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回顾

探索与争鸣杂志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3-03-26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 ◆ ◆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在这历史转换之机,《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重述中国:从过去看见未来”暨施展新著《枢纽》学术研讨会于今年1月3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第一辑“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旧路与新径”聚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瞿骏《天下为学说裂》后的又一次活动。本次研讨围绕外交学院副教授施展的新著《枢纽——3000年的中国》提出的“重述中国”的主题,编辑部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历史学、民族学、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枢纽》自上市以来,引发了不同知识群体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其中不乏尖锐的质疑。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枢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和“问题”,但作为一本思想见长的著作,作者所体现出的现实关怀、理论抱负、不凡见识以及“以现代知识话语进行中国知识叙述的可贵尝试”,正是对越来越书斋化、学科化、碎片化的当代学术的反拨,正契合《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所孜孜以求的“学术研究和现实关怀结合”、“为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独到思路”的设想。诚如刘吉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旧的世界观国家观正在瓦解,新的世界观国家观正在走上前台,引导全球秩序的新格局。对于这种新格局的认识,需要有新的理论努力和勇气”。抚今思昔,展望未来。重述中国,是为了从过去看见未来,从世界发现中国。本着百家争鸣以及正确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原则,本刊将与会学者们的观点汇集于此。由于本次研讨内容广泛,而杂志篇幅有限,只能刊发津要,全文现以别册形式同期发布。


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 第二辑·施展



1


会议预告 | 重述中国——施展《枢纽》新书研讨会暨《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论坛


原文阅读

会议预告 | 重述中国——施展《枢纽》新书研讨会暨《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论坛



2


姚大力 | 枢纽:更全面地呈现中国历史的新尝试【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一)



匆匆将《枢纽》翻过一遍,能感受到作者学术性格里所带有的历史哲学取向深深地印刻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但它基本上还是一本历史类著作。因为它并不直接面对和处理隐埋在历史认知方式或历史叙事内里的理论基础问题,而只是调动各种理论去呈现中国如何一路走来的3000年历程。专业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可能对它会有一种“另类”的感觉。恐怕那主要是因为从600多页厚的这块“大砖头”里,你很少读得到对细部或者细节问题的考证、分析与讨论,而这恰恰是一般历史学者赖以构建其历史叙事框架的基础性工作。不过以这一点作为理由而拒绝本书,其实是很不适宜的。

原文阅读

姚大力 | 枢纽:更全面地呈现中国历史的新尝试【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一)



3


鲁西奇 | 谁的“中国”、谁的“边疆”以及谁“认同”什么【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二)



拿到《枢纽》后,我很快读了。对我来说,很好读,因为中间的很多问题,其实我被不少年轻人问过,但我没有答案,也没有去多想。我的路子和施展完全不同,不仅是学术风格上,也是理路上的。多年来,我一直把“中国”切割开来,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一直到一个个的村庄,最后到一个个的人。我相信中国只是或主要是一个政治存在,是一个政治体;然后它是一个被想象的文化存在;它正在被描绘为一个经济存在,但从没有一个中国的社会存在。所谓“中国社会”,只是一个假想的汉人社会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原文阅读

鲁西奇 | 谁的“中国”、谁的“边疆”以及谁“认同”什么【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二)



4


关凯 | 知识生产精细化的今天,令人信服的宏大叙事何以可能?【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三)



施展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很有勇气,他试图在一种宏大叙事中赋予历史一种包含着某种意志的行动力。事实上,历史解释往往交织了特别多的东西,不仅过去的和当下的因素总是混杂在一起,而且历史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生产。比如今天我们谈边疆,它对帝国来说不是“问题”而是常态,但是在今天就成为了“问题”。而隐藏在边疆问题背后的,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现代性的后果、特定人群的观念与心智结构等因素。这些都跟历史有关系,但也可能没多大关系,而是将历史用时空错置的方式运用到了现代观念的表达之中。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知识构建,每一个历史书写者、理论的建构者都在重新解释历史,民族构建行动主要的文化工程就在历史书写里面。于是,我们时而陷入一种历史叙事的困境,横亘在不同叙述话语之间的,可能是几乎无法弥补的鸿沟,其背后则是重新书写和解释历史的各种力量。

原文阅读

关凯 | 知识生产精细化的今天,令人信服的宏大叙事何以可能?【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三)



5


李磊 | 如何理解中国的世界性【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四)



