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专稿︱戴瑶琴:《碉堡》——抵达家的一种可能
戴瑶琴,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碉堡》:抵达家的一种可能
戴瑶琴
在阿尔巴尼亚,有一种特产是“碉堡烟灰缸”,它是圆碉的模型。这个国家也被称为“碉堡王国”,遍布全国的几十万个碉堡成为“奇观”。现今碉堡原本的御敌意义已被消解,而转换为日常生活的一方处所或一个景点。对于阿尔巴尼亚,陈河已写过《黑白电影里的城市》,《碉堡》依然是当下视角,伴随着“碉堡”被拆除或被改造成酒店,民众原先尊崇的“宁死不屈”战斗信念被“逐利”追求所代替。小说里,“碉堡”是具有多重指涉的意象,保留着它的基础功能性:观察、防御、进攻。自然,我们也不难联想到它的隐喻,即坚硬的壁垒,碉堡依然是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横亘在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但我还想指出“碉堡”在这部作品中的一层特殊意义,它成为故乡和异乡在时空变换间保持互通的唯一途径。
读陈河小说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克罗地亚狂想曲》,我一直认为两者的同质性在于它们都在恢弘史观中包裹着伤感、坚韧与理想主义。《碉堡》依然如此,陈河调动了阿尔巴尼亚和义乌两个空间里的十八年,以“萨斯”为转捩点,推送出阿礼的前半生。“碉堡”的特殊性及普遍性价值互相转化,开篇写“动乱后的地拉那”,首先将碉堡定位于日常。刘甘肃经营公司,阿礼成为帮手,四德和秀莲波澜不惊地过日子,中国人“团”在一起,防备和互斗被“安全”需要压制。就在隔阂都没有显露的时候,黛替山军事碉堡废弃着。“萨斯”危机的冲击,重新让“碉堡”现身,再次唤醒它的战略性功能。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因萨斯被打乱,它更是强制人生进行重新布局。阿礼被阻止入境后,被迫不断迎接亲人与朋友的猜忌、抛弃与伤害,他想到藏身于黛替山的圆碉。“碉堡”在小说中至此变成实体,但无形的一个个碉堡也随之降临,它是各方力量都在寻找的维护个人利益的“盾牌”。因此,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碉堡”仍无处不在,它的战略性只是被暂时遮蔽,一旦遭遇利益交战,它必露狰狞。小说叙事节奏的变化,依托于“碉堡”“无”与“有”之间的翻转。
陈河独特的小说思维不仅体现在阔达的视野,而且浸润于他很擅于用有趣故事包裹住人物的复杂个性。他的作品是能让你在记住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人的。卡拉瓦乔和伦勃朗都是描画肖像的大师,他们都善于通过表情或者动作,直击心灵。陈河小说的传奇性和戏剧性更像卡拉瓦乔,具体到刻画人物的语言,作者不是在追求精准的独白或对白,而是在营造紧张的现场,进而提供一种对人的探索,从这个角度上说,小说具备很吸引读者的情节。我认为陈河笔下的人发散着感伤和忧郁的光影,他们对人生满怀憧憬,又频频迟疑。阿礼是浙江山区宗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名字“潘崇礼”的“崇礼”内涵是对“仁义礼智信”中“礼”的尊重。“礼”是陈河小说重要的精神向度,它是理解人性的一处入口。阿礼经历了事业和爱情的挫败,他依赖碉堡暂时栖身,看似躲避警察追捕,实际是保全尊严与自由。透过机枪孔,扑面而来的是由理想和诗意构筑的天地。从孔中看到的景象,是阿礼真实内心的画面反映。孔中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了有意味的反差:小中见大,孔中世界通达浩瀚自在;大中见小,现实社会集合阴谋冰冷。小说运用女性的一组对比,呈现出对“礼”的守护与颠覆:秀莲对阿礼的迷恋、玛尤拉对阿礼的鄙夷。两个不同国家的女人,对阿礼的态度,折射着人性善与人性恶的鲜明对照。在得知阿礼遭遇追捕的消息时,她们同样惊愕,秀莲认为“也许可以试试。去机场给警察送点钱,他们会放阿礼进来的。”玛尤拉说“‘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已经死掉了吗?你是鬼魂吗?你这个魔鬼,快走开。’玛尤拉眼睛里喷出了怒火,阿礼不明白她竟然会这样充满仇恨。”陈河一方面延续了文学作品对中国女性品质的常规表达,即她们对知识男性的主动崇拜,并指向普通女性与知识男性的互相拯救。“阿礼,别难过,你已经到了地拉那,没有被赶回去,总有办法的。你是大学生,这个时候你不能再‘水泥蛇’一样了,要拿出男人的气魄来。我会帮助你的,这里是两万列克,你先拿着,我再帮你想想办法。”在阿礼被及时救助的同时,他反作用于秀莲开启“爱”的发现。但我觉得男性“启蒙”女性这层表达似乎没有必要,因为女性觉醒也是停留在身体层面,对其心灵的解剖是浅尝辄止的。