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过没?服不服?“年度十大金曲”TFBOYS包揽七首,还有一首是鹿晗

爱地人 北青艺评 2019-06-17

前不久,新浪微博的“亚洲新歌榜”,公布了2018年年度十大金曲。这个榜单一经公布,引来了一片哗然,说它是华语乐坛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十大金曲榜,丝毫不为过。


在这个榜单中,TFBOYS家族的三名成员,包揽了其中七首歌曲,其它三首金曲则被黄子韬(2首)和鹿晗(1首)瓜分。用娱乐行业的术语来形容,这五个拿到十大金曲的歌手,都是这个时代的流量艺人。

这个年度“十大” 至少比“分猪肉”真实

“亚洲新歌榜”是新浪微博推出的一个榜单,微博的互联网属性使然,也使得这个榜单评选的年度十大金曲,只是一个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数据本身不涉及专业性,但数据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其实,即使是在互联网还没出现的时代,美国流行音乐市场也有像“公告牌”这样纯粹以数据进行各项分类排名的排行榜。套用大家都熟悉的一句广告语,像这种数据类的音乐榜单,它们不生产审美,它们只是潮流的搬运工。

此处不细究这个“亚洲新歌榜”在数据统计上是不是做到了最真实化,但从TFBOYS三名成员能拿到七首金曲这个结果来看,至少“亚洲新歌榜”比起有些人人有份的“分猪肉”型音乐奖,倒更接近事实真相。因为完全人工干预的奖项,肯定会把十大金曲所能得到的置换资源最优化,让十个歌手拿到十大金曲,反倒是最具性价比的结果。

至少比起人为的“分猪肉”,用数据来体现流量,反倒更接近于流行乐坛的现状。

质疑十大金曲的,大多是“过来人”

但“亚洲新歌榜”的年度十大金曲,还是受到了铺天盖地的争议。有些人说十大金曲里一首都没听过,有些人说华语乐坛后继无人,也有些人因此怀疑金曲的定义,直到开始怀疑人生。而这里的“有些人”,除了普通歌迷之外,甚至还包括音乐行业的从业人员、资深媒体人,以及圈内的音乐人。

这种反馈结果,如果从社会学和心里学的角度,倒很像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因为“亚洲新歌榜”的票选参与者,大多数都是“95后”,这个年度十大金曲榜单,也可以说是“95后”歌迷群体音乐喜好的一种反应。与之相对应的,质疑并诟病这个榜单的,大部分则都是歌迷群体的“过来人”。

这些“过来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偶像,而这些偶像如今在华语乐坛的成就,早已经盖棺定论,甚至永存于殿堂之上。受到这些偶像及音乐作品的影响,也形成了这些群体各自的审美价值观,以至于在后来形成一种审美定式。

此情此景,难道不是似曾相识?听罗大佑长大的一代,看不上听“四大天王”长大的一代;听“四大天王”长大的一代,又瞧不起听周杰伦长大的一代;听周杰伦长大的一代,后来又将矛头对向了李宇春、张靓颖等选秀一代……如今,这些属于不同断代的歌迷,终于在“鄙视”TFBOYS、黄子韬和鹿晗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但事实结果呢?周杰伦成了华语乐坛划时代的音乐人,李宇春、张靓颖们除了依旧活跃在第一线外,甚至还在审美、价值观、正能量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一首都没有听过 怪谁?

回到音乐层面,这次“亚洲新歌榜”年度十大金曲的争议,主要还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像“一首都没有听过”这种论调,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既然已经是年度十大金曲了,竟还能够“一首都没有听过”,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不在少数,问题出在何处?

其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华语乐坛在近两三年,确实出现了一个迅速迭代的现象。和影视圈五年不追剧,几乎就不认识年轻一代男女主演类似,如今很多音乐节目、平台上的歌手和作品,也和五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是从根子上的变化,以至于十年前还在流行的周杰伦、王力宏,如今都已经成了“老一辈音乐家”,成了许多节目里的导师,以自己的行业经验训诫起了后辈。

歌坛代有新人出,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甚至也是娱乐圈、乃至任何行业的一个必然规律。但这两年的华语乐坛,在歌手的迭代间,则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也在悄然间进行了失代,那就是审美。

就以这次“亚洲新歌榜”的年度十大金曲为例,有超过半数的作品,都是用EDM方式制作的单曲。这里的EDM,其实已经不是最早所定义的电音舞曲,而是一种以电音逻辑制作的流行音乐,这种音乐制作方式,如今已经成为国际乐坛的主流,并且已经渗透到R&B、说唱等等各种音乐细类。也可以说,用EDM的方式进行编曲,已经替代传统的乐队模式,成为了当代国际音乐潮流的主流。

