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寿

维舟 维舟 2021-10-07

乡下都知道,我爸是个孝子。婚后不久,村里有人开玩笑说“要是你妈和媳妇吵起来,你怎么办”,他觉得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老娘只有一个,娘子可以再找。”这话传到我妈耳朵里后,她多少年都为之耿耿于怀。

他这么想也不意外,当初这段婚姻,就有一大半是奶奶做主的。父亲原本有几分勉强,但又不敢违拗——事实上,他们兄妹七人几乎无不如此,四叔和小姑算是例外,因为他俩从小就被奶奶送人家领养了。母亲后来说,她嫁进门就发现了,“别人家都是父母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吃,就你们家不同,是反过来的”,父亲听了不快:“把最好的留给父母吃,这又有什么不对了?”

那时父亲长年在兰州工作,年底才回家探亲,每次归乡,总不忘买一瓶十全大补膏,加上核桃之类的上等干果和红包,要我送到南宅去。那大致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工资收入,而反过来,他不在家的时候,哪怕是农忙,奶奶对我们娘俩从来没有额外的照应,说是为了“一碗水端平”,母亲没少当面挖苦:“那你有几个儿子在外地,又有几个像他这么孝顺?”

母亲真正在意的,倒也不是农忙时公婆能帮忙带两天孩子,而是感觉父亲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不过,那时她和父亲聚少离多,新年里总是相敬如宾,就算有什么不快的话,还未来得及说出口,就又到了泪水涟涟去码头送别的时刻了。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调回老家工作,夫妻朝夕相处,每天面对一地鸡毛。有三四年时间,他们经常爆发争吵,而争吵的焦点之一,就是母亲抱怨父亲“只顾大家,不顾小家”:“儿子都这么大了,你的心还是在南宅上。你又不是当大哥的,何况连最小的弟弟都成家了,还要你奉献到什么时候?”对这些,父亲也不争辩,就只默默听完,惟有在母亲数落婆婆时,有限反击一句:“就算是平辈,你也得叫她一声姐姐。”


在七兄妹中,父亲是唯一的工人,也只有他是老三届初中生,他好像也因此一直觉得为这个穷家多出点力是自己应尽的义务。爷爷在世时,确实也对父亲最高看一眼,一早就曾说过,这么多儿女,就老三最出路;奶奶则最疼六叔这个小儿子,那是指望着留在身边养老的。

当父亲回乡工作时,“工人”这个身份渐渐地早已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大伯在垦区种橘子、四叔养奶牛、六叔做木匠,甚至大姑一家开豆腐店和碾米厂、卖石灰,都挣得不比父亲少了。母亲后来常说,要不是她一直以来勤俭持家,又趁着建材没涨价时当机立断,单凭父亲那点死工资,恐怕村里家家都盖好楼房了才轮到我们家。

也正因为盖楼房,父亲迎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因为我家是原地翻建,难免遮挡了屋后邻居院子的阳光,而这家主人,正是我爸在厂子里的顶头上司。第二年“社教运动”,父亲就被撸掉了原职,下放到村里做些可有可无的事,接受“再教育”。

那会六叔还在观望,他向来精打细算,为了省料,连门框都是做88公分(通常是1米),犹豫着是不是赌建材价还能下来一点。父亲去劝他:“黄沙石子都不可能降价了,工钱也眼见看涨,趁我现在又闲着,你赶紧盖楼。”他们兄弟俩性情相似,心意相通,感情也最深,那时母亲总说父亲“帮小六盖楼,比我们自家还用心”,因为那会既有了自家盖楼的经验,又有时间,尽心尽力地做。

“社教”运动持续了一年多,再回厂里,已经没什么职位留给父亲了,他一个做财会的厂长副手,被下放到酱菜车间切了大半年咸瓜,然后又被打发去县供销社挂个闲职。

那两年里,父亲以他的敏感,对周围人的态度上的微妙变化都有一本账。有些人往来就不太搭话了,有些人在背后就直说:“看他这回总归到底了,难不成还能翻身?”只有大姑父的弟弟仲雷,不论父亲如何沉浮,始终态度不改。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夜深人静了辗转反侧,对我们母子俩长叹:“我经历了这两年,才看透人心。”


尽管落魄,但他毕竟手头还有点余钱,多年后他向母亲坦承,那些年偷偷给奶奶塞了不少钱。给多少还在其次,对母亲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婆婆就更不尊重自己了,“反正儿子不把你放在眼里,你又做不了主,你说的话我只当放屁”。其实母亲也早心知肚明,那会大伯给了奶奶十块钱的红包,就在村里说道,她回来就当面讥讽父亲:“你大哥给了这么点就怕没人知道,你明里给的都不止,暗里给了多少?”