另一方面,小说却呈现有别于传统的“吉普赛女郎”塑造方法,即将物质崇拜落实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动因。雨果笔下的艾斯美娜达在巴黎圣母院的广场上灵性舞蹈,《大篷车》里的苏妮塔在复仇后放弃优渥生活跟随心上人莫汉继续流浪,《碉堡》里的玛尤拉却为了财产必须让阿礼立刻“死亡”。颇有意味的是玛尤拉一家的空前团结,婚姻对于他们而言是一场交易,当家族利益受到冲击的时候,来自中国的任意身份的男性都是可以被随意抛弃的对象,他们与中国人之间的碉堡是无法推倒的。阿礼和玛尤拉更大的分歧是家庭伦理观念,阿礼格外重视血缘,他苛求家的完整,因此冒险修理屋顶瓦片;他看重血脉延续,身处险境坚持探视儿子。而在玛尤拉看来,独立、自在、利益才是最核心的生存伦理。因此,“碉堡”的机枪孔可以通往阿礼的家,“他从枪眼里看到了整个地拉那城都在他的眼下,在晨光中闪闪发光。他搜寻着自己家的房子,在城市东部边缘和田野结合的部位,有一大片低矮的房子,他很快就找到自己家所在的位置,由于距离很远,阿礼看不清楚自己房子的样子,但他能确定就在那一个地方。”但这个家里,只有自己的儿子,却并没有出现妻子玛尤拉。
碉堡的防御意义不止于保护生命,黛替山碉堡的更大作用是让阿礼感到心理安全,这份安全是家乡泰顺山同样能给予的。碉堡的枪眼通向一条神秘的时光隧道,它既是故乡的入口又是异乡的出口,它把世界汇聚于一点,这个点流动着希望、信念和力量,阿礼借此可以抵达精神的富足:“从碉堡的枪眼看见天空上挂着一颗冰冷钻石一样的启明星,而其他的星光已经消退,黎明即将到来。”这就是命运最精彩的一个瞬间。我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安排脱险后的阿礼回到义乌后,异地重建黛替山的碉堡,它意味着主人公对真实自我的守护。对于秀莲,她至此才了解了阿礼,“真没想到,阿礼这个老实人会有这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站到了碉堡的枪眼前,看着义乌城的灯火,幻觉眼前是地拉那。”对于阿礼,“我建造了这个碉堡后,没有让别人知道,只有自己会秘密到这里呆上一阵子,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让自己成为碉堡,不再做噩梦。”然后,就中篇的架构,小说开头的铺叙较多,制造一些人物枝蔓,而实际与故事紧密联系的是四个人。
“儿子的阿尔巴尼亚名字是斯堪德培,和他们的民族英雄一样。中文名字是潘安东,一个响亮的名字。阿礼在儿子名字里加了个‘安’字,是为了冲和妻子玛尤拉吉普赛血统里到处流浪的天性,盼望儿子以后会有个好的命运和前途。”从命名开始,阿礼试图拆解与玛尤拉的“碉堡”,获取夫妻的亲密无间。但事与愿违,当他有了黛替山圆碉时,他的“家”已成为玛尤拉的“碉堡”,阿礼爬上橡树、修补瓦片、与儿子做了心的手势,其实都是他试图对“玛尤拉堡”的突破。这道碉堡坚固无比,碎瓦就是“枪眼”,是阿礼回家的唯一途径。结尾设置了悬念,阿礼为了找回儿子,他执拗放弃一切,甚至可以与吉普赛人一同流浪。阿礼守着义乌的“碉堡”,再次试图拆除与“玛尤拉”的“碉堡”,但真的能成功吗?我认为似乎并不需要这样的安排,小说喻示着“碉堡”始终都在有形与无形中此消彼长。阿尔巴尼亚的“碉堡”因过于坚固而很难拆除,因此不去拆除也未尝不是一种恰当的办法。
《十月》(2018年第6期目录)
中篇小说
碉堡/004 陈 河
去巴林找一棵树/032 肖 勤
河流的十二个月/070 孙 频
非虚构
金乡/100 哲 贵
短篇小说
背上竹剑去龙塘/181 林 森
小说新干线
没人拒绝得了董小姐(短篇)/165 庞 羽
关小月托孤(短篇)/171 庞 羽
有阔大白云的日子(创作谈)/178 庞 羽
内心的荒芜和丰富依然如故(评介)/179 王彬彬
散 文
桃花扇底看前朝/058 叶兆言
哀牢山及其他/189 李长平
思想者说
美人痣与单片镜/196 卢肖慧
科技工作者纪事
平原之子/204 田 君
诗 歌
人间烟火/218 梁 平
西域诗篇/221 耿占春
与亲人说话/224 罗振亚
群山之上/226 寒 寒
俗世生活/228 慕 白
汨罗诗章/231 欧阳江河 大 解 娜 夜
张执浩 雷平阳 蓝 蓝
荣 荣 熊育群 李元胜
李寂荡
艺 术
封 面 问山·空濛(油画) 薛广陈
篇名题字 侯志明
选 读
微信·专稿︱王春林:底层生存状态的冷峻谛视与书写——关于夜子短篇小说《旧铁轨》
微信·专稿︱王春林:寓言式的存在之思——夜子《R》与《化妆师》管窥
微信·专稿︱李浩:我们的境遇与日常的溢出——读斯继东小说集《你为何心虚》
微信·专稿︱林森:铁城闲言录——读马拉长篇小说《余零图残卷》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李云雷:时代新人、中国故事与现实主义的新探索(微信.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