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不懂金融,胡乱哧,传言被专家猛批
和讯网报道说:10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发展。今天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但是仅靠资产抵押的机制会走向极端,有些企业要把资产全抵押出去,压力巨大。
我理解,马云批评说现在的金融体制(特指银行贷款)还是当铺思想。的确有为蚂蚁金服靠信用搞金融站台说话的嫌疑,有人说马云夹带私货,其实,在任何论坛上,哪有不夹带私货的嘉宾呢,这也是正常现象。
马云同志讲话之所以引发社会争论,支持和批评的皆有之,甚至这次的批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不是因为马云发言夹带私货,也不是因为马云傲慢,主要是因为马云动摇了银行贷款的体系基础,让传统银行业的大佬们很不舒服。
破坏了体制和规则,所以。马云招来了更多的批评。
问题来了,马云说的有道理吗?我理解从理论上讲,真有道理,金融尤其是银行贷款应该以信用为基础,那么问题又来了,信用能解决问题吗?我认为大多数情况可以,但是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还是不靠谱。为什么呢?
问题就在关键时刻。如何理解关键时刻呢,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的逻辑,有时候正好相反,风险投资十之成一,就足够了;而银行贷款十之毁一,就全砸锅了,所以,银行贷款对风险的把控是慎之又慎。在此,列举两个案例。
第一,我是经历过的,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电脑零售商尤其是北方的零售商和系统集成商,大多数都从中关村进货,那时候,都靠信誉,我们也是的,一个电话过去,第二天中午货就到郑州了,卖了之后,再给中关村的电脑批发商结账,于是,骗子们就开始使坏主意了,他们利用积攒下来的信用,不断的推高赊销额度,但总有一次人去楼空,把中关村的公司骗一个底儿掉。
第二,2018年经济情况开始不好,尤其是下半年资本市场连续下跌,导致不少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塌方,股票价格跌破融资成本,质押的股票面临被平仓的危险,这时候,信誉或者信用再好的企业,也没有办法,到点就要被人家平仓,这就是被马云所讲的当铺行为,如果没有股票做质押,为上市公司提供贷款的社会资本,就亏大发了,因为有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做质押,给上市公司融资的社会资本还不至于亏很多。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是靠信用的、一个是靠抵押的,我想,各位看官自有公断。理想往往是丰满的,但现实就是这么骨感。
我们再看阿里的信用贷....
好几年前,我就写过文章,讨论过阿里的信用贷款,那时候我认为,阿里靠淘宝积累的那点信用,也只能搞搞小额贷款,玩大了肯定不行。因为淘宝付款有一个机制保证,就是把应付款压在了阿里,收到并验了货,再进行实质性的付款,严格的讲,这并不能形成真正信用的基础,到现在我也这么认为。因为老赖们在淘宝上买东西,也要老老实实的付款,但这完全不能代表他们就守信用,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其他领域做名副其实的老赖。
所以,场景不同、客户不同、贷款额度不同、贷款使用目的不同、还贷周期不同,真的很难进行相互比较,用自己的玩法去说别人玩法的不对。从这一点讲,不懂金融的马云,的确应该接受业界专家的批评才对。
最近一段时间,跟蚂蚁金服的人交流过,也跟国网金融板块电e贷、电e宝的人交流过,他们都在搞信用贷,信用体系已经搞得比较完善了,可以从多个角度评估贷款客户的风险。
客户贷款风险肯定是要被评估的,搞信用贷的金融公司有自己的办法和套路,传统的银行体系也有自己成熟的办法和套路,场景不同,真不太适合对人家指手画脚的乱说一通。
对银行而言,肯定是要有抵押或者担保的,没有办法,谁也不愿让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好人真没钱的时候,再有信用也白瞎;坏人可以编造信用和假资产,例如,曾经有一家上市公司,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堆和田玉小片片,做成了汉代的金缕玉衣,被估值24个亿,结果把银行坑惨了。
关于信用,业界有银行票据和商业票据一说,这也是一种信用机制,企业收款时,对银行票据比较信任,但对商业票据,那是尽可能的回避之,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票据背后的利息和兑现能力不同,这背后就反映了银行信用高于企业信用;过去只有缺钱的企业付款时,才玩商业票据,现在有些很聪明的大企业,既便有钱,也开始玩商业票据了,前两年我们做EPC工程时,就遇到一家很不错的二级央企在玩商业票据的。
现金流捉襟见肘的企业,还有另一个玩法可以用来象征性的融资,不是向银行,而是向他们的供应商,最常规的做法是延展账期,甚至账期被延展到一年。因为这样的企业在产业链上有较高的地位、有客户和订单握在手中,供应商没有办法,只能从了,其实这里面的故事还是比较多的,就此省略。
所以,信用这东西,真的不能解决所有的贷款风险,信用这东西,说它有用的真有用,说它没用的时候,它就是个鸟儿。信用是个事儿,但也别把信用处处都当回事儿。
老常更多醒脑的文章,经常把看似不相干的问题揉在一起调侃.....
从电动汽车运营服务看,居民小区电力资产无偿转让给供电局,的确乃共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