那时我已经上大学了,为了供我读书,家里在盖楼之后足有七年,都没钱装修,连楼上的栏杆也没做,母亲自然更不愿意往外舀。奶奶回娘家时,就抱怨说母亲“手掌攥紧”,没多孝顺她,这话辗转传到母亲耳朵里,她在村里毫不避忌地说,“工人”不过是名头好听,早就一文不值了,又是谁规定的这个人要多奉献?甚至多奉献点也没事,到头来你还觉得我多奉献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你来我往,那你当我是傻瓜?

到初冬十二月初三,族里的沈鼎元葬礼上,吃豆腐饭时,奶奶落座才发现母亲就在同一桌,站起来扭头就走,母亲诧异道:“这可真是奇了,到底哪里没伺候舒坦,干嘛见我这么反感?那你将来别找我,到时也没得给你触祭。”

第二年的五月十七,是奶奶79岁寿辰。母亲前一天备下了点礼,就下地去了,村里的兰芬隔着民沟望见,就说:“你怎么还有心思看秧田?今朝你婆婆做寿你不知道?”母亲一慌:“你记错了吧?我婆婆生日是明朝呐。”兰芬答:“看来你是真不知道。她提前一天,在小六家做,你们沈家的人都去了。”

兰芬也清楚我妈的脾气,说完了又告诫你可千万别去啊”她守在去六叔家必经的桥堍头,准备一见到我妈就劝返,但就像母亲后来说的,“没问清楚你爸,我是不会去的”。

捱到黄昏,父亲从城里回来,手里拎着一刀五花肉和老白酒,那都是奶奶平日最爱吃的,母亲瞥了一眼就懂了,他必定是回家时路过奶奶家发现门关了,只能拎回家来,便似笑非笑地问:“今天你们家里人吃十碗头,你晓得吗?”

“谁?”

他这一问,母亲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于是摊开底牌:“你妈放在小六家做寿,提前一天,我还以为你知道呢。”

父亲沉声说:“那你现在就去。”

“你不要一起去?”

“我不想看到他们那样子。”


母亲赶到六叔家,两桌人正在推杯换盏,四叔从小送人领养,住得最远,平日上镇都是稀有的事,这次做寿却也在场。她踏进门槛,见到奶奶也不叫妈了,劈头就问:“你生日是今朝还是明朝?”奶奶反呛:“你明知道是明朝,怎么了,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不是都喊出来说没得给我吃了吗?”母亲冷嘲道:“那就算我这半碗没了,还有你儿子那半碗在。你如果他那半碗也不想要,那也简单,你在镇上东市梢贴个布告写清楚:沈志全不是我邢慕芳洞里落出来的。”

六叔站起来说:“你不要闹。你要给妈做寿的话,明天你来,今天是我做事。”母亲笑出声:“这是什么烧羹饭?今天到你,明天到我。”乡下的习俗,每年死者忌日祭奠叫“烧羹饭”,多子女的人家要轮流来烧,以便既能尽心,又能团聚。

母亲转头对奶奶说:“晓得你不把我们放眼里,那你夜里躺在床上摸摸良心想想,我们两口子到底哪里对不住你,你要顾他们?”大姑的女儿那会才18岁,一拍饭碗,厉声说:“是顾我们了,那你怎么不想想,为什么顾我们?”

四叔扯了下她的手,叫她别插嘴,四婶神情尴尬,讪笑着打个圆场:“我们夫妻俩是刚好来镇上买石灰,遇到大姑得知了才来的。”亲得理不饶人,一个也不放过:“本来你不说话,我也不想拆穿你,买石灰你穿得这样一身干净”她临走放下狠话:“你们有本事下次自己做事,也别来找我们。

