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掐尖”优势不再,民办校如何凭借“再加工”能力突出重围?
文|Sophie/Karry/Hans
编辑|Hans
近日,全国各省市的民办摇号政策细则陆续出台,国际化学校的招生方式被迫改变,生源筛选受到限制。在此政策下,国际化学校的生源结构将如何变化?变化之后的学校该如何保障教学质量?
新学说推出的原创视频访谈类节目《越谈》第21期以“民办摇号政策下,国际学校如何提高‘再加工’能力?”为主题,邀请到了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与福州融侨赛德伯学校中学中方教研主任赖日新,共同探讨民办摇号政策下学校的“再加工”能力。
扫描上图二维码可回看本期《越谈》精彩内容
学校的“再加工”能力
问题1: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对学生的“再加工”培养有哪些方面?
我们将从包校的全人教育理念出发,坚持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再加工”需要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包括品德、智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这也是我们“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
问题2:您认为国际学校的“再加工”能力涉及哪些方面?
谈论国际学校对学生的“再加工”能力时,首先要考虑“再加工”的目的所在。就目前情况来看,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海外大学的入场券。
同时在“再加工”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熟悉海外大学的教学模式等,以便学生与海外大学的学习生活无缝对接。
最后,“再加工”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些终生的学习方法技能和学习品质,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因此基于以上目的,我认为对学生的“再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教育方面;二是大德育教育方面;三是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和学习品质方面的“再加工”。
生源及出口变化
问题3:摇号政策下,民办双语学校的生源结构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尤其对于K12一贯制学校来说)
实际上,从目前上海民办学校报名的比例来看,民办小学报名人数与招生计划数比约为1.41:1,与2019年基本持平。
但在摇号政策之下,对于家长来说在报名时需要对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有全面了解。比如包校的高中课程是IB课程,从目前大学录取的情况来看,在接受IB教育后学生还是以出国为主,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需要理性的思考。
但是家长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所在的学区公办学校办学质量高,所以这些学生的家长可能会不考虑民办学校,而如果家长认为所在学区的公办学校不是他理想中的学校,家长可能会考虑进入民办学校。这就会引发一个问题,家长对学校的理念、课程、办学质量是否能够全面的了解。
当然,民办学校生源结果会有哪些变化,我们还需要根据摇号的结果出来再看。
问题4:国际学校学生的升学路径将会发生哪些改变?
我们学校是一所英式学校,目前在高中阶段开办IGCSE/A-LEVEL课程。就我的观察来看,在新的招生政策下生源会发生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如果没有“摇中”入读心仪的国际学校,可能会回到体制内参加中考、高考,在国内读本科,以后再考虑是否出国继续深造;或者有的没能入读心仪的学校,直接选择到海外留学,加入低龄留学群体。但受近期疫情影响,家长可能暂时不会选择让低龄孩子留学。
按照以往的主流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学校会开设IB、AP、A-LEVEL等三大课程。但如果生源发生很大变化,学校则有可能考虑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课程项目。比如开设艺术高中、中加课程、中澳课程、中美课程等“所谓的”双文凭课程等满足学生多元的出口需求。
学生和家长也会更加理性地了解学校的定位、办学层次等,在国际学校较少的地区,如果学生都要“挤”进同一所学校,那学校可能就要考虑多元出口方向,我就把它称为“3+N”的出口模式。
最后,可能有一些学校现在办学只有出国一个方向的“单轨制”学校,或许可以考虑“双轨制”的办学模式。学生能够参加中考,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出国或者中考后入读国内高中两个方向。
包校是一所国际化的中国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不是国际学校,关键的培养原则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的专长就会得到体现,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形成“头脑风暴”。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比如在今年的线上教学中,一些家长和学生会一起听课,家长就反映“外教在上课的时候,为什么40分钟仅讲了20分钟而把材料抛给学生思考?”实际上,外教的方法是给学生资料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对资料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智商并没有很大差异,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社会实践方面,包校把让学生到国内外艰苦地区支教作为一门课程。比如去年暑假有学生去非洲、安徽的偏僻农村支教,在疫情期间也和这些学校有很多的联系。这些实践可以让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因此,在摇号政策之下,作为学校既要看到学生学业水平可能层次不齐的情况,但关键是要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培养。
面对变化,学校之策
问题5:面对生源变化,您认为学校的教学形式、培养模式、班级设计等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教育的改革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因此学校就需要重视课程改革。包玉刚实验学校做了“上海+”与“国际+”的创新实践,“上海+”课程坚持上海课程的理念、标准、方案与教材,引进、吸收、融合国际课程中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国际+” 课程融合了上海课程和精选国际课程,开设IGCSE和IBDP课程,同时做好中方四门课程(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的教学工作。包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上海的基础课程,了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高中阶段是IBDP课程,同时还要学习中国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IBDP课程并不是短时期的,而是长时期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水平提升。
另外,包校还注重学生特长的发展空间。比如包校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每天为1小时,中学阶段是两个小时。在今年疫情期间返校复学后,同学们都能生龙活虎地参加体育活动,实际上体育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体力,更有对心理和意志的锻炼。
所以,这种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是可以应对摇号政策之后学生水平可能参差不齐的状况。包校认为大部分孩子都是优秀的,即便个别学生入学时有差距,这也是可以在今后的教育中赶上来的。包校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并且注重学生先天潜质的发展,但每一个学生的先天水平和后天的发展的情况也不是确定的。比如,包校第一届有位被哥伦比亚大学提前录取的同学,后来成为了学校学生会主席,爱看书,会弹古琴,精通击剑和芭蕾,中英法文写的诗得过校园文学奖项,还在哈佛公开辩论赛等国内外辩论赛中多次获奖。
因此,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是不可能让学生考上好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在包校家长和学校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样就不会让家长只看见学生的短处。比如包校在高中时实行走班制,在走班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短处可能会是别人的长处,因此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我们常说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是两个苹果,但是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的碰撞会产生很多思想火花。在不断的碰撞过程中,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包校建校时并没有建成只招收外籍子女的学校,而是办一所国际化的中国学校,就是要让中国的学生在走向世界的同时热爱祖国,也可以让世界的学生了解中国,对中国有感情。包校创办时,由于社会上对包校还不了解,我们像发小广告一样招收第一届学生,当时许多学生是没有双语能力的,但经过我们学校创办者、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的不断努力,学生们也走向了成功。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收获,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理念,对于摇号政策来说,坚信这种理念才能更好的应对摇号政策之后的变化。
问题6:从课程角度,学校该如何提升“再加工能力”?
