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几度反转的《调音师》,还是“他者化”的印度电影吗?

张张 拖鞋哥新传考研 2019-08-21

 

作者 | 张张

编辑 | 小花

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 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20级新传考研交流3群:231813627



在电影史上,一部仅14分钟的法国短片《调音师》曾轰动世人眼球。8年后,其加长版同名印度电影上映,一举拿下了2018IMDb印度最高分影片。




今年4月3日,国内正式上线的《调音师》以其极具创意、险象丛生的惊悚故事,获得豆瓣8.3的高分好评,认为该片好于93%的喜剧片与悬疑片。


不少影视大v更是称赞“该片为今年第一部悬疑佳作”。

影片描述的是假装盲人的钢琴师阿卡什因一场私人音乐会的邀请成为凶杀案目击者,而后一步步坠入深不见底的漩涡之中。从“爱情励志”到“小丑大恶”,人物的经历离奇又惊悚不断。

剧情的反转是考验编剧功底和导演拍摄技巧的试金石,《调音师》正是利用各种偶然性的巧合与反转,过山车式地揭示一个个为私欲相爱相杀、面貌丑恶的人物群像,借此暗讽当下印度普遍存在的社会弊病,并在看似说破实则留白的结尾中给予观众广阔的想象。



《调音师》虽利用已有的故事脚本,却结合印度社会的尖酸现实,依靠创意想象改编成一部充满印度色彩的悬疑电影,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在扩充电影内容的同时,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1.丛林法则下丑恶的人性


人前,男主阿卡什化身“盲人钢琴师”,出门必备黑色墨镜,拄拐杖,一有人问起,总是那句早已背熟的台词:“小时候被板球击中脑袋,视神经受损”。人后,摘掉眼镜的他又是另一副面孔,躲在一方小天地里为所欲为。



阿卡什的盲并非生理上的盲,而是道德上的漠视。他能多次“虎口逃生”,靠的不是善良,而是忍辱负重的厚黑学。当阿卡什得意于自己的完美人设时,这种盲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瞎。而与男主的“眼盲”形成讽刺的,是片中人物的“心盲”。


影片一开始展示了男主的励志到爱情的美好,中场却急转直弯展现悬疑的惊悚,最初的欢快不过是为后文的邪恶做铺垫。在这个小世界里,一切不过是一场被利益牵绳的皮影戏,其中的人无可奈何又义无反顾。


真瞎后的阿卡什为逃离西米情夫曼诺拉的追杀,晕倒路边被突突车母子救起,本以为回到安全地带的他不料将被变卖器官;为赚取巨额敲诈款,阿卡什众人又连成统一战线,可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合作是多么不牢靠,在前往收取赃款的那天,阿卡什被绑起来,无法前往现场;而篇末医生明知西米歹毒,仍然敢冒高风险,企图利用她的器官换取收益。


这些反转看起来生硬又突兀,明显是导演刻意为之,但却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讽刺意味。没有所谓善意的救助,只有时刻准备着的无限杀机。所有角色的行为动机背后都源于对利益的追求,人性的丑陋与自私都在一次次以为正义即将占据上风时狠狠地打了观众一记耳光。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永远只有利益才是最好的朋友。若是利益的“蛋糕”受到一丝威胁,印度人便不会在意到其他人的生死,没有同情、没有怜惜,有的是无尽展现人性丑恶的一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生存法则同道德的悖逆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



从人盲到全员心瞎,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印度社会的黑暗与扭曲。阿卡什到底有没有说谎,故事的版本真如他叙述的那般还是另有隐情,这其中的疑点与情节的矛盾,让人不得不重新发出对善与恶的拷问。、


2.他者的印度电影与话语权的争取


2009年,印度教育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进入中国并取得不错成绩后,10年来,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登陆中国影院。除却特有的歌舞表演,屡屡获得高票房收益的印度片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可以看到如今的宝莱坞已经在世界的电影行业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但曾经的印度影业同样遭遇困顿期,同样不过是西方世界里的“他者”。


