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原莞尔《战争史大观》:军队的编制

风灵之声 风灵 2020-09-13

编者注:本篇为石原莞尔《战争史大观》的正文部分。原书中有些不正确的用语或者观点,例如“支那”等等,为保持原文原意,对原作者之意不做粉饰修改,读者应作出辨别。


战争史大观


翻译 老狼是也


第一篇:《战争史大观》纲要
第二篇:石原莞尔的思考——《战争史大观》的由来
第三篇:《战争史大观》——从早期战争到腓特烈大帝
            《战争史大观》——拿破仑的战争  

            《战争史大观》——从拿破仑时代到第一次欧洲大战
            《战争史大观》——第二次欧洲大战
            《战争史大观》——战斗方法的进步



第五章   战斗参加兵力的增加和军队编制

 

第一节      兵役

 

文艺复兴时代,因为火器的使用诞生了新的战术,而在小邦林立的状态下,平时负担一支军队是困难的,只在需要之时才雇佣军队。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也出现了拥有常备雇佣军的情况,兵员数量也逐渐增加。雇佣兵时代末期,腓特烈大帝仅拥有四百万人口,却常备着十几万的庞大军队。为此,财政的负担也非常之大。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对军队的更大需求。于是在贫穷的法国,首先断然实行了全民皆兵。欧洲大陆诸强也逐渐进行了效仿。兵员数量开始增加,而随着国际形势紧张和军事的进步更促使军队扩张,到第一次欧洲大战时,已经是凡健康男子都需要服兵役了。


在第二次欧洲大战中,大陆军国主义的苏联站在局外,法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而且陆上作战因为没有达到第一次欧洲大战那么大的规模,还没有第一次欧洲大战的大部队作战,但是列强都具备一旦必要之时全体健康男子都拿起枪来作战的准备。


日本处在极东的位置,需要对抗的陆军武力不过是通过一条西伯利亚铁路长距离运送过来的苏联军队,这样日本可以免去兵役的男子很多。但是苏联在极东地区大幅增兵,又随着支那事变的进展,日本增兵速度急剧加速,全民皆兵的效应显现出来。根据事态的发展兵役法做了相当根本的改革,而且我相信还需要做更加彻底地改订。


国家总动员是以最合理地综合运用国民力量为第一前提。教育的根本革新使国民的能力得以最大开发,同时确立制度规定国民在一定期间需为国效力。即,要服公差公役,而兵役是公役中的最高级别。


关于公差兵役,今天的征兵检查毕竟还不能最为合理地发挥国民的能力。教育制度和征兵检查制度加以合理统一,对智能、体能、特长等进行了综合调查,才能根据个人的特长决定其能够充分地为国做奉献的合理方向。


我们应该编制这样一个绵密的计划:在战争时以需要动员的兵员数量为基础,可以把某个年龄段的男子全部召集起来。这个年龄段内不能从军的人员,全部根据国家需要从事相应工作。私营企业的工作则全部由这个年龄段以外的人员来承担。


由于空军的发达,进行城市轰炸,受到损失的不仅仅是军人。如果全部健康男子从军成为当今既成的观念的话,就达到了彻底的全民皆兵,但世界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新时代。全体国民卷入战火的漩涡将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


今后将到来的决战战争,作战的目标不仅限于军队,而是国民、敌国的中心,即首都、大城市、大工业地区将被列为战争目标,这在此次英德战争中已经明显地反映出来。


不论老弱男女,甚至山川草木、家禽家畜,都免不了要接受战火的洗礼。这说明,全民皆兵将真正地彻底实行,它需要全体国民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能够毅然决然地忍受这样的惨祸。


以空战为主的这一战争,大概就不像地面战争中使用军队攻击敌人需要那么多的兵力。地面作战的场合,为了得到无数的兵员采取全民皆兵,谁都有可能被拉上战场。今后的战争,大概只有特别适合条件的少数人员作为义勇兵被采用。可以说意大利的黑衫队和希特勒的冲锋队就展示了这样的方向。