在招生新政下,学校的“再加工”能力本质上是对学校课程设计与教师课程实施的应变能力的考验。学校做到全纳教育,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每届生源都不一样,学校课程每年都有动态化的调整。
目前情况来看,“生源优质”这一前提相对较难实现,更加多元化。而且学校每年都会“摇号”招生,生源更加不稳定,从而导致学校课程会有动态化调整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或者增设相应的课程,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源群体。
例如,提到德育课程,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传统德育或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而我这里谈的是“大德育”课程,既包括中国国家中小学德育课程指南,也有英国的PSHE 课程,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与健全学生人格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生涯的规划与关爱体系也全部融入到其中。同时,学校的老师“人人都是德育老师”。
其次,如何进一步细化中西融合课程。当学校外教占比较大时,中西课程融合则更多是以主题话题为主,现在可能需要更留意中考知识点的融合以便参加中考。核心问题则是如何增加课程的层次感,让课程设计更加个性化,包括综合性课程。例如stem 课程、教育设计课程等。通过活动课程、实践课程触击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动机。
往往入读国际学校的学生,家境较为优越,而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信心不太浓厚。那么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激发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动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例如,组织学生与自闭儿童一起参加活动、去山区进行持续性的支教活动,或者参加农村的农事体验活动等,让学生能够逐步感悟到学习的价值不仅是让自己过得好,同时也是帮助他人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
问题7:为了适应不同升学需求,学校的升学指导工作需要从哪方面进行调整?
我们也很希望学生可以考取国内的大学,但是目前凭IB课程的成绩还不能考国内的大学,还是以国外大学为主。我们的升学指导办公室,从九年级开始就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量身定制的指导,高中阶段会和学生、家长一起讨论专业的选择和发展。因为IBDP课程的种类多,为升学指导提供了很大空间。
在课程教学和升学指导的过程中,学校并不是给学生观点而是给材料。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升学时交出有创意的答卷。因此,学校的升学指导工作中不仅要考虑特长和发展方向,也非常重视课程和教学,并且需要与老师共同商量“如何让孩子扬长避短”,给考取国外优秀的学校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8:民办摇号政策对学校的哪一项“再加工”能力要求最高?如何提高?
上面有提到未来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会更加理性,选择包玉刚这样的名校时学生自身会很清楚“我适不适合这个学校,我要不要参与摇号”这些问题。但针对新办学校,或者当本地区只有一家学校时,“幸福的烦恼”可能会更加明显。
我认为招生新政对学校的“知识加工”能力较为严格。首先,母语教育是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载体,也是德育教育的载体,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走得出去回得来”。
其次是对英语能力的加工或提升。以往我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说,“国际学生得英语者得天下”。只要学科知识扎实,再加上英语好,学生基本会被很不错的海外大学录取。
最后就是德育要求。如果生源差异较大,学校则应在学生管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
精彩互动问答
Q:摇号招生之后,不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也意味着家长水平不同,应该怎样做好家校沟通?
其实,在今年的线上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家长不理解的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要互动,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况,由于一、二年级学生需要家长在身边陪伴完成一些课程内容,当有互动时但在课后教育行政部门就收到家长的投诉,认为老师和学生互动太多。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建议学校减少互动,不要给家长增加负担;但第二天又接到了投诉电话,家长认为互动太少了。这就说明家长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与学校取得一致非常重要。
为了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理念,包校的家委会(PTA)会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比如家长会把实际发生的故事排成戏剧演给学生看,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品德、提高学业水平等。也希望在这次摇号以后,能够让这些通过摇号进入学校的家长融入到学校,在不断了解、参与学校教学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形成合力。
在IB学校有学习者社区建设,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方,家长、学校、学生、老师一起共建,在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达成一致。就像刚才吴校长提到的,家委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像我们学校,每周都会针对家长组织培训,学校老师也会组织对学生的培训,让家长和学生都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未来可以考虑用“老”生家长带动新的学生家长,在教育理念上跟学校一致。新生入学后学校就要组织对老师和学生的相关培训。
相关阅读
海外高校KPI红色预警|美国高校入学率下降15%,英国损失高达10亿镑!
做好学科教学就够了?合格的国际学校教师至少掌握四种能力!
从组织管理到薪酬福利,两所国际学校人才管理实战经验分享
公民同招是为“择校热”降温,还是在教育公平里制造另一种“不公”?
研究报告
《重构新现代课程》《中国国际学校指南》《国际课程在中国》《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建校管理
新学说咨询----让办学更简单!
人才发展
新学说国际学校校长研修班新学说国际学校运营管理培训
行业活动
三点一校
行业研讨会FIT国际教师风采大赛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联系我们
座机:010-52468286媒体推文及行业活动联系:灿灿 13810482906行业咨询与商务合作联系:小新 150109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