“枢纽”说提供的思考方式是,将普遍性与普遍性的承担者分开。普遍性之意义存在于价值世界,而普遍性的实现则有赖于政治实体。政治实体自有其目标追求,价值体系亦有其内在规定,双方之间有时虽存在方向性差异,但却绝非截然对立。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国历史演进的动力因素。二者间关系形态的变化也使中国历史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原文阅读

李磊 | 如何理解中国的世界性【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四)



6


梁治平 | 作为“枢纽”的现代中国对世界的精神性贡献到底是什么【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五)



“枢纽”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有两层考虑:一个是这本书的叙述是从“天下”开始的,“天下”代表普遍意识和普遍性,也是跟这本书的题旨相关的一条重要线索;另一层考虑涉及对“天下”观念的另一种关切,赵汀阳写《天下体系》,想通过对传统天下观念的现代哲学阐释,为世界揭示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中国智慧,从这个角度看施展的书可能会有些不同的发现。

原文阅读

梁治平 | 作为“枢纽”的现代中国对世界的精神性贡献到底是什么【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五)



7


包刚升 | 从“重述中国”到“重构中国”:《枢纽》的贡献与不足【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六)



施展的抱负很大,希望以一部书来“重述中国”,亦即重建一套关于中国问题的历史哲学或社会科学叙事方法。这项研究的目的,旨在厘清过去,定位当下,指引未来。


这样的学术努力令人钦佩,甚至令人惊叹。那么,《枢纽:3000年的中国》是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呢?大家知道,《枢纽》上市仅一月,销量几近10万册。由于罗辑思维和得到APP平台的推广传播,这部书甚至已经成为2017-2018年交替之际的一个重要学术事件。可以说,在商业上和传播上,这部作品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而施展也是一月之间成了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七零后学者之一。

原文阅读

包刚升 | 从“重述中国”到“重构中国”:《枢纽》的贡献与不足【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六)



8


任剑涛 | 帝国重述或万国自述:中国叙述的政治决断【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七)



施展这本书的试读本书名是《重述中国》,比正式文本的书名《枢纽》要克制许多。不说书名问题,直接就这本书的选题来讲,“中国”当然是值得系统探讨的重大话题。因为自近代以来,“中国”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叙述。无论是从历史的维度,还是哲学的维度,抑或是政治的维度,何谓“中国”的宏大叙述基本都是缺席的。就此而言,这本书值得读书界重视。

原文阅读

任剑涛 | 帝国重述或万国自述:中国叙述的政治决断【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七)



9


周林刚 | 历史与牺牲——从法学的角度看《枢纽》的历史叙事【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八)



由于专业的关系,我特别关注《枢纽》的宏大历史叙事所包含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历史叙事通往当代宪制。施展在一次访谈中说,他的这部著作核心的关切可以用“遭遇”“革命”“建国”这个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更是把我所关注的这个特点放大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枢纽》的历史叙事特别值得法学家尤其是宪法学家注意。它的落脚点在于中国现代宪制的生成。其结构与现行宪法序言的写法呼应。将两者互勘,可以获得丰富的启发。反过来说,从制宪史的角度来反观《枢纽》的历史叙事,或许同样会有一些收获。

原文阅读

周林刚 | 历史与牺牲——从法学的角度看《枢纽》的历史叙事【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八)



10


孙歌 | 超越宏观与微观:历史叙述的第三条道路【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九)



施展论述中的一个亮点,是试图把清朝定位为处于草原与中原帝国之间的中间状态,认为这是清朝可以持续统治的原因;这些想法是很有意思的,只是没有发展成结构性的想象,而仅止于一种说法。结构并不是一个筐子,可以往里面装各种东西,结构是论述的机理,它需要变形为各种论述环节。尽管施展也说游牧与农耕民族间的互相牵制关系是中国历史的结构,但是却并没有让它承担有效的论述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它基本上止步于一个抽象的说法。

原文阅读

孙歌 | 超越宏观与微观:历史叙述的第三条道路【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九)




11


翟志勇 | 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制如何可能【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



施展在《枢纽》结尾部分做了一个重要论断:“基于对这样一种生成中的世界的理解,中国必将自己的现代转型最终落实为宪制,在制度层面上将自己的内政秩序与国际秩序联立起来,从而在实力、理想、制度三个层面上完成自己的世界主义转型。这个过程会进一步推动人类普遍宪制的展开过程。中国的宪制不可能通过一次简单的立宪活动而实现,因为其内涵远超过一部简单的宪法典。它必须能够结构性地反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反映中国作为世界之全息缩影的现实;将中国复杂多样的现实统合在统一的法权秩序当中,既承认超大规模国家内部地方主义的正当性,又不导向国家的分裂;在技术上使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日常政治既能有效运作,又不至于丧失对人民的代表性;对于中国的悠久历史、澎湃的革命史以及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能吸收并表达在宪制的理想当中。”

