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化转型:转型是核心,数字化是工具,关键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

喜欢考古的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谈到转型,如果眼里只有数字化,没有别的,假如你是甲方,你很可能就害了自己的企业,假如你是乙方,你很可能就坑了甲方。


其实,我们理解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也许不在数字化本身,而在于转型,数字化仅仅是方法和工具层面的东西、仅仅是用什么技术配合企业转型的问题(请牢记你的角色:配合)。如果从顶层设计往下看,数字化的层面还比较低。要说转型,那就涉及到很多顶层设计与规划的问题了,比如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竞争环境和生态空间问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企业文化、组织架构设计、薪酬与考核激励制度等问题,把这些问题摞在一起,那就不是几个IT人员天天云里来雾里去、虚无缥缈的数字化问题了。


对了,我们以前做ERP等信息化项目时,很多企业都知道在ERP之前最好要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之前最好要有管理咨询、在管理咨询之前最好要有企业战略规划等,现在,数字化转型的号角一响,过去的那些事儿好像都不见了,都被吹走了似的。似乎数字化就能搞定一切、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上图是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范式,大多数企业都会在这个规律上运行,我们所熟悉的企业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和矛盾,企业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小黄车ofo在初创期就over了,ofo没有信息化吗?没有数字化吗?那为啥还会死掉呢,我们后面会讲到解决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所遭遇的个性与共性问题,需要用到很多办法和措施,是辩证思维、是综合施策,而信息化或者数字化仅仅是一个选项,绝非全部,绝非可以包治百病。


一、企业不同阶段,信息化有不同作用

数字化和信息化在不同阶段,其作用和价值也不同,例如过去传统的企业在初创期,人家也只会部署用友的U8财务系统,再大一点就把用友U8HR和进销存弄起来,你就是说破了天,人家也不会上全套的ERP,举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经历,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e2e做Oracle ebusiness suite(Oracle ERP)的服务和咨询,在国内已经是风生水起了,有一次我们哥几个一激动摁住总裁Mark Lam说:咱们都是Oracle的金牌服务商了,自己还在用U8,咱们要不要也上一套Oracle呢,人家Mark Lam同志冷冷一笑说:找死呢!


企业就是这么现实。关于ERP现在还好不好使,我前阵子写过一篇文章《杂的不能再杂的杂谈:ERP到底还行不行了?》,听说某电网企业要把PMS2.0升级成PMS3.0,顶层设计已经开始了,我们这票人也跟着激动的抓耳挠腮的,于是我们画了下面一张小图片子。

这里面涉及到一点点技术,但主要是业务逻辑方面的粗略框图,在这之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考虑,例如来自于政府监管、来自于电力市场新变化和新需求、来自于电力公司内部政策、制度、体制和机构改革等方面的约束,这才叫正儿八经的顶层设计,以至于用什么数字技术来辅助完成新一代PMS的详细设计和开发,还早着呢。


二、早期阶段的企业,难以体会后期阶段企业的酸甜苦辣,数字化解决不了企业的顽疾

小孩子难以懂得大人们的痛苦,同样道理,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也经常难以理解成熟期,尤其是转型期企业所面临的痛苦,所以,年轻的企业再给老年企业传授经验、在给人家讲该如何如何做时,要千万留点儿神,行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先不说。大概其你也没有那样的经历。很多时候,人家中年甚至是老年企业,并非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因为受到的限制太多、泥潭太深,甚至于企业早已是派系割据、企业利益严重山头化,而不再有文化上的凝聚力、管理和科技上创新力。面对这样的企业,怎么办?想直接用数字化转型去改造吗?那就是我们Mark说的:找死!


如果不顾企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味的鼓吹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威力,无异于江湖游医在卖大力丸。即便是企业部分业务转型甚至是全部转型,数字化和信息化也不是首选,因为还有很多高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策略与方法呢。


企业转型的方法和策略很多,数字化和信息化仅仅是支撑、仅仅是配合,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举一个例子,从前在毕博咨询(Bearingpoint Consulting)的时候,毕博有从毕马威继承过来的世界级财务系统(WCF),这是一个基于共享的一整套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从财务战略、财务组织、财务管理一直到财务管理系统一应俱全。共享就是很多企业基于集约化管理的思维,解决问题并提高企业作业效率、降低成本的好办法,例如后面将要提到的国网大数据中心开发的RPA是基于共享的理念;十几年前发电集团搞运检分离,把电厂员工人数大幅度降低是共享理念;电网公司这两年搞管办分离、搞备品备件联合储备也是基于集约化经营的共享理念;甚至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的张罗平老师研发的充电插座也是基于共享理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度阅读《FAB案例:清华大学智慧充电插座的价值发现》和《回忆录:复杂系统的Solution Selling》。


而信息化或者数字化,仅仅是这些改革或者转型的支撑而已。


三、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立足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案例

说战略规划、管理咨询、企业文化等问题,可能太过于空泛,那我们今天就说数字化转型如何立足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三.1 国网大数据中心的RPA

