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圣经中“拒绝”的智慧
135编辑器
圣经中“拒绝”的智慧
张远来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两难的不情之请,如何拒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功的拒绝让自己如释重负,也让对方豁然开朗。失败的拒绝让自己内疚连连,让对方深感孤立,也会让多年建立的关系功亏一篑。反思圣经中那些经典的拒绝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智慧的法则:
一、立场上坚决,态度上缓和
拒绝之所以让人受伤,往往有几个原因,比如,双方产生了不良情绪,当事人感到没被重视,态度上操之过急。对于我们需要拒绝的不情之请,先倾听、再说“不”。听完对方的陈述,帮助对方找到问题症结,而非立刻为了拒绝而拒绝。拒绝也得拒绝得有人情味。
在耶稣拒绝约翰的母亲要求两个儿子在耶稣的国度中一个坐在左边,一个坐在右边的请求上,这明显是一个令人不快的请求。当时耶稣正在面临受难的压力,而他们一家子却提出了如此无礼也无理的要求。但耶稣的处理方法是,祂首先让约翰一家意识到他们之所求的本质。其次,祂告知那是上帝的主权。在立场上,耶稣坚决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但感觉不是在拒绝,而是在陈述一个真理。其次,态度上,耶稣首先使用的是解惑,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祈求的鲁莽。
缓和的态度需要配合坚决的立场方才成为有效的拒绝。对于生活中那些无理的请求,当事人也许完全没能站在你的角度,或者以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如此,没有拒绝就是对原则的破坏,我们需要以柔和的态度表达坚定的立场。
二、慎重地拒绝,为对方着想
当事人对我们提出某个要求的时候,他一定是出于某种立场的考量。比如,他认为他需要,其次,他认为你或许可以帮助到他。因此,对于每个请求,我们都该尽可能让对方表达清楚。如果我们细读福音书,我们会发现,耶稣的拒绝和他的满足祈求几乎一样多。但无论是面对敌人的无礼要求,还是友人无礼的请求,耶稣从未打断对方的表述。有时候,专注的聆听,让对方完整地表述的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之一。能让对方在表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逻辑问题。或许,对一个不情之请,我们可以复述一遍对方的问题,然后问问是否就是如此。这个过程有时可以让对方发现自己请求的无理。
我们不能让对方感到你是轻易地,就是为了不帮他而拒绝他。不管请求多么看似无理和无礼,我们都不该带着情绪处理,也不能随便拒绝。如果是一个合理化的要求,而我们显然不是合适的请求人选,我们或许可以帮助对方找到另一个方案。一般而言,他人恨恶的不是你的拒绝,而是你的冷漠和对他的蔑视。
三、同理地拒绝,清晰地表达
上帝曾经让撒母耳膏立了扫罗成为以色列第一任国王。但后来扫罗因为对上帝的悖逆而被上帝废弃了。为此,撒母耳十分难过,为扫罗悲伤,他渴望事情还有转机,因此彻夜俯伏在地,向上帝祈祷。上帝安慰撒母耳说: “我既厌弃扫罗作以色列的王,你为他悲伤要到几时呢?你将膏油盛满了角,我差遣你往伯利恒人耶西那里去;因为我在他众子之内,预定一个作王的。”(撒上16:1)
上帝拒绝了撒母耳的想法,但却以一种同理的不可置疑的表述,告知最终的结果,也让撒母耳选择了另一个可行的方案。
无情地拒绝就是表情冷漠,语气严峻,毫无通融的余地,会令人很难堪,甚至反目成仇。而同理心地拒绝,并且帮助让事情圆满。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四、尊重地拒绝,有礼地表达
在完成三次旅行布道后,他执意要回到耶路撒冷述职。这原本是一趟可去可不去的行程。所有人都预感到了这次行程的风险,事实也证明,保罗回到耶路撒冷不到两周就被狂热的犹太人逮捕,还差点丢了性命。因此,一路南下,不停地有人苦劝保罗不要回耶路撒冷。但保罗决心已定,因此,他需要拒绝所有人的苦劝。圣经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
12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说: 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徒21:12-13)
保罗拒绝的方法就是表达了坚定的决心,尊重有礼地拒绝了对方的好意。因此,众人的反应就是: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徒21:14)
在这场难以拒绝的拒绝中,保罗的立场是坚决的,态度上表达了对大家的充分尊重和感激。因此,这份感激与尊重不仅让拒绝成功,也更加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对于那些似乎是为了你的好处而提出的要求,拒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许就是表达深切的感激和尊重,在尊重和感激中表达出自己坚定不移的立场。
五、 温和地拒绝,巧妙地回避
对于对手无理的要求,耶稣常常是温和地反问,我也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回答我,我就告诉你们。如此,回避了问题的实质,也巧妙地避开了对方的纠缠。
那是圣殿前夕的崇拜,礼拜就要开始了,我却内急,好不容易等到厕所有了空位,刚要踏进去,却发现厕所没有纸巾,赶紧折回去找纸巾,结果一出门就被一位阿姨黏上了。我匆匆听了几句,看样子那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完的。于是,我告诉她:我现在很急,我们晚一点再找机会好好聊聊!没等她反应过来,我就匆匆走了。留下一个失望的老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恨恨地瞪着我,我感觉深深地伤害了她!
