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雄安会成为第二个深圳和浦东吗?

2017-04-05 朱罗纪 朱罗纪


后台有朋友希望我谈一下雄安,思考了好几天,才决定下笔。


现在的信息太少,主要是关于雄安建设的目标不清晰,所以,大部分的讨论都是揣测多一些,包括我自己。


集中看,目前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话题:一是,雄安能否重演深圳、浦东的经济辉煌。二是,“千年大计”这么重的用词是什么意思,是否说雄安要成为将来的首都。


总的判断:我认为雄安被过度解读了。它可能就是为了缓解北京不堪重负的大都市病而设立的一个新城,一方面可以分解首都过度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借机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北京解围,让北京更好,可能这才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属意所在


一、经济层面:主导深圳成功的要素


先谈第一个问题。


雄安的定位是和深圳、浦东对标的,民众的胃口之所以被调得那么高,也是因为这个。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真正让举国骄傲的也就是这俩地方了。尤其是深圳,从40年前的一穷二白变成了今天的全球科创前沿。这样的奇迹,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那么:雄安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深圳?


我的看法:雄安会成功,但不会成为,也没必要成为第二个深圳


要讨论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主导深圳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必须说,很复杂,不是一句简单的“市场经济能解释得了的。每个经济体的成功,分析总结它的话,可能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就像经济学家们穷经皓首讨论工业革命为什么率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亚洲一样,到今天也没一个压倒性的结论出来。


我理解是四个要素:


1、地缘优势:珠江口+香港



你生在哪里,这玩意儿就像人的出身一样,得承认很重要。以色列是很牛逼,但就那一个,咱别抬杠。现在全世界最牛逼的大都市,不是大江大海就是大河大湖。相比于平沙莽莽,滨水地区更适宜人类生存。深圳地处珠江口,有充分的水源,便利的交通,适宜的气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条件。


关键是,靠香港最近,最有条件偷师香港。香港在80年代是什么?全球最繁荣的自由经济体。就是说,深圳有个最好的老师。虽然现在你要乱拳打死老师傅了,但别忘了深圳是香港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娃。


2、体制优势:特区的开放VS内地的管制



深圳几乎是一片白地,原住民只有30万,这让它推进改革的阻力最小。我们都知道,深圳最牛的企业都是本土的非国企,而在上海外企牛,在北京央企牛。这是体制的力量,体制放开,不再依靠计划等级分配而是依靠自由竞争,激活了民众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率,进而又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到这里,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看这种体制不怎么样,开放得还不够,政府权力越来越大。但在那时和内地比,深圳好像把便宜全占了。1987年搞土地第一拍的时候,喉舌媒体口诛笔伐连卖国贼都骂出来了,可见体制改革在当年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对于内地正在遭受严厉管制的普通民众而言,会产生显著的虹吸。靠着这样稀缺的制度和稀缺的地缘,深圳吸引到了当年最优秀的一大批人才,成就辉煌。


3、中国的大时代:赶上了人口红利的好时候



除了地缘和体制,深圳能够成功我认为还得益于大的时代。这个时代一是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二是当时世界所处的时代。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城市化刚刚起步,正处在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红利起步期。1978年,我们城市化率才18%,现在57%。当年人均GDP385块,现在57000块,近20倍。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安迪森》)


开放下的深圳,和内地相比,收入可以翻很多倍。在内地,很多人依然生活在温饱线下。就是这样的落差,造成深圳成了不但最吸金还最吸人,它享受了中国“人口红利中的人口红利”。到现在,这座城市的平均年龄才34岁,它将是中国最后一个人口红利消失的城市


4、全球的大时代:经济格局大转移VS后发优势



世界的80年代是什么时代? 


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没有萧条的里根繁荣时代,是撒切尔铁腕推行私有化改革的铁娘子时代,是亚洲四小龙时代,是日本要买下全美国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新自由主义秩序重新确立并针对共产主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时代


深圳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当时全球主要经济体在二战兵火焚毁的基础上复苏发展了30年之久,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繁荣,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科技发明。像日本在50-60年代,年均增长率超过9%,比我们还要高。


(《日本经济史(1600-2000)》岸田真 等)


当我们开放的时候,恰好遇到那些经济体基本都完成了城市化,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需要向外进行资本技术输出的大时代,我们的特区恰逢其时的承接了这些。这种后发优势,让我们少了太多的试错,也让我们只用了短短三四十年就获得了别人70年、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经济成果。


赶上了全球经济大格局转移的好时代,踏准了全球化、自由主义新秩序的时间窗口。深圳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巨大的成就,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原因


比别人起得晚,赶了个早集,这种狗屎运,没有几个国家有。像深圳这种机遇,接近于孤例。综合看其它几个经济特区,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以及浦东,都不完全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所以不如深圳这般辉煌。但放到全球经济体中去观照,浦东、珠海、厦门,都是很成功的经济特区了,只是深圳太光环了。


二、雄安新区还具备这些要素吗?



