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掌柜(个人ID:docecolin)
来源:林掌柜(公号ID:kanbingtong)
【“林掌柜”读者群(总群和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浙江、四川、重庆、湖南、江苏、河南、湖北、安徽同城群以及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专业群)已建,群友有知名投资人(高瓴、云锋、达晨、复星、华润、泰康、弘晖、约印、拾玉、易凯、淡马锡等)、知名媒体人(虎嗅、亿欧、前瞻经济学人、贝壳社、医学界、健康界、看医界、医脉通、诊锁界、美业观察等)、资深临床专家以及医健创业者、职业经理人。有意入群者(限医疗健康领域),发送“实名+机构+城市”,加掌柜微信“docecolin”,掌柜火速审核、拉你入伙!】
前面掌柜写过一篇《假如大萧条来了:民营医疗会怎样?》,这篇算做姐妹篇吧。从不同视角看问题,这早已成了掌柜的思维惯性,看民营医疗,也概莫能外。
什么是内循环?专业解释是国内供给和需求形成自我循环,通俗理解就是自己跟自己玩,还要玩得很High的那种。内循环不是一个新东西,事实上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就已经走上了内循环的道路了,只不过从未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三个字而已。
内循环究竟跟民营医疗有啥关联?内循环意味着,凡事要靠自己。从大趋势上看,政策面整体必然是鼓励社会办医,还会鼓励VC、PE乃至天使投资进入民营医疗,这不仅是给国内民间资本找个堪称“吞金神兽”的投资出路,而且还是吸引外资的又一大利器。医疗是民生,但不是所有医疗都要国家兜底,国家也兜不起这个底。社会办医方向很明确,消费医疗将是国内民营资本投资的主打领域,“小而美”连锁将是资本聚集的主流业态。鼓励社会办医,不代表放松监管。恰恰相反,“宽进严管”是卫生、医保、市监和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理念。医疗服务领域整体监管必然会越来越严,从原先的时点性、随机化监管向时期性、常态化监管转变。倘若现在还想继续像以前那样浑水摸鱼赚快钱乃至暴力抢钱,手铐和牢饭大概率是标配结局。“内循环”对民营医疗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本会降
融资成本会降。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各种风险投资,其融资渠道将越来越通畅,融资成本会相应降低。减税降费更是主流民意,民营医疗的法定成本也会有所降低。采购成本会降。国产替代是必然选择,进口药品和器械会减少、单价会降低,民营医疗筹建投入成本会降低,买进口设备价格不再高不可攀,买国产设备也不会太寒碜。买设备这事,除了品牌和性能确实有差异外,还有就是攀比和宣传差异了。公立医院过去大肆引进高端进口设备的手被绑住了,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伤害了嘛。
人力成本也会降。一是能一个人干的绝不用多个人干,单个机构全职员工数量会压缩,高薪医疗和运营人才共享是趋势;二是大环境不好,有工作就不错了,别老想着高薪了,实际薪资水平会下降;三是企业相应的社保等福利支出也会相应降低。最明显的是,最大的支付方“医保基金”捉襟见肘。Drgs推行,医保控费是主流,作为民营医疗,想再吃早已不算肥的医保肥肉越来越难了,搞不好还得把自己身家性命搭进去。“扫黑除恶”斗争、严打“骗保套保”已然不是闹着玩了,早已动了真格、下了狠手。地主家也没余粮啊!自费这边,以前所谓的“大单解千愁、均值走江湖”少了,为啥?钱不好赚了呀,高净值人群没钱了,老百姓手里更没钱了。你想掐大单、拉均值,患者或客户钱包实力不允许啊!这年头,不当杨白劳就算不错了。成本降,收入降,利润也会薄。这究竟又是为啥?废话!收入降得快又多,成本降得慢又少,当然利润薄了啊。甚至,好比股灾时,作为普通韭菜,若还能保不亏和活着就算现实意义上的股神了。“暴利”这俩字,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至少从医疗服务本身上是再也看不到了。