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8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大鹏半岛这座书院,培养过袁庚、钟原、刘黑仔等追风少年……

钟惠坡 西葫芦 2020-03-26


【编者按】在很多人印象中,深圳是人潮涌动的国际化大都市,但这里仍然保留了一片非常宁静的净土——大鹏半岛。大家不仅可以在那里感受海天辽阔,还有机会触摸历史留下的古城印记。今天给西葫芦赐稿的钟惠坡先生祖籍大鹏,他今天将带我们去阅读大鹏一座保存仍完好的古老书院。都市里的人可以到这座书院放松心情,也可以和过去两个多世纪在这里进进出出的不同人物对话;这里既是大鹏半岛过去两百年历史发展的一条脉络,也是钟氏家族历史的缩影。本文大约10000字,耐心阅读完文章后,我相信下次拜访书院的时候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1866年的新安县全图,在大鹏半岛北部的实线是横头岭与排牙山的山脊,是古代新安县和惠州府归善县的府界、县界。


钟惠坡 | 古镇的追风少年

1

大鹏半岛位于今深圳市的东南部,三面环海,东临大亚湾,与惠州接壤,与稔平半岛隔海相对,西向大鹏湾,与香港的新界隔湾相望,南边对着三门岛,控制着南海的交通线。整个半岛区域有近300平方公里,另还有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大鹏半岛历史上的行政隶属变迁,是由东晋的宝安县到隋朝的东莞县,又到明万历元年的新安县,再到1914年的宝安县,半岛一直都处于县境最东南端。大鹏半岛北部的排牙山,是古代广州府新安县和惠州府归善县的分水岭,山的南边广州府新安县设置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鹏所城,排牙山北部的坝岗则成为了真正的政治、军事边缘。这也是后来大鹏半岛成为革命根据地的自然地理优势。

大鹏半岛的地理环境被横头岭和排牙山分为两半,分为葵涌和大鹏两个自然区域。北面葵涌居住的是讲客家话的居民,许多大族都是数百年前从粤北、福建等地迁居过来的,很容易寻踪溯源。而南面大鹏区域(包括七娘山下的南澳)人口结构就复杂得多,人口也更多一些。这里的居民有自己的语言、生活习惯和崇拜,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鹏话”,它不同于白话,也不同于客家话,而是一种军语。这是因为大鹏古城从明朝洪武年间就是一座军营,军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因沟通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一种融合语言,即所谓的“大鹏普通话”。大鹏话包含粤语和部份客家话的语言特征,为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及香港东平洲及大埔汀角之原居民使用。

大鹏地处偏僻,多系高山,交通不便,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大鹏至新安县城:“高山峻岭,如鴘鹰三转。大、小梅沙尖,九顿岭等处,轿马难走,必步行登越。横涌海港无渡,伺潮退以涉。无大风雨,四日可至;遇有风雨,高山难越,海潮杂沓不退,路期不定。”大鹏半岛山多耕地少,台风、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更有猛兽出没,大多数人生活艰难。

大鹏半岛在明代划为新安县第七都,在清代是新安县县丞管辖,到民国时期是宝安县大鹏区,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整个半岛都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分为鹏城、王母、葵华(今葵涌)、南平(今南澳)四个乡,她的政治中心就设在大鹏所城。

占地约11万平方米的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占地约1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四周筑有坚固的城墙和箭楼。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海防和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英雄人物。

但是到了民国,大鹏古镇就开始分裂成两个中心。

一个是大鹏所城,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古城常年都驻扎着军队。在治安不靖的历史条件下,府衙公堂自然就安放在有枪杆子把守的古城这里,这样官员家眷才有人身安全的保障。

但大鹏所城交通不便,北面是高山林密的排牙山山脉,前面就是风起云涌的大亚湾,只有海路和坝光坳这条山路通往外界,被世人看作是天涯海角。被派驻这里都属苦差,山高皇帝远,所以驻防的军纪历来都好不到哪去。在民国时期,除了蔡廷锴(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抗日名将)的警察大队驻扎时军纪稍好外,其他派驻的多是劣迹斑斑的军队。1938年日本鬼子登陆前驻扎的王竹青部,抗战胜利后驻扎的徐东来部、王玉如部、罗坤部,头儿都是土匪出身,部队的班底都是土匪整编过来的。历来就没有人愿意在“丘八”成堆的地方做买卖,而在这类匪性十足的“丘八”管治下,从上世纪初开始,大鹏人就越来越往营商环境相对较好的王母墟迁移了。直到1948年,连区公所也为了“清净”,也搬到了王母墟的陈伙楼来了。

