


辣评:

这份概念研究的脑洞显然很大。其中,有一些已经出现在科幻小说中,有一些依靠科学家工程师的或许可以获得突破,而有一些,或许百年内都只能是概念。但是,只要有一项从概念变为技术,对于人类的太空探索都是无比重要的进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吗?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QBSyQWIdLPl0tsmfYPB08g


点评 | 神经漫游者

编辑整理 | 朝晖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养一只星际旅行青蛙,猜猜它多久回一次家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序):建设空间实验室,为全人类谋福祉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一):航天是人类寻求未来的唯一手段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尚在萌芽期,实验室的建设极为必要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三):历史节点上的失误和遗憾——尼克松政府的决策失误对美国空间站计划的负面影响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四):中国空间实验室的科学意义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五):中国空间实验室的文明效应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