她一走,寿宴也吃不成了,好几个人当晚就想来我家论理,但六叔沉住气,到第二天一早才来敲门,因为我家就在镇边,清早赶集的人多,他想要在众人面前让我妈加倍难堪。他质问父亲:“你老婆昨晚到我家来闹,你知道吗?”父亲平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她去的。你嫂子一直都是刀子嘴豆腐心,说的话兴许刺耳了点,但你觉得她哪句话讲得没道理?”六叔一时怔住,愣了一下才站起身来高声叫骂:“你还像个男人吗?就只听老婆吹的枕边风。

他走到院子里,要父亲出来说话,让大家评评理:“我有本事给老娘做寿,你有本事,你也给她做,凭什么来闹事?”父亲苦涩地说:“兄弟你发财了,给老娘做寿,三哥我没钱,那我一路跪也跪过来,你怎么能不和我说一声?”他说到这里扑簌簌掉下泪来,哽咽着说:“别人世态炎凉,我也都不放在心上,但万万没想到,六弟你眼里也没有我,我实在想不通,哪里对不住你。就算老娘记漏了,你提醒一句都不行?”

这对此前从没闹过脸红的兄弟俩,那天却拍桌子、差点没打起来,旁边赶集的乡里乡亲围了无数人,成了村里议论很久的大新闻。后来父亲不止一次感叹:“小六良心差。”倒是母亲还说了句公道话:“你六叔也不是没良心,很可能只是懦弱不敢违拗老娘——想想看,连他的婚姻大事上都是这样,更别提做寿请谁这种小事了。最后被我闹了,面子上下不来,以为兄弟连心,想着让三哥饱揍我一顿,却万万没想到三哥竟然也站在嫂子这一边。要是他圆滑一点,找三哥倒苦水,说自己夹在中间多难做人,那就没他什么事了,本来我们两家就没什么冤仇。”

后来说到这里,母亲说:“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矛盾:做寿时,把你爸和我划归一类;吵起来了,又指望他站在沈家这一边。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他们千错万错,错在没把你爸和我分开,如果他们通知了你爸,到时你爸只要一句话:‘老娘提前做寿,我知道的’,我再去闹,就无从着力了。”

听她讲过不止一遍后,我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当初做寿的事,既然他们这么秘密,连你们都瞒住了,那兰芬又是怎么知道的?”母亲说:“是你二伯母透露给她的,明知兰芬和我交好,肯定会跟我说,就是有意挑唆。我当然也清楚你二伯母的险恶用心,我们几家闹翻后,她偷着乐别提多开心了,她就是要看我得罪众人,但跟他们几家就算断绝关系,我也根本不在乎,我只要你爸站在我这边。”


如果她要的是这个,那她做到了。在这场恶仗之后没几天,她和父亲在南河沿除草,奶奶在老宅里刚好看到,过来质问她那天为何上门闹事,而母亲也正要争个理,到底什么说法,为什么独独要漏掉我们?

婆媳俩吵得凶,父亲在旁说了句:“妈,她这回话糙理不糙,明明就是你错了。”奶奶大怒:“我哪里错了?都是这个坏屄!”母亲毫不示弱:“那也是你找我来的,也是我这贱屄给你们沈家添子添孙、长家当,我哪里对不起你们沈家?只要你能说得出一件。”奶奶骂:“你这烂屄有什么功劳?还不都是我儿子赚的钱让你花。”母亲应声接口:“好好,没错,烧了锭灰壳子到你脚跟前。”“锭灰壳子”是指烧纸钱。

听了这话,奶奶更是怒不可遏,一叠声地骂,母亲说:“你要再这么无理辱骂,我也不客气了。”奶奶怒:“你以为我不敢?你个坏屄,都是你挑动我们母子不和。”母亲也回嘴:“你个老不死的!”

奶奶纵身扑上去就要打,被父亲拦开,她急红了眼:“你个不孝子,自家老婆也管不住,你眼看着她骂我,还不打她?”父亲看看这两边的女人,抬起手来,左右开弓自抽耳光,打了两下,潸然泪下,除下拖鞋,用鞋底再抽打。奶奶和母亲都去拉他,但还是拉不住,母亲扑过去抱住他,夫妻俩一路哭着回了家。

这一架彻底伤了父亲的心,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时都会半夜坐起,再也睡不着。此后的一年多里,他每次上镇经过奶奶家门口,都不会扭头去看一眼。到后来连母亲都觉得有点不忍,看着奶奶眼巴巴望着,只差没开口求恳了,跟父亲说:“我也有儿子。你这样,你知道当妈的是有多伤心?”他也不说话,但我大学寒暑假回来,父亲照例会默默叮嘱一句:“你去看看奶奶,大人的事你不用管。