王母墟离古城仅8华里,相隔一个叫“窑坳庙仔”的平岗和一条叫“打马沥”的山陇。这段今天被笔直的鹏飞路连成一体的短短的坦途,在民国时期可是一段“十字坡”,时常有兵匪强盗剪径;也是一处“景阳岗”,常有老虎豹子出没。所以大鹏当地流行一句口头禅:“没有两下子拳脚功夫,又哪敢到窑坳庙仔挖蕃薯?”可以这样说,人们从鹏城迁往王母,既是为避兵祸,也是为了避开这条不安全的商道。

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广东军阀陈炯明主政广东省,曾经卓有成效地开展创建“模范省运动”。在这历史时期,王母墟也曾有过一瞬间的兴盛,店铺增加,商贾结集,有糖街、鱼街两市。但由于半岛地处偏僻,政令不畅,大多“新政”很难落实,使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缓慢,与邻近的坪山、淡水等地比较,仍然显得贫穷落后。

尽管偏僻、贫穷、落后,甚至蛮荒、兵匪横行,但纵观大鹏的历史,不能不说这里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清代,这里就英雄辈出。

大鹏所城的赖氏家族是深圳历史上英才辈出的大家族。赖氏始祖赖吾彪由广东紫金县迁至大鹏。道光五年(1825年),赖吾彪第三代孙赖世超考取官职,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被封为武功将军,是“三代五将”中的第一将。赖世超两子赖英扬、赖信扬也是从最低级军官做起,赖英扬官至浙江定海镇总兵,晋封“振威将军”;赖信扬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封“建威将军”,官至正一品。赖英扬、赖信扬与各自的儿子赖恩爵、赖恩锡共同构成了这个家族的“三代五将”。

大鹏所城赖恩爵将军府。

大鹏还有一位名将叫刘起龙,字振升,号云齐,是鹏城当地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72年)。时倭寇为乱海疆,刘起龙初由大鹏营入伍,累立战功。嘉庆八年授平海营右哨把总,不久又累功提升为香山协右营千总;嘉庆十五年随副将洪鳌、都司胡佐朝等分督战船,围攻洋盗邬石二于儋州新英外洋,擒邬石二等,洋面肃清。其后先后调升水师提标右营(新安营)守备,东山营守备,州营守备,虎门水师中右营中军守备,南澳镇标游击,崖州营参将,澄海协副将,福建南澳镇总兵,道光六年擢升福建水师提督。道光九年冬,刘起龙被召到北京觐见道光皇帝,备荷恩之宠。刘起龙于道光十年二月巡洋时卒于海上,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朝廷著加恩,照提督例赐恤。

刘府和赖府,都是当地大族,人丁兴旺,都有清廷皇上赐匾的极有气势的将军府邸。大鹏自建城以来,人才辈出,明代以来共走出了10多位将军和提督。

在这种尚武文化的带动下,这里的人民百年间都保持传承着守疆为国、勇武强悍的传统精神。


2

纵观晚清到民国,大鹏与周边比较,社会和经济都是相对落后,但是有一样值得大鹏人感到欣慰的是,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在这个半岛传承下来,教育并不落后。

只要追溯历史就会清楚地发现,数以万计的大鹏人并不是原生的山民形成的族群,而大多数是由明代开始从中原大地、从福建沿海迁来的客家大族,也有从附近的广府等地迁来的族群。这些影响历史的迁徙流动,有的因战乱,有的为逃避政治迫害,有的更是族群繁茂后必然分裂的原因。这些大族群的到来既带来不菲的钱财和生产力,也带来坚守数百年“读书入仕”的家训祖嘱。不管是本地广府人还是客家人,他们的骨子里面都认为唯有教育才是改变自己命运、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

