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正在发生的变化:人口1800万,学位缺口每年3-4四万,划定270k㎡工业“红线”

2017-04-02 朱罗纪 朱罗纪

向各位说声抱歉,这是昨天文章的重发。因为出了一个错误,经和报告撰写机构沟通,“临深通勤出行每日高达190万人”,这个表述不对,非常不对。正确的表述是“跨深港莞惠边界线每日客流量190万人次”。指的是客流量,范围包含了香港、东莞和惠州。所以,万万不能把它理解为是深圳已经有190万人住在莞惠临深区域了。担心有人会在有需要使用到这些数据,是以重发,以免产生误导。


ps:原来的投票还在继续,截至目前的投票结果是这样的:



【按】这篇文章是我一位朋友以市民代表的身份参加深圳总体规划讨论之后整理的文字记录,文中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对于我们理解过往深圳这座城市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故此,我争取到授权,刊发全文。


看完这些数据,我觉得我们之前很多关于深圳的争议,都可以得到解释。比如深圳学区房的价格暴涨问题,比如深圳“东进战略”的问题,比如住宅供应不足的问题,比如工业用地不能突破的270平方公里红线问题,等等。




【正文】




北京深圳最近都在说2030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文简称:总规),前几天我作为市民代表参加了“深圳2010总规评估和总规2030市民代表研讨会”。了解到规划主事部门所思所想,以及一些对深圳未来发展极为关键的方向判断和焦点问题。


首先应该为深圳规划部门在规划的公众参与和必要的信息公开工作上的努力点赞。相比地区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等下层规划,总规属于宏大叙事,距离个人关心的具体规划问题(比如地铁站点和学校落位)较远;时效上也因为跨度长达10-15年,没有每个5年计划那样立竿见影。因此有关总规的讨论往往在政府职能部门和专家之间回旋,从来没得到过全社会普遍的重视。这种多半是由于专业壁垒造成的事不关己和沉默多数,让“房间里的大象”继续存在于信息已经如此畅通的今日,真是难以想象。

 

这是必须被打破的。


一、智库大数据:临深客流每日已达190万人


深圳本轮总规,是建市以来的第四次修编。就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来说,继承了上轮总规定位的经济特区、更新了国家中心城市全国性中心城市)、拟增加全球创新城市(代替国际化城市。这不仅仅是深圳一座城市的事情,还需要得到国务院审批。

 

会议主办方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报告了上轮总规实施以来的城市发展情况,信息量较大,因为没有获得相关书面信息以及授权,本文不对数据负责。根据记忆捡我理解的部分难点问题和重点信息作简述:


1、四个“难以为继”情况持续:过去6年进步明显方面是交通设施用地从122平方公里上升到225平方公里。新落实了82所小学、1835个幼儿园和2所综合医院。完成282个城中村综合整治。


2、对外联系:深港联系——两地在机场合作、西部快轨两项大事的接驳推进上尤其缓慢。临深联系:跨深港莞惠边界线每日客流量190万人次。深圳铁路:在全国铁路网枢纽地位仍待确立,维持华南区域中心地位。深圳机场:距离国际、国内空港枢纽地位仍然差距不小。


3、深圳人口目标:2020年城市总人口规模1100万。实际2015年末常住人口1138万,2016年末总人口估计在1635-1800万人。年新生儿数量从10万扩大到20万,人口增速惊人,未来基础教育学位缺口在3-4万个每年。 


4、“三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发展结构:北部经济带”(我理解包含沙井-光明-观澜-平湖-龙岗中心城-坪山)受包括深中通道进度等因素拖累发展相对缓慢。(实际上我同意另一位与会者韩刚团的看法:原特区内外发展两极化、副中心比较中心城区对就业吸引差距扩大)


5、成套住宅235万套VS城中村2亿平米,供给侧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改善性住房需求。


6、增量土地基本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和教育文化、重点扶持的产业用途。住宅建设用地主要供应靠存量改造,目标2020年完成60平方公里的存量改造,实际到目前只完成11平方公里。(我理解原特区内主要只能靠城市更新来腾挪贡献土地以改善学校医疗等社会配套,但房地产建设中面临的拆除难实际上也同时造成中心城区学校医疗交通等配套公益设施改善发展目标推进缓慢)。


7、城市人口和发展规模远超总规,另一个结果是垃圾围城的窘境:4800万吨年垃圾处理需求远超目前设施处理能力。建筑垃圾处理率远低于国际水平。


二、深圳应继续保持成为“国际化城市”的目标


根据上述信息,归结几点结论和建议思路:


(一)、根本矛盾在于高速增长的人口规模与极其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

 

建议思路:1、对内:将土地用在最应该的用途上,并且需要突破目前规划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上限值,尤其是差别化对待中心城区和未来重点发展地区,同时平衡好基础配套能力;2、对外:协调临深各地政府租地发展住宅,不过能否取得成效主要不取决于深圳单方面的努力。

 

(二)、宜继续保留成为“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深圳已经用成绩树立了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但从人口组成、文化发展和对外交通联系来看,实事求是说至今未能成为国际化城市。本轮总规如果增加全球创新城市目标宜同时保留成为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以更加符合从资本导向转向文化导向的发展观念

 

(三)、深圳应该照顾工薪阶层改善住房的朴素愿望和刚性需求

 

“深圳质量”首先应该体现在人居环境有质量、纳税者活得有尊严,应该照顾工薪阶层改善住房的朴素愿望和刚性需求,从政策上和认识上为城市更新提供火药,减少住房政策上人为的行政干扰、让市场来主导要素分配,让行业获得新一轮良性发展以最大化释放土地潜能、促进城市公益和配套设施建设,创造宜居宜业、具持续吸引力的国际化城市生活环境。


三、划定27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合不合适?