那次做寿时还精神健旺的奶奶,到第二年冬就身体不行了,去医院一查,说是心速太慢。住院几天,几个子女分摊下来,每家四百八十元。父亲说:“钱没问题,但要个说法——你们平日不来找我,老娘有事才来找我,这是什么道理?”他写了欠条,本来母亲建议写“月底归还”,但父亲咬文嚼字,还是写了“待后归还”,后来大伯母说,“待后归还”就是赖账不还。

那时他们几家经常在一起商量对策,全村人都知道我们家被孤立了。过了些天,村干部老黄来调解,不管我父母怎么解释,他就只一句“少数服从多数”,要我爸妈以和为贵,低头认个错。母亲不快:“调解不是看哪边人多的,那真理有时也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是我不服,但你要讲得出一个理来。”老黄到底拂袖而去。

这事随后闹到了乡里,乡干部来访时,我家里正在装修,爸妈准备在我带女友上门之前,把家里好歹粉刷一下,厅里都是灰桶。母亲一见这阵势,对大伯说:“大哥,什么事一家人不能谈,怎么还惊动了乡里?”大伯嗫嚅:“我原也说不必。他们出的主意。”

坐下来谈了没几句,大伯对父亲说:“你那会能当工人,就是因为老爹下放才有的机会,就该你多出点钱。”其实当年父亲是招工才去的兰州,急怒之下脱口而出:“你胡说!”大伯腾地就站起来:“你骂人是吧,你信不信我们兄弟几个今天揍你一顿?”母亲好言拉开两边:“大哥,打铁有钱赚,打人没钱赚。没必要这么大火气。”她转身向乡干部述说了来龙去脉,最后说:“我就只问一句:我们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乡干部说:“你这老嫂子一听就是有文化的人。确实,不管怎样,老娘做寿独独跳过,这肯定不对,我也是兄弟好几个,没有这样的道理。”

争到了理,父亲把该交的份子钱拿出来,这事就算结了。没过多久,正月初二,奶奶再次入院,住了十来天,大伯、二伯这几家都坐不住了,连六叔也说这样下去只是“灰里埋粪”——乡下的俗语,粪水浇到灰上,消失不见,暗指钱白白扔到水里,跟“铜钿丢在冷水缸里”一个意思。父亲又一次独持异议,坚持这次再不能像上次那样半途而废,一定要看好病才能出院。大伯冷眼看看他:“你要看好病,那钱你来出。”父亲说:“要我多出钱可以,但你要给我个说法。”

由大伯做主,他们到底还是正月十六这天给奶奶办了出院手续,接回了家,到第二天夜里,奶奶就不行了。大姑妈半夜三点来叫父亲时,奶奶已经休克三次了,一醒过来就问:“老三来了没?”硬是撑到父亲跪到床前,子女都到齐了,她才开始断断续续交代遗嘱和财产。一共留下了一万八和几个银元,四个儿子均分(四叔不算),老屋给六叔,戒指等首饰留给大姑。当时母亲在乡镇企业,一年也就能存下两千多,因而这个数目后来让很多乡亲震惊,不知奶奶这些年都是怎么攒下来的。

这些钱分别放在奶奶随身的两个塑料袋里、米缸底下枕头芯里,当着奶奶的面,大伯他们就迫不及待开始清点,由于存放太久,有潮气,钞票都粘在一起,点了好几遍大伯数完了钱埋怨:“妈,原来你有这么多钱,那何必闹得我们兄弟不和?

父亲一直跪在床前,不停地掉眼泪,奶奶轻抚他头顶,凑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妈妈一错也就只一错了。”这是她最后的神智清醒,说完这句话后,熬到清早九点,就此撒手人寰。

在那两天的送葬队伍中,人人都看到,父亲披麻戴孝,一路哀哭,在奶奶骨灰入土时以头抢地,连见惯了乡下葬礼的亲友也都觉得有几分过了,好多人在旁窃窃私语,不知道奶奶在临终前究竟对他说了什么。

乡土散文系列:

(已设置超链,点击篇名即跳转阅读)


姑嫂

远亲不如近邻

独自过活

怨憎会

不会享受的人

表弟的婚礼

活给别人看

亲情与人情

活明白

上海的黄昏

三日谈

乡间故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