在清末,大鹏具备教育条件的只有几个大姓,也就是鹏城乡的赖氏、刘氏,王母乡的钟氏、李氏、王氏、欧阳氏,葵华乡(今葵涌)的潘氏、黄氏、蓝氏,南平乡(今南澳)比较散落,比较著名的是七娘山腰的高岭村周氏。这些大族或族群有一定的公共经济,也就是有可供出租的土地,家族长老会拿出一部分土地出租所得作为“征尝”,用于家族的公共支出,如祭祖、修谱、救灾,扶贫济困等,而常年需要支出的就是用于延请名师,兴建教育场所,完成族群子弟的读书教育。如鹏城乡有赖府书房,刘府书房,赵公书院;王母乡有钟家的王桐山书院,水贝寨的水贝书室;王母墟的李家学房,王家学堂;葵华乡有潘家学堂,坝岗的黄家书堂等,此外,大多数的村庄都建有规模大小不一的私塾,使到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儿童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很少有教育的空白地带。

大鹏半岛这些古老的教育机构当中,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王桐山村的王桐山书院。

王桐山古村落。图片来自网络。

王桐山村是个纯钟姓人居住的不太大的村庄。据钟氏族谱记载,钟氏族人在明代万历年间因得罪阉党势力,数百口人家连夜从老家河南登封出逃,先流散到福建汀州,再分部到广东紫金、惠东,有一支逃到当时实属天涯海角的大鹏半岛最南端的西冲西贡村定居下来。直至明朝灭亡之后,这支钟氏血脉大部分族人才在康熙年间从西贡村迁至农商较为发达的大鹏王母墟,选址著名的蜈蚣岭(曾称老虎岭)的三衬石(1970年被毁)下建村。

钟氏虽然天涯海角蛰伏数十年,不知怎的还是财雄势大,人多势众。后来族人再接再厉,再建有颇有气势的红屋瓦村、松山下村。这些钟氏的村庄都虽然人口不算茂密,但却家风严谨,耕读传家,士绅乡贤辈出,在大鹏当地颇有影响力。而这些优良基因的延续就是因为重视读书教育。

王桐山钟氏有家训十条,其中第三条是:“耕读宜务。凡人生所务,不外士农工商,首士,次农,余非正业,不读则礼仪疏虚,不耕则仓廩空虚,勤读则显亲扬名,躬耕则丰衣足食,当以耕读为首务焉可也。”这十条家训高挂祠堂,学童需背诵牢记,逢年过节即习之。

王桐山村的王桐山书院与钟家大院几乎同时建造,属于当时王母墟最大的教育机构,分为上书房、下书房、讲书堂,气派可见一斑。钟氏三个村的子弟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几乎属于免费的学堂教育。村庄的长老在外地高薪聘请名师,村人对师长极尽恭敬。曾有村规规定,教师先生所过之处,村民都需侧身让路,备受尊崇。

王桐山古村落。图片来自网络。

书院的初级教材有《弟子规》、《四言杂物》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学习《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唐诗合解》、《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有关历史的书有《鉴略妥注》、《五言韵文》、《纲鉴》等。有关处世和做文章的书有《蒙求》、《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等。书院的孩子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后,就要学习“四书五经”了。先读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五经,即《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每日的学习,是一种没有变化的重复背诵与书写,不管理解不理解。先生总是说:“孩子们,背下来,总有一天你们会理解的。”

到了王桐山钟氏家族第三代,即开基立业的钟鸣瑞的孙辈,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出了个恩拔国子监太学生,名叫钟廷耀。国子监是中国隋朝以来的中央官学,在清代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钟廷耀自小在王桐山刻苦读书,立志皓首穷经,他经过县至州府的层层选拔,终于就读位于北京皇城的国子监。他为整个家族带来辉煌,使钟氏成为大鹏望族。后来钟廷耀在韶关做官。虽然在三十岁的年纪就因病去世了,但钟廷耀一支仍然兴旺,子孙皆发奋读书,其孙钟献秀、钟瑞秀后来都极有成就,并回乡重建王桐山钟氏大宅,规模更为宏伟,大宅部分至今保存完好。