原文阅读

翟志勇 | 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制如何可能【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



12


赵汀阳 | 中国何时才能成为枢纽【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一)



施展的书一开篇就批评我对边疆关注不够,似乎是希望我有一个反批评,但恰恰相反,我完全同意施展的意见。我在《惠此中国》一书中没有讨论中国边疆的形成,因为不是这个研究课题的目标。《惠此中国》分析的不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而是一个属于中国历史自身的生成问题,研究的是中国内生的动力结构。我提出的是一个“旋涡模式”,旋涡是内卷性的,不断把中原之外的地域卷入旋涡而形成中国,从商周到清朝,中国旋涡几乎已经发挥了最大能量。旋涡的力量是有限的,由于地理因素或文化宗教因素,卷不进来的那些地方就卷不进来,旋涡的尽头大概就是施展关心的边疆问题了。

原文阅读

赵汀阳 | 中国何时才能成为枢纽【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一)



13


王人博 | “双黄蛋”:中国的内在与外在【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二)



我阅读或聆听了在场或没在场的读者对施展的《枢纽》这本书的评价,不管是评价性的分析还是非评价性的分析,眼光都很独到,问题抓得也很准,对其解释可以说是晶莹剔透了。而我本人既不是搞历史的,也不是搞哲学的,而是研习法学的。所以从法学的眼光和身份来阅读这本书,首先第一感觉就是冲击力大,觉得新奇,或者说由新奇还转换成一种惊奇,有点震惊效果:原来中国的历史可以这样讲,可以这样写。就这样被吸引接着往下读,一直读完。从第六章开始,我觉得作者有点力不从心,第六章至第七章感觉跟前五章有点断裂并形成断层了,接不上,作者试图做出努力,但还是没接上。有点头开得大,后面慢慢萎缩这样一种主观上的感受。这可能有各种原因,客观上的条件限制应该大于主观上的能力,这不是为其开脱的话。

原文阅读

王人博 | “双黄蛋”:中国的内在与外在【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二)



14


刘擎 | “文化内战”的困境与重返宏大叙事的探索【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三)



施展“重述中国”的努力提出了一种“宏大叙事”。这样的论著很可能会面对一个现成的批评,就是对宏大叙事的质疑。经过后结构主义批判的冲击,主流学术界对宏大叙事抱有很强的怀疑态度,这种怀疑有许多正当的理由。但我想指出的是,哲学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许多宏大概念实际上仍然在影响着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许多微观研究实际上是依托在某种宏观概念或宏大论述之上,只是未经反思地接受了某种宏大论述的前提,而那些未被言明的前提有可能是成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施展以及大观小组这个群体的相当一部分工作,正是试图揭示目前思考中国与世界问题中所依据的那些宏大概念和理论框架,对此做出批判性的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理论阐述。这种探索本身包括构建一些新的宏大概念和框架,其中会遇到许多理论上的困难,但我认为这是思考当代问题难以避免的挑战。

原文阅读

刘擎 | “文化内战”的困境与重返宏大叙事的探索【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三)



15


李筠 | 中国政治学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四)



施展新著《枢纽》虽然谈三千年中国的历史哲学,其实意不在古而在今,意不在历史叙述而在政治神学。《枢纽》表面是浓重的黑格尔历史哲学色彩,背后其实是韦伯式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一体化结构的硬逻辑。虽然其中中国思想脉络的演变未尽深描,古今之变的转换仍可深耕,未来走向的研判还须深入,但它对中国政治学的叩问皆切中要害,确实引人深思!

原文阅读

李筠 | 中国政治学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四)



16


施展 | 历史哲学写作何以可能——对诸师友批评的回应【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之十五)



感谢《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提供的平台,感谢诸位师友对于拙著《枢纽》的谬赞,感谢诸位师友对于拙著所提出的批评。这些批评可以督促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更可以在互动讨论中打开一些新的问题域,这也是我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下面扼要回应一下诸位的批评。我总结了一下,这些批评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基础方法论层面的批评。第二类是对于书中一些价值取向的批评。第三类是对书中一些具体论断的批评或质疑。

原文阅读

施展 | 历史哲学写作何以可能——对诸师友批评的回应【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施展】



另附《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目录

原文阅读

新刊速递 | 《探索与争鸣》2018.06目录暨“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辑)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