而像鹿晗的《触发(Set It Off)》,易烊千玺的《Unpredictable》和《Nothing to Lose》这样的作品,其音乐幕后团队,甚至直接就启用了国外知名的音乐人操盘。比如《Nothing to Lose》这首歌曲的制作人,就是曾经获得过六座“格莱美”奖座的Harvey Mason Jr.,他们本身就代表国际化的顶尖潮流与技术,并让鹿晗、易烊千玺的这些作品,已经完完全全的国际化。


偶像在迭代 音乐也在迭代

除了用EDM的方式制作和呈现歌曲之外,华语乐坛的音乐迭代,还体现在音乐内容与上一代的完全不同。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华语流行音乐基本都保持了一个主歌加副歌的结构,尤其是副歌第一句,更是整首歌曲的精髓所在,大部分歌曲还把副歌第一句,直接拿来当歌名用。比如《让我一次爱个够》、《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等等,都是这种模式化创作的代表。而在新千年开始之后,以周杰伦、陶喆、王力宏和林俊杰为代表的歌手,则又为华语乐坛输入了R&B、说唱等曲风,在音乐制作的电气化,以及中文断句等等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更新的改良。

即使周杰伦那个时代,主副歌的结构还是基本存在。但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因为歌曲制作的电音化,使得现在的很多作品结构偏向于电子音乐那种更自由的制作逻辑。歌曲不再有明显的主副歌,而是在强调氛围化、情绪化的同时,形成了诸如Intro(序曲)/Verse(主歌)/Build-Up(过渡)/Drop(高潮)/Breakdown(解构)/Conclusion(尾章)这样更为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根本性上的变化,打个未必完全恰当的比方,那就是习惯了文言文的人,突然有一天面对都是白话文,其不适应和茫然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很大程度上,音乐属性的迭代,也造成了很多人对现在许多新音乐形态的不适应,比如不懂歌手到底在唱什么,比如质疑一首歌为什么没有明确的副歌。而诸如此类的疑问,也曾经发生在十几年前。比如听惯罗大佑、李宗盛那种文字顺畅、言简意赅型歌词的歌迷,对方文山那种“东拉西扯”的文字拼贴,同样会有一种不适应症状。

更何况,这一次的音乐迭代,还要比之前的几次音乐迭代来得更猛烈,并且因为国际化团队进驻的背景,让当代的音乐迭代和传统的华语流行音乐,甚至没有了任何传承的关系。


批评年度十大的时候,你在批评什么?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因为偏见造成的误解。

比如很多人对于TFBOYS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他们对于艺人的认知没有及时更新。

现在的易烊千玺,不说声线上生理性的成熟,就连音乐属性上,也和几年前有了跨越式的升级。而很多人在质疑年度十大金曲的时候,甚至完全没有听过他最新的作品,但这却不妨碍他们去否定这些新晋流量艺人。实际上,他们有时候只是否定这些艺人的年龄和资历。

其实除了这个榜单中出现的歌手作品,其他像吴亦凡、张艺兴、蔡徐坤等等歌手,也都是这个时代流量艺人群体里,音乐属性比较高的例子。你不能因为他们流量高,就因此反证出他们的音乐不好。就像当年提及实力派就是好人,说到偶像派就像坏人;以为唱摇滚的都有文化,唱舞曲的就一定娱乐这样怪标准一样。流量,其实只是一种客观事实,并不能体现出音乐属性的高低。

而且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时间一直在向前走,音乐潮流也会不断进化。进化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好坏之分,它们都只是音乐在不同时代必须会有的形式体现。鄙视链不应该应用在音乐审美上,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真心为音乐付出,努力创作和演唱好音乐的艺人,就都应该值得尊重。

文| 爱地人



往期精选


《邪不压正》原著作者谈《侠隐》:最合适的改编者既不是姜文也不是李安,而是 ……


“药神”的瑕疵不必放大 有很多东西都比艺术重要,比如良知和悲悯


除了李斯特、裴多菲、茜茜公主,你还可以这样“看见匈牙利”


莎士比亚掀起的那场暴风雨,就这样成为东欧新旧交替后的梦幻泡影


对话毕飞宇:我不摘桃,我也不背锅


西贡人在巴黎的辛酸与怅痛,为何一样也能戳中我们?


国博这个大展到底怎么好?“无问西东”的“西”到底有多“西”?


比起红发女人,我更怀念那个渣男和小贩


历尽劫波后,女人们总是变得更强悍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