在广东人才辈出的四邑、南番顺一带,国子监太学生真的不算耀眼,但在大鹏这偏僻之地就是一段历史奇谈,他激励了成百上千的大鹏后生读书成才、走出去见世面的梦想,也让钟氏长老们似乎重新认识到这个原先的登封大族有读书成才的优秀基因,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办好属于本族的这座书院。王桐山的书院自此越办越兴隆,当地许多有钱人的子弟都愿意支付昂贵的学费到来就读。

王桐山村确实也有别村没有的办好书院的基础条件。

该村除了有比较好的校舍、讲堂等办学设施外,更主要的是有大量支助办学的公田,收入稳定,资源充足。钟氏的祖先鸣瑞公很有远见,他善于经营,积聚大量的财富。随着后代繁衍开枝散叶,财产逐渐细分,但子孙后代坚守族规,留有相当的公田用于办学,以及祭祖修谱、修缮宗祠、灾后救济、扶危济困。这些公田超过百亩,分布在大鹏湾的叠福、下沙,七娘山下的新大,最远的竟然在惠东捻山。每季收后,由长老指定村中品行端正的村人收租、造册、登记,做出村里教育的预算。

该村还有良好的安保设施。从晚清到民初,大鹏都匪患不绝,有海上的,有山上的,有在大亚湾、红海湾四周流窜的。这些贼人经常派人上门“借粮借饷”,特别喜欢绑票读书的儿童,一是学童容易控制,二是多属较为富裕的人家,敲诈容易得手。由于王桐山村寨墙坚厚,有一定的火器武装,更重要的是村庄有一座全大鹏仅有的“天一涵虚”的坚固炮楼。炮楼五层,一有匪情,全村妇女儿童全部可躲进炮楼,男人关闭寨门,持枪防卫,这就使到在此就读的学子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安全。


王桐山村的王桐山书院扬名大鹏,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这里每个时期都会请来有一定新式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他们有的是从广州、惠州、淡水等地请来的,有的是从香港请回来的大鹏籍乡人,有的是从海外归来的,他们很受学童的欢迎,声名远播,吸引了大批邻村的孩子过来就读,因为在这里,这些教书先生能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到新世界的窗口。


钟氏的宅第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3

1921年,王桐山书院来了一位叫蓝翼成的教书先生。他约五十岁,长得高大挺拔,仪表堂堂,还是一位八卦掌高手。他几乎永远是白衣白裤,头发梳理的铮亮,一尘不染。他平时出入村里,骑着一匹白马,虽然马蹄嘀嘀,威风凛凛,却对人彬彬有礼,村人对他让路,他也会很有风度地侧身而过。人们联想到他的出身,他的学识和地位,总觉得是一个传奇。

蓝翼成原是葵涌坝岗人氏。蓝家是大鹏半岛的中医世家,代代出有名医,在淡水、葵涌、大鹏都有医药堂。蓝翼成出生和成长在印尼,在爪哇岛那里完成了中学学业,接受华人开办的现代教育,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掌握到比较广泛的知识。中学毕业后他经营中药材生意,学习祖传的医术,逐渐有了名气。他后来接受家族的安排,回国接手中医药堂的生意。他喜欢大鹏,在王母墟上开了一间叫“天德堂”的药房,一边卖药一边行医。他医术高,人缘好,“天德堂”因他而生意兴隆。但是,他内心真正喜欢的是教书育人。当王桐山村听说他有这个想法之后,毫不犹豫就把他请到王桐山书院当“主持”。他就这样开始了一边教书一边行医的传奇生活。

那个年代,称得上乡村贤达的主要有四种人,一是著名的教书先生,特别是校长;二是治病救人又医德高尚的医生;三是既见过世面又正直公道的富人;四是有品行的退休官员。蓝翼成一人就占了前三项。这样一个有用、有德、有趣的人,自然使他成为方圆几十里一个如雷贯耳的人物。

蓝翼成接掌王桐山书院,就开始改革传统私塾式的教育方式,并且吸收了香港洋学堂的教育模式,招聘有现代教育技能和理念的师资,开设了算学、理化、自然科学、西洋历史及音乐、艺术、体育、道德修养等课程,开大鹏新式教育之先河。

他在王桐山书院采用新的语文课本,是当时民国教育部最新审定的民国教科书——《新国文》,共计六册,部分课程还采用英语教学。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年限及其作用和地位来看,这些在大鹏都是极为超前的。

