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慢性胃肠病怎么办?

2017-07-25 徐大平 中医宝典

编者按

胃为六腑之一,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胃吸收水谷之精华,运输到全身,使身体得到滋养。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因此,胃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生活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一时的贪念欲望,难以受控情绪波动和错误的健康观念,都使得我们的胃“四面受敌”,常患有慢性胃肠病。

 

慢性胃肠病范围很广,包括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多种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胃痛、痞满、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慢性胃肠病的?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保健、治疗吗?

 

一、什么是慢性胃肠病

 

胃肠病的主要表现:上消化道的主要表现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等,还有些人有下消化道的症状,如下腹部坠胀、排便不畅、便秘、腹泻、排气等。

 

本症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精神因素在本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升清,为人体气机升降转输之枢纽。只有脾胃功能健全,气血旺盛,才能滋养先天肾精而使脑海充盈,人也格外精力充沛。步入中年之后,脾气渐虚,运化水谷精微之力下降,清气不升,气血不足,难以灌输百脉,濡养肾精而致肾虚,脑髓失充,致使神明错乱,加速了脑的老化。如果脾虚转枢失职,可使脏腑气机失调,既不能转化体内精微物质,又不能及时将代谢废物排除体外,聚湿生痰,进而痰凝、气滞、血瘀,阻碍气血运行,使人易病早衰。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见胃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久病脾胃虚弱,脾阳不振,内寒滋生;亦可因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肠疾病。

 

二、穴位保健

 

取穴: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阴陵泉。

 

1、内关 

即是内脏元气通行道路的关口,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同时又是交会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胃肠道疾患,如胃胀痛、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又能治疗心脏疾患,像心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同时对机体起着双向调节作用,像高血压、低血压、高血糖、低血糖等,还可用于急救。

 

具体位置:腕横纹上2寸正中,即大拇指横节为1寸,量2次即可。用拇指罗纹面按揉内关穴1~2分钟,拇指罗纹面按于内关穴位上来回按揉,手法宜深沉用力,局部有酸胀感。

                           

2、中脘(太仓)

取穴法:中脘在上腹部之中央,腹中线上。使病人仰面平卧,自胸歧骨(胸骨体、剑突联合处)至脐中心1/2处取穴。

 

作用:

①治急慢性胃炎、腹部胀满、呕吐呃逆、胃痛、胃下垂、胃溃疡、胃扩张、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肠梗阻、胃酸缺乏或过多、食欲缺乏、痢疾、肝炎。

②治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精神病。

③治心下痞满、中气不足、气短。

 

操作:用拇指按压中脘,随呼吸起落,呼气时下按,吸气时上提,使劲上下揉100下。以中脘为中心,先把右手掌放底下,左手掌重叠右掌上,顺时针方向按摩划圆圈50下;再把左手掌放底下,右手掌在上,逆时针方向揉摩50下。逐步扩大范围。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

 


3、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操作:用中指按压天枢,随呼吸起落,呼气时下按,吸气时上提,使劲上下揉100下。用两手中间三指从耻骨分别向两边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心窝部,两手汇合,再沿原路返回。如此反复揉按50次。注意,揉的路线是以足阳明胃经为途径,必须经过天枢穴位。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行气祛瘀以止痛。


4、足三里

取穴法: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在外膝眼直下3寸,胫骨外缘1横指处,当胫骨前股长与伸趾长肌之间。正坐自然屈膝,以足掌放平为度,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肢并拢,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 


作用:

①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及其他病症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祛病延年,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②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适用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缺乏、羸瘦、腹膜炎、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

③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④其他: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胀、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操作:

取端坐式,抬左腿与膝盖成直角,双手握拳敲打左腿足三里及内侧的阴陵泉穴3分钟,抬右腿与膝盖成直角,双手握拳敲打右腿足三里及内侧的阴陵泉穴3分钟。


5、公孙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足痛,足肿,脚气。

操作:取端坐式,单盘,先找到第1跖骨,从第1跖骨小头后缘往上、往内侧推,摸到基底部前下方凹陷,用同侧的拇指指腹按压在公孙穴上,点、按、揉,有胃肠不适者,公孙穴很敏感,酸、胀、麻非常明显。操作3~5分钟,换手,作另一只脚的公孙。公孙穴是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6、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此穴位用拇指掐上去,有明显的胀痛。


主治:下肢疼痛,足背痛,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膝痛,黄疸。

操作:平坐在床上或凳子上,两腿分开伸直,双手四指附着在小腿上,大拇指压住阴陵泉,同时用力按揉,力量由轻到重,1~3分钟后,两手拇指沿着胫骨内侧,从阴陵泉一直推到内踝下照海穴(足内踝下缘凹陷中),做3~5分钟。刺激阴陵泉能健脾和胃,利水消肿,而胫骨内侧面则是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路线,为脾、肝、肾三经分布多个穴位,因此可以益肾健脾,舒肝理气,通调肠胃,对于一切胃肠系统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三、经络体操

 

1、叩齿咽津功

静坐、静卧和静站都可。平心静气,轻轻吐气三口,以后用自然呼吸法。

 

①叩齿:思想集中,上下牙齿相叩36次,其力由小到大,以轻轻作响为度。叩齿可以刺激牙齿,改善牙齿和牙周的血液循环,保持牙齿坚固,防止松动和其他牙病的发生。

 

②舌动:旧称搅海,用舌在口腔内上下牙齿内、外运转,左右各36次,津液很快生满口,生了唾液暂不咽下,接着漱津。

 