国网公司是一个巨无霸企业,连续16年国资委央企考核位列前几名,其中有几年连续排第一,据说国网有186万员工,他们中有很多人天天都坐在电脑前忙于各种线上业务的处理,其中,很多工作是很耗费人力的,养人都是要花钱的,人力都是有成本的,关于如何做到人力资源的复用或者HR共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在今年初写的文章《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业绩看商业模式和人员复用,再看设备运维的难点如何解决?》。


面临最近两年连续行政降电价和输配电成本监审的要求越来越紧,再加上宏观经济形势所迫,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就变成了深挖运营潜力的一个大课题了,国网的大数据中心,最近一年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就是利用RPA技术,结合管理共享的理念,开发了一个基于RPA技术的共享中心,从而让虚拟员工可以代替一部分真实员工在电脑前执行那些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不仅提高了业务效率、减少了差错率,还节省了人力成本,为国网提质增效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是最最典型的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字化转型案例。


三.2 华能的工业互联网

9月22日由电促会和两网发策部共同举办的《2020年电力规划论坛》上,华能的信息化专家介绍了他们的工业互联网实践经验和成果,亮点不少,跟今天话题有关的是华能的信息化立足于帮助电厂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一个关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电厂脱硝流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指标的改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3 阿里的转型

阿里也许是中台的鼓吹者,也许是数字化转型的棋手,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看阿里是如何转型的。其实阿里的业务一直都没有定型,一直都在转型之中,这也许是互联网商业与传统商业的不同之一吧,前几天写文章《马云不懂金融,胡乱哧,传言被专家猛批》貌似批评了马云,实际上,我赞扬和学习马云的文章还是大多数。


三.3.1 阿里为什么要搞淘宝?

据说,阿里创业之初,马云他们搞了一个叫黄页的东西要去广交会推广,人家不让马云进去,可怜且无奈的马云由此想到,类似于阿里这样的小企业,估计有很多都无法进入广交会,那么这些小企业如何做生意呢?估计这是马云这辈子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比他之前总是找不到工作要大很多),聪明无比的马云要解决这个大问题,于是一个叫淘宝的网络商场就诞生了。


三.3.2 阿里为什么要搞支付宝?

淘宝有了,业务也开始了,但问题又来了,客户在淘宝上选好了东西,付款又成了难题,买家直接付款吧,信不过卖家;卖家先发货吧,又信不过买家,这事儿咋整?于是淘宝搞了一个支付平台,估计这是马云这辈子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支付解决了,还因此树立了阿里的商业信用,也许聪明无比的马云那时候就看到了支付宝的未来,后来独立的蚂蚁金服,昨天开始线下IPO申购,据说创造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IPO企业。


三.3.3 阿里为什么要搞数据库?

淘宝网业务逐渐做大了,其特点有点像电网公司,就是负荷非常的不均衡,随季节、随作息时间、随节假日、尤其是随人造的购物节气,交易量波动很大,例如每年双11的交易高峰到来时,估计阿里的Oracle数据库肯定受不了,花钱购买数据库license吧,如此持续下去money又受不了,估计这是阿里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或许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阿里一咬牙一跺脚,发誓要搞自己的数据库,到现在阿里搞出了一小堆的数据库产品,成为阿里信息技术的底层支撑,现在我们看到阿里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IT技术体系了,本来是为了自己用的,一不小心成为阿里帮助更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做信息化建设、用来赚钱的东西了。搞2C的阴差阳错的搞上2B了,调侃一下。


正如前面所讲的,阿里一路走来,一直就没有定型过,一直都在转型之中,而转型又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支撑,但拨开所谓数字化转型的层层迷雾,我们会清晰的看到,阿里一路走来,因为一直都遇到问题,一直在努力解决问题,IT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一套技术以及若干个系统而已。


三.3.4 阿里第一次进军制造业

6年前,我写了一篇帮马云吹牛的文章《前店后厂的电子商务:马云做到了》(博客文章,百度可搜),这篇文章,基于我们在2001年跟伊莱克斯讨论网络化冰箱定制的体会,说到阿里承包了包括九阳、美的在内的12条小家电生产线,实现小家电产品网络化定制销售的事儿,之后就没有再听说过这个消息,也许该项目后来就Over了。但不管怎么说,阿里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6年前就开始了接触制造业,开始向制造领域融合发展,而且选点是很好的,以至于为什么会失败(也许是失败了),估计还是因为不懂制造业、也许不懂制造业的供应链,也许是大众消费者对定制化、个性化小家电,没有什么需求。


我想当年,阿里在12条小家电生产线承包和业务运营方面,肯定是做了配套的信息化措施的,按照今天很时髦的话讲,叫数字化转型,那么,为什么这事儿又不了了之了呢?是不是很值得阿里搞数字化转型的家伙们好好反思了。