无独有偶,一位老牧师从讲台下来,已经连续讲了两场道,我明显感到他的疲惫,还有信徒缠着他,我赶紧瞅个机会,将他领到办公室歇一歇。一坐下老人家就感谢我,跟我说起了他曾经的经历。那一天一早开始,他有连续四场讲道。等第三场下来,再陪着一波一波的信徒聊天,已经深感虚脱了。好不容易挨到最后一个,第四场又要开始了。人家刚刚开始倾诉生活的苦恼,看到礼拜即将开始,牧师开口了:“姐妹,可否让我歇歇,去喝口水……”也许是姐妹等得实在不耐烦了,脱口冲着牧师爆发了:“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干这行的吗?我已经等了你一个上午,为什么不能跟我聊聊?!”
谈及这段往事,虽然轻松如过去的一个幽默故事。但老牧师的眼神似乎依旧有种无奈的伤害。当然,也能想象姐妹被拒绝的伤害。正如那位被我拒绝的阿姨,一年后对我的倾诉:“那一年圣诞节,你不愿听我说话,我一直难以饶恕!”
多年过去了,这两件事常会在我心里徘徊,面对这类不情之请,我们是否还有不受伤害的拒绝?其实是有的。那就是温和地拒绝,巧妙地回避。比如:姐妹,你的问题很重要,我们需要更多时间聆听和一起祈祷。现在机会不合适,我们另找机会吧!也许回避性的表述,就不会有最后那个尴尬的结果了。
六、谦卑地拒绝,委婉地表达
激怒人的不是拒绝,往往是态度。对于不情之请,我们有时需要示弱地拒绝,表达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谦卑地表达无知或者无能为力都是一个人修养之高贵,灵性之深厚的表现。当年上帝问先知以西结,结37:3 他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能复活吗?”以西结的回答是:“主耶和华啊,你是知道的。”在启示录中,当长老问约翰:“这些穿白衣的是谁?是从哪里来的?”约翰的回答也是:“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说:“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启7:14)
面对我们应该回避的要求,谦卑地表达自己的无知,谦卑地表达自己的无能为力,这都是最为智慧的选择。
七、优雅地拒绝,谦和地表达
对于我们不该过问,应该回避,或者无能为力的不情之请,优雅地拒绝对谁都有好处。士师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天使奉差遣向马挪亚显现,马挪亚问天使的名字。耶和华的使者对他说:“你何必问我的名,我名是奇妙的。”(士13:18)这优雅的拒绝让马挪亚无法继续纠缠在没有意义的事上,而开始专注天使所传达的信息了。
有个故事说到。一位军属夫人请求林肯说:“总统先生,您必须给我一张委任状,委任我的儿子为上校。我提这一要求,并不是求您开恩,而是我有权利这样做。总统先生,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过仗,我叔叔是布拉斯堡战役中惟一没有逃跑的士兵,我父亲在新奥尔良作过战,我丈夫在蒙特雷战死了。”林肯听了夫人这一席话,很有礼貌地说:“夫人,我想,你们一家为报效祖国已经做得够多的了,现在应该是把这样的机会给予别人的时候了。”看似林肯没有直接回答夫人的无理要求,但却优雅而谦和地表达了拒绝。
优雅地拒绝是把一个应该拒绝的拒绝以同样的原理返还给对方,而反让对方无法拒绝。在日常的牧会中,我们常会遇到信徒询问一个他们原本就知道答案,明知不可为,但又想为之的问题。对此,笔者常会问问对方:“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你都知道答案了,何必问我呢?”婉约的回答,对方就已经可以下定决心做正确的选择了。
八、替代性地拒绝,给对方建议
有时虽然我们应该拒绝对方的要求,但某种情况下,也不妨给对方一条更加可行性的建议。当上帝废弃了扫罗而要求撒母耳去伯利恒膏立耶西的一个儿子的时候,撒母耳告知上帝,如此,扫罗必定会杀自己。上帝则告知撒母耳,可以去伯利恒献祭,在献祭的时候,可以完成膏立的使命。上帝没有接受撒母耳请辞的方案,却给了他另一个更好的建议。
有时,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你的点拨或许才是他真正的出路。“你跟我要求的这一点我帮不上忙,我用另外一个方法来帮助你……”拒绝的同时,如果能提供其它更好的方法,帮他想出另外一条出路,实际上还是帮了他的忙。
九、清晰地拒绝,给对方鼓励
圣经中一个真实的案例是,当年犹太人一再得罪上帝,因此,上帝最终决定将犹太人交付巴比伦的手70年。先知曾为此切切祈求上帝的怜悯,但上帝拒绝了先知的祈求,却给他安慰,许以70年以后会带领以色列人回归故土。
拒绝是一件棘手的事,仁慈的拒绝可以帮助对方看到他真正的需要,给对方鼓励和希望。
十、真诚地拒绝,表达自己的局限
某老板曾要求基督徒会计:“请你过来是要让你包装一下公司的财务状况,以便向银行贷款?”基督徒会计左右为难,知道这是犯罪,但又不敢得罪老板。于是灵机一动,回答说:“我刚刚毕业,经验不足,很多东西都不懂。再说,按财务制度,这样做有些难。老板,您说该怎么办?”会计提出一个反问,又把问题抛给了老板。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某位学友面临立场问题的考问,老师说: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学生知道那个问题的敏感,也知道关乎他的未来。于是回答:“老师,我还是个刚刚入门的学生,很多问题都没有思考清楚,也没有定性的观点,这些高深的问题会有什么观点,全靠老师教诲。”一句话,又把刁钻的思想考试弹回去了。