③漱津:闭着嘴,将舌功所生津液鼓漱36次,然后分3小口咽下,咽时意念诱导着津液慢慢达到丹田(脐下1.5寸部位)。每日3~4次,如配合叩齿,可起固齿作用。

 

下面介绍一个咽津功歌诀

一咽二咽心不乱,

三咽四咽藏露甘,

五咽六咽内景实,

七咽八咽肾水升、心火降,

九咽加一咽,水火即济、气通三关寿百年。

 

舌功和津液可以激发消化腺的分泌,改善消化功能,有促进营养吸收的作用。中医认为津液是人身之宝(精液、血液)之一,经常练生津、咽津功法,可以医病保健,益寿延年。方法简便,随时可作,只需几分钟便可作完。

 

2、调理脾胃单臂举(摘自八段锦)

预备式:立正,或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

 

动作: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朝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然后复原,再左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指尖向右,同时右手下按,指尖向前,然后再复原。如此反复多遍,配合呼吸,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做10~20分钟,早晚各做一遍。

 

四、膳食搭配

 

1、八宝粥

【原料】(《方脉正宗》)芡实、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莲肉、山药各10克。

【制作】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捞出党参和白术等药渣,再加入淘净的大米300克,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

【功效】可治疗胃肠消化不良,体虚乏力,泄泻虚浮等。

 

2、淮山内金粥

【原料】淮山药20克,鸡内金10克,陈皮5克,大米150克,麻油3克,精盐5克,味精1克。

【制作】淮山药洗净,切成斜片,陈皮洗净切丝,鸡内金碾为细末。大米洗净,放于砂锅,注入清水1500毫升,大火烧开后,入山药、陈皮、鸡内金,转用小火慢熬成粥,加入精盐和味精,淋麻油调匀。分早晚服用。

【功效】补肺肾,健脾胃,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和慢性泄泻。

 

3、黄芪炖母鸡

【原料】黄芪100克,柴母鸡1只(农村散养)约1000克重,料酒3匙,姜3片,水1500毫升,盐适量。

【制法】先将母鸡宰杀,去毛,剖腹去肠、内杂,剪去爪尖,洗净,切成块,再将黄芪洗净,待用。在锅内装入鸡块、黄芪、姜片、料酒、水煮开,改用温火炖2小时,鸡肉烂后加食盐适量即可。

【功效】母鸡肉与黄芪合用,助其健脾益气之功。慢性肠胃炎患者和体虚感冒、腰腿无力者均可食用,疗效显著。

 

五、预防护理

 

1、饮食有规律: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2、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3、避免烟酒: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大量饮酒可导致胃穿孔。

 

4、不宜吃油炸、腌制、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因为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腌制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5、饮食四宜

①宜少宜精:宜少指不可过饥再吃东西,且吃东西—次不可过饱;不宜极渴时饮水,饮水一次不宜过多;晚饭宜少。宜精指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尤其对于有消化不良的病人,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②宜温宜洁:宜温指胃病患者不可过食冷瓜果,也不能因畏凉食而吃热烫饮食,这对食道和胃的损伤也很大。宜洁是指有胃病的人胃抵抗力差,应防止食物被污染,并注意食用器具的卫生。

 

③宜鲜宜淡:宜鲜是指吃适量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疏菜水果可防癌,同时也指吃新鲜的食物,不食腐烂变质的食物。宜淡指宜吃清淡的素食。中医讲淡味是养胃的,清淡素食既易于消化吸收又利于胃病的恢复,而且可使人长寿。新鲜蔬菜、五谷都为健胃佳品,但食用不可过量。

 

④宜软宜缓:宜软指饭食、蔬菜、鱼肉之品宜软烂,不宜食油煎、油炸、半熟之品及坚硬食物,既难以消化,而且有刺伤胃络之弊端。宜缓指细嚼慢咽,充分地咀嚼,唾液大量分泌,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有防癌和抗衰老的效果。

 

6、推荐保胃肠的好食物

①南瓜:含大量果胶,可保护胃壁,减少溃疡。

 

【注意】南瓜皮不好消化,消化不良的患者食用时最好去皮。

 

②木瓜:含木瓜酵素,有助于分解并加速蛋白质吸收,可缓解消化不良,木瓜也是健脾胃、治胃痛的好食物。

 

【注意】木瓜偏寒,建议不要空腹食用。

 

③山药:健脾胃、益肾气,可促进消化吸收,黏稠质地也有保护胃壁功效,还能促进食欲,胃部长期不适导致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多吃。

 

④姜:促进血液循环,可缓解天气寒冷造成的胃痛;生姜在中药中也用以治疗恶心、呕吐,对胃病患者很有帮助。

 

【注意】胃溃疡、胃食道逆流患者少用姜。

 


|作者介绍|

徐大平,主任医师,中医教授,中医养生专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获得“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1996年至今在《现代养生》杂志社培训部、编辑部工作,现任《现代养生》杂志社副社长。擅长于针灸和内科杂病诊治,并长期探讨、研究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与应用。

 

2008年出版了《自己是最好的医生》DVD光盘,介绍了颈椎病、抑郁症、便秘、脂肪肝、慢性胃肠病、痛风、感冒、肩周炎、网络综合症、头痛与偏头痛、腰痛、失眠症、肥胖症、疲劳综合症、慢性鼻炎、脱发、打鼾等17个病种的发病原因及保健方法,教给人们轻松按压经络穴位,操作保健操,推荐膳食小偏方,既保健又治病。此光盘已由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强力推荐、北京北大商学网教育有限公司制作、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大新华书店经销。

 

来源:现代养生(2009-06),图片来自网络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