所谓的义勇兵,并不是今天为止曾经采用的雇佣兵的别称。国民全体受到统制训练,全部服公役,并且都充满着奉献的精神,而真正的滴水不漏地完成举国体制之时,被委派担任武力战斗的,将是挑选出来符合所需条件的人员。所谓义务有欠消极,称之为义勇,才更加积极,才是出于自发而表现出来的更加崇高的行为。

 

第二节      国军的编制

 

腓特烈大帝时代,兵员相当多,而意外地从事实际作战的兵力为数有限,作战是根据“会战序列”来进行编队。这是因为在主将统帅下统一的运动作战,几乎就像今天的师团一样。


拿破仑时代,已经把军队的单位编制为师团。接着,又产生了军团,这是军的编制。


拿破仑动用最大兵力(约四十五万人)是1812年对俄国的远征作战,其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尽量在国境附近进行决战,以避免侵入不毛之地而陷于被动。这是拿破仑基于1806~1807年在波兰及东普鲁士作战的痛苦经历而得来的教训。当时他为此尽可能地做了周到的准备。


拿破仑采用的作战方针是,派出一部分军队开往俄国一直垂涎的华沙并在那儿牵制俄军,主力集中在东普鲁士,拟以此冲击敌军侧翼一举将敌人全军予以歼灭,从而迫使其降伏。主力军分为两个集团推进,拿破仑亲自率领最左翼的大集团军,同时对全军进行指挥。


按照今天的常识来看的话,拿破仑编制的三个方面军,由自己统一指挥是当然的事情。但是,以当时的通讯手段来看,三军的统一运作极为困难。即便是拿破仑,可以说他也不能从当时的习惯中解脱出来。无论怎样,在统一运作不充分的情况下事实上分作三路大军,这就造成了拿破仑在国境边上失去了仅有的若干难以捕捉到的决战良机。这就是为了统一运作付出的代价,以及军队编制不尽合理的战例。

(参见图表No.21)


毛奇时代已经将军队编制成数个军,置于大本营的统一指挥之下。施利芬进行了扩军和实施彻底的歼灭战略,但是萧规曹随沿用了毛奇时代的军队编制。这在欧洲大战爆发初期,导致了1812年拿破仑的同样错误而品尝了苦果,这也是令人深省的战例。


德国以第五军为回旋的轴心向凡尔登进军,第四军与其相衔接,直冲法国第四军而去,以第一、二、三军的德军主力进行运动,应乘势形成对法国第五军和英军的围歼态势。


德国第一、二、三军由第一军指挥官统一指挥的话,或能够捕捉和围歼法国第五军及英军并使得国境会战取得彻底的胜利也未可知。那样的话,马恩会战就能在更加有利的形势下开展。然而,德国大本营没有亲临战场统一指挥三军,而且任命第二军司令官比洛(Karl von Bülow,1846年-1921年,一战时德军元帅—译注)临时指挥这三个军。第二军司令官比洛是个老军人,具有绅士风度,又受到德皇的很大信赖,但缺乏战略意识,又与具有活力的第一军司令官意见相左。比洛一味地谋求安全,为此把三军聚拢而没有投入作战,丧失了战机,让敌人逃逸。


对于拿破仑在1812年的军队编制和运作有深刻研究的德军参谋本部,在1914年竟然就这样遭受了同样的失败。1812年作为拿破仑的三军编制并设立统一司令部,可说在当时是很勉强的。但1914年德军正确地设置了对右翼三军的统一指挥,万一没有设置的话,大本营自身进入第一线,应该在这最为重要的时刻直接指挥三军。

No.22

 


随着战争的进展,德军为形势所迫编制了方面军。而如果德国在会战前就将第一至第三军编成一个方面军的话,对于战争的命运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它说明了不能把握现状,也就缺乏对将来的预见。这是个值得重视的深刻教训。

 

 

第六章  将来战争的预测

 

第一节      下次的战争是世界最终战争

(待续)

相关文章:
石原莞尔《战争史大观》:战斗方法的进步
石原莞尔《战争史大观》:第二次欧洲大战
大陆法系的法院系统:不是法院的“行政法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