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千秋颂】没有手机,古人是如何分享“朋友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朋友圈似乎已成为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标配”。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一部手机背后所连接的大千世界,通过小小的屏幕,我们能随时随地地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它成为了了解一个人、记录一件事、传播一个信息的最便捷渠道。



如果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看,手机就是一种覆盖人群广泛的媒介形式,而手机上所呈现的内容,无论是朋友圈、新闻、图片、视频等等都应被称之为“媒介内容”,也就是“信息”。那“媒介内容”带来的,更像是短效的态度转变,而“媒介形式”,则更多是长期性的宏观变化,两者相辅相成,成为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提出一个争议性较大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其含义指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开创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你又怎么看呢?来留言区和我们一起探讨呀)


不管从什么角度,我们无可否认的是,媒介是一种承载、传递知识的载体。而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聪明古人们更早已创造了传播的媒介,今天我们来看看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古人们又是如何分享自己的“朋友圈”、传播信息?事不宜迟,跟上节奏,一探到底!



在漫长的远古时期,人类先祖在沟通交流、生产生活乃至繁衍生存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碍,“结绳记事”成为了当时人们摆脱时空限制,对事实进行记录、传播的先进手段之一。



据资料显示,“结绳记事”是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 如果你有留意我们的推送和展览,一定也会在华夏民族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伏羲氏身上发现它的“蛛丝马迹”。


谁在cue我


《周易·系辞下》记载道,“上古结绳而治”,和《春秋左传集解》中“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的内容,皆陈述了伏羲氏等古人所在时代的“结绳之治”这一历史场景。


汉代画像砖伏羲女娲图


“结绳文化”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从初创记数、记事的“绳结文化”发展到伏羲氏的“结绳治事”,紧接着演变到“圣人易之以书契”进入“书契文化”……这一系列进程,恰恰成为了古、现代雕刻文化和契约文化都开源于非文字优秀传统文化——“伏羲文化”的有力印证。


🎁 这里有一个神秘提示请查收:希望大家接下来要紧密关注我们的【中华千秋颂】系列推送,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神秘的惊喜带给你!


而随着文字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交替更迭,负责承载、记录及传播作用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成为了权利及社会生产力的地位象征。如果我们从殷商、西周、春秋、先秦、西汉、东汉六个封建王朝时期来看,它们所对应的媒介分别就是甲骨、青铜、竹简、帛书、麻纸和纸:






甲骨:神衹甲骨文


商(约公元前17 — 11世纪)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武王时期刻在牛骨上的卜辞。记录了商王武丁祭祀和乘车狩猎等内容,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一篇文辞。

青铜:大盂鼎



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 771 年)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内壁有铭文 291 个字,记述了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56 年)宗周对盂的册命,具有很高的断代价值与史料价值。




青铜:利簋

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 771 年)1976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重器。其器底部四行 32 字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为武王伐纣年代的断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竹简:老子篇竹简



战国(公元前 403 — 221 年)出土于湖北荆州郭店,是研究《老子》的重要文献资料。






帛书:西汉帛书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易经》等,是一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为西汉的文物,长31厘米,宽13厘米,高24厘米,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麻织:庸调麻布



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郧县庸调麻布,年代为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麻布上保存有黑色的题字,写有交布人的姓名、数量,并盖有州、县以及税收仓库管理部门的官印,麻布上的墨书“庸”或“调”字清晰可见。




纸:蔡侯纸

蔡伦(?—公元 121 年)字敬仲,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他是造纸术史上杰出的革新家。公元 105 年他制造的“蔡侯纸”,使纸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为纸的推广和普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印刷书:宋泥活字版



《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公元 1040 — 1049 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以上这些珍贵的文物或历史事件,都是古代媒介发展传播的强力佐证,虽然其媒介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媒介传播是以人和当时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所以也有人说,“限制”古代中国传播媒介的不是思维,而是技术的进步。在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

如果你仔细留意

就会发现原来在“三国志”展览中

也藏了一些关于“纸”的文物哦


墨书纸 东汉

直径17.5厘米

甘肃省兰州市伏龙坪墓出土 

兰州市博物馆藏


墨书纸出土于兰州伏龙坪的一座东汉晚期墓中,共发现三件,均为圆形,原本装在镜奁里,叠放在铜镜下。经过科技手段分析,纸张为麻纸,后经过施胶等手段增加白度及平滑度。墨书为楷体,残存45字,内容应与墓主人无涉,属于从他物上专门剪下充作铜镜与镜奁之间的衬垫物,属于“废物利用”。


这一发现是研究古代造纸及书法演变史的重要材料。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可以用来书写的纸张。如敦煌马圈湾西汉烽燧中出土的纸片、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地图等,但是早期纸张质量并不稳定,仍显粗糙。到了东汉时期,纸张在书写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的质量、产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东汉建安年间有造纸名家左伯,他所制造的“左伯纸”被后人赞誉为“妍妙辉光”。




“媒介就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威尔伯·施拉姆


除此了上述的几种媒介外,古人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风雅的方式来进行传播——那就是灵感一到,往墙壁上留下墨宝,也称之为“题壁”。



作为古人“发朋友圈”和分享自己“动态”的一种方式,“题壁”在当时可谓非常流行,毕竟绘画技能不是人人都拥有的。尽管媒介技术一直在进步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于大众对于传播内容的渴望和需求。在古代缺乏载体媒介的条件下,为了能抒发自己的兴致情怀或生活感悟,大部分文人雅士都会选择以题壁来进行创作和交流,他们即兴而书,兴尽而止。



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在沈园相遇后,便在壁上题词了《钗头凤》;到了宋光宗昭熙元年(1190年),陆游辞官归隐山野,在题斋名“老学庵”的墙壁上,创作了题诗《题老学庵壁》。


的确,不管是寺壁、石壁、楼壁还是亭壁,无处不在的各类墙壁给古人提供了天然、方便的创作记录事件机会,也多亏有了这些题壁,才能让无数优秀的书画作品流传千年,让天南海北的人都能看见,提供了观摩、欣赏的传播空间。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推广的“托儿”和渠道都不用专门去找了,但它不同于“涂鸦”,更不是我们常看到的“到此一游”……题壁具有丰富的艺术文化精神,在公开性和传播性上,它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知,起到了尤为重要的节点作用。




如果问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哪个对人类的影响更大?可能大部分人的答案都会选择后者。毕竟通过直接阅读、观看所接收到的信息,才是影响人类思维、认知和态度的主要因素。今天为大家列举的古代传播媒介和其内容,大部分都来自我们的镇馆之宝——中华千秋颂壁画,让我们在最后也换一个角度来看看,这幅壁画不正好也是一个浓缩着中华上下数千年历史文明,在中华世纪坛等你来慢慢翻阅的“朋友圈”吗?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



更多往期精彩,可点击:

《清平乐》中领先世界的宋朝美学,在这里也能看得到?

奔赴前线,这样的事他们已经做了上千年了......

无硝烟的抗“疫”,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患有“996后遗症”?让李时珍来给你瞧瞧

网曝古代追星狂热事件!

出诗即爆款,在唐朝该如何写出10w+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鉴宝节目?

带你看懂中国数千年发型简史

聊聊你不知道的“理工男”:祖冲之

这个朝代的人或许能把“诺贝尔奖”拿到手软

学术悬案:“黑科技”的秘密



监制:昭一

责编:丝雨

撰稿:瓦莱丽

校对:小清、心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