从1913年的黑白默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开始,印度影业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虽曾经历50年代“黄金时代”的新浪潮时期,但印度电影题材不过是不断上演的美女加歌舞,亦或是英雄斗黑帮的一场场永不改变又永不停歇的幻梦。到了90年代初,为人诟病的题材重复庸俗、模式僵化、影片的粗制滥造更是雪上加霜,使印度电影陷入前所未有的颓败之中。



而相比财富和科技快速聚拢的西方,东方刚起步的有如初春开化的陈年冰冻的缓慢进步即刻被消解到无形,依仗着现代文明的成熟,西方早就已经将话语的权柄牢牢握在手中。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影业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时,“宝莱坞”不过是在名字上与“好莱坞”沾亲带故的陌生汉。


时间上不占据优势、技术与电影理论的滞后,加上自身发展的困顿,西方影业里的印度“他者”,在自身文化版图中陷入自我矛盾,在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又陷进“一言不合就跳舞”、剧情拖沓的刻板印象里。


但苟延残喘的印度影业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找到了重生的机遇,把影片题材由以武打为主转向以社会生活为主,印度电影开始关注社会,由此加快了电影转型的步伐,并形成了后来的“新概念印度电影”。也依此,印度影业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争夺战中开启了新征程。


从而慢慢出现了“三傻”中敢于用智慧打破印度传统教育的兰彻,喜剧式地呈现印度的教育问题;也有讽刺印度女性的稀有与地位卑微的悲剧《没有女人的国家》。此次的《调音师》不过也是在深刻揭露社会弊病的基础上转化其风格,在喜剧基础上定位悬疑。



综合近年来多部电影不难发现,重新崛起的印度影业采用了批判的叙事视角,试图从自身文化宗教传统中探索出一个文化新主体,并依此建立了一个独立于好莱坞的极简叙事的艺术风格,成为话语空间中逐渐崛起的另一极。


而《调音师》更是抛开了主角“伟光正”的叙事模式,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辛辣地揭露现实的黑暗,从而不仅让它在国内影业走红,更在海外市场站立一席之地。


而印度社会矛盾丛生、社会问题尖锐,恰是电影行业得以不断挖掘的源泉。正如《大象之舞: “宝莱坞”如何讲述“印度故事”》中所言: “……它脱胎于宝莱坞近百年成熟的电影工业,却根植于南亚次大陆由神话、宗教和民族历史积叠成的富饶深厚的文化土壤 。


不过说来勃勃兴起的印度影业,也同样存在价值观深度挖掘不足、衍生产品开发不够等缺陷,一旦新的电影掀起超高票房记录后,批判的转向也就开始了。当《调音师》的热度高潮逐渐走低,未来的印度影片是否只能做到不断挖掘出社会弊端与残酷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许莹. 印度电影《调音师》:让观众参与到电影叙事的架构中来[N]. 文艺报,2019-04-12(004).

贺卫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研究——以印度电影国际化为借鉴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05):121-128.

宁琬. 亚洲:崛起印度电影新势力[D].中国传媒大学,2008.


作者:

张张,拖鞋哥2018级学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主编:

希希,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songvoyager,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图片:

来源于网络



热点文章合集


从武大赏樱冲突事件看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盐城响水事件,主流媒体该如何回应舆情,舆论引导

咪蒙等被封禁,对传统媒体有哪些启示?

黑洞为何刷屏?从素养、理解到公众参与,我们应当重新认识“科学传播”

996:互联网公司应该走向人性化

巴黎圣母院 | 百年的文化压抑与无处安放的民族精神

童模被打事件 | 别用成名的想象绑架童年

杜蕾斯的“性暗示”: 营销活动,符号转喻的雷区在哪里?






本周课程

4月23日   19:00~21:00   第七讲  小甜甜

《新闻体制与经营管理》


4月25日    19:00~21:00  第四讲  小甜甜

《新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失范》


4月27日   19:00~21:00  第五讲  慕青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领取《新闻学基础》2折优惠券

只要199元

点击↓↓↓

去年听课人次11.1万,为什么这节《新闻学基础》值得每一位新传考研人细品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始每天的名词打卡



四月择校课来袭!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上课地址↓


 2019版75校真题合集 

找我拿!



喜欢我们就记得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