十一、反问拒绝,让对方知难而退
太21: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这是耶稣面对敌人的陷阱问题常用的方法,他反问一个类似的问题给刁难的人,根据平等原则,如果问题的发起人回避问题,耶稣也就可以回避问题了。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发明了有关电磁学的问题。但在他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前,不少人怀疑电的用处。有一次,法拉第在大庭广众中作完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忽然有一位贵妇人站起来大声责问:“这有什么用处呢?”法拉第看了她一眼,笑嘻嘻地反问道:“夫人,请问,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以问代答,避免了问题的交锋,也让对方在比喻中明白了个中道理。这一点常见于耶稣的各种比喻,都是在以生活中的道理,揭示实际的问题。
这类拒绝的方法在圣经中十分常见。比如,当公权力要求使徒们停止传道时,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徒4:19)对于标榜道德和宗教的犹太公会,这样的反问让他们自己无地自容,使徒没有直接拒绝问题,而是用反问让对方的要求显得毫无价值。
十二、回避性拒绝,指出问题的真相
太17:5 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这是耶稣登山变像中发生的故事。当时耶稣带着彼得等上山祈祷,忽然耶稣变成了神性的荣耀形象。彼得不知所措,提出一个他自己都没有弄清概念的要求——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太17:4)
彼得并不清楚他在祈求什么,正如我们遇到的很多不情之请。即便如此,上帝也没有拒绝回答,而是回避性地提出了问题的真相:表达了耶稣的神性,让人听他,而不是给他建议。
回避性地拒绝是从另一个侧面把问题的真相表达清楚,让人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要求。
十三、避而不答,让要求成风
对于十分离谱的要求,或者是对方一时兴起而没有考虑清楚的要求,我们任何的回应都会让对方十分尴尬。避而不答,回避问题也许是一种好方法。
在福音书中,当众人询问耶稣是否要那石头打死那行淫的妇人时,耶稣先是沉默不答,等众人静下来,才告知:“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众人自知理亏,一个个自动离开了。
另一个案例是在耶稣受审的时候,他一句都不为自己辩护。避而不答,让对方的要求化为尴尬的自导自演的演戏。
拒绝是智慧,也是信仰,只有我们学会了拒绝,我们才能持定人生的方向,坚定我们侍奉的心志,承担我们各自的使命。
十四、避开拒绝,让拒绝不再
箴22:3 通达人见祸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
尽管也许我们能找到拒绝的方法,但拒绝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最好的拒绝的方法,是避开可以避免的一切需要拒绝的场景。正如主祷文的祈祷:“不叫我们遇见试探”,不遇见试探也许就是胜过试探的最好方法,避开需要拒绝的一切拒绝场景,才是最好的拒绝。
下面这些方法是人们常见的拒绝性表述,不啻为一种良好的借鉴:
谢绝法:对不起,谢谢,这样做可能不合适。
哦,是这样,可是我还没有想好,考虑一下再说吧。
沉思无言,让对方知难而退,不便再问。
哦,我明白了,可是你最好找对这件事更感兴趣的人吧,好吗?
啊!对不起,今天我还有事,只好当逃兵了。
运用摆手,摇头,耸肩,皱眉,转身等身体语言和否定的表情来表示自己拒绝的态度。
哦,我再和朋友商量一下,你也再想想,过几天再决定好吗?
今天咱们先不谈这个,还是说说你关心的另一件事吧……
这可不行,我已经想好了,你不用再费口舌了!
这一块我真是没天赋,你就饶了我吧!
真对不起,这件事我实在爱莫能助了,不过,我可帮你做另一件事!
你问问他,他可以作证,我从来干不了这种事!
你为我想想,我怎么能去做没把握的事?你让我出洋相啊。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者QT灵修平台对您有用,请尽情推荐给您的朋友,也算是一种福音的传播。
这是一个:
能与你互动,会解答你困惑的平台!
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关注”
或者搜索“lxrj2016”,选择关注。
微信号:lxrj2016
更多灵修文章,请查看历史消息,或者点击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