三.4 制造业的制造模式与信息化

说起制造业的定制化生产,这原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因为靠谱的ERP系统(例如IFS、那个特别令人惋惜不争气已经Over了的Baan、SAP和Oracle等),早已把西方制造业关于定制化的管理模式弄到管理系统里头了,最典型的是ATO和ETO,其中ATO这东西在电气设备制造领域最有实用价值,ETO可以是无限集,但是ATO只能是有限集,如果ATO也要做无限集,也许效率和成本就成了大问题,所以工业品的订单式、定制化都是由约束条件的,真不可以任意的胡来,要在效率、成本、质量上做出周全的平衡。


听说,国网设备部的专家最近开始关注电气设备和备品备件的标准化问题了,这就是要走有限集的路子,适当的有限集可以帮助电力公司节约可观的采购和建造成本、还可以适当提高设备质量、还可以节约运维成本(包括备品备件库存的成本)、还可以节约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部署成本。那么过度的有限集,会不会有问题呢,当然有了,这就是如何科学规划的问题了。这是我们20年来紧跟电力业务和电力信息化,最有体会的一件事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我的文章《电气设备制造商的苦日子真的要来了吗?》和《经济周期到了下半场,企业才会反思做大与做强的关系》。


制造业ATO和ETO这件事,说开了还包括日本丰田为了超越美国福特而捣鼓出来的JIT和精益生产模式,都是制造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需求而逐步产生的,就像MRP到MRPII再到ERP的发展路径一样,都是为了不断的解决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有了新的改变,当然需要管理系统及时跟进和完善,但信息系统,不管我们叫什么?ERP也好,MIS也罢,叫数字化系统也可以,都是滞后于管理变革的、都是在实际问题被解决之后,才提炼出来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做数字化转型的家伙们,脑袋里要十分的清晰这一点,说大了这是世界观问题,说小了这是方法论问题,到企业去,千万别牛逼哄哄的,就像自己跟救世主要拯救全人类似的,要虚心向制造业的行家请教和学习。


没有经过验证的、千锤百炼而成的金刚钻儿,去揽瓷器活儿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5 我们人类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历史

我学习考古学6年多,已经能够从300万年前东非大裂谷那颗露西祖奶奶的头骨到现在,用300多万年的人类发展史,经常对比最近区区200年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能从中悟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总结一点,人类这300万年,就是一个不断跟自然斗争、与动物斗争、与人类自己斗争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充满了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而不断解决问题的奋斗经历


三.5.1 为什么会出现细石器?

当第四纪冰期到了末尾,地球上大型动物要么被逐渐饿死、要不被古人杀死吃掉,人类艰苦生存到次末冰期时代,也就是距今4-2万年的时候,古人只能扑杀小型动物了,例如逮住一只狍子或者松鼠,用大石器一砸,估计就没法吃了,这跟吃剑齿虎、猛犸象等大块头的猎物完全不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慢慢的发明了各种更加小巧、更加锋利的小石器,也叫细石器或者细石核。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最近写的文章《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三.5.2 陶器是如何产生的?

说,地质学年代上的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启的背后原因,是因为次末冰期结束了,地球普遍性的开始缓慢升温过程,万物复苏,人类开始迎来几万年以来的大发展时期,于是考古学年代上的旧石器时代结束,新石器时代来临了,请记住这个辉煌的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期,大约在距今1.6-1.8万年前后。


而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的比较早,大约有2万多年的时间,古人普遍性用陶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开始的,最早的陶器是用来烹煮食物、用来盛放剩余的食物等等,总之陶器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饮食问题,我在5年前写文调侃过陶器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陶器是这样发明的?鱼没了,泥还在!》(新浪博客文章,百度可搜),我在文章中设想,陶器这种划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很可能应该来自于一次偶然的生产事故,比如一万多年前,村长让二傻负责烤鱼,二傻贪玩,对领导交办的工作极不负责任,等这厮玩够了回来一看,麻烦了,酿成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大火把鱼烤糊了,鱼没了,就剩下了一些裹鱼的泥壳,村长看了非常生气,就把泥壳全给扔了,晚上下了雨,第二天天晴了,太阳出来了,村长大人意外发现,泥壳里的水还在,善于科技创新的村长就带领村里的广大干部群众慢慢的发明了陶器。


陶器的发明以及再后来铜石并用时代铜的发现和利用,就像150万年前古人开始慢慢的学会用火一样(或许为了解决取暖问题,或许发现火烧后的动物更好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发明的两种前提,一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发明;二是偶然发现获得的灵感。例如关于人类是如何发现自然铜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古人是如何发现铜以及为什么要冶炼铜呢?》(新浪博客文章,百度可搜),在文章中,我设想古人发现自然铜,很可能跟原始岩画或者壁画需要更加丰富的颜料有关,古人为了寻找更好看的颜料,偶然间发现了天然的铜矿或者天然的铜块,巧合的是,铜这东西熔点比较低,硬度也低,且延展性比较好,于是成为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但问题是,我貌似还没有看到古人敲打自然铜的遗存被发现。所以,假想毕竟还是假想,还继续需要关注更多的考古发现,才能解释古人到底是如何发现了自然铜。


三.5.3 打磨石器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历史上,为解决问题而做的发明、或者所做出的努力与变革,真是太多太多了,天色已晚,不想再写了,想吃肉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