蓝先生深受孩子们欢迎,除了讲课的课讲得好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讲课之前的五分钟,向孩子们讲一段《说岳全传》。

他讲故事的技巧十分出色,将南宋名将岳飞的英雄一生讲的栩栩如生。他有时候讲的来劲会再增加五分钟。在讲到宋金的经典战役,英雄战死疆场,讲到奸臣当道,昏君误国的故事时,他甚至会泪流满面地一直讲完,英雄抒怀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使这些松山学子心中汹涌澎拜,不能自已。一个学期下来,故事讲完了,这时孩子们心中就已经树立了传统的偶像。他们要成为岳飞,要学本领,要除恶惩奸,要为国家出力。蓝先生就是他们的周侗,他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在这些学子的心里逐渐塑造了健康的人格。他也讲《东周列国志》,讲《三国演义》,讲戚继光,讲孙中山、黄兴的广州起义……。这些中华英雄豪杰的忠、智、勇、仁、信,逐渐逐渐地烙在这些纯真的孩子的心里。

蓝先生讲科学。他讲飞机的飞行,火车的飞驰,轮船的远航,汽车的用途,讲这些欧美现代工业社会的成果的原理和制造。也讲美国的摩天大楼,好莱坞的电影……。他为山村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科学之门,窥见了现代世界之光。

蓝翼成讲世界大势。他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也屠杀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也讲到我们中国也参与了战争,成为“战胜国”,但由于贫穷落后,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列强出卖,深受侮辱,因此在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随后在全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热潮。

蓝先生讲理想。他讲中国北方有个俄国,一位叫列宁的革命家领导人民推翻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说这里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每个儿童都有书读,有面包牛奶,工人有工厂工作,农民有土地耕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蓝先生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香港购买了许多包含各种知识的图书,他有时开堂讲故事,有时关门读禁书,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神秘的门,让他们认识了一个陌生又现实的世界,有了探索未来的理想,有了走出去看世界的冲动,也培植了他们担当社会责任的萌芽。

在当时,由于有了蓝翼成这样的名师,王桐山书院就成了大鹏最著名的学校,许多家庭都将自己的子弟能够到王桐山书院读书视为一种荣耀。

在蓝翼成这种教学革新的带动下,大鹏新式学校逐渐兴起,大鹏教育得到大幅发展,教材、教学内容也出现较大变化,有力推动了大鹏教育性质由同姓私塾教育向公共教育转变。那时,在一批乡贤和华侨的支持下,许多新式的校舍和教育设施也得到更新和建设,如新民小学、光德小学就在那时兴建起来。也有利用庙宇改建学校,如王母河沿岸的关帝庙,大鹏所城北门关帝庙都改建为新式学校。王桐山书院也转为松山学校,成为了一座新式的学校。许多私塾因此直接关闭了。

蓝翼成在王桐山书院其实只教了1921至1925年的五整年的书,此后也没有再继续从事他的教书育人的生涯,而是按照家族的要求,专职从事“天德堂”药房的经营和行医,但他对大鹏教育的创造性的贡献,他富有个性的教书生涯,他启蒙成长起来的、后来在大鹏半岛掀起革命风云的那群少年,永远在大鹏是一个传奇。


4

王桐山书院主要是为大鹏的钟氏族群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学堂。钟氏在王母墟周围有王桐山、松山下、红屋瓦三条村庄,钟氏族人的适龄子弟都在书院就读。蓝翼成在书院执教时有三十多名学生,他最喜欢钟宝斌(钟原)、钟宝钻等几名聪明的孩子。

钟宝斌是本村人钟胜和萧东娇夫妇的长子。钟胜在香港皇后轮船公司当海员,又是海员工会的一个单元组织的负责人,曾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筹款做过不少的贡献,是大鹏一个见识多广、正直公道的乡贤;萧东娇是在上海长大并受教育、见过世面的女性,而且精通民间医道,是著名的乡村医生。钟宝斌自小在他们精心培养下,成为一个聪明、勤奋、自律、品行端正的孩子,是蓝先生的得意弟子。