回顾民营医疗过去的这四十年,与野蛮生长、规范整顿乃至“短平快”、“脏乱差”等关键词一直相伴相生。直到最近十年尤其近五年来,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革,市场的变化,三股合力成就了现在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新常态,都预示着医疗服务必然要回归其本来应有的严谨性和非暴利,民营医疗必然迎来“合法经营、合规纳税和合理赚钱”的“三合”未来,医生和运营正规军也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四、目标人群有所变化
中产阶级依然是民营医疗主流目标群体。但内循环下,也有个可喜的变化,高端人群有可能回流到民营医疗碗里来。外循环受限主要影响不是我们不能给老外看病了,专程来华看病的老外本来就不多,主要影响是国内高端人群不太方便出国看病了,先是疫情后是国情,都会挡住大部分出国看病的高收入人群,从而截流部分高端人群留在国内看病。至少已有部分出国留学的整形客户滞留国内消费了。出国看病主要集中在哪些专科和领域呢?恶性肿瘤、整形美容、辅助生殖和心脑重疾四大专科。这算是内循环对国内民营医疗相关专科一个难得的利好吧。你看,上海最新公布的首批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机构名单中,无论是10家试点机构名单,还是10家种子培育机构名单,全是民营医疗机构(含外资及合资)。其中,除了中医和眼科特色外,大部分是原先出国看病集中的四大专科和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港台医疗机构,如永远幸和嘉会国际的生殖、德达的心脏、冬雷的脑科、质子重离子医院的肿瘤、首尔丽格、生命树和薇琳的医美,以及台湾的联新(禾新)、新加坡的百汇(新瑞医疗中心)以及和睦家、圆和等机构。你以为公布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机构名单主要是为了吸引专程从国外来沪看病的老外吗?至少目前并不是,而是“老乡别走,这里其实也可以的”。
五、商业模式或彻底变革
医疗服务是否具备高性价比,将是考验未来民营医疗的核心指标,这不仅是考验民营医疗的医疗团队,更是考验民营医疗的运营团队。病种产品化能力,即“筛选、定价和入口”三要素,显得尤为关键。究竟该选什么样的病种作为主打产品?如何给主打产品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如何高性价比获客?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日常运营管理中,精耕细作,控制成本,薄利多销,将是民营医疗不得不选择的主打运营策略。
做医疗,尤其是做民营医疗,商业模式很可能不是靠医保赚钱,甚至不是靠传统医疗服务赚钱,而是靠医疗服务衍生出的非医疗产品或服务赚钱,靠机构估值、市值等股权增值赚钱。医疗行业越来越注重产业链协同和整合,产业链上游和医疗信息化尤其是SaaS企业布局下游医疗实体,或参股或自建医疗机构将成为一种趋势。当然,不可否认,内循环既有“志气”、“大有可为”的积极面,也有“丧气”、“无能为力”的消极面。都“内循环”了,民营医疗会变好吗?谁变好?啥是好?你说呢?1、区域:原则上以华东、华南、京津、成渝为主。其中,眼科、医美、口腔、中医、儿科、肿瘤、骨科、康复、护理(含养老)等专科,江浙沪地区优先,辅助生殖不限区域;
2、性质:原则上以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医院亦可;3、业态:医院、门诊部或诊所不限。其中,医院一般要求二级及以上;4、综合专科均可,眼科、医美、口腔、辅助生殖、中医、儿科、肿瘤、骨科、康复、护理(含养老)等专科或以这些专科为主营业务的机构优先。2、控股收购,优先70%以上股权收购,至少收购51%股权,现金或换股收购或增资扩股方式均可。媒体若需转载,可留言“开白”。文首作者署名“林掌柜”,来源:“林掌柜”公号(ID:kanbingtong)(欢迎留言区讨论,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