雄安具备上述那些因素吗?不具备。如果是按照对标深圳、浦东的发展思路,重建一个经济特区的话,我不认为雄安能够再取得堪比深圳、浦东的辉煌。主导深圳成功的要件,无论是时代的还是国内的,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我们没有了学习的对象,后发优势没有了



深圳、浦东开放的时代,我们都有后发优势。但雄安新区的时代,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没有办法再去学习,也没有了这种学习的环境——新自由主义秩序已经完蛋,国外都在忙着反全球化,把中国视为捞尽了好处又不愿付出的王老五。雄安新区如果是发展经济,处在无人领航、自我探索的新阶段,这个探索需要缴学费,需要时间,没办法求快。


2、中国本身的情况在变化:人口红利在减弱,经济模式要转换



雄安面临的国内背景主要来自人口红利在减弱,走向老龄化,以及经济增速下滑,增长模式要转换。这种背景下,雄安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过去,更多的资本过去,需要国家给出更大的政策倾斜。但恐怕很难,雄安的吸引点估计也不在那里。



3、特区VS非特区:来自体制、收入的差距在填平



现在雄安口号喊得很响,炒房的人也一群一群的杀过去。但是,炒房你去,如果让你去雄安定居工作,你去不去?我相信很多人不去。一,在雄安能赚到的钱,在别处也能赚到。二是,就算赚不到也不会饿死。人解决了马斯洛下层的那些基本需求,上面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紧迫,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再去当拓荒牛。三,雄安的地缘没什么优势,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在长三角、珠三角,整个北方就一个:帝都。


特区和非特区,体制的、收入的、形象的差距依然会有,但越到现在越不明显,特区作为经济层面的吸引力也都在下滑。要看到,整个国家发展了40年,我们已经比较富裕了,这是和当年最大的不同。雄安新区虽然特殊了一些,但实在不是不去不行。


简单说,深圳、浦东那时候的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昂扬向上的时代,这时候的中国,处在中速增长、模式转换的时代环境完全不一样。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高唱雄安,可能表错情了,它成不了第二个深圳和浦东。


三、怎么看雄安新区的真实定位?



然而,雄安也不必成为第二个深圳和浦东


如果简单一点,将它视作一个首都分区,承载分解非首都功能的新城,大北京都市圈内建一个新城,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建立雄安新区,很像韩国15年前的建立世宗市。2002年底,卢武铉政府决定在离首尔120公里的地方建立世宗市(这和雄安距离北京的距离差不多),来分解首尔过度拥挤的非首都功能。当时的考虑要点是两个:一是首尔离金胖家太近了,离三八线只有40公里,导弹打偏都能歪打正着。二是首尔大都市病太重了,首尔都市圈跟个惠州那么大,只占韩国国土的1/10,却集中了韩国大约50%的人口和大约60%的GDP。一方面导致了首尔成本太高生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其它区域发展不善。



北京现在的大都市病只比首尔更严重,如果继续拖着,在原来的螺蛳壳道场里修修补补,今天限行明天限号,城市的生态环境、民众的生活质量、首都的国际竞争力都只会越来越糟糕。所以,大折腾一下,反而是个好事,虽然有争议,但至少代表了另一种格局的解决思维。


从2002年到现在,也有15年了,世宗的发展不温不火——它的远期规划也只是一个50万人口的小城。考虑到北京和首尔的发展阶段不同,我们体制和韩国不同,彼此的经济体量不同。我认为,雄安新区的发展速度会比世宗快很多,最终结果会比世宗好很多


但总之,成立雄安新区,它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


1、缓解北京的大都市病,分解首都的功能,把部分企业和人口分流出去。


2、设立一个新区,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的均衡发展。一则捍卫首都二则发展外围,一石二鸟。


也许没那么复杂,我们可能过于亢奋了(而这个亢奋是那些表述所影响的)。我认为,整个行为,首要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让北京这个首都更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指的应该是北京,而不是雄安。是说设立雄安新区这个事情很重大,因为它会影响到北京未来的地位和竞争力。如果不干这件事,北京作为首都未来的国际地位可能会麻烦,而干了这件事,北京作为首都就有望越来越棒


雄安的特殊性在于:它可能会拥有“政治特区+经济特区的双重性,这是深圳、浦东所不具备的。而且,它被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也的确让它可以与深圳、浦东平起平坐


无论如何,都绝不能理解为是“迁都”,说“分都”可以,是个“行政副首都”。首要的考虑是为北京纾困,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带动周边的小兄弟。它是为了让北京更强大而出现的,它的出现不会让北京作为首都而感受到弱化,更不会取代北京



从政治上说,迁都这事儿太大了,吃瓜的群众谈不了。我们用常识想,迁都对哪个国家都是动国本的事情,而且北京做首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承载了多少代人的集体记忆。不到万不得已,应该没人动这个念头。另者,如果要是迁都,我也想不明白,新都和旧都为什么要离那么近,未来的雄安新区随随便便一扩张就到了北京城,那不扯吗?要迁也得选个更好的地儿啊。难道中国那么大,就是雾霾最集中的地方适合做首都?老大们就那么喜欢当绿萝?


从市场角度说,设立雄安新区,只会继续强化北京而不会弱化北京在中国的地位。毫无疑问,会有很多资源要素、人口从北京流出(更多是被动的),但这样的流出会让北京变得更轻松,就像一个人一样可以卸下一些担子松口气,轻装上路。北京的生态环境会变得更好,对优质人口(甚至是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会更强而不会减弱。把一大批央企国企迁出去,导入更多的更好的市场化的企业和人口,北京的竞争力无疑会更高而不是降低。



【往期文章】

深圳正在发生的变化:人口1800万,学位缺口每年3-4四万,划定270k㎡工业“红线”

万科的计提跌价与孙宏斌的悲观,未必如你所想

从万科的致股东信中可以看到什么?

北京的房价打败了经济学吗?

不是全民抢房招致了楼市调控,而是调控加剧了全民抢房

香港的学区房为什么不像我们这般疯狂?

温州的一小步,中国的一大步

粤港澳大湾区叫板旧金山湾区,突破口在哪里?

都市圈买房怎么才能不跳坑?考察是否“1小时通勤圈”

临深还是个坑吗?(下)

临深还是个坑吗?(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