虽然书院主要是供本村孩子就读,但还是有些外姓的孩子要进来。在水贝寨的水贝书室就读的欧阳山(后来参加革命后改名为袁庚)就由于慕蓝先生可爱有趣的“威名”才要转到王桐山书院就读。欧阳山和钟宝斌是表亲,他父母找到钟胜,通过钟胜求情,经过考试,蓝先生对袁庚这个机灵的孩子很满意,收为学生。

蓝先生特别喜欢他一个叫蓝兆麟(蓝造)的侄儿,将他从坝岗带到身边,安排在书院读书。蓝先生说这孩子聪明,勇敢,诚实,有胆识,必是将来振兴蓝家的可造之材,所以,他去哪里都带着小兆麟。

王桐山书院的学生有三十多人。他们都年龄相仿,在蓝先生的教导下,一起读书游戏,就如亲兄弟姐妹。

蓝先生的教育风格是开放性的,他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要求孩子们自小就通过交流建立友谊。他说:“你们逐渐地长大了,要一边通过多读书去追寻堂堂正正做人的路,一边要结交那些有胸襟有理想有胆识的人。”他这样说,也帮助孩子们这样做。

为了帮助孩子们结交朋友,收获友谊,蓝先生在王桐山书院开了免费的“讲古堂”,要孩子们请周边有兴趣的孩子来参加。蓝先生的“古仔”在大鹏早已尽人皆知,周围的学子听闻有“讲古堂”即蜂拥前来。可以想象,这些多是接受老式教育的孩子,第一次听一位见识广博的先生讲现代科学,是怎样一种惊奇?只见他们一边听一边屏息惊异地想象蓝先生口中讲述的新奇的世界,仿佛一下子从 “四书五经” 僵化的教育中蜕变出来。

蓝先生很忙,但他总是不会忘记那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每月总是腾出半天开“讲古堂”,不让孩子们失望。

经常来听“讲古”的孩子有张家村的张平,有上墟门的刁燊(刁昌顺),王屋巷的王作、王柏,有大鹏所城的戴机、刘锦进(刘黑仔)、赖仲元、赖枫,还有远在坝岗的黄闻,葵涌的潘清等。他们每次都意犹未尽,对蓝先生说:“我们什么都想听,请您在王桐山书院讲过的,都给我们也讲一遍吧!”蓝先生基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特别是他们听到自己的祖国受尽列强的欺凌,中国政府懦弱腐败的时候,他们小小的年纪充满的激愤之情,拳头捏的紧紧的。

这些邻村的孩子就由于蓝先生的“讲古堂”,和王桐山书院的钟宝斌、欧阳山、蓝造、钟宝钻等,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少年好友,他们的身心一起成长。

蓝先生曾对这些孩子说:“你们听了我近两年的讲古仔,就是我的学生了。你们纯真又充满正义感,将会是大鹏的希望,请不要辜负蓝先生我的期望。”

他们逐渐长大后,根据家庭条件和父母的意愿,各自又走上不同的求学之路。

小小书生,拍摄于今日之王桐山书院。

钟宝斌十二岁时被父母送到广州读高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仅聪明、勇敢、有主见,更是宅心仁厚,宽以待人。有段往事足以反映他的品格。一天,他发现父亲送他的名贵怀表被盗。他很快查出是一位校工所为,在准备向学校报告时,钟宝斌发现校工是因为为医治重病的父亲才铤而走险,他想,如果此事报告学校,该校工将面临坐牢,一家将可能面临灭顶之灾。钟宝斌私下决定不予追究,还将金表变卖的钱送给崔家,直到钟宝斌毕业前夕,校工因为内疚才将此事报告校长,全校师生因此才知道,这个个头不高,但结实精干,谈吐不凡,眼睛炯炯有神的孩子,不仅是学业优等,更是品行出众的学生,使他一时成为了学校瞩目的人物。蓝先生听到钟宝斌的故事后,感慨地说:“真是我骄傲的学生呀!”钟宝斌在广州小学毕业后,继续到香港的进步学校民范中学读书。