最后,也略记我在会议上的发言供读者诸君参考:


(一深港联系过往10年没有得到强化

 

相比经济转型取得的公认成绩,深圳在落实上一轮总规“国际化城市”目标要求上做得还很不够,其中一个面向就是深港联系在过往十年并没有强化。具体来说通关效率与便利性、表现在皇岗口岸十年来给国际往来人员留下的观感未见明显改善。另外,法治建设等软环境仍待提升,国际学校和国际医疗资源未能取得明显改善,国际化程度仍然是一线城市中较低水平。


(二)、对自行车长期不友好,导致深圳错失成为最佳共享城市

 

所谓“公交优先”政策规则制定者在认识上带有先天局限性(总规体现为道路资源分配优先和低票价补贴),未能重视自行车路权和切中结合轨道交通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的要害。对自行车长期不友好,导致深圳再度错失成为最佳共享城市的十年发展机遇(注:*悦行促进会在2007年即主张城市路权均衡策略可惜未得到真正重视);

 

(三)、学位供给严重不足

 

适龄人口急剧增加,学位供给不足的矛盾集中体现于南部中心城区(存量土地、主要靠拆)。过去7年完成11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仅占总规目标60平方公里的20%。中心城区住宅改造困难、土地供应紧张,同时也造成教育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的贡献释放也是杯水车薪。旧城更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需要作较大改善和突破。

 

(四)、270平方公里工业区“红线”合不合适?

 

在四区划定和五线控制的规划政策严格限定下,深圳去年开始再提保障工业区线”270平方公里用地(占深圳到最后全部9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近1/3,这个提法与整个城市发展转型实际是否一致?如果指标是刚性的,其提出依据是什么?

 

最后这一点成为论坛后续讨论的主要焦点,变为对城市总规中宜居宜业两大主旨的观点交锋,后续发言者一度火药味十足。大致按身份标签分成两派观点:年轻、工薪族和学院的同学支持取消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刚性要求的宜居选项。企业主、政协代表和中年人则坚持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刚性要求必须确保以强调其所持的宜业观点。

 

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赞成死守工业区块线”270平方公里的建制派打着没有就业就没有宜居这个政治正确的旗号,实际忽略了深圳产业人口结构已经逆转的事实。深圳城市的平均年龄已经从1996年的24岁到今天的31岁,已经用事实证明了。高学历和受教育人群成为深圳城市的就业主力。深圳以仅为北、上、广三市1/5-1/4的土地面积接纳了同等量级的人口,没有理由不把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多用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可能有人要说“工业线内土地并非只是建工厂、也可以通过城市更新转化为研发办公”....大家不妨问问自己:深圳究竟是缺住房呢还是缺写字楼?用远低于市场办公用房地价混进房地产市场的研发办公产品,某种意义上真是偷走你我奶酪的那群人,正是值得政府注意并加以控制的现象

 

那些以特朗普呼唤制造业回归来说事的人举错了例子,深圳回不去也不需要回到过去。基于乡愿式的实业情结和过时的致富路径依赖,一些老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为的政策来干预市场要素分配,实际上是习惯了享受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不能正确面对更年轻一代带来的改变和挑战

 

深圳对移民几乎不设门槛,更多年轻人在来的路上,现状人口1650-1800万人,远超总规2020年1200万人的控制规模。相比之下,北京为了达到2030年控制在2300万人已经开始关上首都沉重的大门(北京建设用地2800平方公里)。


尽管建设用地不到北京的1/3,但深圳对移民维持着它一贯的包容,比起良好的空气质量,这更加是这座年轻城市的希望所在。


(本文作者 李程:职业经理、建筑评论人、悦行城市联合发起人,工作生活于深圳。文章观点不代表作者所供职单位)




投票继续:关于深圳划定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李程和我决定做一个小投票,投票截至4月5日,主要用来收集意见反馈给主管部门。完全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拜托各位踊跃表达自己的公民权利啦




【往期文章】

怎么判断一个区域的房子值不值得买

万科的计提跌价与孙宏斌的悲观,未必如你所想

从万科的致股东信中可以看到什么?

北京的房价打败了经济学吗?

不是全民抢房招致了楼市调控,而是调控加剧了全民抢房

香港的学区房为什么不像我们这般疯狂?

温州的一小步,中国的一大步

粤港澳大湾区叫板旧金山湾区,突破口在哪里?

都市圈买房怎么才能不跳坑?考察是否“1小时通勤圈”

临深还是个坑吗?(下)

临深还是个坑吗?(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