拍摄于今日王桐山书院之艺术照。

袁庚(欧阳山)自蓝翼成离开书院后,就到大鹏王母新民小学完成小学学业。后到广州远东学校进行补习,1931年9月考入广州名校广雅一中,初中毕业后又考入“地政人员养成所”,这是一所培养土地确权测量专业人员的专业学校,后分配到南海县石湾第四测绘队当测绘员及绘图,这对袁庚后来从事东纵的情报和炮兵工作奠定了专业基础。1936年8月,袁庚考入黄埔军校燕塘分校。

赖仲元14岁那年到广州市立第一中学读书,在读书期间,参加学校的进步读书社,从此积极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参加了广州学生声援“12.9运动”大游行。

同期在广州读书的还有钟宝钻、王柏等。

王柏是菲律宾归侨,她在香港念完初小,在大鹏念高小,在广州念完中学。

黄闻、潘清等人即选择惠阳的崇雅中学。

此外,这批少年学子还有不少到大鹏邻近的淡水求学。

1936年,战云密布,日寇侵华越来越猖獗。

当年的追风少年都长大了,他们大多数找到了喜爱的教书职业,但蓝先生培植在他们心中的火种,这时燃烧起来了。

除了钟宝钻结伴同学直接北上参加新四军外,其他学子都殊途同归。为了抗日救亡,为了保卫家乡,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自己的故乡大鹏。


王桐山书院学子简介

   袁庚(欧阳山):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护航大队代大队长,东纵情报科长,对外联络处长,参加东纵北撤。他成功创办了蛇口工业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钟原(钟宝斌):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鹏地区第一批党员,任第一任大鹏中共区委书记,惠阳县惠州区中共区委书记等职务。在开辟大鹏党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参加东纵北撤。

   蓝造(蓝兆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惠阳县委书记,路东县委书记,东纵北撤后留守东江坚持斗争,先后任中共江南工委书记、惠东宝人民护乡团团长兼政委、江南地委副书记兼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司令员。

   钟宝钻:1938年在广州读书时北上参加新四军,曾到延安抗大学习。解放后任武汉军区步兵学校校长,作战部长,浙江省科委副主任。

   黄闻(黄文华):1938年10月入党,是大鹏第一批中共党员,曾任中共惠阳县委书记,第七支队政治处主任,在与日寇的战斗中牺牲。在开辟大鹏党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居功至伟。

   刘黑仔(刘锦进):1940年参加东纵,同年入党,是日寇汉奸闻风丧胆的东纵港九大队手枪队长,是东纵最著名的英雄人物,1946年5月在东纵北撤前夕被国民党军队袭击中牺牲。

   刁燊(刁昌顺):1938年参加惠东宝抗日游击总队,同年入党,任边总二团某营教导员,能征善战,1949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

   张平:1938年11月入党,历任大鹏联防自卫队大队长,江南大队大队长,是东纵威震敌胆的战将。

   戴机:1938年10入党,历任东纵电台台长、总台长,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第八执行小组中共通讯官。

   赖仲元(赖圻):1938年入党,历任大鹏乡支部书记、东纵大鹏自卫队中队长、大鹏区区长兼区委书记,是大鹏发动群众参加东纵抗日的主要的组织者之一。

   王柏(女):1939年入党,组织大鹏夜校,发动妇女抗日救亡,很长时间里负责情报工作,担任东纵指导员、民运队长。

   王作(女):1938年参加东纵,翌年入党,曾任惠阳大队指导员。

   赖枫(女):钟原妻子,1939年3月参加东纵,同年入党。曾被派到东莞教书以掩护特委交通。后在东纵第二支队政治部民运队,北撤后任两广纵队妇女队支委、两广纵队后方家属队担任大队长。

   潘清(女):1938年夏参加黄闻组织的革命活动,1941年与黄闻结婚。婚后与黄闻在惠东、惠阳淡水以老师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944年4月从地方党调入东纵部队。丈夫黄闻牺牲后坚持革命斗争。

王桐山书院的学童钟宝斌和父亲钟胜的合照。


在赖府书房读书的赖枫与母亲刘宝珠的合影。



曾在大鹏较场尾小学当老师的刘黑仔。摘自电影《明月几时有》的剧照。


大鹏的村落。


大鹏人在纽约办的刊物。


大鹏人在香港办的刊物,有三分之一的内容讲的是大鹏半岛的教育问题,占最大的篇幅。



更多阅读

发现深圳


深圳乡愁

本土访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